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沈陽昭陵導游詞(推薦6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沈陽昭陵導游詞(推薦6篇)》。
第一篇:沈陽導游詞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大家好!
涪陵南側被紅墻環(huán)繞,中心是鄭弘門。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大門兩側的石獅、華表、石牌坊和刻滿滿、蒙、漢、回、藏文字的馬霞碑相對而立。正鴻門是一條長路,有坐獅、坐馬、臥駝、坐虎四對石獸。在盡頭,有108個由天然山脈建造的磚砌臺階,象征著第36個最高的日子和第72個偵探。磚階之上是碑樓,重檐山式,黃琉璃瓦頂,是康熙皇帝用漢文滿文寫的大清涪陵龔升勝德碑;。北面是城堡般的廣場城市,南面是龍根門,上面有一座三層樓高的歇山門樓。方城四角有一座角樓。市中心是龍根堂,位于住友的基座上。是單檐歇山式。大殿供奉木主神卡。寺廟前有一座燃燒的絲綢建筑。大殿東西兩側各有五座寺廟。寺后有洞門,洞門之上建有重檐山大明樓,有太祖高陵;石碑。在方城的建筑中,屋頂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柱子是紅色的土戰(zhàn),橫梁都是河西壁畫。涪陵周邊,四面環(huán)水,群山環(huán)抱,景色壯麗,典雅,優(yōu)越。清代高士奇有句詩說:回眸嵐霧結合,俯視流轉的.歌聲。地在云上,天受柱拜。是這里風景的具體寫照。天竺牌青也是沈陽八大著名景點之一。
明清陵墓的地表建筑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筑的變體,紫禁城建筑的前身是沈陽故宮、昭陵故宮和涪陵故宮。其主導思想是宣揚皇權至上。其等級和材質與故宮相同。不同的是,陵墓是皇帝死后的居所,既要有威嚴,又要符合陵墓的特殊要求。因此,明樓的頂部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清代墓葬的地表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紅色的墻壁、黃色的瓷磚、高聳明亮的建筑、蜿蜒的青山和流淌的河流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色彩搭配協(xié)調的畫面。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互輝映。高聳的明式建筑顯然是設計師根據陵墓地表建筑位于山區(qū)的具體環(huán)境而設計的,以強調陵墓的主要標志性建筑。避免了陵墓建筑低矮,與帝王身份不符的問題。
明清時期修建了許多大型宮殿和陵墓,數量和質量都很優(yōu)秀,裝飾風格深刻而深遠,反映了明清鼎盛時期皇權的威望。建筑的整體氣勢與洛可可對莊重、宏偉的排斥大相徑庭,卻又暗合巴洛克對空間、視覺容量的刻意追求和對體積表達的蓬勃追求。清朝中期以后,政治保守頹廢,在建筑和藝術上也呈現出追求繁瑣美觀的趨勢。玉器珍品,金銀琺瑯堆在工藝品上,甚至琺瑯玉器鑲嵌在建筑裝飾上。藝術水平似乎與金銀財寶的數量成正比。這似乎和巴洛克、洛可可有共同之處。前者還盲目使用昂貴的材料金、銀、銅以及大量的刺繡錦飾,用來表達奢華與榮耀,炫耀財富,表達奢華。后者追求纖薄精致,無以復加,繁瑣炫目,充分表現了貴族的絕望與欣賞的衰落。清代對建筑藝術的細致處理,似乎就是這兩種風格的匯集,豐富而典雅。
第二篇:昭陵導游詞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沈陽由于坐落在渾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fā)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fā)祥地,所謂“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耙粚m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于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fā)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于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墒?,雖然李自成起義軍斗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于沒有重視建筑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tǒng)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tǒng)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余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侍珮O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侍珮O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chuàng)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后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戰(zhàn)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lián)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松錦大戰(zhàn)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zhàn)術的典范。最終統(tǒng)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并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著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系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征著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叭本艜r興京DD現遼寧新賓;東京DD現遼陽;盛京DD現在的沈陽?!叭辍本褪切沦e的永陵,即祖陵,埋葬著肇、興、景、顯四祖;沈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著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里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著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遺跡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占地330萬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于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著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梢哉f,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筑群,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筑采取對稱形勢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優(yōu)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過去的昭陵范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qū)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志。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墻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范圍是東起二臺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臺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范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華里。在此范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范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guī)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采,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qū)者以情節(jié)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guī)定??梢娊鐦妒谴笄宸傻南笳?,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著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第三篇:精選遼寧昭陵導游詞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一1643年)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陵在沈陽市舊城之北,通常也稱北陵。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是繼努爾哈赤之后我國古代另—位卓越的滿族政治家和軍事家.
后金天命十—年(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和八子皇太極共同治理國事,即是“四大貝勒執(zhí)政”。貝勒為滿語,是滿族貴族的稱號,相當于親王。次年,皇太極即后金汗位,廢除了四大貝勒共同執(zhí)政的制度。他將八旗中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收歸自己直接統(tǒng)率,一手控制了軍政大權,消除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離心力量。為了緩和新占領區(qū)滿漢民族的矛盾,他采取把漢族農民編為民戶,讓他們從事農業(yè)生產等新政策。他還通過考試,授儒生官職等辦法,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明朝投降官吏的合作,為以后進攻明朝,奪取全國政權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
皇太極即位后就積極部署對明朝的進攻,并用反間計除了明朝抗清將領袁祟煥。他多次派兵入關,使明朝疲于應付。祟德七年(1642年),清軍大舉圍攻明朝遼西的松山等地,生俘明軍統(tǒng)帥、薊遼總督洪承疇,明朝在關外的土地喪失殆盡。不久皇太極去世。1644年,清軍長驅直入,攻取北京。同年,清世祖福臨在北京即位。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與福陵為同期工程,兩陵形制基本一致。昭陵建于平地,占地面積為十六萬平方米,主要建筑都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建筑采取對稱形式分布,它不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長處,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布局可分為前中后三部分:也就是三進院落式的平面布局。三進院落的布局是明清陵寢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布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昭陵采用的也是這三進院落的布局形式
昭陵建筑完整,獨具特色,對于研究清初歷史和建筑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3月,國務院公布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篇:沈陽北陵導游詞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 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guī)模。陵寢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昭陵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后面是隆業(yè)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繚墻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游罷牌樓,即可至正紅門,這是游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里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繚墻,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故又顯得異常華麗。隆恩殿后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著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huán)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寢為中心辟為“北陵公園”,如今占地面積332萬平方米。其總體規(guī)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tài),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 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v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筑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游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F在北陵公園已是聞名中外的旅游景區(qū)?,F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罷隆恩殿,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著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huán)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F在昭陵已辟為北陵公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F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墻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沈陽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亦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沈陽的窗口.
第五篇:昭陵導游詞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陽市禮泉縣九舊劍巧攣鞴刂“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于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qū)。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xù)了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征、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徐懋功(李績)、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積53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xx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第六篇:昭陵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沈陽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游覽沈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沈陽由于坐落在渾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fā)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fā)祥地,所謂“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于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fā)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于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墒牵m然李自成起義軍斗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于沒有重視建筑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tǒng)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tǒng)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余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chuàng)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后通陳滿族?;侍珮O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戰(zhàn)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lián)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松錦大戰(zhàn)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zhàn)術的典范。最終統(tǒng)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并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著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系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征著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叭本艜r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沈陽?!叭辍本褪切沦e的永陵,即祖陵,埋葬著肇、興、景、顯四祖;沈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著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里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著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遺跡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占地330萬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于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著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筑群,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筑采取對稱形勢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優(yōu)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過去的昭陵范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qū)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志。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墻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范圍是東起二臺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臺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范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華里。在此范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范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guī)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采,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qū)者以情節(jié)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guī)定??梢娊鐦妒谴笄宸傻南笳?,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著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歷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遠”。由于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实垡坏朗ブ?,嶄新的下馬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說,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后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橋玉帶河保護著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xLd淘范文網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讟蜃疃嗟氖呛颖鼻鍠|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著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說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F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xLd淘范文網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后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臺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筑。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筑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于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額仿、橫梁、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云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衛(wèi)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于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膩,真可以說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在遼沈地區(qū)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于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桿石獅建造于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么,為什么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說,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說明此建筑十分堅固,可聽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么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占“錢糧”,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并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后統(tǒng)一,還是用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墒?,由于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桿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于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qū)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墻黃瓦建筑群,為什么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于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筑叫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戶。
陵寢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布局分為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布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為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后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為省牲亭和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于順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墻叫袖壁,為什么叫袖壁呢?因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著姿態(tài)生動,氣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墻,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中出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說龍壁有鎮(zhèn)妖、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zhèn)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zhèn)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著鱷魚嘴,舞著鷹爪,舒卷著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戶的莊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筑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峰,被廣泛用于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筑學中,它屬于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于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墻相接,繚墻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墻,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墻用青磚砌成,南墻高3.2米,東西墻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墻體施以粉紅色,所以又有“風水紅墻”之稱。紅墻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guī)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為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于對祖宗敬畏的緣故吧。xLd淘范文網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xLd淘范文網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為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筑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guī)制,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為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筑群穩(wěn)重、平衡及統(tǒng)一等美學效應。xLd淘范文網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為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進入陵區(qū)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閑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說,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筑物隔斷,這寓意“風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xù),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圣不可侵犯,違者予以重處。據說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guī)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于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群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衛(wèi),風嘶鐵馬白云霄”。
(華表)
請大家看神道兩側雕著飛龍和卷云的潔自晶瑩的對稱石柱。這就是華表,也叫擎天柱或萬云柱。通高10米左右。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筑物,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尹子》說:“堯立誹謗木”??梢娫趫蛩磿r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都是用木頭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其中一個作用是供人們提意見之用,叫“誹謗本”,類似現在的“意見箱”。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表識”。把它豎立在交通要道,作為識別路徑的標志,相當于現在的路標?!氨怼奔础皹恕保砸步小叭A表木”。后來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華表作為建筑裝飾,起初是立在橋頭上,從元代開始被用于宮殿旁,明清時期被廣泛用在陵寢建筑上。
這對華表頂端的柱頭上雕著一個面朝北方的石怪獸,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它叫輟J潛狽降囊恢質蓿嗡迫勻?。人们篙这种立诱煷墺堵栟的醉灱s按抵興猛男愿瘢興輟M瓿33傷啥緣謀話卜旁諢使土昵耷昂蟆2恢蠹沂欠褡⒁猓諫袂拍廈婊磯ザ說耐昝娉匣故敲娉?對,是面朝南。這里有一個典故,我們現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寢的這對叫“望帝歸”,也叫“望君歸”。意在希望帝王要盡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緬于哀傷之中,祭畢而出,國家大事等你處理呢。另一對的方向是向著沈陽故宮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記祖宗,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禮別忘了。根據這個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寢前后的兩對“望天”的含義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謂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設立的由石人石獸組成的石雕群,左右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旁。陵墓前為什么要設石像生?是怎么演變的?xLd淘范文網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最初設置石像,目的是除邪惡,驅鬼怪。早期的墓前石獸石人還有表彰死者生前豐功偉績的作用。西漢名將霍去病先后六次率軍出擊匈奴,大敗敵軍,使匈奴人聞之喪膽,從而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死后,為了表達他的卓越戰(zhàn)功,宏揚他威鎮(zhèn)敵膽的英雄氣概,不僅把他的墳丘堆成他生前大敗匈奴,建功立業(yè)的祁連山山形,還在他墓前豎立了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軍大敗匈奴的武勇壯烈形象。石像生的這種作用后來成為絕響。
石像生的普遍出現是在東漢,其作用主要是顯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權勢。地位越高,權勢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為了防止依杖權勢,財力亂行,許多朝代對石像生的數量、內容都作過明確嚴格的規(guī)定。例如,清代國家法律《大清律》,對官員墓前的石雕置放數量做了明確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可以用石獸六件,五品以上官員可以用石獸四件,六品官員以下不準放置石雕。它體現了封建社會嚴格區(qū)分尊卑長幼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東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對,它是以明長陵為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對。
在這里,有必要向大家補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的清西陵中的諸陵陵主。他們是未能入關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萬年吉地”且遠不如入關后諸皇帝陵寢那樣規(guī)模宏大,這是由于清初陵寢典制還沒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經堪輿方家測定風水,不能輕易變更位置。順治康熙年間的改建和擴建又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低于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獅、象、馬、駱駝等為多見。這勇猛驃悍的野獸極馴服地晝夜守護在陵墓前,無疑會增加陵墓的威嚴神秘之感,也抬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請看,第一對是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把獅子放在首位,作為威振八方,唯我獨尊的王權化身,也是守護陵寢的“御林軍”中的排頭衛(wèi)士,更是威嚴、尊貴、崇高的象征;
第二對是一對頭上長著獨角的怪獸,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對,叫獬豸。據《異獸志》說,它是東北特產動物,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見有人相斗,便以頭上的獨角去頂撞壞人。在我國古代,執(zhí)法官頭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樣執(zhí)法嚴明。在陵寢中放置獬豸象征著帝王死后也能明斷是非,公正嚴明。實際上是在美化統(tǒng)治階級;
第三對,是麒麟,是一種祥瑞之獸。形象很特別,頭如龍,角如鹿,全身鱗甲,尾似牛,足似馬而圓蹄。龍、鳳、龜、麟古代稱為“四靈”。傳說它是一種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出現,在這里顯示帝王的仁義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業(yè)興旺發(fā)達。
第四對為立馬,這一對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漢白玉雕成,全身潔白,腿短,體壯,具有蒙古馬的特點,大小和真馬一樣,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滿族是一個有著騎射傳統(tǒng)的民族,皇太極被稱為馬上皇帝,他的戰(zhàn)功都是在馬背上取得的,他有兩匹心愛的坐騎,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軍趕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馳騁疆場攻破敵陣?!靶“住鄙朴谛熊娳s路?!靶“住薄ⅰ按蟀住痹啻瘟⒐?,也曾保護過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極對它們也倍加珍愛。皇太極死后他的子孫就令工匠按它們的樣子雕成兩匹石馬,放在墓前,永遠陪伴它的主人。至于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據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認出來。
第五對是石駱駝,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于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zhàn)中立下很多功勞,所以后來建陵時,把石雕駱駝列在陵寢,表示它的功跡與主人同在;
最后一對為立象,高2米,長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為綠洲之王,它高大威嚴,性情溫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廣有順民,江山穩(wěn)固。另外據說象能辨忠奸,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墳墓是不允許擺放的。
(大望柱)
接下來的是一對大望柱,它和華表根相似,但也有區(qū)別,大家細心觀察便可辨出,柱體沒有龍紋,只是朵朵云紋,不是圓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須是桃形,而不是蹲獸,其它部分都與前邊的那對華表形制一樣。它位立在陵寢的主要建筑——碑樓兩邊,主要用途是裝飾和豐富陵寢建筑內容,使之更有氣魄,更加豪華。xLd淘范文網
(神功圣德碑)
當你步入陵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昭陵有名的神功圣德碑樓。明清制度規(guī)定,大碑樓要在皇帝入葬后,由嗣皇帝營建,據《清圣祖仁皇帝實錄》記載:碑樓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開一個拱門,下有須彌座式臺基,中間豎立一塊高5.45米,寬1.98米,重達5萬公斤的整塊石碑,碑的上首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間開光部分有碑文1810個字,用工整端莊的楷書刻成,是由清代幾位著名文臣撰寫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記載了皇太極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為“神功圣德碑”。碑下有一動物馱著輝,這只動物雖然相貌丑陋,卻有一個十分高雅新奇的名號,叫P粒步“龜趺”。它是傳說中的動物。相傳龍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樣,是龍的長子,貌似海龜,喜愛文學,好負重,力大無窮。因此后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P戀男蝸?。灾]南虜渴且豢榭搪Kㄎ頻“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渦,每個漩渦中分別雕有魚蝦蟹等水族動物。用這些水族動物來裝飾神功圣德碑,據說自有皇家的道理。因為皇帝是所謂“真龍?zhí)印保驱埖膬鹤?,而龍是大海的主宰者,蝦兵蟹將是龍最忠誠的“侍衛(wèi)”。因此為皇帝——真龍?zhí)熳恿⒈匀灰克麄儊硇е伊恕?/p>
碑石原產于北京附近的順天府。大家可能要問,這么重的碑是怎么運過來的呢?在當時為了不破壞陵地的“風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亂動,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從外地采運制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遙遠,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對皇祖陵寢的褻讀。石料在起運前先要用清麻層層包纏,邊纏邊涂水膠,以防在運輸中受震動而斷裂。然后把石料裝在特制的木車上,俗稱“旱船”。運輸要選在嚴冬滴水成冰的季節(jié),沿途每隔幾里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澆成一條冰道。這樣歷盡艱辛,才能將巨大的石料運至盛京。據統(tǒng)計,僅采運建陵的石料一項費用就耗白銀達l60萬兩。
大家心中肯定會產生疑問,在沒有現代化起重設備的條件下,人們是如何將碑立到龜背上呢?這里還有一個“神人點化”立碑的故事。當工匠們柬手無策時,有一須發(fā)皆白的老人走來,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時,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還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一點一點把石碑培起來,最后終于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大碑樓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衛(wèi)甚嚴,不許隨意往來,據說有“人過殺頭,馬過削蹄”的刑法。
在碑樓北面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這都是當年祭祖用房。東側的兩座叫儀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謁陵時存放旗、傘等祭祀所用的儀仗之物和上祭時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員休息的地方。西側兩座叫茶膳房和滌器房,是上祭時做飯和上膳官員休息的地方,還有上祭時準備土雜果品鮮貨及上果官員休息的地方。xLd淘范文網
(隆恩門)
大家請看,前面就是隆恩門和方城了。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早在我國秦漢、唐宋時期,皇陵圍墻里方形,每面各開一個門,封土居于中央。到了明代,朱元璋對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前方后圓,三進院落,封土后于最后一個院落,只留南面一個大門。這個門,明陵稱為恩門,清陵稱隆恩門,俗稱宮門。大家請看,在門楣上方正中設置以漢滿蒙三種文字的“隆恩門”匾額。隆恩門上方是一座高大門樓,稱五鳳樓,歇山式,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門樓的底層,南、北兩面沒有供人登臨的樓門,二、三層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圍有出廊。據說當年在三層樓上設有金鏈四條,這些金鏈俗稱“江山萬代”,民國年間,不慎丟失。五鳳樓式樣頗像沈陽故宮的鳳凰樓。隆恩門建筑雄偉壯觀,昔日登樓向南遠眺,沈城全貌可盡收眼底,晴朗之日,還可望見遼陽的太子河。
(進入方城)
請大家隨我經過隆恩門進入陵寢第二個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體部分。方城是過去盛京城的緬影。據考證,秦始皇陵的內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陽的規(guī)制建造的。如此看來,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體現“事死如事生”的規(guī)制。
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軸線”的陵寢規(guī)制,還遵循“前朝后寢”的陵寢原則。“前朝后寢”是我國傳統(tǒng)的宮殿、院落組合形式,西周時就已出現,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北京故宮是嚴格按照“前朝后寢”格局設計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舉行重大典禮活動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為“前朝”部分。乾清門以北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十二宮是皇帝及后妃們生活起居之所,這部分叫“后寢”。其實這種格局在家門大戶之家也有所體現,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為處理公務,接待賓客的地方,而把后部作為眷屬活動居住的區(qū)域。
陽宅如此,作為陰宅的陵寢是否按“前朝后寢”的格局設計呢?古代歷來有“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所以陵寢是陰宅,也按陽宅一樣,按“前朝后寢”格局設計。
對于陵寢來說,大殿、配殿所在院落為“前朝”,寶城、寶頂所在的院落為“后寢”,中間隔一道地宮門。
聽完我介紹,大家請看,正前方這座氣勢非凡的殿宇建筑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于方城內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筑,是陵寢地面建筑中最重要建筑,它相當于漢唐陵寢中的獻殿。即是用來供奉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朝祭大典的場所。在東西兩側還有配殿,即東配殿和西配殿,這三殿于順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場所。(東配殿)
我們先來看一看東配殿,東配殿是昭陵一座至關重要的場所,它的使用有兩項:首先它是用來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謂祝版和制帛這兩件祭物是皇帝向祖宗表達哀思和意愿的文書,是十分關鍵而重要的祭物。昭陵在每年舉行大祭禮之前,盛京禮部要將祝版、制帛送到昭陵,暫時存放在此殿,第二天大祭時在隆恩殿月臺上向神位宣讀。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為國家大典,絕對不可稍有懈怠。每當正殿大修時,要將殿內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兩座神牌由隆恩殿請到東配殿供奉,所有祭禮照常進行。雖東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禮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后,再將神牌請回。恭請神牌是昭陵的一種大禮,皇帝要欽派盛京將軍主持,其它人無資格隨便請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東配殿曾兩次移動神牌,皇帝弘歷直到工程竣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后才回京師。從這些足可以看出嗣皇帝對祖宗的敬畏。所以說東配殿在陵寢中的地位僅次于隆恩殿。
現在東配殿陳列“皇太極史跡展覽”,內有復制的太宗鹿角椅、龍袍等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