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文化素質講座報告(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文化素質講座報告(大全)》。
第一篇:哈工大文化素質講座的報告
《波浪能發(fā)電》文化素質講座心得體會
2013年6月22日,我們接受了主題為《波浪能發(fā)電》的文化素質講座。老師通過精美的PPT和耐心的講解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利用波浪能發(fā)電的全新世界,我們也覺得收獲頗豐。
波浪能發(fā)電,利用海面波浪的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和海浪中水的壓力變化產生的能量發(fā)電。海水中蘊藏著巨大的波浪能,若波高3m,周期為7s,每1m寬的海面可提供63kW的能量。波浪能發(fā)電一般是利用波浪的推動力,使波浪能轉化為推動空氣流動的壓力(原理與風箱相同,只是用波浪作動力,水面代替活塞),氣流推動空氣渦輪機葉片旋轉而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波浪發(fā)電自付諸實用以來,世界各國提出許多波浪發(fā)電的新設想和新技術,至今大約有340余種不同的方案。中國海岸線漫長,每年平均浪高2m、波長1m的時間可達6000h左右。據估計,波浪能量可達117億kW以上。波浪發(fā)電裝置的原理、結構均較簡單,因而不僅經濟,且效果顯著。1910年法國人波拉歲奎第一次成功地進行了波浪發(fā)電試驗,并獲得了1kW電力。1965年波浪發(fā)電達到商用程度。1978年日本建造了“海明”號波浪發(fā)電船,額定輸出功率1250kW,最大輸出功率2000kW。1979年國際能源機構組織與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進行波浪發(fā)電的聯(lián)合研究。1983年英國在蘇格蘭的路易斯,進行4000kW防波堤式波浪發(fā)電研究。目前,波浪發(fā)電作為海上航標燈、觀測浮標及燈塔的電源被廣泛應用。老師對波浪能發(fā)電過程中的液壓回路做了很多介紹,我們也對此有了更新的認識。
通過本次講座,我們豐富了關于流體驅動仿生行走機械的認識,對我們開拓視野、完善科創(chuàng)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我也意識到,在此課題的發(fā)展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我們國家在很多技術上也與其他機械大國有著一些差距,這就需要我們這一代學習機械、學習液壓的人,在現(xiàn)在打好基礎,在將來開拓創(chuàng)新,不負老師的諄諄教誨也不負國家對工大人的熱切期盼。
在此,我也希望提出我們對本講座的一些建議。首先,我們喜歡老師在教學中應用了很多視頻,通過視頻,講座不枯燥且較容易的讓我們走出書本,對機構、接卸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但我希望在視頻的選取上對機械的細節(jié)作出更多的展現(xiàn),讓我們對機械運動的實現(xiàn)有更多認識。其次,希望我們能多一些聆聽這種講座的機會,這是我們自上大學以來第一次的文化素質講座,希望能有更多的講座設置,我們也可以從中挑選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講座進行學習,效果應該會更好。
最后,再次感謝老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講座。
第二篇:文化素質講座課程報告
文化素質講座課程報告
人生是一場“向美而生”的修行
——文化素質講座課程報告
化學工程系 化31 耿宇昊 2013011868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我已經來到大學本科的最后一年。剛剛進入園子的驚異于新奇,也逐漸變成了現(xiàn)在走在學堂路新民路上,對兩邊行道樹四季變化的悠然欣賞。大學四年,我不僅學會了專業(yè)的課程,更通過學校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學會了,如何更美地生活。
不得不承認,清華大學在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們擁有專門藝術教育中心,每學期都會開設數(shù)十門藝術教育課程,其中也不乏聲樂、指揮、現(xiàn)代舞、民族舞、芭蕾等藝術實踐課程,幸運的是,這些課程,學生都領略過了一遍。在此之外,還有定期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覆蓋了文化、藝術、時政、民生、前沿科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每周都會邀請到各個領域的大師前輩來給清華的學生送上一場又一場的饕餮盛宴,而作為一個熱愛藝術的工科生,我一直都相信,人生應當是一場“向美而生”的修行。這種美,可以是李健在貝加爾湖畔唱出的閑適與淡然,可以是高曉松師兄“人生不僅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胸臆,更可以是金涌院士歷時幾十年創(chuàng)作出化工前沿科普片的專業(yè)熱愛。而我在大學里對“美”的修行,就在于,我參加的藝術教育課程,觀看過的電影和戲劇,更在于聽過的一次次藝術類文化素質講座。我一直都認為,雖然自己是一個工科生,但文學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一樣是比不可少的,經常翻看一些文學作品或者欣賞一些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有時還會在自己的專業(yè)與科研上給自己以啟發(fā)。
大學三年,我先后聽完了《領略京劇之美——以荀派藝術為例》、《當代電影藝術趨勢》、《中法文化交流的故事》、《情未了,中外藝術歌曲鑒賞》、《舞蹈作為一種文化》、《“我演唐明皇”——昆曲小生表演藝術和》、《電影賞析》、《談戲說藝》等藝術類文化素質講座,還有《老舍的文學特質》、《國民雜談——與戚學民老師共話亂世風云》、《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大1 文化素質講座課程報告
學之道》等文化類素質講座。一次講座聽下來,可能對自己的影響沒有那么大,但三年的講座聽下來,我確實感到,在自己的日常學習工作之外,世界還可以有別樣的美好。
在文學方面,我記憶最深的講座,是舒乙老師給我們講的《老舍的文學特質》。這個講座,也是我大學里的第一場講座。感謝這場講座,讓我從此愛上了文化組織教育講座。老舍先生的一生,由他的孩子舒乙先生來講,應該是最合適不過了。以一個老舍的至親之人的視角,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更全面更真實的老舍先生,還讓我們感受到了在話音之余深沉的追思。老舍先生出身貧窮,出生一歲后,父親在與八國聯(lián)軍的巷戰(zhàn)中犧牲,家中從此失去了經濟支柱。到了學齡,老舍先生由父親的老友供其讀私塾。在逆境挫折與貧窮中,老舍先生從不可能中尋找可能,放棄了北京北郊勸學員140塊大洋的月薪,選擇了天津南開中學教員一職(月薪30大洋),來重塑自己。在老舍先生的最后幾天,他備受迫害,終因無法忍受屈辱,在太平湖畔靜坐一天后,一步一步走向湖中,選擇了站立著溺水身亡。我不知道舒乙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講述自己的父親,但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談到老舍先生生平是的喜悅與自豪,以及談到父親投湖時的痛苦與無奈。老舍先生的一生有著太多我不知道的故事,《駱駝祥子》、《龍須溝》、《茶館》這些不朽的名篇里,流淌著的是老舍先生橫溢的才華與不屈的品格?!蔼毩⒅?,自由之思想”,這句話,不僅適用于王國維先生,之于老舍亦然。
在《領略京劇之美——以荀派藝術為例》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老師給我們講述了她和京劇的故事。作為荀慧生大師的嫡傳弟子,孫毓敏老師對京劇藝術的熱愛和她在推廣京劇藝術過程中的付出讓我感受到一代大師的風范。已有75歲高齡的她,坐在臺上與我們侃侃而談京劇藝術,一首《京劇是詩》,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京劇的詩意之美,“敘事?lián)肀е闱?抒情親吻著敘事/無情尤作妄語”。的確,京劇是美的,一聲“哇呀”的怒吼,一聲“喂呀”的哭泣,美得夸張,又美得含蓄。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卻經常被我們這些8090后們仍在角落里,漸漸被冷落成老一輩的時代記憶。對于內行人士,京劇在于傳承,開辦專業(yè)的戲曲培訓學校,聘請專業(yè)的京劇藝術老師,廣納生源,讓更多的同學從小就接觸京劇藝術。那對于外行人,京劇的宣傳與傳承同樣重要所以我們也應當肩負起2 文化素質講座課程報告
推廣京劇藝術的責任,在新媒體時代,運用更加豐富多樣的平臺和形式,讓身邊更多的人感受到京劇之美。
再說到《舞蹈作為一種文化》,我在大學期間修習了現(xiàn)代舞初級、中級班,民族舞中級班和芭蕾舞基礎訓練,讓我最為之動容的,依舊是我們的民族文化——藏族舞。說到藏族我們會想起什么?是高聳入云的“世界屋脊”?是雄壯巍峨的布達拉宮?是無上虔誠的朝拜修行?還是倉央嘉措的那一句“轉山轉水轉佛塔,只為途中與你相見。”說到藏族,在我的意識層次中,那是一個神圣而又神秘的民族。而藏族舞作為西藏近5000年歷史進程的文化積淀,是征服了“世界屋脊”的高原人類的生命與情懷,是西藏盛會發(fā)展變革的體態(tài)節(jié)奏,凝聚著藏名族的聰明才智。比起傣族舞靈動嫵媚、蒙古族舞的熱情奔放、新疆舞的活潑優(yōu)美、維族舞的高傲挺拔,藏族舞帶給人們更多的是一種樸實與虔誠。在講座之后,我還觀賞了幾部具有代表性的藏族舞蹈,獨舞《母親》讓我看到了一位長年勞作、背負著生活負重的母親的形象,群舞《酥油飄香》又讓我感受到藏族女子自信爽朗、熱愛生活的美好。不得不說,舞蹈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藏族舞作為源遠流長的藏文化的表現(xiàn)符號之一,其外在形式與精神內涵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
還有200多天的時間,我的本科生活就要結束,但值得慶幸的是,在未來的五年里,我依然會留在清華攻讀博士,還可以自由地選擇講座來聽。希望以后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可以不用在那么難以排隊,不過清華的講座確實太火爆了。也預?!段幕刭|教育講座》的負責團隊可以越辦越好。
人生是一場“向美而生”的修行,我亦將在這修行路上不斷向前。
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