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起跑線》觀后感(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起跑線》觀后感(大全)》。
第一篇:《起跑線》觀后感
在日本的武石小學中,我看到日本孩子們的午餐習慣井井有條。在一個餐廳中,孩子們已經(jīng)坐好了,抬頭、挺胸,面前就放著自己的食物,可是卻不見某個孩子動筷子吃飯。原來日本的孩子們都是等到學生們來齊之后才開始吃飯。在日本小學生的餐桌上,只有一碗蛋湯、一碗米飯、一點青菜、一點古老肉和一瓶牛奶。
開始吃飯了,幾個女孩子就開始行動起來,幫助老師、學生們打開牛奶的瓶蓋和繩子,并將這些垃圾進行分類后扔進垃圾桶。日本的小朋友們吃飯很努力,米飯一粒不剩,蛋湯一滴不留,連菜都吃得干干凈凈,就像剛剛被洗過一樣。就算沒有將飯菜吃光,也會井井有條地將吃剩的飯菜倒進垃圾桶內(nèi)。
日本小朋友不僅注意禮儀、文明習慣,還注重牙齒的衛(wèi)生。在每個小學生的桌子旁邊,都有一個自己的牙杯、牙刷以及牙膏。每次吃完飯后,小學生們就拿起自己的水杯,到飯?zhí)媚浅ㄩ_式的水池去接水刷牙。等到同學們都吃完午飯后,就有一些學生開始擦桌子。在沒有監(jiān)工、老師和指揮的情況下,許多同學都自行幫助同學們收拾垃圾和喝奶剩下的瓶子。還有同學收拾托盤,將它收拾的干凈、整齊。
這些中國孩子們可以做到嗎?
答案就是:不可能。
為什么?因為日本孩子們勤勞。為什么?因為中國孩子們沒有這個意識。為什么?因為這就是日本孩子們的快樂、習慣,而中國人卻沒有!日本孩子們會為同學及老師們打開牛奶,我們會嗎?日本孩子們會懂得垃圾分類,我們會嗎?日本孩子們會為其他人做飯,我們會嗎?不會……
這,就是輸在起跑線上的結果。我們只被日本侵略中國這個表面的現(xiàn)象所迷惑,實際上,只是日本的政府壞,但孩子們心腸都是好的!這,就是輸在起跑線上的結果。
第二篇:篇四《起跑線》觀后感精選
自去年看完《摔跤吧,爸爸》后,我對印度的教育題材電影是很有好感的,今日又去看了《起跑線》,自覺受益頗多,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是一名教師,從事教育行業(yè),但我從不敢說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其實我是很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當教師的想法,從我年幼時候就在心里扎根,多年來一直走在這條路上。我從未懷疑過自己對教育的忠誠,可今日在看《起跑線》時,我的心里忽然響起了一個聲音,它在問我:“你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嗎?”事實上我是心虛的。
上師范前,我曾在新聞里看到很多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因為貧窮而無法受到教育。那時便在心里立志,待我學有所成,定要盡力將知識送進大山里,讓那些可憐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而畢業(yè)后,我卻選擇了安逸,再沒有過去山區(qū)支教的想法。我為自己找借口:在哪里教不是教呢?只要能讓學生學到東西,就都是一樣有益。
實則不然。日子有千百種過法,教育也絕不止一種做法。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許多教師,有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的,自然,也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我并不想評論什么,只是認為如果沒有付出真心,那絕稱不得教育,曾經(jīng)在電影《可愛的你》中記下了一句話: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今日看了《起跑線》,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拿著一般的工資,過著一般的日子,但他們對教育卻很是重視。有一句話從記事起他們就經(jīng)常對我說:“我們都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我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知識分子,靠腦力勞動吃飯,而不是去掙辛苦錢。”父母都是很節(jié)儉的人,但在我和弟弟的教育問題上,他們向來都是最大方的。他們總舍不得給自己買身新衣服,卻樂于去給我們報各種興趣班,所以,我成年前就學了很多五花八門的東西:鋼琴,吉他,中國舞……可惜樣樣不精。
從一年級起,母親便逼迫我去背《唐詩三百首》。每日4點半便起床,母親陪著我坐在庭院里,大聲地念著:“葡萄美酒夜光杯……”很不可思議,我人生中讀的第一本小說,竟是關于階級斗爭的,那時我才小學三年級,說實話,我是并不了解書中深意的。
母親總說教育要贏在起跑線上,擇校是重中之重。我的弟弟在上初中之前一共轉了五次學,可惜弟弟天性不愛好讀書,小學畢業(yè)的成績還是差的沒法看。但母親依然覺得只要選對了學校,弟弟的成績便一定會有所提升。于是他和父親在那個夏天四處奔波找關系,低聲下氣說盡好話,終于將弟弟送進了市內(nèi)最好的初中。父親一生從未求過人,那年暑假,他突然添了好多白發(fā)。
在我看來,教育是不該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教育的好壞應體現(xiàn)在教者和學者的思想和行為之上,而不應該是因學校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人也不該因貧富差距而有高低貴賤之分。曾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很是贊同:
我崇尚這世間所有形式的平等,無論你是渾身奢侈品,還是粗衣麻布,只要包裹在身體里的靈魂是高尚的,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影片中除了教育問題,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希亞姆一家。從家境來說,他們是真正的窮人,但正是這一家窮人,教會了主人公什么是“少即是多”,什么是“分享即關愛”。
在他們一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起錦上添花,善意更在于雪中送炭。在富有的情況下去分享,那是慈善;而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依然記得分享,則是大愛。
關于西亞姆,有兩件事情最讓我欽佩。第一件事:拉吉在提款機前騙他說為了孩子在偷錢時,希亞姆不顧一切將拉吉給拖走了。他不需要錢嗎?不!他的家境窘迫,他的孩子也需要入學。但他不會對那份不屬于自己的錢動一絲念頭,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的一句俗語:人窮志不窮。
第二件事:得知孩子們?nèi)雽W需要24000盧比時,為了幫助皮婭順利入學,希亞姆不顧生命危險去撞車,用身體為皮婭換來了入學資格。即使后來得知真相,與拉吉決裂后,他仍不忍讓皮婭失去在這所學校學習的機會。他最后說道:“皮婭也是我的女兒?!边@是怎樣的一種大愛,讓他在被欺騙,被傷害后,依然心中滿存善意?
影片中除了這些動人心弦的愛之篇章,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惡,社會的黑暗,階級的不公。但我今日并不想去談這些。謹以此篇,誡己律己,不忘教育初心,不忘做人之本。
第三篇:《起跑線》觀后感
當生命的號角吹起,誰家的孩子會在父母精心畫下的起跑線上率先開跑?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但電影的幕幕畫面不僅反應了印度社會教育,也將犀利的鏡頭對焦在中國、在世界的教育問題上。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了讓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婭能進入高等學府學習不擇手段。他們熬夜排長隊拿到報名表、花重金購買氛圍良好的學區(qū)房、偽裝成窮人家庭試圖獲取貧困生學位……
終于,皮婭以貧困生的名義得到了入學機會。但父親卻漸漸明白皮婭奪取了本該屬于貧困生的權利,他發(fā)現(xiàn)在爭奪學位的過程中,他無情、他自私、他仿佛喪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個好人,又怎能成為一個好父親?”他在學校的家長會上揭露了學校的腐敗、教育的無知。盡管他的演講慷慨激昂、振奮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為他獻出掌聲。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偉大而又渺小。
這對電影來說是個好結尾,但對社會來說卻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父母們總想把孩子的起跑線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遠不是最好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人生的起跑線從來不是掌握在父母、學校手中的。起跑線要劃近劃遠?人生該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會領略怎樣的風景?向來就該由孩子自己體會。
父母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總把青春年華的遺憾交給孩子來填補。又是何必呢?多數(shù)父母還未走過半生,為何不再給自己一次起跑的機會,再讓自己像孩子那般無懼地追逐夢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領跑人,更應是陪跑人。陪著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應,就別再停下奮斗的步伐。
最終皮婭跳上了父母捐資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學的校車,踏上了人生新一條絢麗的起跑線。皮婭的父母也手挽手開啟了人生另一段奮斗的旅程。
第四篇:起跑線觀后感
昨天,我就把所有作業(yè)都完成了,媽媽說今天要帶我去莫溝踏青,可出門一看,風太大了,于是我們就改變計劃,決定去看電影。
我們看了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講述了一對父母為了讓女兒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在學校周圍買房子,和孩子一起去培訓機構學習,甚至還去求別人,但都沒有成功。在無意中,他們得知這所學校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額是給貧困生的,于是他們假扮成窮人,搬到了貧民區(qū),在這里,他們結實了許多心地善良的窮人,有一位朋友甚至為了給他的女兒籌到學費,竟然跑到馬路中間被車撞,看到這里,我不禁感動了,這位朋友雖然很窮,但他為了朋友,冒那么大的風險。
最終,他們的女兒終于被錄取了,但他朋友的兒子卻沒有被錄取,他最終覺得,是他自己竊取了朋友兒子上最好學校的資格,他讓女兒離開了那所貴族學校,去了他所資助的公立學校和朋友的兒子一起上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做為一名學生,體會到了父母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雖然有時候我也覺得他們是錯誤的,但我現(xiàn)在明白了,不管他們做什么,都是為了我。
第五篇:《起跑線》觀后感
印度電影起跑線與其說在說印度教育,不如說在描繪全世界的社會現(xiàn)實。貧富差距仿佛將人隔成不同世界。
無論是窮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墒墙逃Y源就那么多,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更是少之又少。為了獲得優(yōu)質(zhì)資源,無數(shù)家長動用各種資源,學校也逐漸有了“選擇權”,大家不過在各取所需,獲得最大化利益罷了。
所謂的教育公平,不過相對中的相對。影片中雖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額,但這也只能滿足一小部分窮孩子的需求。即便有幸獲得名額,也還要考慮學校課余的活動費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夠承擔得起呢?
即便孩子能夠順利入學,他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著天壤之別,孩子如何能夠適應調(diào)整呢?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呢?從這點來看,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問題。
所以,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千千萬萬真實生活中的角色。不是每個有錢人最后都能幡然醒悟,影片最后那些想站起來鼓掌卻瞬間放棄的鏡頭告訴我們有太多的家長不能、不想也不敢,因為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每個人都不敢。也不是每個窮人都像影片中那樣善良。也并不是每個學校的領導人都像或不像影片中的校長。
其實,看清楚現(xiàn)實不是妥協(xié)。那些喊著改變命運、促進公平的確很美好,不過幾千年來的人性和游戲規(guī)則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無能為力的,解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就會以另一種面貌出現(xiàn),所謂防不勝防。
認清了現(xiàn)實再來談教育,教育不該放的太低,因為下一代需要。教育也不該放的太高,太高會站的不穩(wěn)。
第六篇:《起跑線》觀后感
《起跑線》觀后感
教育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對于"放養(yǎng)式"和"精英式"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爭論從來都未曾停息。這個寒假,我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內(nèi)涵,引人深思。
中產(chǎn)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起初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鍛煉出卓越的競爭力,方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奪得先機。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為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這對夫婦在生意場上小有成就,但作為貧苦出身的他們,不會英語,也缺失高等教育,頂著"暴發(fā)戶"的帽子,讓他們飽受上流社會的唾棄,且與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質(zhì)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但妻子米圖非常激動地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chǎn)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的象征。"
令人印象頗深的是拉吉第一次為女兒報名,缺乏經(jīng)驗,結果排在了很后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事實就是沒有父母愿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排隊無果,拉吉則高價尋求名校咨詢機構,按照咨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后來聽說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qū)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diào)查員的審核。最終他們?nèi)缭敢詢數(shù)孬@得了名額。
但最讓人心酸的莫過于拉吉的貧民鄰居,他為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這種情況,當然是比較極端,甚至說是過于戲劇化,但它確實反映出,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途上,窮人已經(jīng)被逼上絕路。
此情此景也讓拉吉意識到了自己正剝奪了一個窮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后拉吉為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主動提出放棄孩子學籍,并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影片的最后我們才從女兒皮雅的臉上看到那久違的.輕松的笑容,這笑容里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是一種重獲自由般的喜悅。
給我的思考是也許很多家長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優(yōu)等的教育,其實不然,并非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并非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所謂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隨學業(yè)上的"優(yōu)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權衡利弊,"放養(yǎng)式"教育有點順其自然的意思,但并不意味著放縱,適當?shù)姆攀质呛⒆映砷L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教育的理念是會被社會的導向所左右的。絕大多數(shù)學校和家長心中都有種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績論英雄。嘴里說的最多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yōu)異。我們往往很局限地通過成績?nèi)ピu判一個學生的優(yōu)秀與否。其實教育全對不僅是局限在成績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養(yǎng)。與其父母的全權包辦,倒不如適當?shù)刈尯⒆幼约鹤鲞x擇,人生的路不止一條,每條路途都是荊棘滿布,但每天路的終點都將會是不一樣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