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讀書筆記》,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讀書筆記》。
第一篇:十世紀西方文學教學大綱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中文名稱:二十世紀西方文學
2、課程類別:選修
3、總學時:36
4、總學分:2
二、課程的性質和目的
本課程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必修的基礎課程。它主要介紹西方20世紀的文學成就,使學生在已完成《外國文學》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能夠較深入地了解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xiàn)象,并形成較具體和較全面的認識。目的是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理解、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評價外國文學。
三、教學基本要求
要求學生對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發(fā)展有一整體的認識,了解發(fā)展線索,識記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理解各流派的特征。教學重點——各文學流派的思想特征和藝術特征,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教學難點——現(xiàn)實主義文學、現(xiàn)代主義文學、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三者之間的關系;各文學流派的產生原因及其內在的聯(lián)系。
針對教學目的對學生作出下列要求:
其一,必須要求學生將課堂聽課與課外自學結合起來,閱讀教師布置的教學參考書和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要求選擇的參考書。
其二,必須要求學生善于思考,善于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材與教師講課范圍內,而應該開拓視野,活躍思想,培養(yǎng)自己的學術品格和科研能力,訓練自己的理論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其三,必須要求學生理解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會靈活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架空理論。
其四,必須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文學活動,培養(yǎng)文學創(chuàng)作、欣賞、評論的能力,增加對文學和文學理論的感性經驗知識,以有利于教學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的開拓。
四、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
第一章 導論(2學時)
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20世紀西方文學概況,理解并掌握20世紀西方文學的基本思想特征和基本藝術特征。
第二章 歐美現(xiàn)實主義文學(6學時)
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20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大致發(fā)展脈絡和特征,了解法國、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重要作家和作品的概況。理解德萊塞、海明威的主要生平和創(chuàng)作成就。深刻理解羅曼·羅蘭的生活經歷、創(chuàng)作歷程及其重要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內容、人物和藝術成就。
第一節(jié) 概述
1、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文**流。20世紀現(xiàn)實主義的變化特征。
2、歐美各國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和作品。
第二節(jié) 羅曼·羅蘭
1、羅曼·羅蘭的生活經歷、創(chuàng)作道路、藝術成就和文學地位。
2、《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內容情節(jié)??死苟浞虻男蜗蠛托≌f獨特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jié) 海明威
1、海明威的生平經歷。
2、海明威的小說創(chuàng)作?!懊糟囊淮?。第三章 俄蘇現(xiàn)實主義文學(4學時)
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分期、主要創(chuàng)作成就和特征。了解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的主要生平事跡與創(chuàng)作。理解長詩《列寧》和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藝術成就。深刻理解《母親》的主題、內容、人物形象和作品。
第一節(jié) 概述
1、十月革命至1934年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前的蘇聯(lián)文學。
2、1934年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至1954年第二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的蘇聯(lián)文學。3、1954年第二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蘇聯(lián)文學。
第二節(jié) 高爾基
1、高爾基的生平事跡、創(chuàng)作分期、重要作品和歷史地位。
2、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奠基作——《母親》。
第三節(jié) 肖洛霍夫
1、肖洛霍夫的生平與主要創(chuàng)作成就。
2、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靜靜的頓河》。第四章 現(xiàn)代主義文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24學時)
學習目的與要求:現(xiàn)代主義文學是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物,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在歐美出現(xiàn)的各種文學流派的總稱。首先要了解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分期,非理性主義哲學基礎,各流派的特征、代表作家、作品及發(fā)展狀況。理解卡夫卡、薩特創(chuàng)作的主要成就和藝術特征。深刻理解艾略特、福克納和馬爾克斯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文學成就、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第一節(jié) 概述
教學內容與要求:概述與比較現(xiàn)代主義文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了解現(xiàn)代主義文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哲學基礎。理解并掌握 “現(xiàn)代主義文學”,“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
第二節(jié) 象征主義文學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象征主義文學發(fā)展概況和基本特征,艾略特的創(chuàng)作及其《荒原》的分析。
第三節(jié) 未來主義與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未來主義文學發(fā)展概況和基本特征,馬里內蒂和馬雅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分析。理解并掌握達達主義的特點、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概觀,布勒東的創(chuàng)作及《娜嘉》分析。
第四節(jié)表現(xiàn)主義文學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表現(xiàn)主義詩歌概況,表現(xiàn)主義戲劇概況及奧尼爾的表現(xiàn)主義劇作,表現(xiàn)主義小說概況及卡夫卡的小說創(chuàng)作。
第五節(jié) 意識流文學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意識流文學概況,喬伊斯創(chuàng)作特色及《尤利西斯》分析,福克納創(chuàng)作特色及《喧嘩與騷動》分析。
第六節(jié) 存在主義文學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存在主義文學概況,加繆創(chuàng)作分析,薩特小說戲劇創(chuàng)作分析。
第七節(jié) 荒誕派戲劇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荒誕派戲劇概況,貝克特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等待戈多》分析。
第八節(jié) 新小說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新小說概況,阿蘭·羅伯-格里耶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窺視者》分析。
第九節(jié) 黑色幽默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黑色幽默小說概況,海勒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分析。
第十節(jié) 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概況,馬爾克斯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百年孤獨》分析。
第十一節(jié)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
教學內容與要求:理解并掌握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展概況,通俗和先鋒文學發(fā)展的狀況,后現(xiàn)代實驗文學的基本技巧。
五、教學方法:
以課堂教師講授為主,輔之以課堂討論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可適當引導學生對某專題進行討論。課程教學要求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結合文學現(xiàn)象、作家作品,講清理論觀點和基本知識。講授必須抓住重點、要點、難點,采用啟發(fā)式,力求深入淺出,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課程考核
以考查、考試、平時作業(yè)、小論文寫作等形式進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考核。識記題、理解題、綜合運用分析題等等,比例要適度。
七、教材及教學參考書:
教材:《外國文學史》(修訂版)鄭克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參考教材:
《20世紀西方文學》,劉建軍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外國文學史》(下),鄭克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歐美現(xiàn)代文學史》,何仲生、項曉敏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紀歐美熱點問題》,曾繁仁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劉象愚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選》,劉象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選》,羅鋼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斷裂的世紀—論西方現(xiàn)代文學精神》,易丹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龔翰熊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吳曉東著,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
第二篇:《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讀書筆記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之讀書筆記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英國特雷.伊格爾頓著。伊格爾頓是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一般被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英美文學界的最新代表人物?!抖兰o西方文學理論》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爾頓向英國普通讀者系統(tǒng)介紹和批評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一本專著。本書的目錄是:序,導言,1、英國文學的興起,2、現(xiàn)象學、詮釋學、接受理論,3、結構主義與符號學,4、后結構主義,5、精神分析,結論:政治批評,參考書目,中外人名對照表,譯后記。
本書確定本世紀文學理論變化發(fā)展的開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國形式主義。首先,伊格爾頓在導言中分析論證了文學是什么,通過對文學定義的假設分析及對相關價值判斷標準的判定,伊格爾頓認為“文學并不存在”。伊格爾頓在書中為我們勾勒了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發(fā)展的三條主要脈絡。一條是現(xiàn)象學、詮釋學到接受理論,一條是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一條是精神分析理論。下面來分而述之:
一、現(xiàn)象學、詮釋學、接受理論
海德格爾的方法一般被稱為“詮釋現(xiàn)象學”,以區(qū)別于胡塞爾及其追隨者的“先驗現(xiàn)象學”,因為它建立在歷史解釋問題而非意識先驗問題的基礎上。伽達默爾認為,在歷史的天空下,沉思地綜觀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是一個起統(tǒng)一作用的本質—傳統(tǒng),一切有效的作品都屬于這一傳統(tǒng)。歷史不是一個斗爭、割裂和排斥的場所,而是一條連續(xù)的鏈,一條永遠流動的河。
伊格爾頓認為,詮釋學視歷史為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并力圖耐心地消除這一無止境的相互交流過程中的種種障礙,但卻導致了一個系統(tǒng)性的交流失敗,即詮釋學無法面對意識形態(tài)這一問題:人類歷史的這一對話至少有半數(shù)時間乃是權勢者對無權勢者的對白,交流雙方,比如男人和女人,很少處于平等地位。
接受理論—現(xiàn)代文學理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全神關注于作者的階段(浪漫主義和19世紀);絕對關心作品的階段(新批評);近年來逐漸轉向讀者的階段。接受理論認為,是讀者使得作品具體化,作品是一些空隙構成,需要讀者填空和對話,閱讀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運動。伊賽爾的接受理論基于一種自由人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即相信,我們在閱讀時應當柔順虛心,隨時準備讓自己的種種信念成為問題,從而接受改造,一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的讀者很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
伊格爾頓認為,表面上看接受理論具有很大的開放性,但因為它的統(tǒng)一自我說(各部分必須前后一貫的適應整體)和封閉文本(讀者與作品之間相互論證的封閉回路)卻使這種開放性失去了意義。伊賽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嚴格的標準化模式去控制語言的無邊無際的潛能,羅蘭·巴爾特卻贈送給我們一種私人性的、非社會化的、本質上混亂的經驗。
二、結構主義、符號學、后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符號學—―結構主義者認為,一切文學作品都根據(jù)種種模式、原型、神話和文類等規(guī)律結構起來。全部文學從根本上歸結為四種敘事范疇:喜劇的、傳奇的、悲劇的、反諷的。符號學創(chuàng)立者皮爾士區(qū)別了三種基本符號:圖形的符號;索引的符號;象征的符號。
伊格爾頓認為,結構主義完全否認了意向的存在,以前的批評理論堅持說者寫者的意向對于解釋來說是至高無上的,但結構主義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后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則認為,語言更像是一張無邊無際蔓的網,其中各種成分不斷交流循環(huán),沒有什么成分可以被絕對地定下來,其中任一部分都與其他東西牽扯,意義乃是各個所指之間能夠無始無終進行下去的副產品,而不是牢牢拴在一個特定所指尾巴上的概念,能指層和所指層并不存在一個和諧的對應的關系。
在論述了后結構主義的特征之后,伊格爾頓轉向了對其歷史地位及作用的討論,他認為后結構主義是從興奮與幻滅,解放與縱情,狂歡與災難—1968—的混合中產生出來的,盡管無力打碎國家權力種種結構,但卻可以顛覆語言結構。似乎成為逃避政治問題的捷徑。但德里達本人卻不想僅僅將解構發(fā)展為一種新的閱讀方法,解構最終是一種政治實踐,它試圖摧毀特定思想體系及其背后的那一整個由種種政治結構和社會制度形成的系統(tǒng)借以維持自己勢力的邏輯。伊格爾頓認為,也不應該將后結構主義當作一種簡單的無政府主義或享樂主義,它與性別歧視、女權主義這些政治關切也是存有關系的。作為整體的后結構主義,其未來尚無法預測。
三、精神分析(略)
四、結論:政治批評
伊格爾頓認為:文學理論具有政治性,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歷史是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史的一部分。政治批評中提出,應建立一種綜合性的“話語理論”來研究文學這種話語。伊格爾頓傾向于多元性的文學批評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