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親密關系3到4章讀后感(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親密關系3到4章讀后感(大全)》。
第一篇:《親密關系》的讀后感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jīng)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系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親密關系》
雙十二,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系》這本書。這是我第三遍接觸這本書了,之前學習過2遍,但總是很無感。
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jīng)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咨商師。他運用廣泛的經(jīng)驗,幫助個體依直覺來引導行動,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要找的答案,并體驗到活在順流之中的輕盈,進而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的體驗性方法,使理論與生活無縫結合。
《親密關系》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親密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關系的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xù)這段關系。書中通過月暈,幻滅,內省階段和啟示階段四個階段來揭秘了親密關系的本質,告訴我們:這個世上沒什么天生一對最般配,也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其中,對我而言,內省和幻滅兩個階段是讓我最有感觸的兩個部分,因為最近2個月,我都在這兩個階段里徘徊。
兩個人為什么相愛?
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人選擇在一起并不是因為真正的.相愛,而是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需求,你剛好可以滿足我那種缺失的愛,而我也可以剛好可以滿足你,所以才會選擇在一起。聽起來這個本質會讓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這個道理。在我們的關系里除了交換和控制,還需要真正的愛,一種屬于靈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愛。
結婚后,兩個人都以最真實的面目面對對方時,發(fā)現(xiàn)對方其實并不像自己當初所想的那樣愛自己,并不能夠滿足自己內心缺失的那部分愛的時候就開始走到幻滅階段
在幻滅階段,會經(jīng)歷3個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責別人,抱怨別人;迫害者角色禍害別人也禍害自己,一點不對就自殘甚至自殺。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就是通過愛,因為只有足夠多的愛才能夠真正解決本質問題。
在反省階段,最明顯的做法就是:吵架。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并不是那個導火索,而是因為這件小件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傷害,為了避免心碎,我選擇吵架來獲得安全感。但是,這根本無法解決內心深處根本性的問題。而我們因為認知的局限性,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首先要學會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為什么會有那種感覺,然后告訴對方這是自己的問題,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或者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對方真正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溝通和交談來解決問題。當雙方可以進行深入的交談時,關系就會得以重建。但如果溝通無效,雙方都無法得到安慰,那么關系就無法緩和。
對此,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觀點:與其苦撐,不如放手。
與其苦撐,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兩個人真的不合適,就沒有必要勉強在一起,不如離婚。離婚只是一段關系的終止,說不定你可以通過對這段失敗婚姻的反思,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當你勇于走出迷霧,主動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時,你會找到另外一種人生價值。在現(xiàn)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男女平等,所以沒有必要非要把兩個不愛的人綁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對對方的依附可能都無法換回真愛。所以有時離開也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我和老公常年兩地分居,收到書友群里信息的時候,一看是講親密關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為現(xiàn)在我一個人帶兩個孩子,根本就沒有親密關系的問題了,但書友告訴我,親密關系真的不僅僅只有夫妻關系,還有原生家庭,親子關系等等,本質性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通過再次深入學習這本書之后就覺得我是真的來對了。因為我有原生家庭問題。
我是一個在原生家庭當中有太多的傷害的那種孩子。父母長期的忽視,控制和語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問題,在我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曾經(jīng),我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走出來。但是在參加這次讀書會時,我發(fā)現(xiàn)在不知不覺中,我其實已經(jīng)走出來了。當我聽到原生家庭的問題時,我再也不是對號入座,內心做1萬遍對父母的譴責,而是對最后的解決方案完全對號入座了,因為我已經(jīng)成功地走過了受害者角色,擺脫了差點讓自己陷入深淵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決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擾的相處模式。
事實上,并不是這次讀書會讓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認識了我的導師之后,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幫我徹底地擺脫了原生家庭問題。再次學了《親密關系》之后,我更加確定,一切的親密關系問題都是可以用愛和感謝來解決的。
當你真正的學會放手之后,是能夠得到那種流動性的愛的感覺的,這是一種真正的愛,我之所以走出來了,是因為我跟父母的關系已經(jīng)完全緩和,現(xiàn)在的相處變得輕愉快,就是書中形容的那種感覺:愛在心里流動。
在最后書友分享階段,有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書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愛”的時候,她說兩個人最真誠的愛其實就是當另外一個人在旁邊喝酒吸煙打牌的時候你可以在這邊平靜地看書,兩個人互不影響互不干涉,這就是最好的愛的狀態(tài)。
第二篇:親密關系讀后感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后并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通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系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wěn)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F(xiàn)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shù)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系,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里發(fā)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于平淡,曾經(jīng)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fā)現(xiàn)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fā)現(xiàn)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jīng)的美感瞬間蕩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丑陋,本身并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fā)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于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huán)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后,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系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系,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盡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于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于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里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于親密關系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wèi)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著防衛(wèi)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里,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系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系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xiàn)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里邊面對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橐鲎顖皂g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通過伴侶遇到自己并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第三篇:《親密關系》的讀后感
作者把親密關系的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
“親密關系”是為了引出我們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而存在的,如果總是逃避關系中不好的感覺,一個人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坝H密關系”的功能,讓人們可以去面對從內心重新浮現(xiàn)的不舒服感覺,以及認為自己不完整不夠好的部分。
當我們摘掉所有面具,放棄所有防衛(wèi),消融所有信念,那個設計人生劇本的真正的“我”就會自然呈現(xiàn)出來。會發(fā)覺,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戲中的“我”藏得很深,為了更加精彩,還在外面做好了各種各樣的偽裝。當劇中的“我”歷盡艱險、痛苦揭開層層偽裝時,終于發(fā)現(xiàn)是一場戲,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蟲就成為了蝴蝶。
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里邊面對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這時候,盡管生命從未中斷,但是,蝴蝶已經(jīng)成為與毛毛蟲完全不同的生命了。當人醒來,生命還是那個生命,但是醒來的人已經(jīng)不是夢中的人了。
“尋找真摯永恒的親密關系,其實就是尋找自我。”
當開始尋覓人生伴侶時,我們通常不會察覺,其實我們真正在追尋的事物,偉大得超乎想象――要比兩個靈魂之間可能發(fā)生的事大得多。我稱之為“從親密關系中體驗到的真理”。在“靈魂關系”的路途上,我們不單是在尋覓愛情,還是在尋找一種能讓我們一再陷入熱戀的經(jīng)驗。就像勇敢的騎士尋找圣杯一樣,我們希望從親密關系中得到能滿足身、心、靈三方面渴望的東西。表面上看來,我們似乎只是孤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但事實上,在每段親密關系的背后,我們的靈魂在運作著,引領我們去體驗靈性上的滿足。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想要親密關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與陪伴,這本書就是為這些人寫的。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fā)人生意義與方向,并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我們幫助的人際關系。這也就是“靈魂關系”。
第四篇:《親密關系》的讀后感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種需求。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現(xiàn)較高級的需求。想來也是有幾分道理,畢竟在我最窮的時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時候能吃頓肉,女朋友什么的總感覺不是自己要考慮的問題,也算側面驗證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
隨著日子越來越好過,每天中午穩(wěn)定的一葷兩素,讓我的內心開始急劇膨脹,需求層次也從低級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仰望星空時,我不再關心“明天的腸粉能不能加個蛋?下個月的房租還差幾塊錢?”而是開始思考“像我這樣優(yōu)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許久,終于也沒想出什么正兒八經(jīng)的東西,反倒脖子酸的厲害。無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類最好的朋友―書籍,于是花了幾十大洋買了這本《親密關系》。
450多頁的正文,卻也不枯燥,比起曾經(jīng)那本令人哈欠連連的《社會學新編》,甚至覺得津津有味。這大概就是國外學者編書的優(yōu)點吧,沒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論和名詞解釋。他們習慣用科學嚴謹?shù)难芯糠椒ǐ@取數(shù)據(jù)支撐,形成結論,讓你無可辯駁,再舉出生活中的類似場景讓你來加以想像理解。當然我們看書不是來討論學術的,我可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找對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樣才能吸引女孩子?!焙冒桑苯拥谌隆拔Α弊咂?。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現(xiàn)對于我們有獎賞意義,無論是實際的物質利益還是愉悅的情感體驗。當你想到一個人都會忍不住嘴角上揚,證明她對你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樣,每個月都會給你多發(fā)工資的老板,你也會覺得他和藹可親。
我們更容易喜歡身邊的、經(jīng)常交往、重復接觸的人,無論男女我們都喜歡長相可愛的人(果然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卻不喜歡他喜歡所有人,而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絕了別人,又喜歡我們的人。我們喜歡和我們相像的人,外貌、性格、愛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點越多,彼此越喜歡。
可能一些小朋友會有很多問號“你看某人長得還沒我?guī)?,他居然有這么好看的對象?這不科學!”對此,作者也說了,匹配是一個廣泛的過程,名望、財富、健康、才能、和長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樣,能用來吸引心儀的伴侶。太完美的人,我們根本高攀不起,我們都會綜合各種條件之后,選擇和我們綜合實力旗鼓相當?shù)娜伺涑梢粚?。只是男女兩性最看重的東西不一樣,男性特別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齡,而女性更關心伴侶的經(jīng)濟狀況,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歡沒什么錢、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歡有一定經(jīng)濟基礎、友善、長相一般的'男性作為伴侶。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議題: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男女之間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誼嗎?他為什么會出軌?分手后還可以做朋友嗎?委婉的拒絕還是直接的拒絕更令人難過?離婚究竟傷害了誰?孤獨終老與不愛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個更痛苦?待有緣人學習,在此不一一贅述。
讀完此書,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愈發(fā)覺得曾經(jīng)的自己天真爛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認現(xiàn)在的自己是變的現(xiàn)實利己。我想回到許多年前,把這些道理講給過去的自己聽,告訴他什么是愛情,誰又值得珍惜,當然無論他愿不愿聽,我都會先給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滿地找牙。人推翻曾經(jīng)的自己,何其難,無異于一場蛻變。三月的暖風已去,七月的陽光正烈,初春的嫩芽,雖春雨未至,卻仍該向陽生長,遮一片陰涼。待秋風蕭瑟,與枝共舞。
第五篇:親密關系讀后感
其實這本書很多地方?jīng)]讀懂,一方面是涉及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本書是譯作,讀起來沒有那么通俗易懂,甚至有很多抽象詞匯,比如靈魂關系、被害者監(jiān)牢、投射等。但整體上給人的觀念沖擊還是蠻大的。幸福婚姻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婚姻是一個人的事,需要一個人百分之百負責。如果你覺得應該每人一半,那么雙方都會認為自己比對方付出的更多,不滿、抱怨、批評、指責就會及時趕到并不斷圍繞在你們身邊,讓你們相互攻擊,直至你想要結束這段婚姻。因此,聰明的`伴侶,要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推給對方,當然承擔責任并不是讓你成為犧牲者,比如說地臟了沒人拖,你不必強迫自己去干,也不必要求對方去干,只要等到你想干或對方想干時再去干就行了,不要擔心沒人干。
第二,不要對伴侶抱任何期望。期望是憤怒的前身,對對方期望值越高,你的憤怒就會越強烈、破壞力也越大。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你不要期望他會理解你,滿足你內心的要求,只要你有期望,受傷的肯定是自己。
第三,你覺得伴侶是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就是什么樣的人。伴侶是你的一面鏡子,比如,你指責伴侶懶惰,其實就是自己懶惰,如果你勤奮也就不需要她勤奮了,也不會在乎她是否勤奮了,正是因為你的懶惰,你才會要求她勤奮并把責任推給她。這就是投射,是不是很神奇啊。所以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
第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即接受對方的一切,包括優(yōu)點和缺點,因為人不可能完美。如果你開始討厭對方了,說明你們之前的愛是不真實的,是建立在相互滿足的需求上的,是經(jīng)不起現(xiàn)實的洗禮的。
第五,允許。允許她睡懶覺、允許她不會做飯、允許她不會打掃衛(wèi)生,總之允許她所有的缺點。
想要做到這五點,確實不容易,但若你做不到,那就說明你不愛她。怎么辦呢?如果你決定要跟她幸福的走下去,那就去愛她吧。愛是一個動詞,只要你決心去愛了,感覺就不一樣了。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是這樣,我還有必要跟她在一起生活嘛?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你真的不愛她,因為你還沒有去嘗試就動搖了,就放棄了。
第六篇:《親密關系》的讀后感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jīng)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恒真摯的親密關S,卻又害怕再度受傷。他告訴我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
早就知道這本書,但一直沒翻開讀,在完成了其他讀書計劃后,忽然想起這本書,終于決定翻開,做一番新的探索。
鑒于這本書的鼎鼎大名,閱讀的初期,我一直懷著一種愛智求真的激動,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來回翻閱,認真體會,務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覺得,有關關系的話題都十分復雜,難以理出頭緒,尤其是理清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師做到了,總結的十分清晰,讓人讀得越多,越感覺到書中觀點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覺到,那些在親密關系中的種種經(jīng)歷,克老師仿佛都親身體驗過。事實上的確如此,這本書,可以說是以克老師的親身經(jīng)歷寫就的,非常有說服力,同樣,也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親密關系,是我們的內心的向外投射,是內心對我們自己的明確提示,是認識自我的工具,也是讓我們找到自己、原諒自己、做回自己,通往靈魂覺醒的橋梁,它的發(fā)展,是一個迂回曲折,而又漫長的過程:
對于所有人,自嬰兒期開始,最重要的需求是歸屬感和感覺到自身的重要性。為了這些需求,我們付出種種努力,讓自己與眾不同,以值得被愛,長大后,不斷尋求那個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另一個個體。一旦發(fā)現(xiàn)“合適”的人,就迫不及待的與他們建立連接,結成一體,以獲得持續(xù)的滿足感,這是親密關系產生的原始動因。
殊不知,對方和我們一樣,同樣也是一個需要被滿足的個體,他(她)們同樣想在我們身上收獲類似的滿足。親密關系的開始階段,兩人沉醉于享受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機。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關系,就像是霧里探花、水中望月,我們沒有一雙慧眼,無法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就像那美麗的月暈,讓耽于欣賞眼前的絢麗,無視月暈之下的冰冷,有意無意的,忽視那真實而又斑駁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實內心)。
為了獲得更多的滿足,雙方都不斷的從對方身上索取,甚至試圖將對方進行改造,希望對方能變得“更好”,最好能成為能夠不斷給予我們滿足的完美個體。這種互相索取和改造的過程,在雙方之間產生權力斗爭,矛盾也不可避免的產生。就像那絢麗的煙花,月暈中的親密關系,不過是短暫的輝煌,長久的相處之下,雙方終于卸掉偽裝,展露出真實的一面。與初期相識時相比,行為方式上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這種偏差,讓雙方都不得不懷疑:這還是我當初認識的那個人嗎?絢麗的甜蜜,終于成為幻滅,化為一地雞毛,臣服于瑣碎凌亂的柴米油鹽。
正如克老師在書中所說的那樣:“通常我們再親密關系中所謂的愛,事實上由于伴侶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或對于重要感與歸屬感的需求。”豈不知,“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完全與任何情境和情勢無關,無法從他人那兒獲取,也非由他人的行為而觸發(fā),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一段關系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求的愛?!庇H密關系中的伴侶,同時扮演了三種角色:折射你內心不適感的鏡子,激勵和啟發(fā)你尋求真實自我的老師,以及與你共同成長,開啟并陪伴你走過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過初期和絢麗和隨后而來的幻滅,就來到了一個轉折點。在這里,親密關系或是在失望與痛苦中破滅,或是在愛與困惑中砥礪前行。由于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親密關系的真正意義,不能再這個階段處理好彼此的關系,許許多多的伴侶,就在這個轉折點倒下了。這個轉折點,就像西西弗斯那推著巨石所攀爬的山頂,若不能在攀爬中改變原有的模式,就注定著一次又一次的重復,新的親密關系,有可能還是一樣的從絢麗到幻滅的過程。在轉折點上,如果不能成長,就注定要滅亡,最終,對親密關系陷入失望,痛苦終生。
這個轉折點便是親密關系的第三階段――內省。
內省階段,是“親密關系中最丑陋的階段”。因為伴侶之間,已經(jīng)圖窮匕見,開始展露各自最真實的一面。面對著不再迷人的伴侶,雙方都可能感到無力,處處碰壁,左右為難,深感無法進一步改善關系。到了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驗。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內心的投射。從絢麗到幻滅再到內省,我們終于獲得了一個“檢視自己的內心并發(fā)覺所有親密關系問題的源頭”的機會。要抓住這個機會,首先,需要記住幾點準則:
1、所有的問題,都是經(jīng)過偽裝的寶貴經(jīng)驗;
2、跳出問題的框架,才能將問題解決;
3、每個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為自己負責;
4、自由并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本身,每一個問題,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個機會;
5、以愛為準繩,可以解決一切困難。
在上述準則下,再來看內省階段存在的問題,自然的就能浮現(xiàn)出適合的答案:
1、罪惡感。克老師指出:“內省階段的一大發(fā)現(xiàn),許多行為都不是出于愛,而是處于罪惡感?!边@種罪惡感,往往不是來自我們自身,而是來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遺留:在“言傳身教”下,祖輩早已存在的問題,遺留到了我們這一代。只要問題未能解決,或者不能突破,罪惡感就會一直存在。在嬰兒期,孩子需要依附成人才能生存。為了獲得滿足,孩子不自覺的取悅成人。于是,這種仿佛是與生俱來的罪惡感,讓人從孩子階段,便“執(zhí)著于固定的行為模式”(與長輩相似的模式),為滿足對家庭的“死忠”,放棄自我,進而阻礙個人在自發(fā)性、靈感、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失去表達自己的機會。
2、犧牲者和放縱者。罪惡感導致犧牲行為,讓人以討好的方式祈求給予,這種犧牲,無法從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當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犧牲包含著憤恨,“會覺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個人,就是我們所認為的放縱者。這種因罪惡感產生的犧牲并不包含愛,使人壓抑,甚至從憤恨轉化為仇恨,為親密關系的發(fā)展制造各種障礙,甚至成為親密關系崩潰的導火索。值得注意的是,放縱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時候還會是我們自己。在犧牲的同時,為尋求補償,當事人會在某些事情上補償自己,比如吸煙、酗酒、玩游戲、購物等,這種補償,如果過度,也是一種放縱,嚴重時,使“犧牲者”成癮。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組成的“三角監(jiān)牢”。“從人性上來說,我們傾向于保護自我最脆弱的部分,這也是造成關系沖突的主要原因。”在內省階段,為了證明自己的特別,獲得更多注意,伴侶之間經(jīng)常較勁,較勁的結果,無論輸贏,雙方都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一旦遇到問題,雙方首先“會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與想象中的“龐大的力量對抗”。但是,除非出現(xiàn)奇跡,這樣的對抗永遠無法獲勝。為了逃離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問題怪罪在對方頭上,因為“指責是心理防御機制的關鍵因素,責怪他人、批評他人的行為,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的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自身的不安?!边@時,“受害者”便轉變成為“迫害者”。可是,這種態(tài)度,“最終只會加強自我的受害者意識”,其“防衛(wèi)機制常常是自我否定,僅僅將“自己置于一個道德正確的位置”。這時,便是“拯救者”現(xiàn)身的時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對兩者進行撫慰,努力“讓我們處在沒有痛苦也沒有問題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問題,才是其中的關鍵,對問題視而不見,只專注于撫慰的“拯救者”形象,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軟弱無助”,迫害者得以繼續(xù)“放縱脾氣”的重要支持。
到了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組成的“三角監(jiān)牢”。伴侶都感到沮喪,親密關系難以成長。
這時,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幾點準則,按照愛的指引,百分百的為自己負責,跳出問題的框架,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
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說,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順利的度過了絢麗、幻滅、內省過程,恭喜你,接下來,便來到了最甜蜜的節(jié)點。在這里,你將得到親密關系給你的獎勵,更確切的說,是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收獲的果實――啟示。
當然,要來到這里,除了克服以上諸多困難,還要解決小我的一個陰謀――自我懷疑的陷阱。與克老師說的一樣,我有過許多次這樣的經(jīng)歷,每當做了個重大決定,或者是即將面對突破時,自我懷疑的心理便會露頭。它使我緊張、退縮,想要放棄。作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點,便是無法對抗,越與之對抗,它就變得越強大。最有效的做法,認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帶來的恐懼和痛苦,并“相信生命,聽從自己的心”。然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懷疑心理也對你有所幫助――它能讓你更堅定的追尋自己的靈魂?!?/p>
書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師對親密關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記得,在讀書的某個時刻,感覺有一束光在頭頂照耀。就像一本明燈,讓我明了親密關系中諸多問題的來源,并指引著我,讓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霧,更加了解他人,認識自己。
最后,我再補充一點。
記得有一期的《觀復嘟嘟》,有網(wǎng)友問馬未都先生:相親時,初次見面,您認為最應該看對方的哪一點?馬爺?shù)幕卮鹩悬c出乎我的意料,他沒說那些學歷、收入、人品、長相、車房、家庭等平常人們關注硬性條件,只說了一個詞:誠懇。
他解釋說:男女第一次見面,無論哪邊,為給對方留個好印象,都千方百計讓自己顯得更加優(yōu)秀。該打扮的打扮,該收斂的收斂,凈挑好的說,一舉一動都特有素質。所以說,初次見面時,男女之間都不誠實,都沒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再說了,初次見面,由于時間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條件,說了也不一定準確。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對方的態(tài)度是否誠懇。只有誠懇,有個認真的態(tài)度,男女雙方才有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
想到這,忽然明白,經(jīng)營一段親密關系,不是一樣的道理嗎?只有在誠懇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從親密關系中得到收獲,親密關系才能成長。只有誠懇對待,克老師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