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紀錄片《山河歲月》觀后感一(推薦2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紀錄片《山河歲月》觀后感一(推薦2篇)》。
第一篇:紀錄片觀后感
《敦煌》這電影被我想起來是前幾天,那時候在看李乾朗的書,講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兒時的一個下午,很慵懶的氣氛,一個古代將軍在特效制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渾身插著箭暴烈的死去,一個男人似乎學習了什么少數民族的文字,一個封起來的洞口,在最后一刻放進去一串漂亮的項鏈。我只記得這三個鏡頭,以及一種無法言明的感覺,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識流的鏡頭,也是第一次了解一個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從一串項鏈上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傷心。這就是全部,然后忽然發(fā)現我已經記了三十年,當然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小虎隊已經老了,6點半也不會有米老鼠唐老鴨了,有些一起看電影的人已經去世了。
重看這部片,在一會漢語一會日語中我默默無語甚至有點混亂,慢節(jié)奏和變焦的手法,還有當時的表演體系,都讓人感覺到了些許陳舊,我一直沒能入戲。
直到城破,朱王禮去沖李元昊的陣,漫天煙塵,10騎人馬被很多很多人包圍,在沙漠里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燒掉那些經卷字畫,直到他們封起來那個洞穴,我承認我真是被打動了,在這些表演背后的那種情懷,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里拍電影,是他們在1988年耗資2700萬搭建一座城,是他們死磕連盔甲都要做舊看來非常逼真,是他們設置各種百姓逃難的細節(jié),當然還有很多日本演員用力過度的表演,從這里面能感覺到那種對美好事物要毀滅時候的無能為力和不舍,而主人公最后爬到水邊,看到水中的小魚,那是新生命,經歷了無數千瘡百孔的生活和動蕩之后,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動力。
人為什么會為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東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畫,就像經書,是不是人類進化錯了,做一只海底的珊瑚或小魚,張著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沒有渴望也就不會受傷。
而戰(zhàn)爭、貪婪、欲望這些東西造成的傷害,是不是就是人類對抗錯誤進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第二篇:紀錄片觀后感
觀看了《西南聯(lián)大》歷史紀錄片之后讓我感觸良多,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挺慚愧的,我們現在的條件多好啊。可是還在抱怨學校這樣差那樣差,甚至以這些借口來逃避我們應該學的很多專業(yè)知識,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學校里汲取豐富多樣的知識,卻不懂得珍惜,還經常想盡各種辦法來逃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
要知道,當時聯(lián)大的學生正處在水深火熱的戰(zhàn)爭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學習,甚至連生活都令人堪憂,但還是不能阻擋他們學習的決心。他們在校舍被摧毀后沒有就此放棄學習,而是抓住了每一個學習機會。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依舊堅持學習,真的讓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踐臥薪嘗膽、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等故事都是發(fā)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聯(lián)大學生同樣在艱苦的時代,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抱負。他們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忍辱負重,敢于與惡勢力斗爭到底。聯(lián)大師資雄厚,盡管當時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依然堅守“剛毅堅卓”的校訓,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當時的就有朱自清、梅貽琦,聞一多、馮友蘭等著名教授。
聯(lián)大也因為有這些學富五車、愛國學士的存在,聯(lián)大也因此蓬蓽生輝,聯(lián)大的莘莘學子也在他們的教導下學到了很多知識,有所成就,例如:鄒承魯、楊振宇、華羅庚等人才均出于此。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學校環(huán)境。當時聯(lián)大的辦學理念是“適應社會,培養(yǎng)通才,追求真理,學術自由,民主辦學,教授治校;匯聚名師,培養(yǎng)精英”,正確的辦學理念是西南聯(lián)大辦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嚴峻的教學要求也是西南聯(lián)大辦學的一大特點,西南聯(lián)大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制以及淘汰制,重視基礎,強調課程要以基礎為重心,這使得學校立德氣氛十分濃厚。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西南聯(lián)大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