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親密關系親密關系的圣杯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親密關系親密關系的圣杯讀后感》。
第一篇:《親密關系》的讀后感
什么是親密關系?具備以下6個特點。了解、關心、信賴、互動、信任和承諾。如果僅有一些特點存在,那么這種親密關系或多或少會逐漸淡化。是不是親密關系的關鍵標志是這一對新伴侶第一次意識到彼此之間的相互依戀開始的。
關于承諾,并不是指相互的諾言,而是指他們期望他們的關系可以一直延續(xù)下去,他們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物力去實現(xiàn)這個延續(xù)下去的目標。
親密關系使人有歸屬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愛人少的人相對于有愛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婚姻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系列的問題,壓抑、酗酒、暴飲、暴食、,精神分裂癥等等。
社會中男女比例的差異,男性比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讓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婦,想留住她,想讓她經(jīng)濟上依賴他;另外男性會反對離婚。相反,女性比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賴自己,約束自己,喜歡女的工作,推遲結婚,不滿意的話還有選擇的余地。
兒童時期的撫養(yǎng),對將來的影響較大。嬰兒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撫養(yǎng)愛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喜歡和別人交往,容易和別人發(fā)展出信任的關系。
兒童得到的是時而熱情的關注,時而心不在焉、焦慮的關照。那么小孩對他人冷漠,復雜的感情。這樣的孩子過分的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過分要求。
還有一種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為其則,時而兇狠的撫養(yǎng)的話,小孩認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關系上畏縮不前。這樣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關系。
很明顯,從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測出孩子對于未來愛情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愛情都不是很順利。這種依戀關系會持久相對穩(wěn)定,但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發(fā)生或新的經(jīng)歷,讓心理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
大多數(shù)人喜歡可以鼓勵和夸獎他們的伴侶,但是有負面自我概念的人卻不這樣想。
如果一段感情沒有圓滿的結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對他人沒信心,就是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上,害怕破裂,總是擔心他會失去,必定會對這段感情沒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為朋友或者戀人,最初的條件就是先要在一起。這種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間距離上的在附近。成為親密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是否很近。鄰居,同桌,舍友,同一辦公室的人,將成為發(fā)展成親密關系的可能。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哪些不是就在你附近的人?夫妻或戀人之間,分離并不會加深感情,分開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離婚。
屢見效應里講,有人你見過很多次,雖然沒說過話,但當她和別的陌生人一起出現(xiàn)時,你更喜歡你熟悉的,見過的這一位。所以很多時候,你以前認識的人,你并不熟悉,在異國他鄉(xiāng)或者外地再一次見到時,你會覺得特別親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發(fā)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歡的人的話,頻繁的出現(xiàn)只會讓你更加討厭。所以不喜歡了,就躲遠點,最好永遠也別再見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全部,不過在剛接觸的階段,相貌的般配決定了是否能不能進一步發(fā)展。相貌有差異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據(jù)相似性,我們更可能喜歡和我們相像的人,比如同樣的背景、興趣、品味、愛好,個性、外表、態(tài)度等等。兩個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歡對方,就像喜歡自己一樣。
研究者發(fā)現(xiàn)“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們之間的交往,他們彼此之間越相愛,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相關,父母的干預在彼此的熱情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避免逆反情況,所以建議父母不過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為,溫和的表現(xiàn)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當時間不多了,會給人緊迫感,讓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從這個角度上說,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齡結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數(shù)更低呢?
根據(jù)多數(shù)理論,我們更會被出現(xiàn)在我們周圍,回報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圍的人,喜歡你的人更容易成為你的朋友。
用歸因來分析,對彼此關系滿意的幸福的雙方來說,把歸因歸于內(nèi)部,穩(wěn)定和普遍的。他們傾向于淡化對方的越規(guī)逾矩,認為不過是偶然的、不尋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諒的。不幸福的一對,則往往夸大了負面舉動,縮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將正面的舉動理解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為。所以幸福的伴侶以仁愛來判斷對方,能夠保持幸福的關系??鄲赖陌閭H則不論如何行為,總以一種不滿的方式看待對方,當對方表示有好時,也被認為是短暫的,不具代表性,間歇式的、偶然的行為,而且傷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語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視行為、身體語言、身體接觸、人際距離、準語言六種。面部表情在非語言交流中占主導地位。有人會故意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但偽裝的表情細微之處掩蓋不住真相。凝視代表傾聽,凝視代表了興趣。身體語言的常伴隨語言交流進行解釋和說明;身體接觸,關系越親密,身體接觸越多。但兩個人地位不同時,一般只有單方面身體接觸,身體接觸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動接觸地位低者。
人際距離,人際距離的親密區(qū)是從前胸到1.5英尺處,如此距離之內(nèi)的兩個人,他們的交往充滿愛意或者敵意。個人區(qū)距離從1.5到4英尺范圍內(nèi)。大多數(shù)朋友在這一范圍內(nèi)交往。當一些人在社交區(qū)4至12英尺的范圍時,交往呈現(xiàn)事務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較正式。另外,距離和各國習慣和文化也有關聯(lián),男性之間的距離比女性之間的距離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間距離比地位低的人之間的距離更遠。同樣微妙的距離也可以測試夫妻雙方的美滿程度。
準語言――包括除去話語之外說話人聲音中的所有變化,節(jié)奏、聲調(diào)、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愛人、孩子和寵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對聽者能力差不夠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強的人越不喜歡娃娃腔。
伴侶們非語言交流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預示他們關系的幸福程度。非語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們的婚姻不太滿意。如果出現(xiàn)了問題,往往是丈夫的過錯。有研究認為,女性的直覺更準確,其實是女性更善于解碼,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語言線索來辨明實際的情況。更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現(xiàn)了丈夫解碼不準確的現(xiàn)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們還認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認為,婚姻中的非語言交流溝通不暢并不總是丈夫的過錯。
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雙方都能正確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雙方出現(xiàn)不滿意,就會有排斥現(xiàn)象,交流也不再熟練,非語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關心、不滿意。甚至將正面的信息理解為負面信息,形成一個怪圈,使相互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夫妻雙方的交流上,不快樂的伴侶們往往不擅長遣詞達意,抱怨的時候東拉西扯,雜亂無章,牽涉多個話題,偏離主題,往往給對方一個行為帶一個通用的帽子或者總結,比如:你總是不聽我說完話,你總是和你媽一樣。其次,不快樂的伴侶們不善于傾聽。很少用去想“對方為什么會這么說”,而一般總是在想,“他憑什么這么說我”,“我沒有做錯”,“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某一方面還不如我”等等。還有,不快樂的伴侶交談時表現(xiàn)出消極的情感?!八湍菢印薄罢f也沒用”“對牛彈琴”。
對于伴侶的抱怨常常報以貶低和蔑視性的諷刺。這樣只會讓事情更糟糕。當一方抱怨時,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對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蔑視,都讓矛盾更加激化。這樣對方會自衛(wèi)和反擊,雙方互相抱怨和爭吵。還有一些男性,在一團糟的情況下,采用三緘其口,保持石頭般的沉默,以為能拒絕爭吵,爭辯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實石頭般的沉默缺乏反應,會讓對方更生氣。石頭般的沉默并不是對抱怨的一種適度認可和關心,而是典型在表達“反對,冷冰冰的距離,自以為是”。其后一種破壞性的交戰(zhàn)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過夫妻雙方的爭吵的前三分鐘就可以準確的預測出這一對夫婦6年后是否會離婚,準確率高達83%。
如果你不想處于這種婚姻生活黯淡的狀態(tài),那么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和溝通,學會保持冷靜和禮貌,學會尊重。
看了《整個生命過程的友誼》這一章,友誼是自愿的、個人的關系,通常能夠提供親密和幫助,雙方相互喜歡并尋求彼此的相伴??偟恼J知是,在不同階段人們對友誼的需求不同。在少兒或幼兒時期,一件小事可能會造成友誼的終結,友誼沒有選擇性,和誰接觸就和誰是朋友。往往朋友來源于和小孩接觸的人或者同學。少年時期的友誼,這時的友誼被看做是與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關系。友誼也有了忠誠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時期的友誼更多的是一種依賴。尋求親近,安全需要,抗拒分離,感情依戀。年輕人主要的依戀從父母的關系轉變?yōu)榕笥训年P系。在這一時期,學生抗拒分班,抗拒轉學,以及換老師等行為,變化一時不能適應,尤其是遠離家庭出外求學的孩子,總會在這些情況出現(xiàn)時表現(xiàn)出一些煩躁、不安心學習、懷念等行為。
在青少年時期,還涉及一些小群體或者小圈子行為。小群體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愛好、地緣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隨著年齡增長,這一小圈子變得復雜。同性別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別的圈子融合會形成更大圈子的關系。同性的圈子和異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組成大群體中有不同的雙性的小圈子,在最后,這一圈子分解成許多松散交往的情侶,從多年后的友誼來看,這些情侶將是凝結這一大圈子繼續(xù)下去的因素,也是解體這一團體的因素。
對于成人的友誼,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誼更多的是共同活動。女性傾向于兩兩交往,而男性更會以群體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誼比男性的同性友誼更親近。女性的友誼是全面的,涵蓋了許多方面和經(jīng)歷,男性友誼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愛情是什么?是親密,是激情,還是承諾。愛情是柏拉圖的愛情嗎,是純愛嗎?愛情和性有關嗎?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論認為,愛情有以下幾種情況――無愛,喜歡,迷戀,空愛。浪漫的愛,友伴的愛,虛幻的愛,圓滿的愛,你的愛情屬于哪一種?有伴的愛可以長久,虛幻的愛風險性大,圓滿的愛,短期內(nèi)可以,長期難堅持。
單戀,是一種普遍經(jīng)歷。一般在16~20歲之間最常發(fā)生。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發(fā)生單戀,也更可能發(fā)生在焦慮型或者矛盾型依戀風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為單戀的人或許認為哪一個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會被對方喜歡的程度,單戀雖然很痛苦,但是他有著成為戀人的可能性,伴隨著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實上,單戀的目標感覺會更糟糕。對于對方的追求和堅持不懈而苦惱,同時也為自己的拒絕而負疚。被拒絕的通常是好人,沒有惡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結束這種感情漩渦,盡快地解決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愛情不會長久,等幻想、刺激、新鮮、新奇和喚起結束或者淡化之后,愛情就走在了搖曳的邊緣。友伴之愛比浪漫的愛情更為穩(wěn)定和長久。
嫉妒是一種消極情緒體驗,是綜合了傷害、憤怒和恐懼,源于可能將自己珍視的關系輸給真實或想象的競爭對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傾向性上是沒有什么差別的。嫉妒的兩種類型: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認為嫉妒是愛的表現(xiàn),但也有學者認為嫉妒是不適宜,不健康的心態(tài),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和對別人不信任的表現(xiàn)。無論如何,對感情和性愛的忠誠與否是引發(fā)嫉妒的事件。依戀型的人也容易產(chǎn)生嫉妒,多慮型的人特別容易嫉妒。
當親密關系中發(fā)生暴力時,仍有一些人繼續(xù)留在了關系中。這主要是因為受害者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來源,女性更多的為孩子考慮,想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的結果,對關系投資多的一方,越不可能離開目前的關系。
離婚,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離婚后婦女一般都撫養(yǎng)孩子,在離婚后經(jīng)濟情況會變得惡劣。只有50%的父親再繼續(xù)給孩子撫養(yǎng)費。離婚后的孩子心靈上也會受到傷害,幸福指數(shù)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為,比不離婚的維持惡劣婚姻的幸福指數(shù)還要低,但是離婚后選擇再婚的父母,會讓孩子的幸福指數(shù)比正常的幸福指數(shù)低,但比單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數(shù)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數(shù)在單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數(shù)之下。
孤獨,并不等于身體的隔離。它是指一種失落與不滿的感覺。這種感覺由個人所有的社會關系與個人渴望的社會關系之間的失調(diào)產(chǎn)生。孤獨分為:由于缺少社會交往網(wǎng)絡產(chǎn)生的社交孤獨和由于缺乏單一的,熱烈的關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獨時主要有四種情感:絕望、難耐的厭煩、自貶和沮喪。富人比較不容易孤獨,已婚人士與那些分居、離婚或伴侶死亡而經(jīng)歷了關系喪失的人士相比,孤獨程度較輕。一般而言孤獨感是隨著年輕到退休前不斷下降的趨勢。孤獨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獨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獨的原因包括五類:孤立、疏遠狀態(tài)、獨處狀態(tài)、被迫隔離狀態(tài)和錯位狀態(tài)。女人容易成人孤獨,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認自己孤獨,似乎成人孤獨是不堅強和不勇敢的行為。
擺脫孤獨的方法:樹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豐富友誼,而不是在尋找戀愛伙伴上,分析孤獨原因,增加社會交往。孤獨總不是可以避免和減輕的,獨處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認識,強化他與家人之間的關系。
第二篇:親密關系讀后感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自從接到市局開展“全民閱讀”的活動通知以后,我就把以前因一時興起購買之后擱置在柜子里沉睡的書籍又翻了出來,其中有一本書叫做《假性親密關系》,很慚愧的是當初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正好借此次讀書機會,我成功地看完了整本書的內(nèi)容。這是心理咨詢師史秀雄老師的代表作,在書中,融合了史秀雄老師關于心理咨詢的科學視角和大量的一手案例,揭開假性親密關系的神秘面紗,洞察自己關系疏離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響,從而更全面地提升自己認知,讓自己身處的親密關系網(wǎng)絡變得更加健康和穩(wěn)固。
看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身處親密關系的網(wǎng)絡中,卻鮮有人知道,親密也是有假象的。如果說親密關系如同空氣,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那么假性親密關系就是親密關系中的霧霾。假親密,讓越來越多的伴侶、家人、朋友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打破這種無形的`壁壘,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認真的活著,認真的活著是一種價值觀念,是把輕重、主次想清楚后做出的一系列選擇,是把人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從而讓自己過得充實和滿足;認真的活著是讓自己經(jīng)常在回顧過去的時候,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變化,讓自己內(nèi)心變得更加成熟;認真的活著是為了讓自己學會自己調(diào)整,遵從思想、內(nèi)心和情感,避免自己在一個浮躁的環(huán)境中隨波逐流,以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大的成長。然后要認真對待親密關系問題,不能因為環(huán)境、原生家庭、自己以及一些不完美的成長經(jīng)歷,習慣的在不完美中得過且過。認真地思考親密關系,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事是最重要的。比如說在生活中,我們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與伴侶、家人、朋友產(chǎn)生意見分歧,從而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大動肝火,可是事后待我們冷靜下來之后又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爭吵實際上對事情的解決毫無用處,但是如果我們明白親密關系的本質(zhì),能正確對待對待親密關系,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紛繁而又多彩的世界里,有很多事物讓我們分心,但同時也有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性。在思考親密關系的過程中成長,形成正確的自己認知,學會愛自己,愛別人,戰(zhàn)勝“愛無能”。
第三篇:《親密關系》讀后感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惱怎么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么跟認識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還適用于任何的關系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jié)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shù)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fā)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后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lián)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nèi)心叛逆的孩子,我屬于后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范圍內(nèi)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么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3、我們寧愿爭吵也不愿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愿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傷疤,寧愿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愿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系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系中偶爾出現(xiàn)的矛盾表明關系親密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并不是永恒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并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第四篇:《親密關系》讀后感
親密關系不僅僅局限于愛人,也包括家人,閨蜜。當我們和我們在乎的、在乎我們的、我愛的、愛我的人發(fā)生沖突時,要學會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你憤怒,走不出來跟你兒時的記憶有關,你會想起之前相似的情況,而我們往往會將這種情緒轉化給親密關系,以求得一時解脫。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經(jīng)營,何況不同于普通的親密關系之間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愛去解決問題,不要冷戰(zhàn),用一顆真誠的心互訴衷腸,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面對事情,不要以家庭慣常的方式解決。循規(guī)蹈矩不會給你帶來快樂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要過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難過不代表別人會好過。如果想要一份長久的感情,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愛這個人,那就無私一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就是這個道理吧。親密關系中,少一點競爭心理,關系才會更親近。以上是讀完之后此時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這樣了,完。
第五篇:《親密關系》的讀后感
這本書,之前讀過。我認為是婚姻關系、婚戀類圖書中最值得一讀的書。
什么是親密關系?了解+關心+相互依賴+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諾
親密關系的影響因素:文化、性別比例、個人經(jīng)歷、個體差異(至少一方雙性化,會更和諧穩(wěn)定)、人格特質(zhì)(神經(jīng)質(zhì)越弱越幸福)、自尊、人際互動――所以,找對象的重點:中性化+神經(jīng)質(zhì)特征弱
吸引(找對象):什么樣的人吸引人?臨近的人,熟悉的人,長得好的人,喜歡我們的人,和我們想象的人。
溝通:詳見《非暴力溝通》
相互依賴(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獎賞):社會交換結果=獎賞―代價;人際關系的滿意度=結果―期望;對于親密關系的依賴度=結果― 容忍目前伴侶的最差結果。保持滿意的親密關系,需要5:1的獎賞:代價。
友誼:親密和復制,彼此欣賞陪伴。欣賞、尊重、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忠誠與真誠、共同分享、彼此陪伴。
愛情:親密+激情+承諾。創(chuàng)造新奇、享受激情、培養(yǎng)友誼。
沖突: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親密關系的解體(分手):持續(xù)動力模型有問題;突發(fā)危機;幻想破滅。
親密關系的維持和修復:保持忠誠;欣賞伴侶
最后,個人觀點:愛一個人和喜歡一個人不一樣。喜歡一個人是看多喜歡她的優(yōu)點,但是愛一個人是多包容她的缺點。就好像我最喜歡吃土豆,但你不吃土豆,為了和你在一起我愿意不吃土豆。這不是因為自我犧牲,而是因為和你在一起比吃土豆更開心。同樣,為伴侶保持忠誠,也不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其他讓人心動的人,而是我覺得這個親密關系很重要,為任何心動讓這段關系冒風險不值得。
第六篇:《親密關系》讀后感
曾思索一個問題:戀愛、乃至婚姻,之于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從常理來看,交友戀愛、結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過場,似乎經(jīng)歷過這些才得以圓滿。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嗎?經(jīng)歷與否給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何影響?
一個人若能在生活中強大勇敢、內(nèi)心足以堅強應對任何風雨波瀾,且更加向往獨立與自由,真切享受獨自行走的狀態(tài)。那獨自一人或許便已足夠,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說,這十分令人欽佩贊賞。
然于我恐怕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獨自“走在冷風中”。
于我而言,戀愛或是婚姻,是尋找同行人,尋找一半、一伴,尋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戀愛還是婚姻,不過是形式、是狀態(tài)、是過程。
那又不得不問,為什么還要另尋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嗎?血緣至親難道還不夠嗎?親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據(jù)了我們?nèi)松那鞍氤蹋绻浅P疫\的話,會一直延續(xù)到我們生命的盡頭。但是受到人生長規(guī)律的限制,從年齡和身體機能上來看,原生親情的陪伴便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環(huán)境,我們之間或許就有同樣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著相同的拼圖,拼來拼去可能更多是重疊、沖突,而難以相互補充、擴展。
所以我們“手里拿著拼圖”,開始尋找可以滿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人,手中握著我們需要的碎片,拼湊在一起竟還是一副不錯的畫面。既然這樣,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覺得,戀愛、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種自我和他我的補充、滿足和實現(xiàn)。就像那段話說的“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借助他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借助他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她,愛著你,其實只不過借助別人實現(xiàn)了我的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