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老師蒙特梭利教學心得體會共》,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老師蒙特梭利教學心得體會共》。
第一篇:學習蒙特梭利教學培訓心得體會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兒童,尊重兒童的需要,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之一被人們廣泛地關注,但我們對他了解甚微。所幸的是我能在暑期參加了北京蒙氏教學培訓機構的培訓活動。對我來說是一次了解蒙特梭利教學新理念的好機會。當我?guī)е鴮γ商厮罄逃臒嵴\學習發(fā)現幼教界已呈現出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各種教育理念紛紛涌入,各種課程方案紛沓而至,面對這一切,僅僅是學習和模仿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們必須學會學習,學會選擇。通過暑假蒙氏實踐培訓,現就我個人的理解談談學習的心得體會。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明白了:需要成為蒙特梭利教師是一個復雜,個別化且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要不斷的充實知識,自我鞭策,才能提升各項能力,增進自信,即使面對挫折,也能達到蒙特梭利教師自我實現的心靈升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蒙特梭利教育的過程中,大家的觀念悄然發(fā)生了變化。蒙特梭利的許多優(yōu)秀思想侵入我們的心靈。我深切的感到什么是尊重兒童,什么是科學的觀察和引導……
“我聽了就忘記了,我看了就知道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是我在培訓中學習體會最深的一句話,并且能在操作中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在學習中,看著程老師在操作,自己看著好像很簡單,覺得一幕了然,真正到自己操作時才感到“做了就會了”這句話。通過學習讓我聯想到這作為小班教師,應該給予孩子多點空間讓他們動手嘗試,給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喜歡做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穿衣,脫衣,用餐,掃地等,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各種選擇的自由。孩子也會和我們一樣:聽了就忘記,看了就知道,做了就明白。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礎特色就是必須保障兒童的自由,為他們提供一個準備好的環(huán)境。
“蹲下來說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一切從兒童出發(fā)”的教育理念,這是蒙特梭利教育和我園現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耙磺袕挠^察兒童和研究兒童和家庭環(huán)境”入手,同時“以兒童和家長的忠實朋友”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熱愛他們,關心他們。它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兒童自我需要和價值,促進兒童個性和協發(fā)展,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和充分發(fā)展”。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兒童,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fā)現“童年的秘密”,提示兒童的自然發(fā)展過程和規(guī)律性。熱愛兒童,尊重兒童個性,在兒童自由和自發(fā)的活動中幫助兒童智力的,精神的,身體的和個性的自然發(fā)展,他還強調兒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獨立個體。成人必須重新看待孩子,發(fā)現孩子存在的價值,而不是任意將自我意識加強在孩子身上,而抹滅了兒童的人格意識。
同時,我認為對于蒙特梭瑞教育理念,我們應取其精華,汲取最有利于我們的幼兒教育發(fā)展的部分,充分結合我國幼兒的世紀發(fā)展需要,不斷探索蒙特梭瑞中國化的最佳方式。
以上是我這次學習的一點體會。蒙特梭利教學有著它豐富的內涵,有待于我們一起進一步去挖掘,去延伸。同時,真心的希望以后有這樣的學習機會,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這會使我們對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有更豐富,更深刻,更真實的認識,跟上時代的腳步,把最先進的理念在第一時間帶給我們的學生!
第二篇:蒙氏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七八月份,我們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性的蒙氏培訓,整個培訓下來,我是受益匪淺的。
來園一個多月的時間,第一次對蒙氏教學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與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的不單單是知識,還有與同事建立的友誼,雖然有些時候培訓學習讓自己的自由時間少了點,但整個過程還是充滿歡樂與激情的,這雖是一個驕陽似火、酷熱難耐的暑期,但對我而言還是個充滿激情的夏季,因為這個夏天伴我同行的不再是酷暑難耐,更多的是我們老師內心渴望自我提升與學習的熱情。
最初了解蒙臺梭利教育只是在書上翻閱到,這次培訓它讓我首次近距離的接觸了蒙氏工作,老師的精心講述與指導,讓我對蒙氏的教育內容與意義有了新的定位與認識。蒙氏教育的理念與其他教育思想的最大不同之處應該就是將抽象知識具體化的蒙氏教具了。
蒙氏教育主張以兒童為中心,讓幼兒自己去做,去體驗與嘗試,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本次蒙氏培訓主要涉及了生活、感官、數學、語言與科學五大領域,由于入職的晚些,很遺憾沒能參加生活區(qū)的培訓,我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再學習它的。蒙氏教學充分體現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己去得到答案,在做的過程中,去理解,最終達到專心、獨立、秩序、協調的最終目的。利用各種具體的數學教具讓幼兒充分的去動手,動腦,在動手、動腦的同時也是在促進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蒙氏中這樣講到:“我聽見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這句話真的讓我體會是非常深刻的,本次培訓我們在理論中理解與探索,實踐中操作與練習。在培訓中,看著老師在認真耐心的操作,自己看著好像很簡單,覺得一目了然,真正到自己操作時候才理解到“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這句話,其實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眼高手低”。其實這些事情道理都很簡單:就是無論什么事情,自己親自做了才記得更清楚,做得更明白。這自然而然就讓我聯想到了日常的生活教學中,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與機會讓其自己動手去操作、去發(fā)現、去探索,讓幼兒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師只是一個適當的引導者,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做。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多點自由少點約束,讓孩子自己選擇并嘗試著去做。因為孩子跟我們是一樣的:“看到了也許就忘記了,聽到了就記住了,操作了才能真正的理解?!?/p>
這是我在蒙氏中學習到的些許知識,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這樣學習機會,讓我對蒙氏有更深入與全面的了解與掌握。
第三篇:蒙氏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首先,我非常感謝藍天的領導能給我們提供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們這些從未接觸過蒙氏學習的學員對蒙臺梭利從一無所知到開始逐漸的認識了蒙臺梭利教學方法,并獲得了理論及時間的提升。范佩芬老師的理論傳授講解使我掌握了蒙臺梭利教育的定義、理論精華、教育目標、教育體系的核心、教育特點,以及她的理論形成的基礎,還了解了蒙臺梭利的教育模式、教育原則、教育方法等。范老師富有激情和獨特的上課方式,我深深感到,作為一個蒙臺梭利教師的確不易,更使我們領略到瑪利亞蒙臺梭利教育的精髓及博大精深的理論,我深深感到,此次學習的確是不虛此行。
誕生于20世紀的蒙臺梭利教育不僅在歷史上,而且在現代都具有重要意義。蒙臺梭利的核心思想仍像開始時那樣合乎時宜,并在不斷發(fā)展。一些具有革新精神的教師嘗試把蒙臺梭利原則,運用于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滿足各年齡受教育者的興趣和需要。如美國在過去的20年將蒙氏教育作為實驗教育模式,納入了許多公立學校的教育中。 蒙臺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于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念。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fā)展著的內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教育的任務是激發(fā)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fā)揮,使其按自身規(guī)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fā)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做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灌注的容器,不是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yǎng)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fā)展著的活生生的一個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fā)現“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的自然發(fā)展。她還利用第一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明白了:需要成為蒙臺梭利教師是一個復雜的,長期性的工作,要不斷的充實知識,自我鞭策,才能提升各項能力增進自信,即使面對挫折,也能達到蒙臺梭利教師自我實現的心靈升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蒙臺梭利教育的過程中,大家的觀念悄然發(fā)生了變化蒙臺梭利的許多優(yōu)秀思想侵入我們的心靈我深切的感到什么是尊重兒童,什么是科學的觀察和引導。
以上是我這次學習的一點體會和認識,蒙臺梭利教學有著它豐富的內涵,有待于我們一起進一步去挖掘。去延伸同時,真心的希望以后有這樣的學習機會,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這會使我們對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有更豐富,更深刻,更真實的認識,跟上時代的腳步,把最先進的理念在第一時間帶給我們的學生!
第四篇:《蒙氏數學》培訓心得體會
《蒙氏數學》上周一上午,我們全園老師又一次接受了《蒙氏數學》的培訓。通過前段時間時間到五幼聽了一次《蒙氏數學》的教學活動以及第二次的培訓,自己從中央到地方領悟到了許多,從而也解開了自己在《蒙氏數學》教學實踐中的種種困惑,使自己對此教材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對數學形式也有了全新的理解,現將學習后的心得體會談一談: 首先,我對開始部分的走線與線上游戲有了新的認識,最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對走線和線上游戲有些混淆,
帶孩子們走線時就開始玩游戲,使得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未起到穩(wěn)定情緒的作用,反而使孩子們的情緒更加浮燥起來,一發(fā)而不得收拾。通過觀摩和學習,我才逐漸意識到走線和線上游戲并不時一回事,走線是教師帶領孩子們一邊聽著舒緩的音樂一邊進行腳跟對腳尖的平衡行走,待孩子們靜下心來后再組織孩子們根據本次教學活動的內容玩不同的游戲,而且上線的時候,要組織孩子們一排排有秩序地進行。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訓練后,孩子們已經養(yǎng)成了良好的走線和線上游戲的常規(guī)。
其次,對每次活動的教學內容我都要認真的去備課,對于教具及孩子的學具、操作冊、練習冊的使用和操作都要熟練。剛接觸時,由于自己學得不夠扎實,準備的也不夠充分,使得在活動中出現問題不能及時的輝映,有的甚至囫圇吞棗,在這種情況下,我決心要先把教材讀懂,于是就利用空余時間把每個教學活動和與之相關的材料弄明白,就這樣,漸漸地我對教材熟悉了,上起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孩子們掌握的也越來越好了。但對于一些內容還是不清楚,如:守恒問題、加減法板的應用、貨幣的應用等。在我對這些內容正處于迷茫的時候,幼兒園又組織我們進行了《蒙氏數學》的第二次培訓,這真是及時雨,我把這些困惑與老師請教,在老師的講解和點撥下,我終于明白了這些內容的教法。我會盡快地將所學至用到實踐中,同時,我也有信心將這套好的教材在自己不斷學習、積累中運用得更靈活、更能發(fā)揮出它的教育價值。
第五篇:蒙特梭利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以培養(yǎng)獨立、自主、有責任感、懂得關懷別人、并有學習能力的孩子為目標的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簡介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y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 1870 年 8 月31日瑪利亞 · 蒙臺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納地區(qū)的基亞拉瓦萊小鎮(zhèn)。父親亞歷山德魯 · 蒙臺梭利是貴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軍人,母親瑞尼爾·斯托帕尼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博學多識、虔誠、善良、嚴謹、開明。作為獨生女的蒙臺梭利深得父母的寵愛,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從小便養(yǎng)成自律、自愛的獨立個性,以及熱忱助人的博愛胸懷。
瑪麗亞·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chuàng)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fā)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點在于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她為此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她的教學方法從智力訓練、感覺訓練到運動訓練,從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從平民教育到貴族教育,為西方工業(yè)化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幾代優(yōu)秀的人才基礎?!段鞣浇逃贰贩Q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1952 年 5 月 6 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 歲。
特點:
1、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于成人的獨立個體。
2、不同的教育。反對填鴨式教學,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fā)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教師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fā)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yǎng)。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和上下課時間,使孩子能夠專注地發(fā)展內在的需要。
7、混齡教學。不同年齡孩子會相互模仿、學習,養(yǎng)成兒童樂于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豐富的教材與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過“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摒除獎懲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爆發(fā)的教學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fā)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教育理念
概述
蒙臺梭利認為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強制性的,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huán)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兒童進行感官練習。 兒童發(fā)展觀
蒙臺梭利對于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學說的基礎。過去許多人批評她在這個問題上純屬遺傳決定論,其實并不盡然。縱觀蒙臺梭利的全部學說,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既不是單純的內部成熟,也不是環(huán)境、教育的直接產物,而是機體和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通過對環(huán)境的經驗而實現的”(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1949年英文版,第97頁)。蒙臺梭利肯定,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采取正確的教育措施,及早進行教育,豐富兒童的經驗,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現象。
具體地說,蒙臺梭利首先強調的是人和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她說:兒童的“生長是由于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fā)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他的生命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規(guī)律發(fā)展起來的”。對兒童來講,生命力表現為自發(fā)沖動,因此她把對兒童的自發(fā)沖動是壓制還是引發(fā)作為區(qū)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對舊學校壓抑學生自發(fā)沖動的做法予以猛烈抨擊。她說:“在這樣的學校里,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每人被束縛在一個地方——桌子邊”,這對兒童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在身體方面,導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師為了把零碎干癟的知識塞進兒童的頭腦,用獎勵和懲罰誘逼兒童集中注意和緘默不動。蒙臺梭利否定獎勵、懲罰等強化的作用,強調兒童的內在力量、主觀能動性;要求環(huán)境(刺激)要適合兒童的內在需要和興趣,認為兒童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部結構、變化和發(fā)展。
蒙臺梭利又認為,生命力的沖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fā)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是活動的,只有通過活動才能發(fā)展”,為了使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通過活動得到表現、滿足和發(fā)展,就必須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蒙臺梭利為“兒童之家”設置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有一個較大的花園,學生可自由進出;輕巧的桌椅,4歲兒童便能隨意搬動;教室里放有長排矮柜,兒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種教具。這樣的環(huán)境設置明顯地是服務于兒童的自由活動的。
從個體心理發(fā)展過程來看,蒙臺梭利強調通過自發(fā)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力發(fā)展呈現一種節(jié)律(階段):童年是個性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沒有比這個時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幫助”了(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第27頁)。而在童年期,兒童的各種心理機能也存在不同的發(fā)展關鍵期,例如,2~6歲是對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的敏感期,2~4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能最有效地學習;忽視了敏感期的訓練,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正是很多低能兒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環(huán)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中又是舉足輕重的。蒙臺梭利說,環(huán)境問題在她的教育方法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蒙臺梭利還認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fā)展節(jié)律,教育要與兒童發(fā)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節(jié)律,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應該如何看待蒙臺梭利的兒童發(fā)展觀?我們認為,蒙臺梭利由于缺乏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未能正確闡明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三者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她的全部學說的基點是兒童內在生命力的自發(fā)沖動,把教育看作僅僅是兒童潛能(本能)的展現,雖然她也注意到環(huán)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總的說來只把它們放在從屬于遺傳的地位,因而夸大了兒童的自發(fā)沖動和自由活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盡管如此,蒙臺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發(fā)展是遺傳與環(huán)境、教育協同作用的結果,證明了教育可以糾正智力落后,更能使正常兒童智力發(fā)展,提倡早期教育,這比當時那種認為“智力固定不變”,否認兒童早期認識發(fā)展必要性的流行看法要接近真理。她尊重幼兒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反對用成人的思想不適當地妨礙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注意到兒童活動的智力價值和內部動機在學習上的意義,這些都有合理之外。至于蒙臺梭利關于敏感期和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論的思想更已被心理學家廣泛承認。蒙臺梭利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是與她對兒童心理有一定的正確理解分不開的。
初級教學法
適用范圍
蒙特梭利的初級教學法適用于3~6歲的兒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體育(筋肉練習)
為了促使幼兒生理的正常發(fā)展,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動作熟練化,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肌肉練習,她除了順其自然,讓幼兒通過坐、起、走、穿衣、脫衣、取物、照料動植物等行為得到良好的體育練習外,還發(fā)明了種種器具,如螺旋梯、搖椅等等,幫助幼兒進行訓練,還編制了體操乃至于呼吸、唇、舌、牙等方面的特別練習。? 感官教育
這是蒙臺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下文將予重點述評。蒙臺梭利認為,感官訓練既為兒童將來的實際生活作準備,又是兒童接受知識和發(fā)展智力的基礎。
知識教育
結合感官訓練,提早讓兒童接受讀、寫、算、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同時,通過談話發(fā)展兒童的語言能力。
實際生活練習
如穿衣、個人衛(wèi)生、室內整理等,使兒童不需別人幫助而能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上的事項,培養(yǎng)其獨立性。不難看出,蒙臺梭利上述做法對于幼兒教育來說有許多可取之處。至于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還須作進一步的分析。 五大領域:
1、日常生活領域
培養(yǎng)幼兒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組織能力增強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從而把孩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脫離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學會幫助別人,照顧環(huán)境,培養(yǎng)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為將來進入正式的社會生活做準備。
2、感官領域
培養(yǎng)幼兒視、聽、嗅、味、觸五覺敏銳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兒的每一項感覺都是靈敏全面發(fā)展。為學習數學及其他領域做準備,爭強對于社會及知識的感知,培養(yǎng)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3、數學領域
培養(yǎng)數的概念,理解加減乘除運算的關系,會做10000以內的加減乘除,會做簡單的測量工作,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4、語言領域
培養(yǎng)幼兒聽說讀寫的能力,幫助幼兒更好的書寫和閱讀,使幼兒在童年時期就形成良好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培養(yǎng)喜愛閱讀的興趣、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強化聽力與閱讀能力,提高書寫能力。
5、科學文化領域
增長幼兒見識,開闊眼界,培養(yǎng)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兒從小就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了解基本的動植物學、地理學、天文學、歷史學知識。
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創(chuàng)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當代幼兒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在重視早期智力開發(fā)的同時,也注重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開設日常生活課程,使孩子在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之外,發(fā)現自身的能力和增強自信。它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將秩序與自由完美結合,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玩什么,玩多久。但是,這種自由是有條件的,孩子必須遵循一定程序。蒙氏教育的原則是以孩子為中心,尊重其人格尊嚴和成長過程,從促進兒童身心發(fā)育角度去設計教學,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與品格的良好基礎,培養(yǎng)自主、持續(xù)的學習工作習慣。
鈴木鎮(zhèn)一教育
發(fā)展背景
鈴木鎮(zhèn)一(Shinichi Suzuki 1898-1998) 出身于日本音樂世家,父親擁有當時日本最大的小提琴制造工廠。 他二十三歲留學德國,跟隨克林葛(Karl Klinger)學習小提琴,無論是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或對音樂的態(tài)度,都深受克林葛影響。后來,他返回日本和兄弟組弦樂四重奏到處演奏,并且從事小提琴教學。 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他發(fā)現了學習和環(huán)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也體會出年齡和學習小提琴的關系,領悟了音樂和語言妙不可分的關聯。 1958年他在日本東京發(fā)表了母語學習的概念,他在"才能教育"書中,表示音樂教育只是手段,高超人格和偉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樂教育的最后目標。 他主張以音樂啟發(fā)兒童單純的心靈,透過音樂培養(yǎng)兒童偉大的情操和人生的理想,創(chuàng)造人類更完美的下一代,為人類謀福祉(Suzuki,1969; Kendall,1973) 。 鈴木鎮(zhèn)一透過音樂教學實踐其理想,強調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須經由后天培育, 以正確的教育方法,優(yōu)良的師資,配合適當的學習年齡,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共同成就才能教育的理想。鈴木鎮(zhèn)一并發(fā)現人類學習語言的天賦能力,是一種典型的學習模式,稱之為"母語教學法"。 不只在日本很多學生因鈴木鎮(zhèn)一而及早受到音樂栽培,1964 年,鈴木鎮(zhèn)一帶領十位小朋友受邀在美國全美音樂教師協會演出,引起重視隨之興起一股鈴木教學法風潮,在美國陸續(xù)有鈴木提琴教學的推廣機構,嘉惠學子不可細數。在日本,至1966止,就約有120位鈴木小提琴教師和6000小提琴學生分散在各地。 鈴木鎮(zhèn)一不但創(chuàng)造了學習小提琴的新模式,打破了演自歐洲傳統(tǒng)的小提琴學習方式。
生平轟動事跡
你可曾看到過3000人同時進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嗎?在日本,從全國匯集而來的學生,按照從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規(guī)模,逐漸遞增,最后達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會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兒,甚至很多是三四歲的幼兒,并且完全沒有經過統(tǒng)一的訓練嗎?恐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演奏會了。這些無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與會的所有聽眾都深受感動,很多人都是邊聽邊流淚——對如此眾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驚訝,被那高超優(yōu)美的音樂所感動。同樣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樂大師們。
1955年的某一個晚上,日本松本音樂學院等待著世界著名的維也納藝術學院合唱團的到來。在一個合唱隊員無法置信,甚至懷疑是否走錯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樓里,30名幼兒和小學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創(chuàng)作的《落第協奏曲》。剎那間,合唱團的所有成員都顯露出了非常驚訝的神色,他們萬萬沒想到,竟會從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操作的小提琴中發(fā)出巴赫創(chuàng)作的難演奏的曲子,而且聲音如此優(yōu)雅。驚奇突然變成了強烈的感動。接著,孩子們又合奏了兩三個曲子。然后,合唱團的指揮者達皮特教授說:“奇跡!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事,這回我想聽一聽前排小孩子們的獨奏?!北稽c的孩子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拉了巴赫創(chuàng)作的協奏曲《協奏曲第一號E短調》,拉得非常出色。接著又點了第二個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個。她拉了維瓦特創(chuàng)作的《G·莫爾協奏曲》,同樣精彩。合唱團的成員們對孩子們的演奏都感到無限的喜悅和激動。他們與指揮者都并排站在鋼琴的旁邊說:“讓我們一起唱吧?!敝b美麗的合唱隊和優(yōu)美的伴奏聲使松本音樂學院的破舊大廳頓時變成了盛大的家庭音樂會。
另一個場景。1961年4月16日,在東京文京公會堂的舞臺上,400名5至12歲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齊地排好了隊。他們在等待著20世紀誕生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之
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來??ㄔ瓜壬鷦傄贿M入會堂,當看見舞臺上排列著的400個孩子,他就激動地一面高高地揮著手,一面就座。與此同時,舞臺上一齊奏起了《閃閃星星變奏曲》?!昂?——好!”這位年邁的巨匠一面驚嘆地睜大眼睛觀看,一面連連不斷地流露出贊嘆之聲。當孩子們演奏起波巴魯德和巴赫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時,他的激動之情達到了頂點。老先生被感動得哭了,眼里充滿了淚水,話都說不出來了。演奏結束后,他給孩子們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這是自己“親眼見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動的場面??”人數眾多的、年幼孩子們的合奏,簡直如同一人獨奏的那樣和諧。這些孩子既不是精選出來的尖子,也沒有經過其他什么特殊的訓練。究竟是誰創(chuàng)造了這個令全世界關注的奇跡呢?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樂家鈴木鎮(zhèn)一先生。
基本理念是: 音樂好比一種語言,要掌握一種語言,最好是從小開始學,開始得越早越能把語言掌握得像母語一樣。只要孩子們稍有掌握某種樂器的能力,就可以讓他們學。
在教小孩子的時候,鈴木教學法都不教他們看樂譜(Music Score)或任何音樂理論上的知識(Music Theory),因為那就等如在一個正常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之前,便教他寫字和語言文法,那是違反自然的。
鈴木教學法強調讓小孩子先聽音樂。孩子每學一樂曲之前,無論多簡單的旋律,都必先重復聽其錄音。而聽的方法也很講究,不是全神貫注坐在那里對著錄音機聽,是在最放松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聽,如吃飯、嬉戲、入睡前各種休息或半休息的狀態(tài)等。
總之,就是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像聽家人談話那樣聽他要學習的音樂。
但試想一想,如果要孩子在家里經常聽到的是他學習的樂曲,而不是電視機或收音機播放的廣告歌曲、流行曲,那就必須家長通力合作,不厭其煩地在適當情況下為孩子播放音樂,并且也要犧牲許多自己的時間和娛樂。
所以鈴木教學法對家長的要求可說是頗高呢。
教學效果
鈴木教學法透過潛移默化的方法使孩子在下意識間熟習一首樂曲之后,就讓他在老師指導下憑記憶把樂曲在樂器上奏出,完全不用看樂譜或學樂理,整個過程由聽到模仿就像小孩子學說話一樣。
等到拿起樂器要學那首樂曲的時候,孩子基本上只是學怎樣以最舒適的方法把腦海中的樂曲奏出,而不是學那首樂曲的本身,故往往事半功倍。同時,因為孩子腦海中的樂曲是由名家演奏的,所以他在設法把腦海中的樂曲奏出時,其實是在設法達到他能力范圍內最好的演奏效果。
鈴木教學法訓練出來的孩子程度不一。事實上,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鈴木教學法。有不少孩子費盡腦力也無法把聽了無數遍的樂曲完整記住。不過,從另一方面講,時下常用的那種先看譜后聽音的樂器教學法,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訓練出的學生表現差異也很大。有不少孩子因看譜能力較弱,在學樂器的初期便被看譜一事拒之門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吸取鈴木教學法的精神,不用樂譜而先讓孩子多聽所學習的樂曲,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獲。
理論基礎
鈴木音樂教學法,無法以簡單的文字敘述清楚,幸好鈴木鎮(zhèn)一在才能教育中提到了許多值得重視的概念,由這些概念我們可窺知其理論基礎,例如,愛的口號、才能不是天生的、沒有失敗的學習、學習自零歲起、能講話就能學音樂、強調父母親在子女學習樂器過程中角色的重要性,以下簡要的摘其精要. 才能并非天賦論
鈴木鎮(zhèn)一所指的才能,并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天才",而是教育理論的一種“行為”而已,例如走路、跑步、寫字等?。 他認為人類唯一的天賦是學習的本能。 人類如果能把握這一天賦,充分的加以發(fā)展,學習任何東西應該都可達到相當的水準以上。音樂能力也是人類及有待開發(fā)的能力之一,只要父母用心安排,老師費心指導,人人都可學好音樂,有希望成為音樂家。
鈴木認為如果一位父母都能注意到每位兒童的本能,而且能提供一理想的環(huán)境,所有的兒童都將獲得并且發(fā)展出一系列非常突出能力,這理論適用于全世界的兒童,沒有例外 (Suzuki,1981)。 他并舉例,生在熱帶的兒童,送到寒帶去生長,照樣會產生御寒能力; 生在臺灣的兒童,送到美國生長,英語就成了他的母語。 例子就證明人類的能力系由于環(huán)境培育,而非天生俱來,所以鈴木強調人是環(huán)境之子。
母語式的教學
鈴木因為和他的侄子生活在一起一陣子而頓悟語言學習,他的教學法也被稱為母語教學法。他認為音樂和語言一樣,都是人和人溝通方法之一,語言這么復雜的系統(tǒng)人人都可學會,音樂也一樣可以學好。 語言的學習的過程,先聽很長的一段時間,然后模仿或反應說出簡單的音來,再發(fā)展成詞或句子,進度緩慢,并經過反復的練習,得到父母的鼓勵,再繼續(xù)更進一步練習,這一理論成了他音樂教學的重要哲學基礎之一。 教育自零歲起
鈴木先生在他的"才能教育自零歲起"書中極力主張學習要愈早愈好,幼兒的階段影響一生深遠。 他認為學習應該是自出生的那天起,而不是自上學的第一天。根據人類經驗的原則,舊經驗幫助新學習,及早學習可提供豐富的經驗,做為新學習的基礎。
沒有失敗的教育
鈴木先生問:"您見過生理上沒缺陷而學不會說話的嗎?"。 語言的學習如此復雜,都沒有失敗的例子,其他的學習當然也不會失敗,可見只有失敗的教學或老師,沒有失敗的學生。 能力滋養(yǎng)能力
鈴木鎮(zhèn)一認為,新的能力是由舊的能力累積發(fā)展而來的,所以他在小提琴教學中,要求學生經常要反復練習舊曲子,借此不僅增強已有的技術,同時也產生新的能力,這和教育理論中的練習理論不謀而合。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
專家認為0-6歲是腦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一生的智力、創(chuàng)意以及人格是否樂觀、自信、有道德感,都決定于這關鍵的時期。而0~6歲這個過程,決定了一生的腦力開發(fā)狀況,甚至是智商,情商等等。人的0~6歲是人類大腦開發(fā)非常關鍵的時期。
人的大腦潛能開發(fā)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遞減的。根據人類腦部生理學顯示,人腦伴隨著人類身體成長而成長,但是最主要的生長期卻是在六歲之前的階段;人腦的成長在滿三歲時已完成人類腦型、腦神經功能的60﹪,到八歲時則已完成了90﹪。8~10歲是剩下的10%。根據專家指出人類在幼兒時,最珍貴的α學習腦波,在六歲之前是最為活躍的階段。決定人類腦部發(fā)展最重要的腦神經元,經由α學習腦波的刺激而日益增多,這將使人類的智能超越,將來孩子在任何學習的過程都能極為順利,不再因能力不足飽受挫折及壓力甚至因而停止學習。若等到孩子的α學習腦波已趨于平緩再汲汲于讓孩子學習,將會多花1倍甚至
2、3倍的時間與精力。所以,很多家長往往忽視,或者沒有合適的方法和合適的產品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程、教材,所以才導致大多數孩子長大后都是庸人、平常人,沒有達到家長望子成龍或者望子成才的期望值的原因。
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般只重視在左腦所主導的認知上,而忽略主導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力的右腦訓練 聰明寶寶要腦力開發(fā)
別以為“智能提升從零歲開始”、“3歲定終生”或是“6歲決定一生”只是宣傳標語!no!根據研究,人類在胚胎期,腦部神經就是最早發(fā)育的,即使呱呱落地之后,也處在迅速發(fā)育的階段,以新生兒來說,大腦約重四百克,已經占了成人腦重量(約一千五百公克)的四分之一強;到了一歲腦重量約九百公克;到三歲時腦重量便已發(fā)育到60%強,到了六歲大約重1200公克,逐漸接近成人的腦重了。
可見得0-3歲是人一生中腦部發(fā)展的重要黃金期,也深切影響著未來智力潛能的發(fā)展,如何把握這段黃金期,施予嬰幼兒早期教育,促進腦細胞的增加分化與腦神經的突觸緊密連結,是非常重要的。
腦力刺激的實證
曾有名為巴甫洛夫的專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同時生下來且同樣體重的小白鼠分成兩組,一組放于較大、光線充足的空間,提供豐富的聲響、有滾筒、滑梯等玩具,讓小白鼠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組小白鼠,則關于沒有光線的籠子里,沒有玩具、沒有同伴,雖然提供同樣的食物營養(yǎng),不過經過19天的測試,智力的表現卻是大相逕庭的。
結果顯示:前一組小白鼠機敏靈活,人抓不住它們。后一組小白鼠,則呆滯遲緩,即使人去抓它們,也不知逃跑。抽樣解剖發(fā)現,前一組小白鼠因常接受豐富的信息刺激,它們的大腦生出了許多突觸發(fā)展出緊密的連結;而后一組小白鼠則因少受刺激,腦組織竟呈現萎縮狀態(tài),腦重量及體積也相對變小。
巴甫洛夫這個實驗的結果,主要是用來映證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錯過了生長發(fā)育期的發(fā)展,腦組織結構就會趨于定型,潛能發(fā)展也將受到限制,即使擁有優(yōu)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智力潛能
根據大陸方面的研究專家表示:智力潛能是人的一種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許多能力的總和,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等。所以,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擁有特殊能力和專長,例如,只會讀書而缺乏生活應變的能力,這樣都不等于擁有真正的智力。
如果孩子沒有一定的智力,就難以掌握較多的知識,就如,孩子如果缺乏注意力及觀察力,就無法正確的認知;沒有記憶力,就無法將吸收的知識保存下來轉為己有;沒有思維力,就無法對事物有深刻的體會、無法掌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缺乏想象力,自然就沒辦法創(chuàng)新。 寓教于樂開發(fā)腦力
“杰立卡”教學課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教學模式,它對平衡地開發(fā)孩子的左右腦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專家介紹,人大腦的結構分為左腦及右腦,左腦傾向于語言邏輯思維,右腦則傾向于感覺形象思維。左腦與右半身的神經系統(tǒng)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因此,左腦主宰右耳、右視野,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語言中樞,掌管說話、領會文字、數字、作文、邏輯、判斷、分析、直線,因此被稱為“知性腦”,它能夠把復雜的事物分析為單純的要素,比較偏向理性思考。右腦與左半身的神經系統(tǒng)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因此,左耳、左視野的主宰是右腦。右腦掌管圖像、感覺,具有鑒賞繪畫、音樂等能力,被稱為“藝術腦”。它具有韻律、想像、顏色、大小、形態(tài)、空間、創(chuàng)造力,它負擔較多情緒處理,特點是比較偏向直覺思考。
談及左右腦的合作,以及“杰立卡”課程對腦力開發(fā)的意義,專家告訴大家,左右腦的運作流程是由左腦透過語言收集信息,把看到、聽到、摸到、聞到、嘗到,也就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五感,接收到的信息轉換成語言,再傳到右腦加以印象化,接著傳回給左腦邏輯處理,再由右腦顯現創(chuàng)意或靈感,最后教給左腦,進行語言處理。
“杰立卡”課程通過各種不同顏色的教具,游戲的方式寓教于樂,讓孩子親自參與、動手操作各種教具,由孩子觀察準備、醞釀思考、自我檢查、到豁然開朗循序漸進的學習階段,可調動孩子左右腦的全方面發(fā)展。
專家指出,大腦不用則廢,用則進。培養(yǎng)孩子左右腦的均衡發(fā)展,應從幼兒抓起,盡可能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開發(fā)孩子的全腦,激發(fā)孩子的潛能。 腦力開發(fā)的定義
所謂腦力開發(fā)就是重視幼童左右腦平衡發(fā)展的一項重要課程。主要的學習目標不在增加孩子的解題技巧,而是在于提升孩子的學習潛能與習慣主動思考的模式建立,以應付未來多變的環(huán)境需要。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上課模式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上課是經由孩子自行操作教具,以教具所設計出來的各式題本,藉由觀察準備、醞釀思考、自我檢查、到豁然開朗的循環(huán)學習階段,達到真正具備『自學』的效果。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課程內容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課程內容包括六大學習領域、59項學習概念以及450個完全操作的自學寶盒,可以提供4~6歲的學齡前幼童三年完整的學習內容。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上課時間
一般來說,杰立卡腦力開發(fā)并不完全限制孩子的上課時間,但為顧及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興趣,通常我們會建議一個星期兩次課,每次課程30 ~ 50分鐘之間,可自行操作 1 ~ 2 個寶盒。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與蒙特梭利教學的異同點
蒙特梭利教學強調透過感官學習、從操作中去體會以及尊重彼此的人際關系訓練、秩序感的建立,都是杰立卡腦力開發(fā)課程的教育目標,然而杰立卡腦力開發(fā)更提供了循序漸進的自我學習課程,多樣化的學習內容以及自我檢測與立即鼓勵回饋的機制,是極具有培養(yǎng)未來領導人物特質的優(yōu)質課程。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六大領域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六大領域包含有智能啟發(fā)、數理演繹、組合思考、生活技能、語言表達與美感創(chuàng)造六大學習領域。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教師研習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教師均需要經過完整的課程研習,才可以指導上課。研習內容包括:杰立卡腦力開發(fā)課程的設計原理、對腦力開發(fā)的概念講述,教學演練與課程內容研討,并不定期的舉辦教學觀摩及成長課程。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與傳統(tǒng)幼兒教育課程的不同點
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大多以教導幼兒許多的認知,以模仿的方式幫助幼兒記得許多事情。而杰立卡腦力開發(fā)卻是藉由題目的設計與運用,將孩子已學習到的認知概念作整合,并加以發(fā)揮作為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簡單的說,不是重在學習,而是重在學習后的解決問題。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重要性
「腦力即國力,三歲定一生」現在是講求知識經濟的時代,有效的腦力開發(fā)課程可提升幼兒創(chuàng)意思考能力與建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讓孩子真正具備『帶著走的能力』,以因應未來的挑戰(zhàn)。
如何了解孩子的潛在智慧與能力
藉由多種不同領域的題本操作演練,教師容易觀察出孩子學習上的個別差異,并且藉由階梯式難易度的鋪排,讓孩子自我挑戰(zhàn),自然就能激發(fā)出孩子的潛能。 右腦開發(fā)的學習重點
右腦發(fā)展好的孩子學習特點是在光線上喜歡較溫和的色系,對空間及顏色較具敏感性,富有創(chuàng)造力,學習是以「塊狀」方式處理。因此右腦學習的孩子多給予贊美與鼓勵、多聽音樂、多運動,學習效果自然會比較好。 左腦開發(fā)的學習重點
左腦發(fā)展好的孩子學習特點是有責任感、有耐性,喜歡明亮,喜歡獨自學習,學習是以「線型」方式處理。
腦力開發(fā)課程需要從幼兒時期開始
根據人類腦部生理學顯示,人腦伴隨著人類身體成長而成長,但是最主要的生長期卻是在六歲之前的階段;人腦的成長在滿一歲時已完成人類腦型的80﹪,到六歲時則已完成了90﹪。根據專家指出人類在幼兒時,最珍貴的α學習腦波,在六歲之前是最為活躍的階段。決定人類腦部發(fā)展最重要的腦神經元,經由α學習腦波的刺激而日益增多,這將使人類的智能超越,將來孩子在任何學習的過程都能極為順利,不再因能力不足飽受挫折及壓力甚至因而停止學習。若等到孩子的α學習腦波已趨于平緩再汲汲于讓孩子學習,將會多花1倍甚至
2、3倍的時間與精力。
人類腦部發(fā)展的重要性
教育學者及專家指出,人類大腦的結構分為左腦及右腦,而跟隨著左右腦的發(fā)展不同,有的左腦發(fā)達,有的右腦發(fā)達,因此個人的特質與表現亦有所不同。如何了解孩子的特質與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對于孩子較未啟發(fā)的部份做有效的引導,讓孩子大腦平衡發(fā)展,有效學習更成為現今最重要的課題。教導孩子知識與技能已經不是教育的重點,讓孩子知道如何學習,確定孩子俱有分辨是非的判斷力(Judgement Quotient),鼓勵及培養(yǎng)孩子正面的情緒管理(Emotion Quotient),訓練孩子邏輯思考(Logic Quotient),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與技巧(Intelligence Quotient),發(fā)揮創(chuàng)意(CreativityQuotient)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教育目標
一、透過感官來學習新事物。
二、從做中去體會真意。
三、發(fā)現探索世界的樂趣。
四、給予誠心的贊美和樂趣。
五、懂得尊重與和諧的人際關系。
杰立卡腦力開發(fā)的五個堅持
一、堅持“自發(fā)性”學習。
二、堅持教師只是個“引導者”。
三、堅持“動手做”是學習最重要的指導方針。
四、堅持有系統(tǒng)的編序課程與掌握學習進度的個別化教學。
五、堅持安靜有秩序的學習過程。
杰立卡主要知識點
小班:
形色辨別(基本顏色、形狀的辨認知和初級組合)
空間概念及示意圖 (上下、左右、里外的空間概念及示意圖)
度量關系(長短、多少的拼組及比較)
英文字母 (基本字母及單詞的認知)
造型組合 (數塊不同造型的堆疊)
平面對應(位置、形色的組合對應)
幾何鋪排 (基本幾何圖形的拼組)
空間定位 (泡棉上對應孔的判斷)
中班:
特性合成及分解(顏色、形狀二維空間的對應)
同形嵌合、異形比較(泡棉嵌合、圖形差異比較)
推理穿線(穿線泡棉的隱性推理)
循環(huán)概念(圖形的交替排列)
二維序列 (大嘴鳥由左至右二維位置序列對應)
集合概念(示意圖中的分類計數)
方位推論 (圖形移動后的位置及圖形判斷)
對應計數
大班:
乘法概念 (數量分堆)
代數合計及整數分割(數字卡與熊頭卡的數量合成與分配)
時間認知 (鐘表時間認知) 除法分解 (數量分堆)
特性組合 (顏色、圖形、數字的組合判斷) 坐標(二維坐標數字空間對應)
認識及換算錢幣(幣值認識及大小換算)
路徑網絡(房屋的連接與通道)
第六篇: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學法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風行歐美最先進、最科學、最完善的學前教育方式之一,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傾其畢生精力所創(chuàng)造的。她的獨特魅力源于對兒童的充分研究與了解,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蒙特梭利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的素養(yǎng),配合孩子各階段的成長,設計了各種教材、教具。讓兒童在預備好的環(huán)境中自由學習,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兒童潛能,在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建構獨立、自信、專注和創(chuàng)造等能力,為將來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蒙特梭利教學法經百年的研究和推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理論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教具不斷的豐富,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認同。蒙特梭利十大教學特點
1、以兒童為中心 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特點,視兒童為與成人有別的獨立個體,有如毛毛蟲和蝴蝶在形態(tài)上不一樣。
2、不教的教育 六歲前的幼兒還沒有認識、辨異的能力,不適合說教的教育。因此蒙氏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訓練著手,在配合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的教具
,讓兒童自發(fā)性的主動學習,自我教育。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零到六歲的幼兒隨著成長,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稱為“敏感期
”若在此敏感期學習該特性,讓兒童順著敏感期掌握最佳的學習良機。
4、教師扮演協助、啟導的角色 教師的工作是觀察兒童的內心需要,為他們設計環(huán)境,并示范教具的操作,在依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提供適時的引導。這種不教的教育能使師生關系和諧,兒童自然能愉快學習。
5、著重智慧的品格的養(yǎng)成 幼兒教育的本質與意義是在幫助幼兒的生命完美成長。因此,蒙氏極力主張幼兒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入小學準備,而是為他們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礎,培養(yǎng)他們終生學習的習慣。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 蒙氏科學幼教沒有課表,不劃分上下課時間,讓兒童尋著內心的需求,自由的專心工作。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專心時刻如果被打段,會養(yǎng)成孩子虎頭蛇尾的習性。反之,這種經重復練習而延長工作的時間,則能培養(yǎng)孩子重要的良好習性—專心和耐力。
7、混齡教學 不同年齡兒童會彼此模仿、互相學習,并可養(yǎng)成兒童兄友弟恭、樂于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這些教具并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教”具,而是兒童工作的材料,主旨在誘發(fā)兒童由淺入深的自我重復操作發(fā)展到自我教育。
9、摒除獎懲制度 蒙特梭利經長期的觀察發(fā)現兒童對獎懲并不在乎,傳統(tǒng)的獎懲制度是成人主控兒童的一種手段,蒙氏教學則尊重兒童的選擇,讓兒童有自動自發(fā)的學習意愿與需求。
10、教學成果常以爆發(fā)的方式呈現出來基本能力(養(yǎng)成和塑造基本品格):專注、獨立、秩序、堅持、合作、寬容、創(chuàng)造、毅力 基本內容:觀察、判斷、鑒別、識別、歸納、推理、邏輯分析 蒙氏科學幼教以循序漸進的自我教育方式訓練兒童,因此在短期內不易察覺學習成果,但確常以爆發(fā)的力量突然顯現內在心智的成長。
1、瑪麗亞.蒙特梭利是誰?
她是一位意大利籍的醫(yī)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意大利國內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在本世紀初期,她透過長期對兒童的觀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僅改變了當時人們對兒童教育的看法與作法,也深深影響了后代。她將其一生貢獻于兒童教育。當她在1952年辭世時,已備受世界各地的矚目與尊重。
2、她為何要提出[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女士經過多年科學化的觀察,她發(fā)現傳統(tǒng)學校在下述兩方面犯了嚴重的錯誤
:一是孩子的學習開始得太晚;二是孩子被迫融入以大人尺度為基準的世界。因此,她的教學法特別著重在提早發(fā)覺孩子的潛力,以及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配合孩子學習需求的環(huán)境。
3、什么是[蒙特梭利教學法]?
它是一種科學的觀察方法,是以科學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的需求與學習能力。當孩子在0~3這段無意識學習狀態(tài)時期,完全未受成人影響之前,是他的學習力最完整的時期。因此,當孩子置身在一個透過感官及動作從事學習的預備環(huán)境中(教室)時,他的需求、欲望和潛力便自然流露出來了。
4、[敏感期]是什么?
蒙特梭利博士觀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齡期間,會對某種特定技能表露出強烈的興趣及學習能力。她稱這種現象為「敏感期」。
5、請為[敏感期]舉例說明
以語言的敏感期為例,它出現在孩子生命的頭四年,而孩子也是在這段期間學會講話的。在語言敏感期間,孩子為了征服學習語言的棘手問題,其所流露出的堅持、精力和智能令人訝異,但這些狀態(tài)將不會在他往后的生命中再次出現。換言之,一個已經經歷過語言敏感期的成人,當他要再學習另一種語言時,絕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間學習母語時那般地容易。此外在孩子生命中的頭幾年,他還會對秩序、精確的動作、感官的刺激、和人相處等,顯露出同等強烈的熱愛,蒙特梭利博士稱這些現象為 [秩序敏感期]、[動作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以及[社會性發(fā)展敏感期]。 由于孩子的腦部發(fā)展是在八歲時完成的,蒙特梭利博士所觀察的敏感期都是在此之前出現。而這些有助于孩子成長的敏感期,也已被近代有關腦部結構及發(fā)展的研究所證實。
6、蒙特梭利教具背后的教學理念是什么?
每一種蒙特梭利教具都是感官導向的教具;它們均依循同一個設計原則:帶領孩子不自覺地從簡入繁、從具體到抽象地學習。所有教具的設計還能讓孩子在操作中自我檢查錯誤;因此,當錯誤產生時,孩子不但可以自我察覺到,還可以完全不需要他人幫助而改正過來,這種系統(tǒng)化的學習方法,可確保孩子在每一個學習階段的成功。這種「能力產生信心、信心再產生能力」的循環(huán),將會推動孩子不斷的求知欲及工作欲望。
7、蒙特梭利教學法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發(fā)展期創(chuàng)造力?
特梭利博士深信,孩子的學習必須是建立在對真實事物認知的累積上;而其創(chuàng)造力則是從孩子對周圍真實事物的種種印象中所培養(yǎng)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在孩子擁有了對真實事實的印象后,才有可能發(fā)展出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力。
8、在蒙特梭利教室里,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是否得到應有的重視?
蒙特梭利博士確信,在孩子尚未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識之前,太強調其社會性發(fā)展是徒勞無功的。因此,蒙特梭利的學習活動會以協助幼兒展露自我及發(fā)展?jié)摿橄?。只有在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不同于別人時,他才會知道如何善用和他人分享、合作及互相尊重的機會。
9、混齡班的益處有哪些?
在滿足每一位孩子因個別發(fā)展而產生的個別需求方面,混齡班的靈敏度比傳統(tǒng)的分齡班要高出很多。同一位孩子,也許在某項學習上需要和比他年長的同伴一起工作,而在另一項學習上,則和較年幼的孩子一起比較妥當,但是,他還是需要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才符合本身的社會化。也只有在混齡班的架構下,孩子才可能擁有以下的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依照自己的速度進度、獨立地工作或是尋求同伴的合作
10、蒙特梭利教室一班應有幾位學童?
蒙特梭利教室一班通??梢匀菁{30--35位的幼兒。只要孩子之間的年齡層差距適當,而孩子們又具有足夠的獨立性,孩子互為彼此的老師將可成真。
11、老師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擔任的角色包括:引導者、觀察者、教室環(huán)境的維護者,并且讓孩子透過本身的活動達到自我教育的機會。老師費心地準備教學環(huán)境,加入具有挑戰(zhàn)性、能引發(fā)孩子興趣的教材,而刪除對孩子學習形成障礙的成分;她示范教具操作的方法
,鼓勵孩子親身去嘗試;時常觀察孩子的工作,協助孩子克服困難,并在需要的時候,重新調整孩子的注意力或興趣點。
12、什么是蒙氏教育的自由觀?
[自由]是蒙氏教學的一個終點目標,而不是一個起始點。一個真正自由的孩子已經能夠慢慢展現潛能,
比較喜歡自行思考解決問題,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也能夠請求協助,并且接受指導。一個不能自律、未經琢磨的孩子并不自由,他不但是隨自己內在欲望所控制的奴隸,而且還會過度地依賴別人。一個真正自由的孩子,長大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一位自由的大人。隨心所欲并不能讓他自由,教導他如何去做正當的事才能讓他明白自由的真諦
。
13、什么是蒙氏教育的紀律觀?
蒙特梭利所謂的紀律是一種[內在的自律]----這是發(fā)自孩子對蒙特梭利工作的興趣而培養(yǎng)出對自我的行為控制。蒙特梭利博士曾說過,很多所謂缺乏自綠的孩子,實在是因為缺乏適當的激勵而心生挫折;如果把他們放在她所預備的蒙特梭利環(huán)境里,假以時日,應該會快樂些,也可學會些許的自我控制。
14、幾歲是孩子恰當的入學年齡?
理想的年齡是三歲。年齡稍長的孩子恐怕已錯過許多寶貴的[敏感期],而無法蒙氏教育所能給予的最佳訓練。
15、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是不是一項好的投資?
現代教育家已經了解:不良的學習動機和工作習慣根源于孩子早期的學習經驗和環(huán)境
。如果幼童自然流露出的學習欲望受到適時的鼓勵與滿足,就能奠定日后成功的基礎。
16、蒙特梭利教師師資培訓的內容為何?
蒙特梭利師資訓練中心遍布世界各地,內容包括理論課程、熟練教具操作、教室觀察
,以及實習經驗。部分訓練中心也在假期中開設研習班。
17、在中國的蒙氏教育推動者,是否熟悉現今幼教界的最新實驗與發(fā)現等信息?
沿襲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實用和實驗教學傳統(tǒng),蒙氏教育者應該熟悉并且幼教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老師應該與其它領域的教育家互相交換意見,并且更要鼓勵蒙氏教師去學習對本身或學校有益的課程。如果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不但能讓孩子受惠,更與蒙氏教育精神相契合,老師就應該將它們帶進教室里。
18、家長應該如何與蒙氏教育相互配合?
家庭不應該是學校的延伸。孩子和父母之間互愛互重的親情關系就是孩子日后成長最需要的根基。孩子在學校的活動可以用下列的方式加強:允許孩子參與家事活動,讓孩子更方便自我料理,偶爾放慢并迎合孩子的生活步調,忍受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以及維持一致的管教方式。蒙氏教育的目的旨在于:協助孩子發(fā)展各方面的潛能、基本常識、思考方式、人格教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孩子天生的學習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