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精品国产sm全部网站

        巢湖 地質實習報告(合集)

        發(fā)布時間:2023-11-03 23:24:51

        • 文檔來源:用戶上傳
        • 文檔格式:WORD文檔
        • 文檔分類:實習報告
        • 點擊下載本文

        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巢湖 地質實習報告(合集)》,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巢湖 地質實習報告(合集)》。

        第一篇:23年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重慶市北碚區(qū)天府地區(qū)基礎地質實習報告天府鎮(zhèn)位于北;該區(qū)以采煤業(yè)為主,有最早開發(fā)煤田的天府礦務局以及;重慶是國內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從重慶市區(qū)及大學城均有高等級公路直通北碚,北碚直;解放前地質前輩做過一些地質路線及礦點調查,解放后;本次實習由五個階段組成:;1.野外踏勘:代家溝,鷹兒崖,鐵廠溝,觀音峽一帶;2.實測地層剖面:實測地層剖面,編制相應圖件.;3.沉

        重慶市北碚區(qū)天府地區(qū)基礎地質實習報告 天府鎮(zhèn)位于北碚主城區(qū)東北部,位于四川盆地東部重慶市西北郊,地跨北碚區(qū)、合川區(qū)、渝北區(qū)三境。南起嘉陵江邊的白廟子,北止華鎣山寶頂南簏,幅員面積52.6平方公里,轄8個村,3個社區(qū)居委會,人口4.5萬余人。地處重慶市主城區(qū)外圍,東連靜觀鎮(zhèn)、水土鎮(zhèn),南臨嘉臨江,全鎮(zhèn)地形呈南北走向,一山二嶺三槽,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境內有愛國實業(yè)家盧作孚家興辦的實體,有愛國實業(yè)家盧作孚辦公場地作孚樓,有建于30年代的中國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遺址,有民國初期較繁忙的北廟子水碼頭,有民國初期較繁華的北廟子古城,有長達10公里獨特別致的溶洞,有抗戰(zhàn)時期保育員金劍山分院,有歷史悠久的金劍山佛教圣地。年平均氣溫15℃,最高溫度34℃,最低溫度-5℃,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1200小時左右,是北碚、水土、蔡家主城片區(qū)最近的休閑場所。 天府地區(qū)內的地表形態(tài)為山地類型的低山區(qū),海拔高度在400-750米左右,最高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實習去山峰林立,溝谷交錯,具典型的“一山二上兩槽”的地貌特征。山嶺槽的延伸方向為北北東-南南西,與褶皺(背斜)軸向及巖層走向基本一致。該區(qū)屬于正地形,海拔最高的一山大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其兩槽系背斜兩翼的嘉陵江組夾膏鹽的碳酸鹽被強烈溶蝕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后峰巖-水嵐埡槽谷稱“前槽”,發(fā)育較好。東南翼的“后槽”因斷層作用發(fā)育較差。更外側的二嶺則是抗腐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砂巖構成。區(qū)內經強烈剝蝕,溶蝕作用及人文因素后,基巖裸露,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而在兩側的上三疊統(tǒng)砂,泥頁分布區(qū),峰巒疊嶂,青松翠柏,氣勢巍峨,蒼翠欲滴,組成一副美麗的山水圖。

        該區(qū)以采煤業(yè)為主,有最早開發(fā)煤田的天府礦務局以及黃鐵礦,石英砂,采石場等小型企業(yè),農業(yè)方面兩槽盛產水稻,蓮藕,坡地以紅薯,玉米,苕類為主,耕作條件一般。

        重慶是國內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氣溫較高,7-8月份日平均溫度在33-35攝氏度。不過實習區(qū)處于山地,氣溫偏低,雨季多在10-11月份,雨量不大,冬季多霧。人口稠密以漢族為主,文化較發(fā)達,生活開化。

        從重慶市區(qū)及大學城均有高等級公路直通北碚,北碚直后峰巖的公共汽車每15分鐘一班,約需30分鐘。交通較為方便。

        解放前地質前輩做過一些地質路線及礦點調查,解放后做過1:10000煤田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以及1:200000石油地質普查等工作,資料較多,特別是礦區(qū)地質研究程度高。多所高校選此地為野外地質實習基地。

        本次實習由五個階段組成:

        1.野外踏勘:代家溝,鷹兒崖,鐵廠溝,觀音峽一帶踏勘,了解地形地貌特征,出露的底層系統(tǒng),各地層單位主要巖性特征和主要地質構造特征.

        2.實測地層剖面:實測地層剖面,編制相應圖件.

        3.沉積相實習:野外觀察實習及相剖面圖編制.

        4.野外地質填圖:對實習區(qū)做全面填圖

        5.地質實習報告編寫及圖件編繪.

        在北碚區(qū)天府鎮(zhèn)我們進行了為期大約五周的地質基礎實習,從才到天府地區(qū)對當地的地質情況不大了解到隨著實習的結束,我們逐漸對天府地區(qū)的地質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這五周的實習過程當中,我們從一開始的踏勘,到接下來的沉積相分析,

        再到然后得地層實測,再到最后的地質構造填圖,我們逐步的掌握和了解了天府地區(qū)的大致地質情況。在實習的過程中有辛苦有汗水,但隨著知識的增長,我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

        一.地層結構

        四川盆地內部,一般為侏羅系紅色地層所覆蓋。重慶及川東地區(qū),褶皺強烈,出露三疊系以下地層。而在本區(qū)北東方向40公里的 西口地區(qū),由于華鎣山大斷裂的抬升,可見到中上寒武統(tǒng)地層。本區(qū)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tǒng)茅口組,最新地層中侏羅統(tǒng)上沙溪廟組。

        本次實習以上二疊統(tǒng)的龍?zhí)督M為開始,到下三疊統(tǒng)的嘉陵江組結束。

        1.上二疊統(tǒng)P2

        上二疊統(tǒng)可分為兩個組,即龍?zhí)督M和長興組.自北而南,P2l和P2ch厚度逐漸變薄,自上而下分別為龍?zhí)督M,長興組.

        龍?zhí)督M是天府礦區(qū)主要含煤地層,也是中國南方開采煤的主要對象,該組以黃褐色頁巖為主,含有煤層,長馬尾松,含有灰?guī)r層,硅化白云巖,夾中層狀的帶黃色的砂巖(含硫).

        長興組厚大約105米,為淺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guī)r,底部燧石較少,中部最多,燧石一般呈不規(guī)則的團塊和串珠狀,條帶順層分布,縫合線內有瀝青充填,縫洞較為發(fā)育,多為方解石脈充填.本組灰?guī)r中有大量的蜓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但由于覆蓋嚴重,并未看見.

        在此層頂部有事可見到灰黑色硅質巖及中層狀,透鏡狀硅質巖和泥質灰?guī)r,頁巖交替出現.有的地方不見此層,則為黑色硅質頁巖或直接是塊狀灰?guī)r,燧石灰?guī)r同上覆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地層接觸,接觸關系為假整合.

        (1)T1f至P2ch隨手剖面圖

        2.下三疊統(tǒng)T1

        下三疊統(tǒng)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以紫紅色頁巖為主,稱為飛仙關組.在天府地區(qū)為紫色泥巖,頁巖,紫紅色灰?guī)r和灰白云灰?guī)r互層.根據巖性可分為五段.由老到新敘

        述為:

        飛仙關組第一段T1f1:厚約74-160M

        暗紫紅色泥灰?guī)r同暗紫紅色鈣質泥巖,頁巖,下部和上部多為暗紫色泥灰?guī)r.常呈球狀風化,中部多為鈣質泥巖及頁巖.本段以灰黃色,黃綠色頁巖.薄層狀泥灰?guī)r,紫紅色頁巖等與下覆地層二疊系硅質巖,灰色硅質灰?guī)r,塊狀燧石灰?guī)r等接觸.

        飛仙關組第二段T1f2:厚約17-32M

        淺灰-灰色厚層狀灰?guī)r及細粒亮晶鮞?;?guī)r,向下部顏色變淺,鮞粒變小,底部為灰色砂屑灰?guī)r,灰?guī)r中縫合線發(fā)育,頂面時有波痕.

        飛仙關組第三段T1f3:厚約174-209M

        以紫色鈣質泥巖為主,夾紫紅色薄層攪動泥紋灰?guī)r及介殼灰?guī)r透鏡體,它一下部40余米處為最多,上部頁巖較多,產較多正海扇類化石.

        飛仙關組第四段T1f4:厚約92.8-144M

        主要為灰色薄-中層狀鮞粒灰?guī)r及泥灰?guī)r組成。上部泥灰?guī)r夾介殼灰?guī)r與攪動泥紋泥晶灰?guī)r。介殼灰?guī)r常與腹足灰?guī)r組成韻律,有時砂屑,礪屑代替介殼灰?guī)r組成韻律層。中下部以介殼鮞狀灰?guī)r為主夾砂屑泥紋灰?guī)r及薄層泥灰?guī)r,越向下鮞狀灰?guī)r越少。厚度變薄,介殼減少,近頂部有一層厚約7-8米的灰黃色薄層鈣質頁巖。

        飛仙關組第五段T1f5:厚約46-52M

        紫紅色泥灰?guī)r與同色灰質頁巖夾灰色泥晶含介殼,砂屑狀灰?guī)r。上部紫紅色灰質頁巖,中部夾泥晶含介殼細粒砂屑狀灰?guī)r,下部紫紅色灰質頁巖夾同色泥灰?guī)r與灰色介殼含泥質灰?guī)r。近底部的含介殼泥質灰?guī)r中有對稱波痕。

        嘉陵江組主要由灰色,淺灰色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豹皮灰?guī)r和角礫狀灰?guī)r組成,其間夾有石膏層,但地表不易見到,下部夾有一層黃綠色頁巖,地貌上巖溶特別發(fā)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地型。

        嘉陵江組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從老到新分為四段:

        嘉陵江組第一段T1j1:厚約244M

        灰色介殼灰?guī)r或礪屑灰?guī)r與泥紋粉晶,泥晶灰?guī)r粒序層。上部為介殼灰?guī)r層發(fā)育,中部為薄層介殼灰?guī)r有時夾有透鏡體夾層,下部為泥粉晶與泥晶灰?guī)r發(fā)育。本層底以微晶灰?guī)r與T1f5紫紅色泥灰?guī)r整合接觸,界面清晰。

        嘉陵江組第二段T1j2:厚約79M

        以泥晶白云巖,灰色白云質灰?guī)r為主,灰?guī)r大多含白云質,主要為藻灰?guī)r,豹皮灰?guī)r,大多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白云化。頂為礪屑灰?guī)r,上部夾一層豹皮狀團塊灰?guī)r和溶蝕角礫巖,底為粉晶,泥晶白云巖,刀砍紋發(fā)育。

        嘉陵江組第三段T1j3:厚約143M

        灰色泥晶介殼球?;?guī)r和泥晶灰?guī)r,頂有白云巖。上部為白云化的泥晶含介殼球粒狀灰?guī)r與泥晶灰?guī)r序粒層,夾小扁豆體的礪屑泥晶灰?guī)r。

        嘉陵江組第四段T1j4:厚約116M

        灰色溶蝕角礫巖,泥晶白云巖為主,夾結晶灰?guī)r,上部以砂屑,礪屑灰?guī)r為主夾泥晶白云巖,下部為一套重結晶灰?guī)r,頂為交代成因的有孔蟲泥晶白云巖,刀砍紋較發(fā)育。

        二.沉積發(fā)展史

        早在五億年前,本區(qū)為一片海洋環(huán)境。其中寒武紀中晚世時期,陸源物質缺乏,海水較淺,低等的非硬體生物較繁盛,部分硬體生物也有發(fā)展,沉積物的厚度超過了358米。

        奧陶紀期間,本區(qū)仍為淺水海洋環(huán)境,但海水深度比寒武紀略大接近或位于氧化界面附近。海水中除油大量無硬體的低等生物以外,許多底棲生物和浮游生物亦大量發(fā)育,海水較為渾濁。

        志留紀初期,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本區(qū)地殼有較大幅度的抬升,并曾一度達海水面之上形成島嶼。之后本區(qū)再次被海水淹沒成淺海,水體較淺。晚志留世時,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大范圍抬升成為古陸地。使本區(qū)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失上志留統(tǒng),泥盆系和下石炭統(tǒng)的地層。

        中石炭世時,海水自南和自東曾一度緩慢侵入本區(qū),使本區(qū)淪為海陸過渡環(huán)境,此時的古陸因長期剝蝕已被夷為平地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干燥且蒸發(fā)強烈。從而形成厚度很小的 產蜓和有孔蟲的鈣質白云巖與角礪狀白云巖。

        中石炭世末,海水又退出本區(qū)而缺失上石炭統(tǒng)地層,直至二疊紀開始,方再度被海水淹沒。

        早二疊世梁山時期,本區(qū)為海陸交互環(huán)境,氣候溫暖雨水豐腴,植物繁茂,淺水沼澤隨處可見,古陸區(qū)較為平坦,僅提供數量不多的 泥級碎屑。從而形成夾煤線的 泥頁巖和鈣質泥巖。

        而后海水大范圍侵入四川的廣大地區(qū),使本區(qū)又一次成為淺水海洋環(huán)境,當時,陸源物質缺乏,各種生物隨處可見,而早于古生代一度繁盛的葉蟲,筆石等生物絕大多數不適應新環(huán)境而絕滅。僅存極少數幸存者殘存下來。

        早二疊世末晚二疊世初期,發(fā)生了著名的東吳運動,四川西部的大地裂開了數百公里的大口子,攝氏一千多度的熾熱基性巖漿斷斷續(xù)續(xù)從中溢出,滾滾沸騰,壯若火海。這些巖漿冷卻后變成暗綠色的'玄武巖,覆蓋了西南三省及重慶市區(qū)大約五十余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厚度達400余米。

        火山噴發(fā)后,海水再度慢慢侵入本區(qū),形成海陸交互環(huán)境,當時氣候溫暖潮濕,陸生植物十分繁茂,沉積形成西南地區(qū)及其重要的龍?zhí)睹合档貙?,季候海水逐漸加深擴大,古陸后退縮小,本區(qū)又變?yōu)闇嘏臏\水海洋。其中生物大量生長,局部地形高處有小型生物焦發(fā)育,形成川東重要的產氣層位-長興組。

        晚二疊世末期,由于碳酸鹽沉積特別是生物焦體的快速堆積,也由于地面的輕微抬升,本區(qū)曾短暫出露地表,形成老龍洞等焦體蓋頂的“鈣結巖”。

        早,中三疊世時期,海水又一次廣泛侵入,四川廣大地區(qū)有成淺水海洋。海水初期侵入飛仙關時期,西部古陸有相當多的陸源物質供應,與之鄰近的川西和川南主要發(fā)育泥質沉積,稱飛仙關相區(qū)。東側鄰近廣海,川東和鄂西主要發(fā)育碳酸鹽沉積,成大冶相區(qū)。

        本實習區(qū)恰位于東西交匯地區(qū),故形成紫紅色鈣質泥巖,泥灰?guī)r與灰?guī)r的間互沉積。而后陸源碎屑減少,海水深度有限,循環(huán)對流不佳,氣候干燥酷熱,蒸發(fā)量打,海水含鹽量不正常,生物種屬單調,發(fā)育形成石灰?guī)r與白云巖的沉積,其中常夾有石膏和石鹽等礦產。

        下中三疊統(tǒng)沉積厚度達1156.1米,依次估算,早中三疊統(tǒng)的沉積速率大約為每百年四毫米。足見碳酸鹽沉積作用是相當快速的。

        另外,在三疊世末期,西南地區(qū)又發(fā)生過火山噴發(fā),形成廣布西南的降落火山灰沉積,后成巖變成了綠豆巖。

        中三疊世末,受印支運動的巨大影響,四川地區(qū)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遷,海水永久性退出,四川地區(qū)從此變?yōu)橛谰眯躁懙亍?/p>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時期,整個四川盆地地區(qū)是一個巨大的湖波,湖波周圍有許多河流發(fā)育,在這段漫長的地質時期,還發(fā)生了各種很明顯的重要變化。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濕。一些低凹地區(qū)常是湖泊。湖波的規(guī)模,深淺和陸源物質的多寡亦有變化。森林最大繁殖,堆積埋藏后可形成煤層。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qū)發(fā)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在巨大擠壓力的作用下,侏羅系及其以前的巖層,由水平被擠成傾斜,直立,甚至倒轉。巍峨高進的華鎣山脈就這樣誕生了。此后,華鎣山地區(qū)年年月月遭受雨水,河流及其其他地質應力的侵蝕。

        因此門奔去缺失白堊系和第三系的地層,直至第四紀時期,在河谷地帶才有第四系的松散沉積物零星分布。大自然終于塑造出現今巍峨秀麗的華鎣山。

        三.構造特征簡介

        天府地區(qū)所處大地構造位置,依槽臺說處于揚子準臺地,四川臺向斜,川東南端褶皺帶上的川東高褶帶西緣,觀音峽背斜。

        川東高褶帶東西兩側為深大斷裂所限制。期間發(fā)育一系列線狀背斜。

        褶皺強烈,一般為不對稱的梳狀褶皺,形成背斜窄而緊閉,向斜寬而平緩的隔擋式組合。軸向北東至北北東向。北邊與大巴山臺緣褶皺帶相鄰。華鎣山背斜于合川三匯向南西發(fā)生多條分支形成掃帚狀褶皺群,其褶皺幅度逐漸降低與川南低褶皺帶相接。

        1.褶皺構造

        觀音峽背斜屬于川東南褶皺帶,畫卷英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個背斜,實習區(qū)為觀音峽背斜中的一段,暫名天府段.背斜軸線方向為北東-南西向.

        核部地層為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局部由于斷層作用有少許下二疊統(tǒng)茅口組地層.兩翼由長興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等地層組成.

        各地層厚度有一定變化.兩翼地層請教陡緩主要取決于斷層的發(fā)育程度. 從褶皺樞紐看以5°-10°的傾伏角向西南傾伏.龍?zhí)督M地層傾沒于廖家坡北邊山溝中,長興組地層在菠蘿山傾沒,飛仙關組第一段在毛狗洞一代傾沒,褶皺總體成一個線狀緊閉向南西傾伏的不對稱背斜.

        此外,在背斜的南東翼上有一些次一級的小褶皺.大多數是由于斷層作用產生的牽引構造和翼部地層手里變形的次級褶皺.規(guī)模較小,軸線方向與主背斜大體一致,多發(fā)生在飛仙關組第三段的塑性地層中.

        2.斷裂構造

        斷層發(fā)育,類型較為齊全,在馮家灣-芹菜田以北,多集中發(fā)育在背斜軸部及南東翼上,而以南多發(fā)育于北西翼上,以縱向斷層為主.

        可分為四類型,逆斷層,正斷層,平移斷層及順層斷層.逆斷層有水嵐埡,大品灣,螃蟹井,天臺寺,三官殿,廖家坡小屋基逆斷層及樓梯溝高角度逆斷層.其他有廖家坡正斷層,芹菜田平移斷層等.

        基本斷層數據匯聚如下:

        水嵐埡逆斷層:水嵐埡溝F135°∠28°,地層斷距140米;大品灣水庫:F130°∠40°,地層斷距10-20米;

        大品灣逆斷層:大品灣北東處F100°∠42°,地層斷距20米;

        廖家坡逆斷層:48°∠45°及126°∠34°,地層斷距70米;

        廖家坡正斷層:302°∠60°及235°∠58°,地層斷距40米;

        樓梯溝逆斷層:鐵廠溝F310°∠70°,地層斷距150米,仰天窩330°∠60°,地層斷距約20米.

        芹菜田平移斷層:F190°∠85°,平移斷距50米.

        3.小型構造共軛剪切帶:地殼內一個窄的兩邊基本平行的一個強烈;構造縫合線:是碳酸鹽巖中常見的一種裂縫構造,一般;節(jié)理:節(jié)理是巖石中的裂縫,是地殼上分布最廣泛的地;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變淺質的基底上,開始蓋;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著區(qū)域構造應力場的;四.沉積相分析;在沉積相分析中,我們主要所觀察的地方的巖層厚

        共軛剪切帶:地殼內一個窄的兩邊基本平行的一個強烈應變帶.

        構造縫合線:是碳酸鹽巖中常見的一種裂縫構造,一般認為是在后生階段由于巖石本身自溶解作用形成的,其錐軸是垂直于巖層層面,而縫合面與層面基本平行.另一種是構造縫合線,是構造壓力壓溶的結果,一般縫合面不和巖層層面平行,常呈斜交和垂直關系.

        節(jié)理:節(jié)理是巖石中的裂縫,是地殼上分布最廣泛的地質構造現象,其種類甚多,其中構造節(jié)理是油氣和地下水運移的通道和聚集場所,有事研究區(qū)域構造應力場合分析構造發(fā)展,形成的依據之一. 4.構造形式及受力簡介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變淺質的基底上,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為斜坡,中生代作為印支隆起.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該區(qū)東為七躍山,西為華鎣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北東向線狀型梳狀褶皺,背斜窄而緊閉,向斜寬而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著區(qū)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該區(qū)是受南東-北西向近水平壓力,所形成的不同規(guī)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不同次序的各種構造.

        四.沉積相分析

        在沉積相分析中,我們主要所觀察的地方的巖層厚薄,沉積構造,隱晶或粉晶等,內碎屑粒度大小,藻紋,凝粒,紋理變化,表面是否有沖刷,透晶,蟲孔,生物鉆孔是否發(fā)育,是否有黃鐵礦進行了觀察描述.

        1.嘉陵江白廟子T1f1,T1f2沉積相分析:

        2.姚家坡T1j1,T1j2沉積相分析

        3.自流井組東岳廟段沉積相分析五.地質填圖分析;在臨近實習結束的前兩個星期,我們開始了實習的最后;下面將對地質填圖所見的各個主要構造,包括斷層,侵;1.斷層構造;a.廖家坡正斷層,逆斷層分析:;位于廖家祠堂至菠蘿山一帶,可見逆斷層上盤為P2c;正斷層發(fā)生在P2ch燧石灰?guī)r中,上盤地層產狀26;斷層形成分析:褶皺的產生是水平側向擠壓所致.巖層;b.天臺寺斷層分析:;其出露位置與走向大致與背

        五.地質填圖分析

        在臨近實習結束的前兩個星期,我們開始了實習的最后一項任務----地質填圖.地質填圖就是劃分填圖地層單位,選定標準層,通過勘探階段的全面觀察和對比,結合地層坡面的研究以后擬定,然后根據定出的巖層出露的點,根據V字型法則進行地層分界線的連線,以確定在地質圖上各個地層的分層情況并標識所見的構造.

        下面將對地質填圖所見的各個主要構造,包括斷層,侵蝕窗等進行詳細分析.

        1.斷層構造

        a.廖家坡正斷層,逆斷層分析:

        位于廖家祠堂至菠蘿山一帶,可見逆斷層上盤為P2ch石灰?guī)r,下盤為P2ch和T1f1泥巖,泥灰?guī)r.明顯可見石灰?guī)r掩蓋在T1f1砂豬肝色泥巖,泥灰?guī)r之上.斷層帶上有壓碎的構造角礫巖.破裂現象,斷面上有擦痕及階步,傾伏角85°N,破碎帶寬度約2米左右,并有大量方解石充填.斷層產狀126°∠44°.斷層斷距約70米.出露長度約600米.

        正斷層發(fā)生在P2ch燧石灰?guī)r中,上盤地層產狀264°∠29°.下盤302°∠49°.斷層產狀302°∠60°及285°∠58°.地層斷距為40米,斷層上下盤地層產狀明顯不同,沿斷層面巖石有破裂及次生方解石充填,地貌上表現為溶溝.溶溝沿斷層線分布.斷層沿背斜樞紐方向展布,出露長度約為300米.

        斷層形成分析:褶皺的產生是水平側向擠壓所致.巖層在初期受力變形產生評斷褶皺的同時,剖面上一對共軛剪裂縫已經形成,隨著應力的持續(xù)作用,巖層變形加劇,形成北西翼陡,南東翼緩,并在持續(xù)擠壓作用下巖層沿剪節(jié)理面你沖形成逆斷層.由于便捷條件的改變,局部應力場發(fā)生了變化,導致傾向南東一組剪裂縫想壓扭性轉化.而傾向北西一組剪裂縫想張扭性變化,由于裂縫性質的改變,又處于背斜轉折局部引張的結果,再加上上覆地層重力等多因素,促使了正斷層的形成.由于斷層的破壞,背斜失去了完整形態(tài)

        b.天臺寺斷層分析:

        其出露位置與走向大致與背斜東南翼飛仙關組第二段巖相一致.主要證據是飛二灰?guī)r被上盤掩蓋缺失及不明顯的破碎帶.產狀130°∠30°.斷距約50米.露頭較差.

        c.三官殿斷層分析:

        沿后槽北西方向的山脊附近展布.油氣以03橫坐標線與山脊相交處山埡口標志清楚.斷層傾向北西,產狀318°∠28°.下盤地層為飛三段紫紅色鈣質泥巖和飛四中到薄層灰?guī)r,上盤為飛三段紫紅色鈣質混巖,明顯推伏在下盤的泥巖和灰?guī)r之上.統(tǒng)可見寬度不大的破碎帶,沉積破碎風化后形成的小凹槽.破碎帶有灰?guī)r及破裂巖,上下盤巖在斷層面附近有牽引現象.其地層斷距約為80米.斷層沿北東,南西方向延伸.

        在螃蟹井和芹菜田間分水嶺的東南側山坡上部,全部發(fā)育在飛三紫紅色鈣質泥巖層內,有不明顯的破碎帶,裂痕節(jié)理發(fā)育等標志.

        d.水嵐埡斷層分析:

        在大品灣水庫堤壩兩側有出露.斷層產狀130°∠40°,有破碎帶,牽引現象等證據.斷層線平面上由飛四的慧眼內進入飛三飛四的分界處,而后向東北方向延入飛三紫紅色鈣質泥巖內消失.因此在地層方面僅厚度有變化,地層錯位標識不明顯.

        在水嵐埡毛狗洞至芹菜田坡面中,在背斜北西翼也有發(fā)育,斷層上盤地層為飛三和飛四,下盤地層為飛四和飛五.上下盤地層明顯推移錯位.并有破碎帶發(fā)育,其內有壓碎角礫巖,破裂巖,斷層透鏡體上,下盤還有不同程度的牽引現象.此處的斷層產狀為135°∠23°.地層斷距為140米左右.

        水嵐埡逆斷層

        e.芹菜田平移斷層:

        位于后槽芹菜田村南.斷層走向280°-100°.傾角接近于直立,微向南西傾,長

        約500米,西端消失在嘉二紫紅色頁巖中,東段進入嘉三地層中消失.斷層南北兩側的嘉四和嘉五及嘉一,明顯發(fā)生錯位,且有破碎帶,斷層角礫巖,構造強化作用形成的劈帶,水平擦痕.地殼上有溶蝕洞.地層斷距約50米,為右行平移斷層.

        芹菜田平移斷層與主褶皺軸呈斜交,并與平面上共軛裂面具統(tǒng)一運動方向.背斜系受南東---北西向的擠壓應力而產生,于此同時還發(fā)育北碚西向北西西向兩組平面共軛剪裂縫.芹菜田平移斷層既是在北西西向剪裂面基礎上發(fā)育起來的右行平移斷層

        芹菜田平移斷層平面圖

        f.樓梯溝斷層分析:

        斷層分布在背斜軸部鐵廠溝-仰天窩一帶.上盤為P2l和P1m地層,地層產狀均為北西傾向,下盤P2l5及P2ch地層,傾向南東.

        由于斷層作用,背斜軸被破壞,失去完整形態(tài).斷層產狀在鐵廠溝北東山坡上為310°∠70°.仰天窩為310°∠60°.地層斷距在鐵廠溝約150米,仰天窩為20米左右.斷距有上小下大之勢.南西端消失在麻柳灣山溝中.北東端伸出填圖區(qū).由于采煤廢石堆積和植物覆蓋,斷層面難以觀察.但有明顯的地層證據:

        沿斷層有泉水發(fā)育,地貌有凹溝亦為佐證.

        該斷層是區(qū)內僅有的一條高角度破軸逆斷層.他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南東-北西向的側向擠壓,大致平行周面,由于強烈的褶皺時P2l的頁巖,煤層,沿著垂直擠壓方向發(fā)生塑性剪切滑動而形成.因此它往往出現在側向擠壓強烈的褶皺的軸部一帶.是詫異塑性剪切滑動結果,并非是在剖面X剪裂縫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逆斷層,這與低角度逆斷層形成有本質的區(qū)別.

        樓梯溝逆斷層

        2.侵蝕窗構造

        a.在大品灣水庫東側坡上有小塊長興組P2ch出露,這是被水溝侵蝕的結果.

        b.在背斜核部,騎龍屋基至毛狗洞一帶,可見飛仙關組第二段鮞粒灰?guī)r的出露呈圓圈展布,其中心為飛一的紫紅色鈣質泥巖。其特點是第十高處飛二連片,在地勢低處出露飛一,且飛二分翼出露.因此,此處為飛一剝蝕的結果出露,亦為侵蝕窗.

        六.實習總結

        在這次為期大約五周的實習期間,我覺得我學到了非常的知識.使我對各種巖石的巖性,產狀,構造特征,沉積特征以及層理等知識有了豐富的增加.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只是從書本上對各種巖石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對各個地層的情況更是生疏.在初到實習基地的時候,我甚至連羅盤的使用方法也忘記了.慢慢地,在實習過程中,我復習了很多以前學過的知識,也掌握了羅盤的使用.

        在前幾天的踏勘中,我們逐漸復習了以前所講過的知識,使我對以前書本上的各種巖性的巖石有了大概的了解,對該區(qū)域出露的地層情況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老師耐心細致的講解下,我對各種知識的掌握也逐漸加深.

        在后來的沉積相分析,通過老師對地層各層分層的講解,到我能自己大概分辯出某層大致巖性,如灰?guī)r,泥巖,頁巖,及其某些巖石中顆粒的粒度大小和其構造特征,如藻紋,泥紋,鮞粒,溶蝕,波痕等.這讓我對以前書上學的東西印象更深刻,是我的記憶更加具體,使我受益匪淺.

        接下來的是實測剖面實習,在這一階段實習中,我們通過自己對地層的分層和用皮尺對地層厚度的測量,逐漸的有了對實際地質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在測量過程中,我慢慢的掌握了對地層分層的方法以及對地層特征識別的準確性,同時,在對地形復雜的地區(qū),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和相互幫助,更是增加了團隊集體感和親切感.

        在最后的地質填圖時期,我們通過對各個地區(qū)的走動追蹤,慢慢的把該實習區(qū)域中各個地層界線逐漸定點出來.這讓我學會了地層與地層之間界線的識別方法

        和對從遠處沿線過來的方法.在每個構造點,通過老師的講解我也學到很多知識,尤其是對各個斷層的講解,使我知道了其產生的原因,識別的方法以及斷層的傾向等各種特征屬性.通過練習.我也逐漸掌握了觀察周圍地形地貌來定點的方法.

        填圖期間,雖然路途遙遠,天氣炎熱,但是看著地質圖上逐漸成形的地質界線,我們感到非常的欣慰.老師頂著酷熱的太陽給我們不辭辛勞的講課我們也被這種敬業(yè)精神深深的感動.在每次中途午休吃飯時,大家相互幫助,相互體恤,也讓同學們的友誼增進了不少.雖然說曬黑了,曬傷了,走累了,腳痛了,但是培養(yǎng)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也學到了很多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我覺得很是值得.

        通過這次實習,使我的實際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養(yǎng)和提高.使我對書本上的知識掌握的熟練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師負責自習認真的講解也使我的知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也對這個專業(yè)以后所要從事的實際工作有了逐漸的認識.實習只是今后我們工作中的冰山一角,從老師的身影也看出現代地質工作者負責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我對他們感到驕傲,也對今后我將從事此種工作而感到興奮.也對今后從事這個工作充滿了信心.

        第二篇:23地質實習報告

        這次實習,沒有像往年那樣選擇**縣,而是不遠千里的前往內蒙古**市,參與到**礦區(qū)控制及地形測量的工程當中。相比于以往的教學型實習,真正的工程(實習)顯然能夠更好的體會所學到的知識。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通過這次實習,我真正的體會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測區(qū)屬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一部分,動植物種類較少,地勢較為平坦,地貌相對簡單,但在這實習的十多天里還是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艱辛?,F在細細想來,那十多天的經歷,雖然艱苦,但卻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測量的實際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

        測量學首先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通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使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工科的特點。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地面點位的科學,從本質上講,測量學主要完成的任務就是確定地面目標在三維空間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的變化。在信息社會里,測量學的作用日益重要,測量成果做為地球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間位置信息。構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各種專題的和專業(yè)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統(tǒng)一標準,可共享的測量數據庫和測量成果信息系統(tǒng)。因此測量成為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最可靠,最準確的手段。測量學的分類有很多種,如普通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作為測繪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我們要學習測量的各個方面。測繪學基礎就是這些專業(yè)知識的基礎。

        通過這次實習,鍛煉了很多測繪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儀的用途,熟練了全站儀的各種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對數據的檢查和矯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其主要有三個方面:儀器誤差(儀器本身所決定,屬客觀誤差來源)、觀測誤差(由于人員的技術水平而造成,屬于主觀誤差來源)、外界影響誤差(受到如溫度、大氣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時時處于變動中而難以控制,屬于可變動誤差來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測量結果錯誤,最大限度的減少測量誤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儀器選擇上要選擇精度較高的合適儀器。

        (2)提高自身的測量水平,降低誤差水平。

        (3)通過各種處理數據的數學方法如:距離測量中的溫度改正、尺長改正,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來減少誤差。第三,除了熟悉了儀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誤差的來源和減少措施,還應掌握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在測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測量原則,如:“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級到低級”的工作原則,并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fā)現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通過工程實踐,真正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對測量儀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練,學會了數字化地形圖的繪制和碎部的測量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與同學的交際、合作的能力。

        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這些,就是在測量之外所收獲的了。小組成員的合作很重要,實習小組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驗的進度。在去滿洲里之前,所有人的熱情都相當高,不僅僅是對測繪的外業(yè)感興趣,更多的是對草原的向往。但在經歷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后,我自己的熱情已被疲勞所掩蓋,雖然第二天不是必須去草原,但我依然堅持上了山,就是想先看看測區(qū)是什么樣子。坦率地說,在這次實習之前,我甚至連“測區(qū)”這樣基本的專業(yè)詞匯都缺乏感性認識。在工程正式開始之后,每個組(全站儀)都有一位老師和四位學生,老師不但要做好小組的管理工作,還要對我們及時指導。在最初幾天的新鮮感過后,天重復而乏味的翻山越嶺的體力勞動讓很多人怨聲載道,說實話,我也是如此。但工程本身的性質又不允許工期的延后,所以不得不繼續(xù)早出晚歸。其實現在想來,也許絕大多數工作都是如此,這更多的只是從未有過的疲勞所帶來的壓力。

        總的來說,這次實習讓我體會到了外業(yè)的艱辛,內業(yè)的耐心,工作的細心,甚至還有了對建國初的測繪人員的敬畏之心。鍛煉了實際的能力,讓我在未來面對選擇時更有信心和勇氣。感謝**老師給了我們參與這次實際工程的機會,同時也要感謝**大學的**老師對我們組十多天的耐心指導

        第三篇:巢湖地質實習報告

        巢湖地質實習報告1

        緒論

        (1)實習區(qū)的地理位置、行政區(qū)劃

        實習區(qū)位于合肥市下轄縣級巢湖市北部鳳凰山地區(qū),東以岠嶂山為界,西至青苔山一線,南至巢湖之濱,北抵試刀山附件。大致位于北緯31度35分~31度42分,東經117度47分~117度54分,面積約50平方公里。屬于江淮丘陵區(qū)的南部。

        (2)道路交通、自然經濟地理、工農業(yè)狀況

        淮南鐵路從實習區(qū)南部穿過,高速公路在實習區(qū)以東半湯接口可抵蕪湖,馬鞍山,南京,合肥,淮南等地。另有公

        2 路干線可至無為,含山,和縣。市內公交可達駐地——巢湖鑄造廠,交通便利。實習區(qū)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東,北,西為地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間。最高峰大尖山356米,麒麟山310米,平頂山187米,多數山峰的高程在200米左右。山脈走向為NE,南部為安徽省最大的淡水湖——巢湖,面積約784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時,湖水容量18乘以10的八次方立方米。東南為裕溪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水系發(fā)達,系屬長江流域。最大的河流為裕溪河,是溝通省會合肥,巢湖與長江的水上通道。

        巢湖區(qū)屬于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而且明顯帶有季風及大陸性特色。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200mm,雨季多集中自夏季,秋季較為干燥,無霜期230天。最高氣溫可達39攝氏度,八月份氣溫較高,一月份氣溫最低,可至負13攝氏度,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風向有明顯性季節(jié)性變化,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3.4米每秒。春季最大為3.4~3.7米每秒,秋季最小,為2.6~3.2米每秒。

        巢湖物產豐富,景色優(yōu)美。農產品以水稻,小麥為主,豆,薯次之。經濟作物有棉,麻,芝麻,花生,菜籽等。特產水果有居巢花紅(小蘋果),姥山枇杷,烔煬灘梨等。特色水產有“巢湖三白”(白魚,銀魚,米蝦),毛刀魚,絨毛蟹等。

        工業(yè)以化工,輕工,軍工為主。規(guī)模較的大企業(yè)有水泥

        3 廠、皖維集團、鑄造廠、7410廠等。

        目前已發(fā)現的礦藏有30多種,如石灰?guī)r、白云石、石膏、黏土、磷礦、硅石、煤等。其中石膏,石灰石礦儲量巨大。半湯溫泉的礦泉水資源也十分豐富。

        巢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自然和人文景觀130多處,江、湖、河、山、泉共存,湖光、山色、溫泉是巢湖“風景三絕”。

        (3)實習的目的、任務和內容

        實習的目的:

        1、踏勘實習的目的:

        1·了解區(qū)域地質概況:基巖的分布和出露程度,覆蓋物的類型和面積;主要地層的特征和填圖單位的劃分標志;各類地質體的主要特征,分布范圍和接觸關系;構造的主要類型,構造線方向和區(qū)域構造的復雜程度。

        2·了解區(qū)域礦產概況:區(qū)內礦產類型分布及找礦標志;各種采坑,探槽和鉆孔的分布和特征;區(qū)域成礦條件及可能含礦的地質體的大致范圍,初步確定進一步的找礦方向。

        3·了解區(qū)域自然經濟地理概況:山川形式及逾越程度;交通運輸條件;氣候變化的特征;居民點,廠礦的分布;工農業(yè)的物產等。

        4·檢查驗證有關資料:前人工作成果的質量及其資

        4 料可供利用的程度;地形圖的精度;航衛(wèi)片的解釋效果,落實并補充解譯標志。

        2、地質填圖實習的目的:

        1·曾強我們實踐的能力:地質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野外地質教學是地質教學中不可取少的環(huán)節(jié)。一面依靠帶隊老師的講解和誘導,另一方面更需要學生刻苦學習,不怕吃苦,嚴格要求自己,不放棄不懈怠。實踐是地質學的重要特點,通過實習使我們認識到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從而使我們樹立起艱苦奮斗,嚴謹求實,開拓創(chuàng)新,努力上進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我們熱愛地質事業(yè),勇于探索地質奧秘的興趣,使我們逐步掌握和了解“將今論古”和“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等地質思維方法。

        2·增強我們的綜合性能力:本次地質實習是一次綜合性的野外地質調查基本訓練,通過現場教學,使我們在系統(tǒng)的掌握地質調查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能了解現代地質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要求等。運用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綜合分析和研究各種地質現象。進行區(qū)域地質調查方法的系統(tǒng)訓練和學習,培養(yǎng)我們具有熟練的地質勘探、地質填圖、剖面測制、數字成圖和地質報告編寫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為后續(xù)的學習及進行地質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

        地質工作常常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通過地質實習,鍛煉我們團隊協(xié)作的意識和能力,既能又好,也能又快的完成地質工作。團隊的力量不是個人可以比擬的,顯示團隊協(xié)作對地質工作的重要性與優(yōu)越性。讓我們認識并且重視團隊合作。

        任務和內容:

        1、實習動員及準備階段(1天)

        實習動員會由實習隊長和個班帶隊教師負召開,動員內容包括:

        1·明確學習要求和目的,嚴明實習紀律,強化安全責任意識。

        2·了解實習基地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實習區(qū)的地理和交通概況,研究歷史和現狀及地質概況(地層、巖漿巖、構造、礦產及資源等)。

        3·實習階段的劃分,各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要點的介紹,實習成績評定原則的介紹。

        4·出隊前的準備工作:出發(fā)前每位同學必須準備好野外實習用品包括個人生活用品(衛(wèi)生潔具、登山鞋、工作服、雨傘、遮陽帽);個人學習用品(地形圖、實習指南、野外記錄本、地質錘、實習日記、地質羅盤、放大鏡、小號圖板及丁字尺、2H鉛筆、橡皮、三角板、量角器、地質包);

        6 實習組用品(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30m皮尺、實測剖面登記表、GPS、野外記錄本、地形圖、小瓶鹽酸);班級準備(簡約藥箱、計算紙、透明紙、問題和文娛用品)。2·野外踏勘階段(8天)

        到達實習基地安排妥當后,要及時熟悉實習地區(qū)的地形圖,了解實習區(qū)重要的地貌特征和地物標志。野外作業(yè)開始前,我們要認真預習,并且仔細閱讀《巢湖鳳凰山地質填圖實習指南》中的相關內容,準備好必需的野外用品,校正好地質羅盤,為野外勘探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

        野外踏勘通常是按著事先預定好的路線進行的。為了看清地層,踏勘路線多數垂直于柱構造線或者是垂直于地層走向來布置,這樣做是為了兼顧到交通的便利,露頭的連續(xù),地層發(fā)育是否齊全,接觸關系的清楚,構造發(fā)育是否典型等因素而考慮的。野外踏勘是整個教學實習的關鍵階段,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對預定的踏勘路線和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和研究,完成下面的教學要求:

        1·學會熟練使用地質羅盤,地形圖,GPS等工具展開地質調查工作。

        2·全面熟悉工作區(qū)的地形地貌特征,環(huán)境及資源概況。3·學會并掌握巖石、礦物、化石等手標本的鑒定,描述以及對標本的采集方法和要求。

        4·對沉積地層的觀察,包括沉積構造的識別、古生物

        7 化石的識別、巖石組合特征和巖性、巖層的厚度和它的變化、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底層時代的確定、地層接觸關系分析、巖性的分析。

        5·地質構造的觀察描述,類型的判斷,特征的分析和其成因演化等。

        6·典型地質現象信手剖面圖的繪制

        7·重點掌握實習地區(qū)的礦物巖石、地質構造、地層古生物化石、代表性巖體、礦產資源、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特征。

        8·野外記錄的格式如下所示: 2014-9-4

        龜山

        路線一:下朱村——龜山 點位1: GPS坐標: 內容:巢湖五通組與墳頭組觀察點

        該點測量巖層走向為??,傾向??,傾角?? 五通組上段白色薄層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碳質頁巖,富含植物、腕足類化石及褐鐵礦和粘土礦層;下段灰白色厚層石英砂巖、含礫砂巖,底部礫巖。五通組底礫巖為D、S分界線,即五通組與墳頭組分界線。

        點位2?? 點位3??

        野外踏勘結束后,及時完成踏勘階段的資料整理工作。

        3·實測剖面階段(4天)

        8 在野外實地踏勘結束以后,不能立馬開展地質填圖,需要測制填圖范圍內的地質剖面。通過對地質剖面的測定,可以詳細的了解實習區(qū)的地層、礦產、構造和火成巖體侵入等特征。實測地質剖面又可分為實測地質剖面、構造剖面、巖漿侵入體剖面、礦產、地貌剖面等,對于地質填圖實習來說,一般是要要求掌握地層剖面和構造剖面的實測方法。

        實測剖面應該盡量選在交通比較便利,露頭較為連續(xù),底層發(fā)育比較齊全,解除關系比較清楚,或者具有典型的化石特征,并且構造相對簡單,巖石厚度及巖石組合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通過對實測剖面的研究,可以建立測區(qū)巖石地層填土單元的劃分方案,同一單元劃分的標志。

        實測地質剖面前,由指導老師家講解實測地質剖面的方法和要求,制定各小組實測剖面的位置,講解地質剖面圖的制作方法,規(guī)范與要求。并且,各小組依據野外地質剖面的實測數據,及時進行數據處理,并且根據實測剖面的長度和底層厚度自主選擇比例尺,按時完成剖面圖和地層柱狀圖的制作。

        實測剖面任務結束以后,實習隊分班級考核方式做階段小結,并檢驗學生對前幾天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備繼續(xù)進行實習的知識和能力。教學活動可以安排野外路線考核或者是室內考核??己说膬热莅ǎ簩嵙晠^(qū)地質特征的掌握程度;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野外進行地質工

        9 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檢閱野外記錄本、地質剖面圖和柱狀圖等??己朔绞接蓭О嗬蠋熿`活掌握,如討論、提問、實物鑒定、讀圖分析等。老師也可以根據平時的表現評分,如該學生是否活躍,是否努力等,總之應該是綜合評分。

        4·地質填圖階段(5天)

        通過野外踏勘和實測地質剖面圖階段,并且對實習區(qū)的地層進行了研究,了解了地質填圖單位以后,就可以按照事先劃分好的小組,開始進行野外地質填圖工作。地質填圖的任務是:在預定的地質路線與地質點的基礎上進行觀察、描述,全面收集實習區(qū)的各種地質資料,在地形圖上如實的標定出各種地質界線(如填圖單位的界線、巖體的分布、各種構造要素、地點GPS坐標等),為編制地質圖和編寫地質報告提供豐富如實的野外基礎。另外,地質填圖是區(qū)域地質測量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必須認真對待,多花些時間,不怕吃苦,不辭艱辛,方能有所成就。

        實測剖面階段結束以后,由帶隊老師講解1:5萬地質圖的填圖規(guī)范、方法、要求等,學生需認真聽講。該階段的教學活動和前期的區(qū)別在于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老師主要發(fā)揮指導與輔導作用。并且我們提倡“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倡導老師之間與學生之間就其中的一些地質問題展開活躍的討論,由此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且有效的發(fā)揮學生獨開展地質勘查工作

        10 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極大的提高學習的效率。

        教學組織方式是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活動。野外填圖以前,各小組要嚴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工作計劃,進行路線設計,在征得指導老師同意后方可實施。其中階段工作由小組長全面負責,并且其他隊員要給予密切配合。例如,地質路線的布置、地質觀察點的確定、地質信息的采集、地質界線的勾繪、地質信息的記錄描述等工作都要做到能獨立的進行操作。如果在野外遇到難點,疑點問題,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在現場共同商討解決,做到不留疑問,有疑問及時解決的實習作風。

        在整個地質填圖實習階段,指導老師會每天都在室內逐一檢查各個小組的填圖工作完成的情況。對于一些不符合填圖要求或規(guī)范以及在質量上存在問題的工作內容要求學生及時返工,并且督促學生及時做好當日的資料和數據整理工作,不要偷懶耍滑,實事求是的完成每天的既定工作。

        (4)起止時間、組隊和分組情況及指導教師

        起止時間:2014.9.4~2014.9.20 小組組長:xxx 小組成員:XXX、XXX、XXX/XXXX/xxxx、地層觀察員:XXX

        GPS定位:xXX

        11 巖層描述:XX

        樣本采集:XXX 文本記錄:XXX

        產狀測量:XXX 指導教師:XXX(5)完成的工作量(地質調查面積、地質觀察路線及觀察點數,實測剖面長度、獨立填圖面積、標本和樣品數量等)及工作成果。

        一、地層

        1·底層特征

        巢湖鳳凰山地區(qū)位于揚子陸塊東北下?lián)P子坳陷,其西部以郯廬斷裂帶與華北陸塊分隔,西南與大別山比鄰,東部與太平洋板塊相鄰。實習區(qū)的地質演化受控于其大地構造位置。

        巢湖地區(qū)總體具有穩(wěn)定地塊的沉積特征和構造特征。但是,由于位于陸塊邊緣,又顯示了一定的構造活動性。印支期主要受到揚子陸塊與華北陸塊碰撞造山運動的影響,侏羅紀以后處于大陸邊緣構造活動帶環(huán)境,受東部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之下俯沖作用的影響。

        實習地區(qū)地層區(qū)劃上屬于華南地層大區(qū)、下?lián)P子地層分區(qū)、六合——巢縣地層小區(qū)、巢北沉淀區(qū)。除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地層缺失外,區(qū)內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發(fā)育實習地區(qū)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下奧陶系、下~中志留系、上泥盆統(tǒng)、石炭系、二疊系、下~中三疊系、下侏羅統(tǒng)和第四系。志留系的碎屑巖和三疊系的碳酸鹽巖分別構成鳳凰山背斜與平頂山向斜的核部地層(如下圖),其余地層依次分布在其兩側。

        (平頂山向斜核部)

        志留系·高家邊組(S1g):創(chuàng)名于江蘇省句容縣東北約20千米的侖山附近高家邊組。底部黑、黑紫色硅質

        13 頁巖,含筆石;下段灰黑、灰黃色粉砂質頁巖、硅質頁巖,含筆石、三葉蟲、腕足類;中段黃綠、灰黃色頁巖與粉、細砂巖互層,偶見灰?guī)r透鏡體;上段黃綠色頁(泥)巖、粉砂質頁(泥)巖,夾、細粉砂巖。頂部以墳頭組黃綠色厚層細砂巖分界,整合接觸。

        (志留系高家邊組化石)

        上段以黃綠色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及頁巖互層為特色,產有筆石、腕足類、雙殼類、三葉蟲、腹足類及沿層面密集分布的蟲管等多門類動物化石。砂巖中發(fā)育有交錯層

        14 里,沉積特征反映了水體開始變淺的陸棚環(huán)境。早志留系高家邊期沉積特征反映了海水由深變淺的海退過程。由于巖性松軟,易風化,常形成低洼地形。實習地區(qū)內,高家邊組主要分布于大尖山——馬鞍山——鳳凰山與碾盤山——長腰山之間的凹地及岠嶂山東坡山蘪帶。實習地區(qū)高家邊組處于背斜核部,或被掩埋,未出露完整剖面,厚度不詳,大約380米,與下伏奧陶系地層假整合接觸。

        墳頭組(S2f):巖性主要為黃綠色中厚——厚層巖屑砂巖、石英砂巖、含礫巖屑石英砂巖,多為泥質膠結。局部夾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含礫巖巖屑石英砂巖中的礫石成分主要為泥質、硅質和磷質,大小為0.5~3零米不等。大型丘狀交錯層理發(fā)育,向上粉砂巖、泥巖夾層漸多,水平蟲跡發(fā)育,頂部為灰綠色薄層泥巖。

        (墳頭與五通的不整合面)

        實習地區(qū)內墳頭組厚271米,與下伏高家邊組整合接觸。

        15 主要分布于岠嶂山東坡,大尖山——馬鞍山——鳳凰山和碾盤山——長腰山之間的坡地及碾盤山——龜山西坡。獅子口附近出露較為完整。

        泥盆系· 五通組(D3w):下部為灰白色厚層狀石英巖礫巖,礫石為石英巖和燧石,大小1~5零米,磨圓度高,分選好,硅質膠結。向上巖性主要為灰白色中厚——厚層狀中粗粒、中細粒石英砂巖,發(fā)育大型板狀交錯層理。自下而上,碎屑力度逐漸變細,局部夾薄層粉砂巖或者泥巖,厚度約為130米。上部以灰黑色粘土巖發(fā)育為特征,并夾有中厚層細粒石英砂巖,局部夾一層厚約30零米的褐鐵礦層。其中粘土巖可開采,供作耐火材料和陶瓷材料,褐鐵礦層可小規(guī)模開采利用,厚約47零米。(下圖為褐鐵礦)

        (褐鐵礦)

        五通組下部巖性具有向上變細的韻律結構。底部為礫

        16 巖,向上逐漸過渡為含礫砂巖與石英砂巖夾薄層泥質粉砂巖、泥巖。砂巖中發(fā)育交錯層里,層面上見有遺跡化石。砂巖由滾圓狀的石英顆粒組成,分選性和磨圓型均較好,硅質與鐵質膠結。反映了海洋濱岸環(huán)境特征,形成于潮間帶下部——潮下帶上部環(huán)境。五通組上部富含原地埋藏的植物,含少量腕足類化石。具有波狀交錯層里、脈狀層理,水流或浪成波痕,產有遺跡化石。并且沉積特征反應潮間帶,濱海沼澤的沉積特征。泥盆紀在地質歷史上被稱為“魚類的時代”,也是陸生生物大發(fā)展的時期,它標志著生物界已完成了從海生向陸生的轉變,并開始了生物演化的新篇章。五通組砂巖成熟度較高、并且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本次實習地區(qū)主要分布在獅子口附近,或高山山脊。

        石炭系·金陵組(C1g):巖性主要為灰黑色中厚——厚層生物碎屑灰?guī)r?;?guī)r中生物種類繁多,保存得較好,并且很容易發(fā)現。底部有0.6米厚的泥質粉砂巖,因含石炭紀生物化石,因此也歸于金陵組。本組巖性為灰、灰黑色中厚層生物碎屑灰?guī)r、微晶灰?guī)r,富含腕足類、珊瑚礁、孢粉4++類、海百合莖等化石。并且反映了水體清澈的開闊碳酸鹽臺地相沉積環(huán)境。實習地區(qū)金陵組厚度不穩(wěn)定,在鳳凰山一帶厚約10.7米,獅子口一帶無出露,五通組與高麗山組直接接觸。實習地區(qū)平均厚度約5米,與下伏泥盆系五通組假整合接觸。

        (金陵組笛管珊瑚化石)

        高驪山組(C1g):巖性主要為灰、灰白、灰綠、灰紫色等雜色頁巖,局部夾灰色泥灰?guī)r、鈣質泥巖、劣質煤和赤

        鐵礦,頂部為細粒石英砂巖。具有水平、透鏡狀、波狀、脈狀層理及板狀交錯層理,并且生物擾動強烈。高驪山組含化石:(貴州珊瑚,網格長身貝)及雙殼類,苔蘚類化石;下部見有植物化石(準心羊齒)。高驪山組下段為灰、灰黃色薄層泥巖,底部夾褐鐵礦,含有植物碎片;中段為紫紅色薄層蓋鐵質泥巖夾姜塊狀灰?guī)r和中薄層含生物碎屑灰?guī)r。地層中富含腕足類、珊瑚、雙殼類和旋齒鯊魚牙齒等動物化石;上段沉積了灰黃、黃褐色含鐵細粒石英砂巖。沉積特征反映出高驪山組的地形形成于濱海潮坪環(huán)境。實習地區(qū)厚度約為

        18 11.57米,與下伏金陵組假整合接觸,上與和州組土黃色含礫白云質泥灰?guī)r分界。

        (高驪山組雜色頁巖)

        和州組(C1h):巖性主要為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生物碎屑石灰?guī)r,夾灰色鈣質泥巖、薄層灰質白云巖、白云質灰?guī)r;頂部為淺灰色厚層粒狀生物碎屑灰?guī)r,因風化而呈現“爐渣”狀。其成因主要有三種假說,有風化作用說、生物擾動說、地震作用。三種假說從沉積過程的不同階段做出相異解釋,說明了“爐渣”狀灰?guī)r的成因是多因素、多階段、地質——生物——環(huán)境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和綜合作用的結果。下段發(fā)育深灰色中薄至厚層白云質生物碎屑灰?guī)r、泥巖,上段巖性為灰色中厚粗晶灰?guī)r、灰微帶肉紅中厚層生物碎屑灰?guī)r、白云質泥灰?guī)r夾黃綠色薄層泥巖及“爐渣狀”灰?guī)r。富含珊瑚,腕足類化石。泥巖中發(fā)育龜裂紋。沉積環(huán)境特征

        19 反映了碳酸鹽臺地、濱海相沉積環(huán)境。晚期發(fā)生海退,曾遭受風化和剝蝕。

        (和州組“爐渣狀”灰?guī)r)

        黃龍組(C2h):黃龍組深灰、肉紅色中厚層白云質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亮晶砂屑灰?guī)r中富含珊瑚與腕足類、雙殼類、腹足類、海百合等生物化石,反映了本組為正常淺海開闊碳酸鹽臺地和淺灘的沉積環(huán)境。

        (黃龍組肉紅色白云質灰?guī)r)

        船山組(C2c):下部為深灰色中厚層生物碎屑微晶灰?guī)r;上部為灰色核形石石灰?guī)r(“船山球”)局部夾深灰色泥晶石灰?guī)r。具有波狀層理,爬行痕跡,頂部生物擾動發(fā)育。灰?guī)r內生物化石豐富,含珊瑚,腕足類等。

        (船山組“船山球”)

        二疊系·棲霞組(P1q):上段生物碎屑粉晶灰?guī)r、微晶灰?guī)r、微晶白云質灰?guī)r,含有燧石結核;下段粉晶灰?guī)r、微晶灰?guī)r,具有臭味;底部黃、黑色粉砂巖,泥巖夾劣質煤?;S富,有蜓類、珊瑚、苔蘚蟲、腕足類、海綿等化石。

        (船山與棲霞分界線——煤線)

        孤峰組(P2g):下部和上部主要為黃、灰色薄層泥巖或頁巖,中部為黑色薄層硅質巖;局部夾鐵錳質泥巖,底部含礫。下部泥巖中含錳及磷質結核,頁巖中含化石,產有豐富的菊石、腕足、雙殼和放射蟲化石。

        (孤峰組粉砂質頁巖)

        龍?zhí)督M(P3l):上段為灰、灰黑色薄層泥巖、粉砂質泥巖夾長石石英砂巖,中、上部含煤,頂部有“壓煤灰?guī)r”。含有植物和腕足類化石;下端為粉砂質泥巖、泥巖。

        大隆組(P3d):發(fā)育灰黑色薄層硅質巖、含炭硅質巖及紫色泥巖、炭質頁巖、硅質頁巖,富含菊石,腕足類及雙殼類化石。黑色薄層硅質巖與頁巖屬滯留缺氧條件下較深水環(huán)境沉積。

        三疊系·殷坑組(T1y):上部泥晶灰?guī)r夾頁巖;中部頁巖夾瘤狀泥質泥晶白云質灰?guī)r;下部泥巖夾微晶白云質灰?guī)r。發(fā)育韻律層理、水平層理,富含菊石,雙殼類等動

        22 物化石。

        和龍山組(T1h):巖性主要為灰色薄——中厚層微晶灰?guī)r、瘤狀微晶灰?guī)r與黃綠色鈣質頁巖互層,灰?guī)r中水平層理發(fā)育,含米克菊石。有特殊的鏈條狀中厚層夾黃綠色鈣質頁巖。

        (“鏈條狀”鈣質頁巖)

        南陵湖組(T1n):上段蠕蟲狀灰?guī)r夾微晶白云質灰?guī)r,局部含燧石結核;中段為瘤狀灰?guī)r夾微晶灰?guī)r及頁巖;下段微晶灰?guī)r夾頁巖,底部為瘤狀灰?guī)r。含魚龍,菊石等化石。

        東馬鞍山組(T2d):巖性主要為灰白色或者紫色——中厚層泥晶粉晶白云巖夾薄層微晶石灰?guī)r。見多層中厚—

        23—厚層膏溶白云質角礫石灰?guī)r,風畫面常為網狀、蜂窩狀和溶洞狀構造。

        侏羅系·磨山組(J1m):河流沼澤相巖屑長石砂巖、石英砂巖、泥巖及煤線,底部為石英礫巖。含有植物、瓣鰓類、魚類等化石。

        第四系(Q):實習地區(qū)新生界主要為第四系,為中更新統(tǒng)(Q2)洞穴堆積及全新統(tǒng)的殘破積物,為各色粘土、亞粘土碎屑混雜物不整合與下伏各系地層之上,見有哺乳動物化石。

        二、巖石

        實習地區(qū)內巖漿巖與圍巖的接觸關系均為侵入接觸。除了獅子口巖體侵入下志留統(tǒng)高家邊組外,其余巖體均侵入石炭系,二疊系地層。且?guī)r體規(guī)模不大,侵入體面積為100~400平方房米。有巖株、巖枝、巖脈狀產出,屬于淺成、超淺成侵入體。且侵入巖巖性單一,為花崗斑巖或花崗閃長斑巖的單相巖體。具有同位素測年結果,并且認為侵入時代為晚白堊世。

        獅子口巖體:位于獅子口西北約

        1500米處,出露于鳳凰山背斜核部。呈橢圓形分布,面積約400平方米。巖體侵入下志流通高家邊組中段黃綠色粉砂質泥巖中,巖銖狀產

        24 出。巖性為黑云母花崗斑巖,巖石淺灰色,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斜長石,大小約0.5~2毫米,含量約百分之30,部分被次生綠泥石交代。少量的黑云母,斷面呈六邊形,并見有綠泥石構成的柱狀假晶。石英他形粒狀,周圍有明顯的溶蝕現象?;|具有微晶結構,成分與斑晶相似,巖石蝕變不明顯。

        王喬洞巖體:位于王橋洞洞口約

        30米處,俞府大村向斜北西翼。巖體呈近圓形,面積約160平方米。巖體侵入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下段灰黑色中厚層微晶灰?guī)r中,在巖晶的南接觸帶呈樹枝狀侵入圍巖。巖體的巖性為細?;◢弾r。巖石呈淺灰——淺灰黃色,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斜長石構成,粒徑約0.05~1毫米,含量約百分之20;少量的鉀長石呈不規(guī)則狀,黑云母有暗化現象?;|為微晶的鉀長石,石英和斜長石組成。巖石中含有鋯石、石榴石、磷灰石、赤鐵礦、金紅石、磁鐵礦、黃鐵礦等礦物。

        炭井村巖體:位于炭井村北小溪邊,出露于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出露面積約100平方米,圍巖為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長石石英砂巖。巖體的巖性為花崗閃長斑巖。巖石淺灰色,具有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斜長石,半自形板狀。含量約百分之20;少量的黑云母呈片狀,并見有溶蝕現象。石英斑晶呈他形粒狀,基質顆粒細小,與斑晶成分相同。

        岠嶂山巖體:出露于岠嶂山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東

        25 翼。巖體長橢圓性,出露面積100平方米,侵入棲霞組下段微晶灰?guī)r中。巖性為花崗閃長斑巖。巖石呈淺灰色,具有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有斜長石、黑云母和少量石英組成。斜長石板狀,大部分已被絹云母,綠泥石交代,粒度為0.5~1毫米。黑云母呈現片狀,有暗化現象。石英斑晶有溶蝕現象,基質具有微晶結構成分與斑晶相似,巖體內部可見灰?guī)r捕虜體,大小為0.5~1米,并發(fā)生硅化。

        三、構造

        1·實習區(qū)褶皺

        俞府大村向斜:軸跡位于俞府大村、炭井村力士林場一線,軸向30度,向斜向南開闊,力士林場向北緊閉,長度超過10千米。核部地層為龍?zhí)督M,翼部為孤峰組至志留系高家邊組。兩翼產狀正常,北西翼傾向110~145度,傾角50~85度。南東翼傾向270~300度,傾角40~60度。樞紐向北東仰起,仰角3度左右,皺面傾向300度,傾角84度,屬于直立褶皺。與向斜伴生的有北東向和北西向斷層,在斷層附近地層產狀變陡,局部有花崗斑巖侵入。

        鳳凰山背斜:軸跡位于鳳凰山、7410廠、燈塔林場一線,軸向30度,延伸長約10千米,南端稍有彎曲。核部為高家邊組中斷,北西翼傾向295~315度,傾角50~60度,南東翼傾向110~145度,傾角50~85度,局部倒轉。樞紐向南西傾狀,鳳凰山以北傾狀角5度左右,向南約26度,軸面

        26 傾向300~320度,傾角80度以上,是線性斜歪褶皺。

        平頂山向斜:產狀南北各異,平頂山以南,兩翼均向西傾,其中北西翼較陡,傾角68度以上,南東翼傾角50~60度。北西翼傾向110~130度,傾角約75度,南東翼傾向280~305度,傾角46~65度。樞紐北東向仰起,仰角28~37度,自平頂山向北逐漸平緩。沿北東方向,核部地層依次為南陵湖組、棲霞組、黃龍組和五通組。

        2·實習區(qū)斷層 222高地逆斷層:位于平頂山水庫——199高地——222高地一帶南東坡,走向20~30度,傾向北西,傾角約40~46度,上盤為和州組,黃龍組,下盤為棲霞組灰?guī)r。斷層破碎帶約1~2米,原巖為和州組灰?guī)r。斷層下盤近段層面棲霞組下部灰?guī)r中節(jié)理密集,有牽引現象。斷層面上見有擦痕和鏡面,斷層出露長度超過一千米。

        平頂山西逆斷層:平頂山西側109高地——158高地——161高地一線,走向50度,傾向北西,傾角40度。斷層上盤為五通組地層,產狀倒轉,傾角80度,逆掩在石炭系下統(tǒng)和州組地層之上,缺失部分地層。

        獅子崖逆斷層:麒麟山與鳳凰山鞍部溝谷內,走向65度,傾向北西,傾角60~80度。斷層上盤墳頭組砂巖與五通組石英砂巖直接接觸。下盤五通組砂巖,傾向122度,傾角48度。斷層面傾向與地層傾向相反。

        27 金銀洞北逆斷層:上盤為黃龍組、船山組、棲霞組,傾向305度,傾角40度。下盤為棲霞組、船山組、黃龍組。地層順序重復。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60~70度,斷層走向長約500米。

        王喬洞右行平移正斷層:經王喬洞南側沖溝,過俞府大村向斜北西翼切割志留系,泥盆系地層,向東延伸至岠嶂山,向西至甘露寺東側。主要證據是沿斷層面發(fā)育的花崗巖巖脈呈串珠狀排列,以五通組底礫巖為標志,南盤西移,北盤東移。

        四、礦產

        巢湖位于揚子,華北兩大不同構造單元交接部位,郯廬斷裂帶貫穿全區(qū),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復雜

        網址:http://puma08.com/bgzj/sxbg/1769822.html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89702570@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lián)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