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痛并快樂著讀后感1500》,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痛并快樂著讀后感1500》。
第一篇:白說讀后感1500字
讀白巖松新作《白說》收錄其幾年間在不同場合的演講稿,文字直白、說理通透,深刻的東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遠,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巖松都續(xù)寫了當下的感受。相比較,我更喜歡白巖松當下的抒發(fā),接地氣,沒端著。一本《白說》讀下來,沒“白說”,幾處文字引我深思。
白說: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要去追尋。經(jīng)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
急于表達已成當今社會多數(shù)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們往往依據(jù)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zhèn)吻?,并急于發(fā)聲。我理解“追尋”的意義在于勤思考多求證。在一個“暢所欲言”的信息時代,內(nèi)心安定,保持耐心,堅持理性,難能可貴。
白說:讀書,首先篩選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視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數(shù)情況,我們會選擇與自己脾氣相投的,你喜歡的,跟你水平接近的。這種同等水平的閱讀,讓人失去了自我挑戰(zhàn)的機會。
在職場、家庭、教育、醫(yī)療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喪失了攀登的勇氣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閱讀時間里,三分之一給了通俗讀物。我這樣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夠疲憊,何苦為難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狀態(tài)下啃“晦澀難懂”的經(jīng)典,讀些俠骨柔情不好么?閱讀本身便兼具休閑娛樂功能。然而,若所有閱讀都是通俗讀物,我又無法忍受。對于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人,內(nèi)心對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讀物制造短暫的遺忘與虛幻,讀時讓人沉溺,讀后無精打采,給精神麻痹而非滋養(yǎng),永遠無法擁有高品質(zhì)閱讀帶來的身心靈的喜悅。真正的閱讀是尋找精神共鳴與心靈輝映。能給人力量的閱讀,一定是有品質(zhì)的閱讀,教給我們怎樣積極面對多蹇的人生。
白說:學習,相當重要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yīng)你不適應(yīng)的。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如同讀書,不要因為一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
再談讀書,我常常會在未讀之前就輕易拒絕自己陌生的作家與作品,在自己熟悉與習慣的題材和語言風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閱讀中更深入地打開自己,挖掘精神與心靈的潛能?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讀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漸漸失去選擇的可能性,為何不在閱讀中嘗試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讀到未曾發(fā)現(xiàn)的自己?
白說:有的書當你很年輕的時候就把它讀了,以為是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書的味道你是讀不出來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紀,卻沒再次跟它相縫,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我一直認為,人與書的相逢相知需要緣分。為避免好書太早相遇而錯過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讀常新。初中時便讀過《約翰??死锼苟浞颉?,這么多年過去了,當初讀到什么?能記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讀的書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遺憾。
八月和九月兩個月似乎很忙,讀書的時間很少,完整讀完的書,《白說》之外僅有一本――馮唐翻譯的泰戈爾《飛鳥集》。不僅讀完,還抄錄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學時代。在同齡人熱衷詩歌的年代,我埋頭瓊瑤金庸,讀詩的興趣不大,而今天卻越來越喜歡讀詩。詩用簡單的文字組合完美詮釋了我內(nèi)心渴望表達的情感。白說:為什么讀詩?因為中文有無限可能,每一個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個新發(fā)明。成千上萬漢字擺放你面前,當你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字時,每一個字都不是新的,但它們完成了一種全新的組合,又一次發(fā)明了中文。我以為,書讀久了,對文字親近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愛上詩,因為那里有最美麗的中文。
拉拉雜雜,讀《白說》最觸動我的還是關(guān)于讀書。對書中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關(guān)于人性、關(guān)于發(fā)展、關(guān)于世界的言說,不是無感,而是看得太多,沒了新鮮感,失去了思想的彈性。在“老生常談”中,亦有星星點點的精彩言說,如: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意義沒有意義,好細節(jié)才有意義;結(jié)論是危險的,過程是安全的……每每讀到這些句子,不得不暫停閱讀,閉目思索。
讀過不少媒體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靜的《看見》。受文體限制,白巖松的《白說》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貴在一個“情”字,作者不用“情”,讀者自然無法動心。但是作為媒體人的書寫,有兩個字貫穿始終,就是“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白巖松的《白說》值得閱讀與尊重。
用《白說》中的話結(jié)束讀后感:“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nèi)心得到紓緩和解脫,回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p>
如何學會?好的閱讀與理性思考。
第二篇:白說讀后感1500字
最近讀了白巖松的一本書叫《白說》,作品是通過各個場合和公眾深入的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tài)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包含了其對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各領(lǐng)域的理解和看法。通過閱讀此書以前對有些事情不是很理解的地方,現(xiàn)在好像有點理解了,今天在這里分享幾個我喜歡的話題:
一、關(guān)于工作
書中提到對工作的態(tài)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然這話聽起來不太“高大上”,甚至顯得有些灰色,書中解釋道“身在這里,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yè)‘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和別人的信仰”,這樣一解釋,這話就完全不灰色了。一個到了靜靜地說些放之四海而皆準話語、在有權(quán)保持沉默的年紀拒絕沉默,為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弦,盡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但依然向往說出個“更好點的未來”。白巖松作為一個新聞媒體人,在本書的字里行間我體會到的是堅守,堅守一個新聞媒體人的職責,堅持說話,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體現(xiàn)了其作為新聞人的敏感和社會責任感。
我一直特別羨慕、欽佩能在一個行業(yè)里一直堅守的人,老話常說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一往而深?,F(xiàn)在我剛進入歌山建設(shè)這個大家庭,從事的也是質(zhì)量、體系方面的工作,也算“一往而深”。我和建筑行業(yè)一直有不淺的緣分。小的時候,村人蓋房子的時候,我靠搬運磚頭、綁扎鋼筋,還賺過不少的零花錢。長大后,村里人、親戚朋友有很多都是干這行的,有工人、有項目承包人、有干裝飾裝修的、好像或多或少都和建筑行業(yè)有關(guān)系,甚至家鄉(xiāng)的其中一大特產(chǎn)就是挖掘機,曾有戲言“半個上海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人挖出來的”,他們都是城市的建設(shè)者,都在發(fā)光發(fā)亮著。而現(xiàn)在我也加入了這一行中,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我要秉持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敬業(yè)精神,只要在崗位上一天,就干好這一天的工作,應(yīng)盡的義務(wù),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必須完成。
二、關(guān)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為什么現(xiàn)在的日子,物資層面越來越好了,且感覺不幸福了?這樣問的人越來越多,我也經(jīng)常這樣感慨。書中寫到這樣一個概念: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資、情感和精神;物資是基礎(chǔ)、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現(xiàn)在我們吃飽了,穿暖了,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依然不幸福。談到情感和精神,就是和年齡、個人、社會、國家等方方面面都有關(guān)系。
前段時間,我家小閨女去奶奶家住了一段時間,回來時跟我說,媽媽你這段時間肯定很幸福。我心里想,偶爾一段時間,不用時時刻刻照看你,是挺幸福的,嘴上卻問,為什么呢?她回答道:因為我不在,你就可以開著空調(diào),蓋著棉被,躺著床上看手機,還不幸福。因為她在家我們是控制空調(diào)使用的,能不開就不開。所以我倆以為的幸福是不一樣的。窮人認為有錢就是幸福,有錢人認為“錢帶來的煩惱更多,責任更多”,有時候也不幸福。所有說幸福像鞋,只有自己能感覺,別人認為的幸福擱你身上就體會不到。幸福還是一種感覺,有時候一閃即逝,需要你去挖掘,發(fā)現(xiàn)他,感受她,才能無限的靠近它。
三、關(guān)于讀書
上大學前,以為翻過了高考這座大山,前面就是春暖花開了,殊不知前面有一座又一座更大的山等著你,所謂“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好的書籍就是不斷教給你,怎么積極樂觀的攀爬這一座座大山。
我們讀書是讀什么?讀魯迅、周作人,還是傅雷、梅里美?其實都不是。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讀書是讓自己煩躁的心安靜下來,你可以在書中讀到你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讀到你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句子時衍生的那種心有靈犀的喜悅,讀到讓你遇到困難能有繼續(xù)前進的力量,讓自己所有的疑惑、困難、不平、孤獨都在書中找到答案。公司舉辦了的這個悅讀的活動真的很好,從此悅字可以看出,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使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自己。每一本書中都蘊藏中你所期待的自己,所以祝我們的悅讀越辦越好,祝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