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范文4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范文4篇)》。
第一篇: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一、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釣魚島問題是當前中國和日本關系中最復雜最敏感的問題之一,也是中國和日本必須長期面對的難題??v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二戰(zhàn)后美國的日本政策與釣魚島問題的產生,發(fā)展及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因素是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中的關鍵因素,通過對釣魚島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發(fā)展變化進行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美國在中日領土主權爭端中的作用,也可以由釣魚島爭端來分析當前及以后的中日關系,中美關系,美日關系,為我們最終解決釣魚島領土主權爭端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希望通過研究能找出更好的解決釣魚島問題的切實可行的辦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故我選擇了這個課題。
二、選題的研究現狀及主要參考文獻
選題的研究現狀:
目前學者對釣魚島這個問題的研究涉獵很多,但大多數學者都是從中國和日本兩個方面去研究,而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中美國因素的單獨研究并不多。雖然這個選題的研究者不是很多,但這個選題的研究成果卻是很豐碩。比如:郭永虎的“關于中日釣魚島爭端中美國因素的歷史考察”,崔丕的“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外史探微”、張平的“釣魚島風云”,龍騰戰(zhàn)略網的“中日釣魚島沖突背后的美國黑手”本文正是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角度來探索解決中日釣魚島爭端中美國因素問題的措施。
主要參考文獻:
(1)參見張平:《釣魚島風云》,第141頁。
(2)參見崔丕主編:《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外史探微》,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63頁。
(3)參見田桓主編:《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71—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頁。
(4)漠帆:《釣魚島問題大事記》,《現代日本經濟》1997年第5期。
(5)湯家玉、孫茂慶:《釣魚島百年風云》,《黨史縱覽》2003年第7期。
(8)逋野起央等編:《釣魚臺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第71頁。
(9)《日本產經新聞》1996年10月4日。
(10)《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6月22日。
(11)人民網2001年12月11日訊:《美官員暗示:釣魚島一旦有事美將站在日本一邊》。
(12)《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2月13日。
(13)《日本經濟新聞》2004年3月24日。
第二篇: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如何選擇問題
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如何選擇問題
發(fā)布時間:2017-03-12一、如何選擇問題
奧妙就在于提出問題的“層次”。不同于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集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范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fā)展。極少有碩博論文是創(chuàng)造新理論的,能這樣當然最好,但難度很大。我們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因此,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審視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為什么發(fā)展不起來”,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探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論命題。我的理論命題是:“中國產業(yè)政策過程是精英主導的共識過程嗎?”在這個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個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論大體范圍和視角。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筍”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實背后,而發(fā)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學者也不必望而卻步,大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個“興趣范圍”,如半導體產業(yè)、信息產業(yè)、農村醫(yī)療、高等教育體制等,廣泛瀏覽相關的媒體報道、政府文獻和學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癥結”或“熱點”。第二步,總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從哪些理論視角來分析“癥結”或“熱點”、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如公共財政的視角、社會沖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問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論是否無法解釋中國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能否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或者理論本身的前提假設、邏輯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不過還要注意我們研究在規(guī)定的一到兩年時間內,是否可能完成?資料獲取是否可行?
最后,如何陳述問題?陳述問題實質上就是凝練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應當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為了套理論而“削足適履”。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充滿動態(tài)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當的術語、準確的邏輯表述出來呢?雄心勃勃的初學者往往提出宏偉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存邏輯,保證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如“中國半導體產業(yè)政策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陳述,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收縮話題:( 1 )時間:從 1980 年到 xx 年;( 2 )對象:政府的叛亂者和決策行為,而不是市場、企業(yè)、治理結構等;( 3 )視角:政治和政府理論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號文件和《電子振興》,這是發(fā)生在 1980 - xx 年間半導體政策領域的兩個重大工程和兩個重要文件。通過這樣的明確界定,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政策過程”、“精英”、“共識”幾個顯而易見的概念上,問題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時,問題清楚了,我們在篩選信息和資料時也就有了明確的標準,在這個“信息冗余”的時代,能夠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第三篇: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一、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釣魚島問題是當前中國和日本關系中最復雜最敏感的問題之一,也是中國和日本必須長期面對的難題??v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二戰(zhàn)后美國的日本政策與釣魚島問題的產生,發(fā)展及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因素是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中的關鍵因素,通過對釣魚島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發(fā)展變化進行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美國在中日領土主權爭端中的作用,也可以由釣魚島爭端來分析當前及以后的中日關系,中美關系,美日關系,為我們最終解決釣魚島領土主權爭端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希望通過研究能找出更好的解決釣魚島問題的切實可行的辦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故我選擇了這個課題。
二、選題的研究現狀及主要參考文獻
選題的研究現狀:
目前學者對釣魚島這個問題的研究涉獵很多,但大多數學者都是從中國和日本兩個方面去研究,而對中日釣魚島爭端中美國因素的單獨研究并不多。雖然這個選題的研究者不是很多,但這個選題的研究成果卻是很豐碩。比如:郭永虎的“關于中日釣魚島爭端中美國因素的歷史考察”,崔丕的“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外史探微”、張平的“釣魚島風云”,龍騰戰(zhàn)略網的“中日釣魚島沖突背后的美國黑手”本文正是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角度來探索解決中日釣魚島爭端中美國因素問題的措施。
主要參考文獻:
(1)參見張平:《釣魚島風云》,第141頁。
(2)參見崔丕主編:《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外史探微》,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63頁。
(3)參見田桓主編:《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71—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頁。
(4)漠帆:《釣魚島問題大事記》,《現代日本經濟》1997年第5期。
(5)湯家玉、孫茂慶:《釣魚島百年風云》,《黨史縱覽》2003年第7期。
(8)逋野起央等編:《釣魚臺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第71頁。
(9)《日本產經新聞》1996年10月4日。
(10)《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6月22日。
(11)人民網2001年12月11日訊:《美官員暗示:釣魚島一旦有事美將站在日本一邊》。
(12)《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2月13日。
(13)《日本經濟新聞》2004年3月24日。
第四篇: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如何選擇問題
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格式如何選擇問題
發(fā)布時間:2017-03-12一、如何選擇問題
奧妙就在于提出問題的“層次”。不同于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集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范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fā)展。極少有碩博論文是創(chuàng)造新理論的,能這樣當然最好,但難度很大。我們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因此,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審視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yè)為什么發(fā)展不起來”,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探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論命題。我的理論命題是:“中國產業(yè)政策過程是精英主導的共識過程嗎?”在這個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個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論大體范圍和視角。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筍”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實背后,而發(fā)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學者也不必望而卻步,大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個“興趣范圍”,如半導體產業(yè)、信息產業(yè)、農村醫(yī)療、高等教育體制等,廣泛瀏覽相關的媒體報道、政府文獻和學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癥結”或“熱點”。第二步,總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從哪些理論視角來分析“癥結”或“熱點”、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如公共財政的視角、社會沖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問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論是否無法解釋中國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能否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或者理論本身的前提假設、邏輯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不過還要注意我們研究在規(guī)定的一到兩年時間內,是否可能完成?資料獲取是否可行?
最后,如何陳述問題?陳述問題實質上就是凝練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應當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為了套理論而“削足適履”。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充滿動態(tài)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當的術語、準確的邏輯表述出來呢?雄心勃勃的初學者往往提出宏偉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存邏輯,保證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如“中國半導體產業(yè)政策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陳述,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收縮話題:( 1 )時間:從 1980 年到 xx 年;( 2 )對象:政府的叛亂者和決策行為,而不是市場、企業(yè)、治理結構等;( 3 )視角:政治和政府理論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號文件和《電子振興》,這是發(fā)生在 1980 - xx 年間半導體政策領域的兩個重大工程和兩個重要文件。通過這樣的明確界定,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政策過程”、“精英”、“共識”幾個顯而易見的概念上,問題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時,問題清楚了,我們在篩選信息和資料時也就有了明確的標準,在這個“信息冗余”的時代,能夠大大提高研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