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有關諸葛亮的讀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有關諸葛亮的讀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諸葛亮讀后感800字
大家都知道周瑜有多么記恨諸葛亮!整本書全部圍繞著周瑜嫉妒諸葛亮來寫。
比如:諸葛亮造出了飛雞,周瑜就要爭著造飛鴨;周瑜發(fā)明了換血法,就要給諸葛亮換笨血;周瑜每天想象著諸葛亮的無數(shù)種死法,來維持生命……但諸葛亮是很聰明的,他的神機妙算躲過了周瑜的各種圈套。而這本書刻畫了智慧、料事如神、神機妙算、膽大心細的諸葛亮,善良能干、尊重人才的劉備,小肚雞腸、馬虎的周瑜,勇敢的張飛,誠實的魯肅,厲害的魔法師于吉,會寫詩的曹操,身體健壯的典韋,幽默的蔣干和神醫(yī)華佗等這些經典的主人公。語言也特別幽默,深受大眾喜愛。
我記得我在看《三國演義》時最佩服的就是諸葛亮!和諸葛亮有關的我記的特別清楚,包括周瑜和諸葛亮做對。周瑜死前那聲:“既生瑜,何生亮!”不僅透露了周瑜對諸葛亮的嫉妒,也表出了諸葛亮的智慧是無人能比的。
通過這些小故事,我也收獲了不少道理:張飛酒后誤事讓我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馬虎大意,沒有原則,不然最后都不會有好下場;周瑜嫉妒諸葛亮讓我知道馬虎大意都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名聰明,做事仔細認真的小學生!生活中,有時沒必要對抗明知自己抗不過的事情,學會及時的避讓,保護自己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如果周瑜學會避讓,不自命不凡也不至于房塌人傷的悲慘結局……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的性格很倔強,一次,我明知道自己的成績沒有努力肯定比不上姐姐,但我卻倔著性子非要和姐姐比,非要得第一!可結果就是被姐姐甩了下來,回到家還哭了一頓,又倔著脾氣不吃飯。媽媽一直在勸我,最后把她惹惱了就不準讓我吃飯了。我就后悔:我怎么有個這么倔的脾氣?
我經常像張飛一樣:馬馬虎虎。上低年級時,我厭煩透了作業(yè)!回到家連書包都不想碰,我就草草地應付了作業(yè),根本沒想后果。然而后果就是:作業(yè)撕了,重寫!從那以后,我可再也不敢應付作業(yè)了。
這本書根據(j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來“再次改編”讓我重新認識了三國!
第二篇:讀《諸葛亮》有感
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根與魂,是我們華夏兒女遺傳基因和精神支柱,我們要像神圣的生命火炬一樣將國學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度龂萘x》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這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比較喜歡、感受比較深刻的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七擒孟獲主要講的是劉備駕崩后,他的兒子劉禪即位當了皇帝,但他是位無能的皇帝。不久后,南蠻王孟獲舉兵十萬準備謀反,諸葛亮率領人馬迎敵,運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了猛獲。七擒七縱使猛獲比較終心服口服,徹底歸順。讀了這段故事后,我認為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而且面對敵人的時候心胸也很寬闊。
回想起我在學習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情。我的筆被同學弄壞了,如果我們都板著臉,惡聲惡氣得大吵大鬧、大打出手,比較后兩個人心里都很不開心,還要被老師放學留下來叫家長來學校,回家還要被父母批評教育。這時在我腦海里突然略過了這些像狂風暴雨般可怕的“場景”。冷靜三秒后,我們并沒有動手打架,而是和同學好好溝通,我主動說一句“沒關系”,他也一句“對不起”,我倆都笑了。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贏得人心,因為靠蠻力解決問題是不行的,我們需要運用智慧和胸懷去解決問題,這是我從這個故事里悟出的道理。以此可見,比較強大的力量不是拳頭啊,是自身的實力和寬廣的胸懷。
第三篇:讀《諸葛亮》有感
今天,我讀了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只有短短八十六字,卻包涵了許多道理。
其中,我最欣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
節(jié)儉才會堅定志向,靜心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細想一下,的確如此。范仲淹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年少時好讀書,又因家里窮,吃飯時,用幾粒米煮一碗稀的不能再稀的粥,然后晚上將它凍住,以此充饑。有人同情他,給他送來好飯好菜,可是范仲淹怎么也不肯吃。因為他知道“非淡泊無以明志”!他要以此來養(yǎng)成艱苦樸素的好習慣。
明志后,怎樣實現(xiàn)理想呢?諸葛亮告訴我們,“非寧靜無以致遠”。古代有個叫薛譚的人,向秦青學習唱歌,心不“靜”,學了一會兒,還未學深,自以為全會了,于是告辭回家。秦青見了,并無阻止,在城外高唱悲歌為他餞行。歌聲“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聽后非常慚愧,重新學唱歌,一生都不敢提出要回去。還有管寧固辭不就高官之行,終成大儒,無不說明了靜的重要性!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應該以此為動力,好好學習!
第四篇:國演義諸葛亮讀后感
《三國演義》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比如:趙云、劉備、曹操、關羽、呂布……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那還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在《三國演義》中能表現(xiàn)他這一特點的的故事有好多好多。讀完了三國,我發(fā)現(xiàn)諸葛亮并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農民,而是不斷學習,關心天下大事,為今后有機會走出隆中、為國效力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今后的事業(yè)打好了充分的基礎。
而我們呢?我們現(xiàn)在還小,不可能馬上就去報效祖國,所以我們現(xiàn)在就應該好好學習,努力讀書,但也不能死讀書,我們應該勞逸結合,但也不能忘記運動,沒有一個好身體怎么能好好學習呢?總結起來,我們應該在學習的同時鍛煉一下身體,將來等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馬上為祖國效力了!
第五篇:讀《諸葛亮》有感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但也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fā)現(xiàn)了其實,諸葛亮并不聰明。
第一,諸葛亮,作為蜀國執(zhí)掌大權的宰相,他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fā)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后來,諸葛亮死后,蜀國人才青黃不接,才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第二, 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賢納才,蜀國君臣平庸?!笆裰袩o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一個證明;劉備死后,在諸葛亮執(zhí)掌大權期間,雖招了一個姜維,卻也未能保住蜀國的江山,可見其才氣平平。
第三,諸葛亮不僅不會招賢,還不會用人,首先是關羽。(一)戰(zhàn)場上無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戰(zhàn)中華容道上把關羽、張飛或是把關羽、趙云兩人位置調換一下,這樣不是讓關羽還了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的不殺之恩,又可以活捉曹操,不是兩全其美么?但是諸葛亮并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讓曹操有機會重整旗鼓,卷土重來。(二)派關羽鎮(zhèn)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計劃落空。其次是馬季。馬季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錯用馬季,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也差一點淪為司馬懿的階下之囚。
第四,不自量力和沒有自知之明是諸葛亮最不聰明的一個表現(xiàn)。明知道蜀魏實力相差巨大,況且,劉備死后,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說此時吳蜀已經言歸于好,但諸葛亮雖然說是和東吳聯(lián)手,卻一意孤行,獨自行動,結果屢戰(zhàn)屢敗。倘若吳蜀聯(lián)盟,東西夾攻司馬懿,那么最終恐怕就不是三國歸晉了。如果說一兩次的失敗是情有可原的話,那五六次的過失,只能說是諸葛孔明的不智了。
雖然說諸葛亮在一些戰(zhàn)役上取得了勝利,但畢竟在統(tǒng)籌全局或是在一些關鍵的細節(jié)上,他畢竟是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