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傷逝魯迅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傷逝魯迅讀后感》。
第一篇:《傷逝》讀后感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nèi)容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至上,走個人奮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劇。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jīng)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zhì)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jīng)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
第二篇:傷逝的讀后感
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涓生說他愛子君——我笑了——先是無知的感動,后是鄙夷的輕蔑。
大學以前,我并未讀過魯迅先生的《傷逝》,直至現(xiàn)代文學課,我才有幸捧閱。而以下感受也只是個人的鄙陋之見,筆調(diào)也許不鋒銳,見解也許不深刻,莫怪莫怪。
先說感動,這是被蒙蔽了的。初,我被開頭沉悼遺憾的口吻所誤導,以為子君逝世后,涓生內(nèi)心的不舍與懷念促發(fā)他“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他是記得自己當初對子君的“牽腸掛肚”的,連漸進的鞋聲也能讓他思緒翩翩。然我終究是錯了,愛情并沒有持續(xù),如涓生所說“時光過得真快,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已經(jīng)滿一年了”。起先,我理解它為“我愛子君已經(jīng)滿一年了”,現(xiàn)在,我更愿意理解為“距離我愛子君和她的離開已經(jīng)滿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個“滿”字......他并不愛她,從她為他犧牲的那一刻開始,從他們?yōu)樯钏ьD開始, 從他們搬進吉兆胡同開始。
再說輕蔑,源于涓生對子君短暫的愛情。他們愛情的變質(zhì)從大環(huán)境來說,源于社會。拮據(jù)的生活讓讓子君日夜的操勞了起來,“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是底層“庸俗”婦女的形象,在對其觀察、描述改變的過程,涓生已經(jīng)萌生不滿情緒,正在扯動那根不愛的神經(jīng)。遠離羅曼蒂克的柴米油鹽中,雪上加霜,涓生失業(yè)了,這無疑又在隱約中催化愛情死亡。
愛情的變質(zhì)就個人來說,涓生是個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缺少責任與勇氣。
涓生想證明自己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人,然與之矛盾的是其后的描述,當他學習電影上的場景,單膝跪地求愛,他確是感到羞愧的,這足以證明涓生并未完全脫離“男尊女卑”的封建舊思想,一切的辯解也很無力。當子君堅決分明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時,他又有說不出的狂喜,想到“中國女性便要看到輝煌的曙光的”。當涓生“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而他看到子君卻是大無畏的鎮(zhèn)靜坦然的緩緩前行,他便立馬提起驕傲和反抗。這是多么滑稽的一“大丈夫”形象。他于先前高彈“家庭專制”、“男女平等”,評價子君大概還沒有脫盡舊思想的束縛,也都顯得空洞和虛無,他的骨子里真有這些新思想嗎?那又為何當女人昂首挺胸后他才決心“驕傲”呢?
“但我的心卻跳躍著。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liuxue86.com)。涓生注意著子君的所有變化,不是以一種關懷的心態(tài),而是以一種卑微的害怕的態(tài)度——子君可一直都是那么堅決沉靜的啊,子君可是他的“精神支柱”啊……他假裝對失業(yè)的狀況不以為意,以一種自以為高大的身軀俯視著子君——“其實這在我不能算是一個打擊”。涓生實則是焦躁不安的,挑剔著子君的一切,“子君的功業(yè),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他已然心理極度不平衡到無聊了,拿自己與雞狗排列位置,確實可笑。
他會突然想到子君的死——這又折射涓生的殘忍與虛偽,一旦子君死,就無須自己動手傷害她,自己也不是負心的男子,一切責任可推脫,還落得個自由。涓生于虛空中極力想解脫,終于,他鼓足勇氣告訴子君“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然子君走后,他又自責后悔為何不再忍耐幾天,如此忽然的告訴她真話。他又覺得該用謊話讓自己承受虛空的重任,而不是讓子君承受真實的重量?!拔摇庇谔摽张c說謊之中矛盾徘徊,得知子君死訊,明白那個曾經(jīng)愛過的子君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涓生活著,帶著他的悔恨、悲哀、寂靜、空虛。
猜你感興趣:
1.安全教育片傷逝觀后感
2.《傷逝》閱讀心得
3.《傷逝》讀后感
4.魯迅孤獨者讀后感
5.傷逝讀后感1000字
6.魯迅傷逝讀書筆記
第三篇:《傷逝魯迅》
“我愿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么,即使在孽風怒吼之中,我也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是《傷逝》文末涓生所說的話,字字都透露著他的懺悔。而他的懺悔不僅僅是對于自己舊日錯誤的悔恨,過多的恐怕是對錯誤無法挽回的哀嘆。魯迅對個人的痛苦非常敏感。人如果意識到自己有吃人的本性,而且已經(jīng)吃過了,想吐也吐不出來,要洗也洗不干凈,這叫懺悔,是對人性之罪無以挽回的痛苦。
五四時代本是一個人文主義高揚的時代,人道主義和個性解放是那個時代的主題,是那個時代的共鳴。然而,魯迅對五四時代知識分子所張揚的人道主義、人性至上、現(xiàn)代文明等表示了深刻的懷疑,這是魯迅對這個時代共鳴的一種穿透,他包容了這個時代,又超越了這個時代。在小說《傷逝》中,魯迅運用了大量心理描寫,勾勒出人性的復雜與心靈的深度;魯迅同時大量吸收并引用了西方文學中所廣發(fā)采用的象征和隱喻的技巧,在《傷逝》中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統(tǒng):子君喜歡養(yǎng)寵物,而她養(yǎng)的小狗本身卻又是成為了子君類女性的象征。她們敢于從生養(yǎng)自己的牢籠般的封建家庭的枷鎖中脫身,勇于追求自己的愛情與幸福,最終卻仍然避免不了成為被從新豢養(yǎng)的寵物,失去了自己的夢想和獨立存在的價值。魯迅是個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者,也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能既看到現(xiàn)實,又不被現(xiàn)實所束縛,他從理想出發(fā)來批評中國,他的生命與這個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
而回到文章本身,《傷逝》則主要表現(xiàn)了夢的破滅,第二次清醒的孤獨和失敗,自己的努力和努力的失敗,自己的吶喊和吶喊的誤會。魯迅把傳統(tǒng)看成鬼魂,陰魂不散的,魯迅反對傳統(tǒng),反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命,是自殺自亡式的。在反傳統(tǒng),告別舊時代的同時也在清理自己。魯迅的知識分子傳統(tǒng)是失落的,《傷逝》是個慘痛的悲劇,展開了生命力的無情、同情心的缺乏。中國人的悲劇與悲劇的儀式分不開,悲劇是人們上演的歷史態(tài)度和儀式,悲劇可以沒有價值,但是悲慘是有價值的。《彷徨》里作者的創(chuàng)作自信消失了,始終擺脫不了《傷逝》子君死的陰影,作品的調(diào)子灰暗得多,魯迅更加彷徨了。這樣的處理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類型的小說,甚至超脫了同時代的某些小說,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帶給人的痛苦要遠遠比無意義東西的毀滅所帶給人的歡笑要深刻的多,這樣的悲劇性不得不說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小說優(yōu)越性的一大體現(xiàn)。
《傷逝》里的最后一句話:“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聲,給予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乙z忘;我為我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這用遺忘給子君送葬?!乙蛑碌纳房邕M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向?qū)А蓖浻H愛的人的死,才能繼續(xù)自己的新生之路。與其說他要遺忘一個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實際上是要遺忘自己的失敗。魯迅自己也面臨著這些失敗和失望,涓生扮演著無奈的苦悶的角色。魯迅對現(xiàn)代小說的貢獻還在于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絕對超脫于傳統(tǒng)小說所存在的人物。拿《傷逝》中涓生為例,涓生可以看成是五四時期先驅(qū)人物的隱喻,子君死的原因就是涓生說了最真實的話,這對新人物是一個很大的諷刺。人必須說謊,必須掩蓋真實。從作品里,點擊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走向了它的背面,從勇敢到面對說謊。魯迅作品的批判性莫過于此,這同樣也是他對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所作出的啟示之一。
“與其把魯迅看成一個成功者,還遠不如把他看成是個失敗者。他給我們留下的最大的遺產(chǎn)就是失?。呼斞甘巧贁?shù)幾個體驗了失敗感的作家之一。失敗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痹凇秱拧防?,魯迅看見了涓生也是自己的力量的渺小,他進行的那種小小的、袖珍的革命的最終結局只能是失敗,而魯迅最打動人最激勵人之處,也正是在于此——對失敗最深刻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