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紀錄片觀后感的結(jié)尾》,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紀錄片觀后感的結(jié)尾》。
第一篇:紀錄片觀后感
1997年畢業(yè)的路剛作為國家一級項目經(jīng)理,一級注冊建造師,鐵道部鐵路科技專家,北京建工集團直屬工程經(jīng)理部項目經(jīng)理。20xx年12月,任建工集團地鐵10號線4標段工程,首次攻克了城市松散含水地層中復雜洞群淺埋暗挖施工技術、第一個創(chuàng)造性使用“鋪蓋法”并形成配套系統(tǒng)技術、第一次實現(xiàn)了超近距離穿越既有運營軌道交通零沉降的突破、第一次實現(xiàn)了側(cè)穿包鋼砼墩柱固結(jié)連續(xù)梁大型立交橋零沉降的突破;主持完成了中國南方富水地區(qū)第一座暗挖地鐵車站和中國第一座分離島式站臺地鐵車站……
扎實的專業(yè)是路剛不斷攀升的基礎,在北京日新月異的建設中,一個古老城市的底下血脈中,路剛以他執(zhí)著的努力和不屈的精神,攻克一個個難題,推進了首都的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設計師。
初級的管理用人管人,中級的管理以制度管人,高水平的管理以文化感召人。在一次同學聚會中,路剛從建筑業(yè)的企業(yè)文化中得到啟發(fā),
并從來自于市政、城建、中鐵、公路局、司法局、交通局;專業(yè)挺廣,橋梁、隧道、巖土、公路、房建,領域齊全的員工工作經(jīng)驗中獲得靈感,通過“融合”, 打造了一支善于溝通、尊重、學習、創(chuàng)新、賦能、協(xié)作和發(fā)展的項目管理團隊。從20xx年元月起的每周三下午,被確定為項目部的“學習日”。從第一個“學習日”起,更習慣于在施工一線指揮的項目管理人員們輪流拿起了教鞭,走上了講臺,開始進行本專業(yè)領域的講座,傳授自己的施工經(jīng)驗。
在這樣的過程中,路剛呈現(xiàn)出以一種管理者的特質(zhì),以各部分資源的整合應用,呈現(xiàn)出多元視角,多維思路的創(chuàng)造性和包容的勇氣。始終將自己置身于學習當中,將知識作為一種生命滋養(yǎng)和工作基礎,在地鐵施工的各項挑戰(zhàn)中,綜合運用資源加以過濾、篩選,體現(xiàn)最優(yōu)化,以集體的力量跨越一道道難題。
“做事先做人”,是路剛一直遵循的原則。面對著來自不同管理部門的同事、承擔著不同任務的工人,路剛大膽提出了“一部兩制”的項目部管理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面對著農(nóng)民工這個日漸龐大的隊伍,讓其在適應工作要求的過程中,逐漸適應都市生活,不僅關注農(nóng)民工的衣食,更關注他們的'生活。路剛購置數(shù)千本圖書設立圖書角、到聯(lián)合大學開辦農(nóng)民工夜校方便工人學習,看到農(nóng)民工業(yè)余生活單調(diào),路剛又組織起合唱隊、乒乓球隊、組織露天電影進工地演出,豐富農(nóng)民工業(yè)余生活……
尊重人性才能贏得人心。在大量的農(nóng)民工涌入城市之后,只有給予其更加充分的尊重,才能更好地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同時,賦予它們恰當?shù)闹R和不斷改善的生活方式,才能使其擁有更好地生活品質(zhì),讓更多的生命伴隨著北京越來越綿延通達的地鐵環(huán)境在“工作中綻放”。
路剛在他實踐的摸索中,對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題?!靶貞烟煜隆⒓缲摻健钡男貞押褪姑?,作為一名承擔著一定管理責任的黨員,應該自覺地以這些先進人物為榜樣,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有清晰的思路,奉獻的精神,以人為本的意識,把每一天的實際工作,當作生命的綻放,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
第二篇:紀錄片觀后感
從尼泊爾的巍峨山峰到亞馬遜的青翠雨林,從撒哈拉沙漠的干涸月彎到極地的閃爍冰冠,我們的星球生機勃勃、富饒美麗。 十億群鳥大遷徙、三百萬北美馴鹿穿越北極苔原、三十萬只花臉鴨飛韓國,數(shù)千頭大象長途跋涉找水源、五萬多蓑羽鶴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穿越喜馬拉雅山、二百萬角馬浩浩蕩蕩穿越世界最長峽谷……它們背水一戰(zhàn)與極端氣候賽跑,與死亡爭速度、爭生存的權(quán)利、爭繁育的權(quán)利。刀劈斧鑿般的懸崖上,那只角羊孤獨的剪影,鐫刻我心上震撼我心房。
全球最優(yōu)秀的紀錄片《行星地球》就這樣為我們記錄了地球上最可愛、最野蠻、最珍貴的一刻,帶領我們探索地球多元風貌,展開一場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旅程。
萬籟俱寂茫茫極地、廣袤無垠郁郁草原、萋萋芳草無限生機、天水一色平靜海面、珊瑚礁群多彩多姿、洶涌澎湃海底火山,千姿百態(tài)溶洞地形、精美構(gòu)造結(jié)晶群體………無不展示生命的珍貴、自然的奇妙。
以眾取勝的松鼠猴,恃強凌弱的卷尾猴,坐收漁利的蟹蜘蛛,身懷絕技的北極熊……我們的星球到處都能獵奇,到處都有競爭, 到處都是生命的禮贊。沙漠里的雙峰駝、大象、獅子、袋鼠、耳廓狐、蟾蜍、原駝和各類爬行動物都有自己生存的本領,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
零下70℃的環(huán)境中,南極企鵝挑戰(zhàn)地球上的嚴寒,保留一冬的、最后一口食物就是為了寶寶第一口食物;五個月未進食的母熊在陡峭冰川斜坡將自己僅剩的脂肪變成乳汁喂養(yǎng)它的后代;捻角山羊舉行年度聚會,為奪取生育權(quán)而戰(zhàn)斗;放慢40倍的畫面呈現(xiàn)出大白鯊掠食時的純熟技巧與強悍力量;非洲大陸中掠食最有效率的當屬非洲野狗,它們的協(xié)作,它們的戰(zhàn)術,它們的耐力,它們的速度,它們的警覺都為我們?nèi)祟悋@為觀止。
地球是脆弱的,地球生命是脆弱的,在這顆脆弱的星球上,大自然永遠上演一幕幕最壯觀甚至最悲壯的演出,令人百感交集,令人無言的感動。
北極熊被迫成為海上漂流高手,挨餓幾個月后吃到第一頓飯的希望變得渺茫,依然到了餓死的邊緣;饑腸轆轆的`北極狼找不到馴鹿就會餓死,若要找到永不停止腳步的獵物又談何容易?獅子通常不侵犯大象走投無路之時也會鋌而走險,傾巢出動時群獅就變成了捕殺大象的專家;野驢是高原邊疆上最明顯的拓荒者、數(shù)量可觀的食草動物深藏在地下、巨鯊捕獲海狗的生死一刻都讓我感悟:凡是母愛皆偉大,凡是父輩都艱辛。
《行星地球》帶給我驚嘆,帶給我震撼,帶給我感動,也帶給我反思。贊嘆地球生命豐富多彩的同時,我不得不為人類對地球的傷害深深懺悔。 兩極的季節(jié)變化非常極端,冰蓋面積每年都在擴大和縮小,影響著一切生命的生存;生態(tài)日益被嚴重破壞,溫室效應令許多地球美景消逝不再;高山受侵蝕,冰川在消蝕,山地動物不得不向更高的地方拓展疆土、多種生物瀕臨滅絕……人類總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卻漠視大自然界的報復依然我行我素。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就是《行星地球》的主題。
第三篇:紀錄片觀后感
11月25日,項目部黨委組織全體黨員觀看《榜樣》專題節(jié)目,整個節(jié)目由各行各業(yè)的共產(chǎn)人用堅定的信念和實際行動講述著他們所經(jīng)歷的一個個鮮活的感人故事,每播放一則榜樣短片事跡都備受感動和鼓舞,那激動富有使命感的淚花不停在眼眶中打轉(zhuǎn)。
這些榜樣們都是來自平凡的崗位,他們卻行著不平凡的事兒,他們對黨和人民的無私奉獻不是夸夸其談,而是將其扎根于心,流淌于血,付諸于實際行動,他們不是十年如一日,而是一輩子如一日的恪守信念,不忘初心,篤定前行。
一個縣級退休的老干部羅官章,20年間,如同一個年輕小伙子般富有朝氣和信心奔波于田間地頭帶著一幫開始對他半信半疑的鄉(xiāng)親發(fā)家致富,他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將黨組織關系從縣人大轉(zhuǎn)至小山村,因生產(chǎn)受傷就醫(yī)前,還囑咐大家:“你們不要停,繼續(xù)搞”,在為官40多年間,家里大事小情全靠老伴一人操持,兒子因病不能及時醫(yī)治夭折,心系工作的他,也是在半個月后得知此消息。羅官章這種奉公克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值得我們傳頌、學習和贊揚,而當今社會也更需要這樣的退休后還貢獻余熱的好黨員、好榜樣。
19歲離家到大山里執(zhí)教的山村教師支月英,在大山一呆就是36年,她用汗水、心血、青春灌溉滋養(yǎng)著那片大山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給他們像母愛一樣的愛,給他們插上知識、信心的翅膀飛出大山,她是大山里人們心中的恩人、救命稻草,她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一名共產(chǎn)黨員,隨時準備著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哪里最需要她,她的身影就奔著哪去。在女兒的心中:她是一名好老師,卻不是一個好媽媽,即便如此,她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陪伴大山里的孩子們,“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堅守,而是只有堅守才會有希望”這是一個梳著麻花辮19歲姑娘,不曾改變的初心,她的初心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樣也被傳承和發(fā)揚。
放棄正師級干部退休的清閑,不要編制、不要報酬、完全義務擔任流動農(nóng)民工黨員的黨委書記苗振水,堅守著“對農(nóng)村農(nóng)民工的感情,對黨的感情”的初心,用創(chuàng)新思維積極探索的工作方法,把關愛和溫暖送到流動黨員的心坎上,為他們撐起一片心靈家園,成為這一群體的一面旗幟,激發(fā)出流動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是一面流動的黨旗,一面基層黨組織的旗幟,一面?zhèn)鞒泻桶l(fā)揚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精神品質(zhì)和高尚情操的旗幟,永遠高高飄揚,惹人矚目。
正是有羅官章、支月英、苗振水等等這樣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先進黨組織,他們這種不忘初心、恪守初心、遵循初心的黨員同志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的奉獻、堅守、作為、擔當、大器、創(chuàng)新與責任,向我們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彰顯著共產(chǎn)黨人的光輝形象,傳承了老一輩革命先輩的初心,持續(xù)著95年前南湖游船上開始的第一次心跳,激勵著我們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他們是時代的榜樣,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學習的好榜樣。
第四篇:紀錄片觀后感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tài)。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cè)面,不僅展現(xiàn)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進一步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記錄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舌尖上的中國》向觀眾展示傳統(tǒng)農(nóng)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tǒng)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xiàn)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傳承手藝的人,所以該片的創(chuàng)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是紀錄片的主題,也可以讓觀眾通過美食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傳承,了解中國社會文化。
對于“吃”,我一直是有著極大興趣的。因為除了自己是個吃貨之外,我對于做菜,興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國》里那些講述普通人勞動和吃東西的內(nèi)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給人的感動,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觸動了現(xiàn)代人的心靈最深處,欣賞片子的過程中,會讓人忘記現(xiàn)實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當中。一個食好和歷史,甚至一個或幾個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關聯(lián)上。細節(jié),過程的展示,真實的展示每個事物變化的過程??梢猿缘剑谱鬟^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 中國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在吃中分享快樂,比瞻仰幾千年的遺物來得更有人情味一點。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不是那種奢侈的滿漢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這是比較吸引觀眾的一點,因為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里,都會以一個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視角入手,來了解每一款食物的制作過程,畫面精致而優(yōu)良,讓觀眾充滿食欲。每一種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鮮十足,不得不勾起人們的`味蕾。另一方面,從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讓這部紀錄片更增加了真實性和親切感,更添加了幾分純真,樸實……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艷了。不得不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為一部高質(zhì)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片子也著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xiàn)今什么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陜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制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面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為中國8億農(nóng)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與生俱來的割舍不斷的感情。
第五篇:紀錄片觀后感
作為一種跨文化、跨時空的媒介形態(tài),紀錄片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成為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一部分。文化是軟實力,但紀錄片卻是軟實力中的硬通貨。雖然中國電影市場成長迅速,但國產(chǎn)紀錄片做得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業(yè)紀錄電影十分匱乏,甚至根本就沒有生存空間。
在眾多紀錄片中,動物類紀錄片受到眾多人的喜愛,《蒙哥》、《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克努特和它的朋友們》、《白色星球》、《哭泣的駱駝》等西方的經(jīng)典之作數(shù)不勝數(shù),而我們大多數(shù)都有停留在《人與自然》趙忠祥老師的配音里。慶幸的是我們看到了孫寧攜導演《鷺世界》,他用了五年的`時間,用平凡而樸實的記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真實而又震撼的故事。
《鷺世界》的故事發(fā)生在三門峽黃河濕地,紀錄了蒼鷺?gòu)寢岅懫胶蛯殞殱梢?,生存與成長的故事。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要面對生存的殘酷,對與主人公澤一一家也是如此。每年蒼鷺繁育率不超過30%,陸平的三個寶寶只有澤一活了下來,澤一一破殼面對的就是生死考驗,幸運的澤一雖然存活了下來,但他面臨著更多危險和挑戰(zhàn)。
對于自然界來說,肉弱強食是不變的生存法則,澤一小的時候,媽媽陸平會為他覓食,而隨著澤一一天天長大,學會捕食是他生存下去的必備技能,幼小的澤一在七周大的時候,就開始外出捕食,想要捕到魚卻沒那么簡單,位置、技巧、運氣、耐心,一個都不能少。魚多的地方,往往競爭最激烈。澤一就被一只成年蒼鷺用爪子鉗住搶了食物,饑腸轆轆的他悻悻地離去??吹竭@一幕真的很讓人揪心,而我們?nèi)祟惡螄L不是這樣呢?
對鳥類而言,翅膀就是它們的生命,翅膀斷裂意味著死亡。而媽媽陸平為了能讓澤一茁壯成長,每天都為捕食忙碌著,陸平澤一母子聚少離多,母子再次團聚卻成了永別。媽媽陸平翅膀斷裂了,母子相望,沒有擁抱,沒有聲音,沒有眼淚,陸平掙扎著走向了崖谷的深處,陸平不想讓澤一看到自己死亡的樣子,而澤一望著媽媽陸平走向了崖谷的深處,卻也無能為力。母愛是偉大的,沒有誰愿意看到這一幕,但這一幕就真真實實的發(fā)生了,看到陸平拖著殘翅離去的模樣,眼淚一直在不停的流。
《鷺世界》展示了母愛的偉大、生活的智慧和生存的殘酷,充斥著滿滿的愛。雖然不敢說最終票房會怎么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影片作為一部商業(yè)紀錄電影是成功,并且意義甚為深遠。孩子天生喜歡各種動物,這些關于動物生活的真實記錄,會讓孩子為動物的愛而溫暖,為動物的悲傷而傷心,通過動物的生存表現(xiàn)去體驗更多的情與愛,學習和了解為了適應環(huán)境,為了生活成長而努力。對于孩子的成長,《鷺世界》是再好不過的選擇,非常適合全家總動員的紀錄片。
中國首部全景聲自然電影《鷺世界》將于20xx年元旦節(jié)全國公映,致成長,敬母愛,1月1日,一鷺有你。
第六篇:紀錄片觀后感
最近看了鳳凰大視野一個十集的紀錄片――《袁氏當國》,里面圍繞著袁世凱這個人物講述了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發(fā)生的大事,讓我們從這些事件中更加客觀、全面的了解袁世凱這個人物。看完之后的我感受頗深。
在過去的歷史學習中,我了解到的袁世凱是一個萬惡不赦的人物,他從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等人的手上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他跟日本簽訂了恥辱的《二十一條》,虛榮賣國;他違背了當初的實現(xiàn)共和的想法而去復辟帝制,使得他身敗名裂、眾叛親離。但是,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看完了這系列的紀錄片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推翻了我以前對袁世凱的所有認識。
首先,視頻的前幾集講述了袁世凱早年的一些事跡,他年紀輕輕就已經(jīng)展示出了自己在軍事上的非凡的才能,并已有一定的成就。比如他在天津的小站練兵,打造了北洋軍的班底,然后又因為他表現(xiàn)出眾,屢屢升官,還得到了不少達官權(quán)貴甚至是慈禧的青睞。因此他在這段時間逐漸籠絡了不少資源――兵、財、人、權(quán)。就這樣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深知只有袁世凱才有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黨人,請袁世凱去說服清帝退位,并承諾把大總統(tǒng)位置給袁世凱。但是等到袁世凱成功地讓清帝退位后,孫中山剛從國外回來并當上了大總統(tǒng)。他們出爾反爾,袁世凱甚是生氣。其實按照兩人的實力,毫無疑問當上大總統(tǒng)的肯定是袁世凱,孫中山的實力是遠遠不及袁世凱的,因此只能說袁世凱憑借自己的實力奪得辛亥革命的果實,是實至名歸,不能說為“竊取”。
其次,袁世凱當上大總統(tǒng)之后,其實還是心系國家的,并沒有當所謂的“賣國賊”。為什么這樣說呢?當時日本讓他簽訂的《二十一條》里面有很多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條款,袁世凱十分的不贊同,可是在列強勢力之下,又不得不簽,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只有硬著頭皮簽,可是簽訂的并不是《二十一條》,而是經(jīng)過他修改的'《民四條約》,把原本《二十一條》里面很多不平等的條款都刪掉了。但是大家不了解真相,以為他簽訂的就是《二十一條》,因為他變成了大家眼中的“賣國賊”。
最后,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確是他一生中的一個敗筆,既然他連大總統(tǒng)的位置都得到了,為什么還要稱帝呢?雖然他自己本身有一定的欲望,但是也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大大的促使他稱帝。比如他的兒子袁克定,造假報紙謊稱民眾都希望袁世凱稱帝,并把這份報紙拿給袁世凱看;還有當時的時局不穩(wěn),袁世凱認為實行共和制之后并沒有使得國家變得更好。還有種種的因素,使得袁世凱這個風云人物走上了稱帝的道路,一去不復返。實在是可惜?。?/p>
在我看來,袁世凱在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對經(jīng)濟、政治、文化都有重大的影響和作用,他參加了許多改革的策劃,功不可沒。我認為對一個人物的評價不能以偏概全,認識袁世凱這個人物不能因為他稱帝就把他重大的功勞忽視。所以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要客觀、全面,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學習歷史,正確認識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