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論文現狀和調查報告的區(qū)別(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論文現狀和調查報告的區(qū)別(大全)》。
第一篇:論文調查報告
一、調查概況
我于20xx年4月份,對我居住地周圍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tài)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澄西中學進行,共發(fā)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征。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yè)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yè)生掙錢多。
2、學習態(tài)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占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fā)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初中畢業(yè)后的打算,97%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3%的學生選擇就業(yè),對于高中畢業(yè)后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愿望。
(二)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則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于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wěn)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yè),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初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yè)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農村中學生由于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畢業(yè)后準備就業(yè)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yè)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yè)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yǎng)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fā)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yè)或在農村非農產業(yè)就業(yè)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業(yè)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于事業(yè)的發(fā)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并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tài)度。
四、對調查結果的`體會
(一)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中學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了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yè)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農村中學生對于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愿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yè)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于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愿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zhèn)涞膶W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于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fā)地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于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中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于一種相對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后,發(fā)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數側重于學業(yè)成績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多,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戶外、學校緊張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中學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墒?,由于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于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沖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于教師行為不斷提高,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復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巨。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中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jié)奏,初步了解了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后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并產生抵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和把握未來 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中學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fā)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了解不透徹,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fā)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制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yè)教育,使農村初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fā)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1986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為了升學轉到以為本地區(qū)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中學進行初中后職業(yè)教育――學期職業(yè)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為鑒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后的農村職業(yè)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并、轉的惡劣境況。那么,在農村中學實施職業(yè)教育,則必須致力于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核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為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核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huán)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 發(fā)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中學教育基本上是屬于這種情況。
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xù)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huán)境;三是提高繼續(xù)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xù)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第二篇:論文調查報告
20xx年僅應屆高校畢業(yè)生就有611萬人,還有數百萬存量失業(yè)畢業(yè)生,700萬大學生面臨找工作,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溫總理多次在正式場合提到了大學生就業(yè),將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一次又一次擺在突出位置,并要求國務院部署好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工作,可見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畢業(yè)生難以找到好工作,已成為大學生、高校及家長共同的感受。大學生就業(yè)難在何處?就業(yè)難是不是國家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呢?
(一)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嚴峻
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yè)生人數驟增,20xx年畢業(yè)生人數為145萬人,20xx年為212萬人,20xx年的畢業(yè)生達到了大學生就業(yè)的歷史高峰,人數達到了280萬人,比20xx年凈增了68萬,增幅為32%,預計到20xx年畢業(yè)生將達到340萬人。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20xx年7月份,全國待就業(yè)畢業(yè)生為50萬人,20xx年7月份達到70萬人。從整個國家來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優(yōu)化資源配置,部分國有企業(yè)的大量職工下崗待就業(yè),同時,農村富余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向城市流動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20xx年我國共有2400萬城鎮(zhèn)勞動力需安置,其中國有企業(yè)和集體企業(yè)下崗職工共600萬人,登記失業(yè)人員近800萬人。這樣一來,給大學生就業(yè)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
(二)大學生就業(yè)觀念存在問題
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就業(yè)期望值較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表現在畢業(yè)生對自己估計過高,眼高手低,這山望著那山高;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不顧自身的條件,導致用人單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發(fā)展;對單位選擇過高,“學而優(yōu)則仕”非要去當官,看重國家機關、大單位等,對一些小企業(yè)不感興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三)大學生本身的素質問題
近年來的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學生的基礎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軟件和硬件設施都沒有跟上,隨之帶來了學生質量的下降,有的學生成績不錯,但動手能力差,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也強,但是學習成績差,未能通過英語國家四級和計算機國家二級,與用人單位交之失臂。
那么該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yè)的問題呢?
首先應該完善就業(yè)平臺,為畢業(yè)生提供更多的就業(yè)信息和服務
1.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專業(yè)化、專門化、職業(yè)化的就業(yè)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就業(yè)形勢,教育畢業(yè)生對自己認知,對社會認知,對職業(yè)的知識、性質、特點、發(fā)展前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從業(yè)人員的要求及市場需求等應有全面的了解;學校要幫助畢業(yè)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心理承受力、合適的職業(yè)類型等,逾越自己條件或對自己缺乏信心都會使擇業(yè)失敗。
2.高校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加強國情與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相結合,教育和引導廣大畢業(yè)生,堅定樹立科學的、務實的事業(yè)觀和奮斗觀。學校要引導畢業(yè)生分析就業(yè)形勢,確立就業(yè)目標,教育畢業(yè)生擺正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的關系,要有知難而上、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在現實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最能發(fā)揮個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
其次是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yè)指導,改變大學生就業(yè)觀念。
就業(yè)指導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畢業(yè)生充分合理地就業(yè)。將就業(yè)指導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全過程,根據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將大學教育過程分為幾個階段,分別確定工作重點,合理安排不同階段就業(yè)工作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讓他們知道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要做好哪些準備。將就業(yè)指導滲透到教學中去,強化學生自學成才的意識,也讓學生了解所學領域的發(fā)展前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就業(yè)觀念,防止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最后就是教育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yǎng),才能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因此,學校要讓大學生清楚:市場經濟的需要和發(fā)展的趨勢只能使競爭越趨普遍和激烈,優(yōu)勝劣汰,誰也回避不了,必須使個人適應這個要求。市場經濟中,復合型、應用型和開拓型人才適應性強,需求量大,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導畢業(yè)生要以這些人才的標準加強學習和鍛煉,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為行為準則,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總之,能否解決大學生就業(yè)問題關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解決此問題,要在政府的指導下,積極應對市場,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拓寬就業(yè)渠道,更新就業(yè)觀念。
第三篇:論文調查報告
一家中型商場的財務科五名工作人員中,有三名來自北京市供銷學校同一屆財會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其工作水平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贊揚;北京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jiān)出自北京市供銷學校財會專業(yè);89級一名學生在畢業(yè)后不足十年的時間內,先后考下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稅務師、注冊會計師,成為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頂梁柱……這些都記錄了供銷學校財會專業(yè)輝煌的歷史。當現實的腳步邁進二十一世紀的大門時,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一位學習中等的畢業(yè)生在應聘一家公司出納員時,幾經猶豫,最后放棄;一位在校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在一家公司實習出納,填寫的單據幾次被銀行的工作人員扔出窗外,并被責問:你是會計嗎?還是這位學生,由于不小心把公司辦公室的鑰匙撞在了門里,而直接影響了公司一天工作無法正常進行,最終不得不離開了這一崗位,去了一家超市作了收銀員;還有許多許多的畢業(yè)生畢業(yè)后找不到會計工作,專業(yè)對口率正在逐年下降……面對這所有的一切,財會專業(yè)的教師陷入了空前的困惑:社會上到底需要我們的學生會些什么?我們的財會專業(yè)還有發(fā)展前途嗎?為了尋求答案,他們走出了校門,去到公司、到商場、到工廠,到要接受我們學生的地方去尋求答案。
一、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
從1987年開始實行會計證(會計人員準入)制度以來,會計隊伍逐年擴大,北京市持證人員由最初的50萬人增加到了近100萬人,且仍在逐年增加。新增加的會計人員主要來源于三條渠道:高等教育會計系畢業(yè)生占1/4弱、中等職業(yè)學校畢業(yè)生占2/4、社會其他人員參加一年一度的會計證考試取得資格者占1/4強。對用人單位來說,會計資源從絕對值講已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面對這樣一種局面不得不讓人產生思考:有了會計證是否都做會計工作?究竟什么人能做會計工作?會計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是否有很好的就業(yè)空間……
會計證只是一種從業(yè)資格證書,就象有駕駛執(zhí)照的人不一定以司機為職業(yè)一樣,取得了會計證也不一定以會計為終生職業(yè),甚至不一定做會計工作,特別是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的發(fā)展變化也呈多元性,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剛出校門18、9歲的學生一定固定不變的做一種工作,實際上他的興趣、志向、理想可能會隨著他的成熟、對社會理解的改變發(fā)生很大變化。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會計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從事會計工作的比例逐年減少,據調查,90年以前的畢業(yè)生有40%~50%在從事會計或相關的職業(yè),而95年之后的畢業(yè)生從事相關職業(yè)的也就在20%左右了。
大量持有會計證的人員并未從事會計工作,這也正好讓人們感覺到會計人員過剩,其實這種認識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因為他們并未認真分析產生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什么。據筆者調查這里的原因有三:一是持證人員的志向改變。這種原因在中專生中占40%左右比例,很多中專生在入學選志愿時并非了解會計專業(yè),甚至有相當部分學生并非自己志愿,是因為學校專業(yè)設置限制、本人學習成績現狀以及來自家庭、社會關系的引導,選擇學習了財會專業(yè),畢業(yè)后面對社會新的環(huán)境、機會,放棄了過去的志向選擇,而從事其他工作去了;二是畢業(yè)生的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這樣的情況要占到畢業(yè)生10%左右的比例(這一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有相當部分學生畢業(yè)后曾有過短暫的會計工作經歷,由于在校期間學習的不成功,特別是學校安排或要求的知識內容和業(yè)務技能項目與用人單位要求不相對應,致使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使對口工作擦肩而過;三是用人單位觀念的轉變,現在越來越多的小企業(yè)使用了兼職會計或將賬簿交于會計公司代理記賬。這樣的結果是一方面一人監(jiān)管五、六份甚至七、八份賬目,忙的不亦樂乎,而另一方面大量持證人員沒有上崗機會,當然忙的是能人閑的是庸人。另外我們還應對會計職業(yè)范圍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不要以為一提會計一定是財務科或會計室的會計,特別是中專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可以把商場里的收銀員、批發(fā)公司或物流公司的庫存商品管理人員、企業(yè)辦稅人員、銀行信用社的柜員、生產車間的統計等納入這一范圍。
不做會計,學習會計專業(yè)是否有意義?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思考另一個問題:我們有幾個人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數學研究、物理探索、化學實驗,但我們從初中到高中、大學卻都在學習這些課程,我們知道那是揭示自然科學規(guī)律的學科,不學好它們我們將無法正確認識世界,更無法談適應自然、改造世界。筆者認為會計學也是一種揭示規(guī)律的學科,它揭示的是經濟領域中經濟核算規(guī)律。未來世界是一個經濟世界,只有把握經濟規(guī)律的人才有可能駕馭風云變換的市場,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論你將來是一個收銀員、公司經理秘書、推銷員還是一個銷售部門的經理、公司辦公室的主任,也不管你將來可能去繼續(xù)深造尋求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成為大老板、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中專階段的財會專業(yè)知識和能力都會教給你一種思想、一種認識問題的特殊角度、一種解決問題的特殊方法,對你未來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上分析讓我們感覺到,會計職業(yè)是一個既充滿競爭但又不乏機會的職業(yè),財會專業(yè)學生能否順利就業(yè)并學有所用為社會承認,一方面要看人才本身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要看財會專業(yè)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特別是財會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致關重要。因此,在進行財會專業(yè)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認清培養(yǎng)目標,并針對培養(yǎng)目標科學設置財會專業(yè)課程。
二、財會專業(yè)現有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分析財會專業(yè)現有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必須有其參照的標準,這一標準應該是財會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而本?,F有的財會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目標顯然已不能適應新的發(fā)展形勢,必須改革。
通過這次調查,筆者認為財會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目標應調整確定為: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首都第三產業(yè)為宗旨,培養(yǎng)具有較強職業(yè)意識、道德意識、職業(yè)能力,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具體目標是:達到會計專業(yè)從業(yè)資格標準;能夠勝任會計崗位(分戶會計、出納員、收銀員、企業(yè)辦稅員、庫房保管員)工作;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人為本,注重終身教育,培養(yǎng)復合型中專人才。
這一培養(yǎng)目標的突出特點是:提出了中專財會專業(yè)培養(yǎng)的應是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改變了過去目標的培養(yǎng)管理型人才的專業(yè)定位。這一改變再結合學制由原來的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學分制3~5年)使現有的專業(yè)課程設置暴露出諸多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合理。舊的課程體系為學科體系,注重財會專業(yè)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調理論,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培養(yǎng)訓練財會專業(yè)學生的各項專業(yè)技能。這一課程體系能夠適應舊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文化基礎較好的'生源,但與新的財會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現實生源的文化基礎狀況已基本不適應,因此繼續(xù)使用舊的課程體系將無法實現新的財會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
(二)課程內容陳舊。本校財會專業(yè)課程設置一直沿用舊的教學計劃,雖每年有一些調整,但沒有根本變化,有些課程的內容已經過時,比如《商業(yè)會計》、《行政事業(yè)單位會計》、《統計學原理》等。這些課程有的適應舊的會計核算制度,沒有隨著會計制度的改革而及時調整;有的側重原理介紹,缺乏實用性,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意義不大;采用這樣課程內容的結果必然使學生所學知識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社會競爭能力較差。
(三)課程內容定位偏高?,F有課程設置是適應將學生培養(yǎng)成管理型人才的,開設了大量較深較難的課程,如《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等。這些課程的設置不僅與現培養(yǎng)目標不能對應,也與須學生的現有基礎不能匹配,因此必須改革,否則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眼高手低,既不可能從事高水平的管理工作,也不可能成為技能型人才。
(四)缺乏技能課程的設置。舊的課程設置中,只有《計算技術》、《會計實務模擬》屬技能型課程。這遠遠不能滿足將學生培養(yǎng)成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計算機技能的培養(yǎng)、會計日常各種基本業(yè)務技能(如:結算、辦稅、記賬、結賬、報表、)的培養(yǎng)、會計禮儀、談話技能的培養(yǎng)等都需要相關課程作支持。
(五)課時總量不能與新學制吻合。財會專業(yè)的學制已由原來的四年制調整為三年制,減少了一年的學制,總課時量大大減少,這種量的變化必然會導致質的變化。因此必須對整體教學目標進行改革,重新定位培養(yǎng)目標,確定新的課程體系、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手段。
(六)不適應現有生源基礎。舊的課程設置中一些課程偏難,如《管理會計》、《審計》等,這些課程的學習或需要有一定的數學基礎,或需要有較綜合的利用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和財經法規(guī)知識的能力水平,過去文化基礎較扎實的學生可以學會、學懂,但現在的學生已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學生很難學會、學懂,因為現在中專學校的生源質量已明顯下降。過去我校學生主要來源于農村中學的尖子生,而現在都是初中學習排名在一半以外的學生。這些學生已無法與過去的學生在文化基礎方面相比,他們的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熱情不高,種種條件都已很難讓他們接受一些較難課程的學習。
改革課程設置是必然的,需要考慮的問題又是多方面的,對此問題我們通過調查研究得出了建議與設想。
三、財會專業(yè)課程設置改革建議與設想
根據財會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財會專業(yè)現有課程設置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對財會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提出如下建議與設想。
(一)專業(yè)課程設置改革首先是觀念的改革。不能把改革看成是增加幾門課程和減少幾門課程的問題,它是一種配合財會專業(yè)教學目標改革而進行的對舊的課程設置體系的徹底改革,這樣一項重大改革要求必須首先從思想觀念上進行改革,筆者認為需要改革的主要觀念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把學生培養(yǎng)成管理干部轉變?yōu)榘褜W生培養(yǎng)成技能型人才;二是從注重學科知識體系完整性、系統性,注重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轉變成注重學生的各項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注重學生處理各種會計日常業(yè)務的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從滿足專業(yè)知識體系完整性出發(fā)轉變成從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能力水平要求出發(fā)。
(二)必須徹底推翻舊的課程體系,采用一套全新的課程體系。必須將原有的學科型課程體系廢除,采用學科與技能項目相結合的新的課程體系。學科與技能項目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將所有課程和專業(yè)技能劃分成文化基礎課、專業(yè)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三大模塊,文化基礎課模塊全部為必修課,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兩個模塊下設必修和選修兩種類型課程或技能項目。
通過文化基礎課模塊的學習,使學生具備滿足財會及相關工作崗位對文化基礎知識的要求,并具有較好的身體及心理素質,培養(yǎng)文明習慣,啟發(fā)創(chuàng)新及創(chuàng)業(yè)意識,優(yōu)秀為學生繼續(xù)深造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專業(yè)理論知識模塊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會計學專業(y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體系,為后續(xù)各項會計技能的培訓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會計思維模式、培養(yǎng)學生以會計的思維模式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建立正確的會計職業(yè)思維習慣;了解有關的會計工作應遵守的法規(guī),培養(yǎng)正確的職業(yè)道德意識,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習慣。
通過專業(yè)技能模塊中各項技能的培養(yǎng)與訓練,使學生掌握的專業(yè)技能能夠滿足就業(yè)市場對一般會計崗位技能型人才的各項技能要求。要求學生經過培訓達到出納崗位、分戶會計崗位、收銀員崗位、銀行柜員崗位、庫房保管員崗位對專業(yè)技能的要求。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不需經過再培訓,而可以直接在出納崗位、分戶會計崗位、收銀員崗位、銀行柜員崗位、庫房保管員崗位等崗位上崗工作。
(三)徹底改革財會專業(yè)課程的授課內容。會計專業(yè)課程,特別是會計專業(yè)技能型課程必須徹底改革。根據市場調查的結果,筆者認為可確定出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群應具備的技能項目如下:企業(yè)一般經濟業(yè)務的賬務處理技能、各種會計憑證識別填制能力、各種會計賬簿的登記能力、主要會計報表的編制技能、納稅申報技能、漢字五筆字型錄入技能、會計電算化技能、珠算、點鈔技能、工業(yè)企業(yè)產品成本計算技能等。然后按技能項目設置技能培訓項目,以技能培訓項目代替舊的課程體系中的若干會計專業(yè)課程,這一代替是指整體的代替,所以不一定是一項技能替代一門課程。
會計技能項目與原來的會計專業(yè)課程有著質的差別,傳統的會計專業(yè)課程講究理論的完整性,側重于會計知識的傳授,其內容與會計崗位實際工作有一定距離,學生結束在校學習進入工作崗位后,必須有一個實習過程;會計技能項目的內容完全以現實會計工作崗位對業(yè)務技術的要求來設計,學生經過培訓,達到所規(guī)定的技能標準,可以直接上崗,從事會計及相關崗位的工作。
(四)改革對學生的考核方法。必須改革期中、期末兩張試卷決定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舊的考核辦法,應加大對平時學習過程的監(jiān)督、檢查與考核。做法建議如下:每項技能設置若干技能模塊,每項技能由若干技能模塊組成,每次課程安排相應的課上及課下練習,每次練習情況做出記錄,并以此反饋平時的學習狀況,提供教師改進教學和訓練方法的依據,學生在學習完某個技能模塊后,參加教師對該模塊所組織的考核,該項技能的全部技能模塊考核完畢后,教師評定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或學生的該項技能水平。還可制作校內學生技能手冊,以此記錄學生各項技能水平情況。學校規(guī)定每項技能的學分標準、畢業(yè)狀況的學分標準,學生必須滿足該標準,即取得足夠的專業(yè)技能學分,再加上文化基礎課和專業(yè)理論知識各門課程考試合格,取得相應的學分,學生可以獲得畢業(yè)證書。
財會專業(yè)教學改革是一項牽一發(fā)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我們要作好調查研究,扎扎實實的工作,研究―實驗―再研究―再實驗,反反復復逐步走向完善,努力取得財會專業(yè)教學改革的全面成功。
附 被調查企業(yè)名稱:
北京億客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果品公司
通州區(qū)人民商場
北京自強出租汽車有限公司
路盛建筑安裝有限責任公司
紐朗包裝機械(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瑞英隆服裝服飾有限公司
北京萬松園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時代超然裝飾有限公司
第四篇:論文調查報告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與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入,寄宿制學校如雨后春筍在全國興起。寄宿制學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規(guī)?;l(fā)展,事實上還是對學校教育的未發(fā)展產生著影響。尤其是由于寄宿制學校的有別于常日制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差異和獨特性,以及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期發(fā)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給予關注和反思的重要問題。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作為寄宿制小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不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屬性,更構成了寄宿制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內核。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而言,該項工作是本質地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必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養(yǎng)成和全面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給予寄宿制小學生以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期關懷,對完善學校教育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實踐證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fā)展,是寄宿制小學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具體目標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小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huán)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fā)展。這對“二期改”條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構想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實現,是有其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基于這樣一種考慮,本試圖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教改的視角,對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問題及其內在規(guī)律和機制,給予初步的探討與闡明,希望對改進我們的教育有所幫助。
一、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寄宿制小學生教育的重要題
對寄宿制學校種種不同的評價。從積極的方面看,首先,對于“獨生子女”這一代的諸如過分依賴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過寄宿學校的學習生活,??梢垣@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隨著寄宿制學校學生社會化程度的相對提高,學生的公共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相比常日制學校的學生也要更強;再次,由于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生活產生了相對距離,寄宿制學校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的親情和交流反而增強了,對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傊瑥暮⒆娱L遠發(fā)展與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孩子心理健康和發(fā)展確有很多好處。
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從消極的方面看,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由于寄宿生活與常日制學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異,也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由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族”的通病,不僅不能有效去除,有時甚至還可能趨于強烈,尤其是當其以超越行為習慣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現出時,更是如此。所以,無論是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是從學生的人格生成與長遠發(fā)展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養(yǎng)成,都是至為關鍵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學,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積極有效的保護性、支持性環(huán)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長期的發(fā)展,就成為現代寄宿制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構成,學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和道德承諾,也是深入推進整體教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和根本前提。
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寄宿制學校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基本途徑是對開始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而對全體學生更應傾注成長期的關懷,為寄宿制小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保護性支持性環(huán)境,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發(fā)展。
二、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作用和意義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具有較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意義。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認為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依據心理學的原理,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調適,是指教師通過了解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創(chuàng)設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心理疏導,使學生的典型心理問題得到緩解和糾正,使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心理調適的根本目的是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給予積極有效的正面干預,對小學生而言,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成長期關懷,則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礎上的,以學生的成長期發(fā)展為對象的素質教育實踐。具體而言,成長期的關懷是指學校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學生成長期的身心發(fā)展的需求,密切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變化與發(fā)展,從各個方面創(chuàng)設有利于孩子生長發(fā)展的條和氛圍,給予積極的引導和全方位的關懷,使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小學生的身心沿著健康的軌道發(fā)展?;诔砷L期關懷的素質教育目標與特征,對寄宿制小學生的成長期關懷,是全面滲透于學生在校學習和寄宿生活的整個過程之中的。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其宗旨體現了“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通過教育教學的改革,培養(yǎng)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尤其注重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
相比而言,心理調適是具體的、局部的,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實踐針對性;而成長期關懷,則主要面向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個方面。一般心理調適傾向于矯治和糾正,以解決學生已經發(fā)生的心理問題為主;而成長期關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與人格的全面的關懷,是直接面向、關注并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護與支持??傮w上講,二者不僅在目標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指向未的全面發(fā)展上又是互補的。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學研究發(fā)現,步入小學生活的孩子,事實上都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戰(zhàn)。對孩子而言,小學較之幼兒園,具有更加完全意義上的有別于家庭的社會化的、組織化的特性。孩子們如何適應小學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學習生活,如何從心理上盡快適應?如何使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獲得成長關鍵期的健康發(fā)展?應該成為寄宿制小學制定其培養(yǎng)目標與教育計劃的基本考慮。孩子們進入學校后,由于受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學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會因習慣了的生活環(huán)境改變而變得無所適從,加上人際關系需要重新協調,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也將發(fā)生大的轉變,需要他去處理與他年紀不相稱的任何需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們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義務、道德、責任等人格層面,作出同以往經驗和標準不同的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與自主選擇。這與孩子心理發(fā)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從而產生多樣性的心理不適。我們在此給予“換位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從離開熟悉的家庭而進入新奇然卻陌生的學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原有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劃上了句號。面對相同的新環(huán)境與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反應則相差很大。一些比較內向、自理能力較弱的同學,很容易產生類似于“無助者”般的感覺。
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有著幼兒園的生活經歷,但同學的年齡差距加大,而老師的授教學方法和言談舉止,也有其不同于幼兒園教師的自身規(guī)律和特點;尤其是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的方式進行,強度增加,難度加大,導致學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調節(jié)和適應能力。這對學生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直接的挑戰(zhàn)。面對變化了的內心感受和外部評價,難免引起情感反應乃至強烈的情緒波動。對剛剛離開家庭和父母呵護的孩子說,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現某種心理偏差。比如個體情感與紀律約束之間的矛盾,社會交往的需要與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乃至恐懼之間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欲與因學習對象和學習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獲取知識的困難之間的矛盾,還有比如個別化的興趣愛好與集體生活的目標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將直接、間接地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fā)展。在產生這些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問題時,教師的幫助、指導、關愛,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形成就有著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相關題的研究證明,針對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起碼有以下這樣一些積極價值和意義:
1.有利于學生心理問題得以緩解和糾正。
專家研究認為:“由于學生心理發(fā)展于環(huán)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于環(huán)境系統的健康”。[1]寄宿制小學在這方面有著常日制小學所沒有的優(yōu)勢教育資,比如通過“全日化”的師生交往、正面引導和全身心關愛,通過集體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包容,師生同學的友誼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溫馨、快樂的集體氛圍和校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等,形成了在促進學生發(fā)展方面的優(yōu)勢。
2.有利于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fā)展。
小學階段身心發(fā)展非常迅速?!案鞣矫娑继幱谛纬蔂顟B(tài),又充滿多方面需要和發(fā)展可能?!盵2]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關懷,其價值,“遠遠超出該階段而擴展到終生”。[]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對于學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與支持,對學生成長關鍵期的發(fā)展極其有益。
3.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發(fā)展的觀點看,健全的人格最終將表現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個方面。事實證明,人格上的偏差是個體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之一。寄宿學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師生、生生間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會成員的名義去獨立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以及時的心理調適和全面的成長關懷,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良好的心理暗示與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4.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不落在實處就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個性特點、行為能力進行全面的干預和培養(yǎng)。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使學校教育更趨完善,是對素質教育一種最好的實現形式。全體學生的健康和諧全面的發(fā)展,是寄宿制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指向。心里調適和對學生成長期的關懷,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全過程,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更有利于學生的素質發(fā)展。
綜上所述,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素質的發(fā)展,是對學生的積極、健康的`社會人格的全面養(yǎng)成。對作為寄宿制小學生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研究發(fā)現,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學價值以外,還有著改進現行小學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手段的整體教改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同時,它還深刻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隨著教育工藝和教育技術的日臻完善,還可能發(fā)展成為寄宿制小學的教育教學常規(guī)。所以,我們可以將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看作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呈現方式和實現形式之一。
三、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構成原理和實施原則
(一)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原理
心理調適是一個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綜合性和應用廣泛的科學概念。本是將其作為針對寄宿制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實踐性策略加以具體應用的,主要是指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調適。它的具體含義是指通過積極健康的校園化的營造和學生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運用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對學生中具體存在的消極情緒、心理進行疏導、糾正的教學行為和改進教育的策略?,F行的主要方式與途徑是:
(1)引導學生傾述心中壓抑,去除消極情緒;
(2)引導學生學會積極、全面對待生活,正確的評價自己、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
(3)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適度的社會交往、情感交流,形成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的健康心理。
成長期關懷,則是在心理調適的基礎上,結合寄宿制小學生的具體實際和相關教育理念所設計、實施的綜合性更強的教育工程。成長期關懷更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發(fā)展所必須的保護性、支持性教育生活環(huán)境的營造,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給予的總體關注和全程幫助。成長期關懷將超越一般心理教育的范疇,向學生在校的全部學習和生活領域全面滲透,指向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是在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具體探索與實踐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從行動研究的角度,對其原理作出如下初步概括:
(1)成長期關懷是在師生、生生的積極互動中增進了解,給予關懷。學生之間主要通過互相傾述、表露內心世界等積極的交流、互動的方式,以增進相互了解,培養(yǎng)同情心和愛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個性獲得發(fā)展;
(2)成長期關懷必須表現為個人經驗與感受可以為集體共享、分擔。成功與喜悅的共享,可以加強個體歸屬感和集體凝聚力;而個人遭遇困難和情緒不佳,常常會感到無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他們會因傾訴、理解、關心、同情而彼此接近?!斑@種感受與經驗的分擔具有治療功能可以消除個體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增強彼此的理解與支持”。[4]
(3)面對多元價值和信息的沖擊,集體中同學對問題的不同觀點與理解,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開啟思路,互相啟示打破自我封閉。
(4)成長期關懷可以提高學生應對學習生活和個體發(fā)展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集體是社會的縮影,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利富特(liftn,1972)說過:“團體咨詢提供成員在一個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的問題?!盵]寄宿學校的班集體,是學習面對處理困難的有效場所,這更有利于學生提高現實生活中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成長期關懷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構成了心理調適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補。進而表現為這樣一些機制性的關聯:心理調適主要是糾正已經發(fā)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長期關懷則是預防可能發(fā)生的,發(fā)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調適的對象一般是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成長期關懷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調適是針對局部學生,而成長期關懷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其全面發(fā)展。
(二)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實施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心理問題有它的普遍性又有個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調適而是有針對性的。小學生寄宿在校,獨立面對自方方面面的影響,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偏差。針對學生的個體,心里調適的目的在于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并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他們的“自信心和今后戰(zhàn)勝類似障礙的能力增強”。[6]學生群體的調適與關愛,其通性是針對學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小學生最需要的是關愛,他們從小就不在父母身邊生活,使他們對親情充滿渴望。所以關愛都是內在的東西調適也是內在的東西,指向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適應性和促進人格成長。
2、私秘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守保密性原則”。[7]對學生和家長所反映的背景資料和談話內容保密。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學生的痛苦和隱私,”[8]家庭的矛盾沖突,以及師生間,學生間的看法與矛盾?!傲私鈫栴}的細節(jié)有助于解決問題,”[9]決不是獵奇或當作閑談資料,更不能在學生中擴散。處理不當會給學生帶更大的痛苦和傷害。
3、自愿性原則
在心理調適時要引導學生自愿參加心理咨詢,主動尋找喜愛或信任的老師敞開心扉,宣泄內心郁積的事情和消極的情緒。千萬不可讓學生感到一絲勉強和為難。要讓學生了解,參加心理咨詢是讓我們遠離痛苦,尋求健康快樂生活的有效途徑。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4、集體性原則
成長期關懷更多的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和學校的力量。教師是集體的一員,更是集體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寄宿生活使同齡人的交往增多,集體生活是他們習以為常的環(huán)境。要有意識引導學生群體間的互相關愛,培養(yǎng)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體的溫馨,同學間的理解,同齡人對他的疏導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給他以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5、滲透性原則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應該滲透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每一個層面和細節(jié)。學生在堂教學、余活動、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僅表現出他們各種心理品質、心理狀態(tài)、適應能力、人際關系,而且他們的不適應行為,心理障礙也會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表露出”。[10]成長期的關懷需要教師每時每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尋找和把握適當時機給予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和引導。教師要善于把關愛、預防和糾正有機整合,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的呵護。
四、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具體策略和做法
(一)加強保護性、支持性校園生活和化環(huán)境的營造
學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級活動、堂學習,生活休閑,與教師溝通或與同學相處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也將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為學生寄宿生活營造一個保護性、支持性的環(huán)境,對學生心理發(fā)展將產生積極作用?!坝嬲志玫鼐S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建康,或許更應貫徹某種‘大健康’概念”,將其置于成長期的總體發(fā)展的背景中理解,“以系統發(fā)展觀和生態(tài)發(fā)展觀為指導,探討學生心理的生態(tài)模型”,[11]關注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保護性和支持性的校園生活的建設與維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促使學生健康、全面、持續(xù)地發(fā)展。為此,必須要形成針對性的策略與具體做法:
1.類家庭環(huán)境的建設
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學校雖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長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創(chuàng)建家庭的環(huán)境,努力使學生對愛的需求和親情得到滿足,使學生在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師在生活護理方面,盡可能充當媽媽的角色,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述說,充分理解和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對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可以親切的撫摸與擁抱,為她們梳頭,整理衣衫;臨睡前為他們講故事。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布置寢室,使其充滿童趣,符合學生的審美觀,又有家的感覺,使孩子進入宿舍就產生回家的愉悅。
此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間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學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包容,互相關愛,學生的感情有所寄托可適當彌補親情的缺失。
2.在班級里建立起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氛圍
(1)引導宣泄,調控情緒。教師要嘗試傳授給學生一些轉移不良情緒的方法:倘若一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找個朋友傾訴,可以寫日記、彈琴、唱歌、聽音樂,還可以做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歡的活動等。諸如此類的宣泄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緒逐漸消除。如作“我的煩惱”,眾多的學生在中敘述了種種不盡人意的事例,在傾訴衷腸的同時,不良情緒也得到了宣泄,得到了消除。
(2)指導樂觀,開朗性格的養(yǎng)成。為讓學生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樂的,教師可以讓他們人人備有一本“快樂本”,讓他們學著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尋找身邊方方面面的快樂。具體的著眼點是:養(yǎng)成幽默風趣的生活態(tài)度,它不僅可以給生活增添樂趣,而且還能增添戰(zhàn)勝和藐視困難的勇氣;多結交身邊的好朋友,要真誠相助,互相激勵;多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生活內容。
(3)分享快樂,感受快樂。學生每周交流一次身邊的快樂,使一個快樂變成無數個快樂。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示,感受快樂的心靈世界,并評選出本周的“快樂之星”,使孩子的心靈充滿陽光。
(4)要創(chuàng)設親近自然,充滿童趣,溫馨和諧的寄宿生活氛圍。校園生活節(jié)奏要安排緊湊、有豐富的生活內容。用激動人心的活動,興趣盎然的學習,情調高雅的休閑,規(guī)范有序的生活,溫馨和諧的氛圍把學生的心靈填得滿滿的。使學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學和老師,畢業(yè)懷念母校生活。
3.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的關懷要努力營造支持性和保護性的寄宿生活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的建設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的作用。主體主動尋求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行為,使心理調適的過程實現互動,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指導和輸入,而是引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群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使成長期的關懷更趨于自然和深厚。
在發(fā)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介入,善于運用班集體的力量幫助學生自我調控和互相寬慰。例:一個學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紀覺得活著沒意思,情緒一落千丈,成績急劇下降。老師及時引導班級的學生用各自的方法開導他。同學們用自己的親身感受現身說法。雖然他們處境相同,但認識與感受不同:有的覺得“父母讓我在寄宿制學校讀書,是培養(yǎng)鍛煉我,讓我早日成才”;有的則表達對父母的理解,“他們忙于事業(yè)才無法照顧我們,成功人士都很忙”;還有的用詩句格言勉勵他:“要珍惜生命,自強不息,回報父母”。學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勵,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過心靈的溝通,一個憂愁被大家分擔。不僅解救了一個學生的心理危機,同時也使全班同學的心理得到疏導。
教師要通過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等途徑引導學生:面對挫折,勇于正視,善于自我調節(jié)心理。要使他們懂得人生總要經歷風風雨雨,問題是怎樣勇敢地面對,怎樣使自己百煉成鋼。
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由衷地為同學進步高興,為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有苦悶時,會傾聽、會安慰、會講笑話轉移別人的情緒。
(二)優(yōu)化管理機制,推進全面實施。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對于學校工作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雖然在題研究中,我們有了以上的種種認識,積累了我們認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小學的堂教學,行為習慣養(yǎng)成,在生活護理和輔導等各項常規(guī)工作中得以推廣、落實,成為寄宿制小學的辦學目標,還是一個需要在管理層面加以解決的問題。作為學校領導層,應努力在如何優(yōu)化學校管理上下功夫。筆者對此問題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過任務驅動,實現目標管理
在“二期改”的管理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教師對教學改革產生了迫切需要后,會產生巨大的學習和研究的欲望,而且會在團隊的作用下,使研究廣泛而持久的開展。由此遷移,我們結合教師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難對學生的現狀及學校教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使教師深刻理解對寄宿制小學生實施“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與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性之間的本質聯系,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推進方面產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對提高每一位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積極意義。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涉及學校工作與整體教改的大局,因此學校應在把它作為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分解為具體的工作任務。對學校各個部門以及全體教師的工作與應當承擔的責任,提出相應的任務和要求。促使教師產生改革教育、改進工作的迫切愿望、內在要求和具體工作指標,以對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成長期關懷為己任,從中獲得動力,并且能將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教育教學內容,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中。使學校發(fā)展目標與每個人的工作目標以及發(fā)展目標統一起,最終從總體上推動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整體推進和全面落實。
2、把剛性的行政指令轉變成柔性的引導和服務
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的工作,本質上是一個類似于向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全方位滲透和無間融合的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動態(tài)發(fā)展的生命流動過程。需要廣大教師轉變觀念,深度參與、相互合作、自主創(chuàng)造,很難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難通過具體的行政管理進行約束和控制。同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總會碰到很多困難,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協調的問題,同時,因老師對心理調適和成長期關懷工作的認識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異,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差別等等,剛性的管理很難實現對其一一提出要求,統一給予指導。所以,必要改變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剛性管理模式,而變剛性的管理為柔性的管理,加強引導和服務。這樣不僅有助于工作的深入和展開,同時也有助于發(fā)揮團隊精神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整體協調,從而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