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微觀經(jīng)濟學計算公式總結(jié)》,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微觀經(jīng)濟學計算公式總結(jié)》。
第一篇:微觀經(jīng)濟學計算公式總結(jié)推薦
微觀經(jīng)濟學計算公式
1.需求彈性①弧彈性計算
②彈性的中點計算公式
edA??
③點彈性 dQAPAdPAQA
?Q%Q2.需求收入彈性:EM? %M
3.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4.短期成本
①總成本(TC)= 固定成本(TFC)+ 可變成本(TVC)
②平均成本(AC)= TC/Q
③平均固定成本(AFC)= TFC/Q
④平均可變成本(AVC)= TVC/Q
⑤邊際成本(MC)=d TC /d Q= d TVC /d Q
6均衡條件Qd = Qs
?Y ?X
MU1MU2MUn8總效用最大化== …… == λ P2P1Pn7邊際替代率MRS =
預算線:I = P1Q1 + P2Q2消費者均衡時MUx/Px=MUy/Py
9.邊際產(chǎn)量:MP = d TP/d L平均產(chǎn)量:AP = TPL
三階段生產(chǎn)函數(shù) 第一階段 【0,MP=AP】【MP=AP.MP=0】【MP=0,無窮大)
10.給定成本,求產(chǎn)量最大 ;給定產(chǎn)量,求成本最小
MPL/wL= MPK/r,wL+ rK=C捷徑 L=K=Q
11.平均收益AR = TRP?Q?TR? = P邊際收益MR ==d TR /d Q QQ?Q利潤最大化的條件:MR=MC
13收入或利益最大化TR=PQ,滿足一階導數(shù)為0,即MR=0
14廠商的停產(chǎn)點:P =AVC的最低點求出AVC,再一階導等于0 二階小于0即可
15.壟斷廠商 邊際成本定價,即MC=P=AR
政府限定的價格為收支相抵的價格,即P=AR=AC,或TR=TC
16.假設壟斷廠商面臨兩個分割的市場1和2,廠斷廠商在兩個市場上的最大利潤原則為:
MC=MR1=MR2(Q=Q1+Q2)
列出方程組,解Q1 Q2代入需求函數(shù)得到:P1 P2兩個市場的收入分別為:TR1 = P1Q1TR2 = P2Q2總利潤=TR1+TR2-TCTC是關于Q1 Q2的函數(shù)
第二篇:高中生物計算公式歸納總結(jié)
高中生物計算公式歸納總結(jié)
一、有關蛋白質(zhì)和核酸計算:
假設量 :氨基酸總數(shù)(m);肽鏈數(shù)(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核苷酸總數(shù)(c);核
苷酸平均分子量(d)。
1. 蛋白質(zhì)(和多肽):
氨基酸經(jīng)脫水縮合形成多肽,各種元素的質(zhì)量守恒,其中H、O參與脫水。
每個氨基酸至少1個氨基和1個羧基,多出來的氨基和羧基來自R基。
⑴氨基酸各原子數(shù)計算:
C原子數(shù)=R基上C原子數(shù)+2;
H原子數(shù)=R基上H原子數(shù)+4;
O原子數(shù)=R基上O原子數(shù)+2;
N原子數(shù)=R基上N原子數(shù)+1。
⑵每條肽鏈游離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個;
n條肽鏈蛋白質(zhì)游離氨基和羧基至少:各n個;
⑶肽鍵數(shù)=脫水數(shù)(得失水數(shù))=氨基酸數(shù)-肽鏈數(shù)=m—n;
⑷蛋白質(zhì)由m條多肽鏈組成:
N原子總數(shù)=肽鍵總數(shù)+n 個氨基數(shù)(端)+R基上氨基數(shù);
=肽鍵總數(shù)+氨基總數(shù) ≥ 肽鍵總數(shù)+n個氨基數(shù)(端);
O原子總數(shù)=肽鍵總數(shù)+2(n個羧基數(shù)(端)+R基上羧基數(shù));
=肽鍵總數(shù)+2×羧基總數(shù) ≥ 肽鍵總數(shù)+2 n個羧基數(shù)(端);
⑸蛋白質(zhì)分子量 = 氨基酸總分子量—脫水總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分子總數(shù)—水的分子量×(氨基酸數(shù)—肽鏈數(shù))= ma—18(m—n);.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數(shù)目與雙鏈 DNA(基因)、mRNA 堿基數(shù)的計算:
⑴DNA基因的堿基數(shù)(至少):mRNA的堿基數(shù)(至少):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的數(shù)目=6:3:1;
⑵肽鍵數(shù)(得失水數(shù))+肽鏈數(shù)=氨基酸數(shù)=mRNA堿基數(shù)/3=(DNA)基因堿基數(shù)/6;⑶DNA脫水數(shù)=核苷酸總數(shù)—DNA雙鏈數(shù)=c—2;
mRNA脫水數(shù)=核苷酸總數(shù)—mRNA單鏈數(shù)=c—1;
⑷DNA分子量=核苷酸總分子量—DNA脫水總分子量=(6n)d—18(c—2)。mRNA分子量=核苷酸總分子量—mRNA脫水總分子量=(3n)d—18(c—1)。⑸真核細胞基因:
外顯子堿基對占整個基因中比例=編碼的氨基酸數(shù)×3÷該基因總堿基數(shù)×100%;編碼的氨基酸數(shù)×6≤真核細胞基因中外顯子堿基數(shù)≤(編碼的氨基酸數(shù)+1)×6。.有關雙鏈 DNA(1、2 鏈)與 mRNA(3 鏈)的堿基計算:
⑴DNA單、雙鏈配對堿基關系:
A 1 =T 2,T 1 =A 2 ;
A=T=A 1 +A 2 =T 1 +T 2,C=G=C 1 +C 2 =G 1 +G 2。
A+C=G+T=A+G=C+T=1/2(A+G+C+T);
(A+G)%=(C+T)%=(A+C)%=(G+T)%=50%;
(雙鏈DNA兩個特征:嘌呤堿基總數(shù)=嘧啶堿基總數(shù))
⑵DNA單、雙鏈堿基含量計算:
(A+T)%+(C+G)%=1;
(C+G)%=1―(A+T)%=2C%=2G%=1―2A%=1―2T%;
(A 1 +T 1)%=1―(C 1 +G 1)%;
(A 2 +T 2)%=1―(C 2 +G 2)%。
⑶DNA單鏈之間堿基數(shù)目關系:
A 1 +T 1 +C 1 +G 1 =T 2 +A 2 +G 2 +C 2 =1/2(A+G+C+T);
A 1 +T 1 =A 2 +T 2 =A 3 +U 3 =1/2(A+T);
C 1 +G 1 =C 2 +G 2 =C 3 +G 3 =1/2(G+C);
⑶① DNA單、雙鏈配對堿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異性):若(A 1 +T 1)/(C 1 +G 1)=M,則(A 2 +T 2)/(C 2 +G 2)=M,(A+T)/(C+G)=M
② DNA單、雙鏈非配對堿基之和比:
若(A 1 +G 1)/(C 1 +T 1)=N,則(A 2 +G 2)/(C 2 +T 2)=1/N;
(A+G)/(C+T)=1;
若(A 1 +C 1)/(G 1 +T 1)=N,則(A 2 +C 2)/(G 2 +T 2)=1/N;
(A+C)/(G+T)=1。
⑷兩條單鏈、雙鏈間堿基含量的關系:
2A% =2T%=(A+T)%=(A 1 +T 1)%
=(A 2 +T 2)%=(A 3 +U 3)%=T 1 %+T 2 %=A 1 %+A 2 %;
2C% =2G%=(G+C)%=(C 1 +G 1)%=(C 2 +G 2)%
=(C 3 +G 3)%=C 1 %+C 2 %=G 1 %+G 2 %。.有關細胞分裂、個體發(fā)育與 DNA、染色單體、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計算:⑴ DNA貯存遺傳信息種類:n 種(n為DNA的n對堿基對)。
⑵ 細胞分裂:
① 染色體數(shù)目=著絲點數(shù)目;
1/2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N)=體細胞染色
體數(shù)(2N)=減Ⅰ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2N)=減Ⅱ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2N)。精子或卵細胞或極核染色體數(shù)(N)=1/2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2N)=1/2受精卵染色體數(shù)
② 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生殖細胞數(shù)目:
一個卵原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三個極體;
一個精原細胞形成四個精子。
③配子(精子或卵細胞)DNA數(shù)為M,則:
體細胞中DNA數(shù)=2M;
性原細胞DNA數(shù)=2M(DNA復制前)或4M(DNA復制后);
初級性母細胞DNA數(shù)=4M;
次級性母細胞DNA數(shù)2M。
④ 1個染色體=1個DNA分子=0個染色單體(無染色單體);
1個染色體=2個DNA分子=2個染色單體(有染色單體)。
⑤四分體數(shù)=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聯(lián)會和減Ⅰ中期),四分體數(shù)=0(減Ⅰ后期及以后)。
⑶被子植物個體發(fā)育:
胚細胞染色體數(shù)(2N)=1/3受精極核(3N)=1/3胚乳細胞染色體數(shù)(3N)(同種雜交);
胚細胞染色體數(shù)=受精卵染色體數(shù)=精子染色體數(shù)+卵細胞染色體數(shù)(遠緣雜交);胚乳細胞染色體數(shù)=受精極核染色體數(shù)=精子染色體數(shù)+卵細胞染色體數(shù)+極核染色體數(shù);
1個胚珠(雙受精)=1個卵細胞+2個極核+2個精子=1粒種子;
1個子房=1個果實。
⑷DNA復制:2 n 個DNA分子;
標記的DNA分子每一代都只有2個;
標記的DNA分子占:2/2 n =1/2 n—1 ;
標記的DNA鏈:占1/2 n。
DNA復制n次需要原料:(2 n —1)X;
第n次DNA復制需要原料:(2 n -2 n—1)X。[注:X代表原料堿基在DNA中個數(shù)]。
二、有關生物膜層數(shù)的計算:
雙層膜=2層細胞膜;
1層單層膜=1層細胞膜=1層磷脂雙分子層=2層磷脂分子層。
三、有關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計算:.實際(真正)光合速率 = 凈(表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測定):
⑴ 實際光合作用CO 2 吸收量=實側(cè)CO 2 吸收量+呼吸作用CO 2 釋放量;⑵ 光合作用實際O 2 釋放量=實側(cè)(表觀光合作用)O 2 釋放量+呼吸作用O 2 吸收量;⑶ 光合作用葡萄糖凈生產(chǎn)量=光合作用實際葡萄生產(chǎn)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⑷ 凈有機物(積累)量=實際有機物生產(chǎn)量(光合作用)—有機物消耗量(呼吸作用)。2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混合計算:
在氧氣充足條件下,完全進行有氧呼吸,吸收O 2 和釋放CO 2 量是相等。
在絕對無氧條件下,只能進行無氧呼吸。
但若在低氧條件下,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吸收O 2 和釋放CO 2 就不一定相等。
解題時:
首先,要正確書寫和配平反應式;
其次,要分清CO 2 來源再行計算(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各產(chǎn)生多少CO 2)。
四、遺傳定律概率計算:
遺傳題分為因果題和系譜題兩大類。
因果題分為以因求果和由果推因兩種類型。
⑴以因求果題解題思路:
親代基因型→雙親配子型及其概率→子代基因型及其概率→子代表現(xiàn)型及其概率。⑵由果推因題解題思路:
子代表現(xiàn)型比例→雙親交配方式→雙親基因型。
系譜題要明確:系譜符號的含義,根據(jù)系譜判斷顯隱性遺傳病主要依據(jù)和推知親代基因型與預測未來后代表現(xiàn)型及其概率方法。.基因待定法: 由子代表現(xiàn)型推導親代基因型。
解題四步曲:
⑴ 判定顯隱性或顯隱遺傳病和基因位置;
⑵ 寫出表型根:aa、A_、X b X b、X B X_、X b Y、X B Y;I A _、I B _、ii、I A I B。⑶ 視不同情形選擇待定法:
① 性狀突破法;
② 性別突破法;
③ 顯隱比例法;
④ 配子比例法。
⑷ 綜合寫出:完整的基因型。.單獨相乘法(集合交并法):
求:① 親代產(chǎn)生配子種類及概率;
② 子代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種類;
③ 某種基因型或表現(xiàn)型在后代出現(xiàn)概率。
解法:① 先判定:必須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
② 再分解:逐對單獨用分離定律(伴性遺傳)研究。
③ 再相乘:按需采集進行組合相乘。
注意:多組親本雜交(無論何種遺傳?。?,務必搶先找出能產(chǎn)生aa和X b X b +X b Y的親本雜交組
來計算aa和X b X b +X b Y概率,再求出全部A_,X B X_+X B Y概率。
注意辨別(兩組概念):求患病男孩概率與求患病男孩概率的子代孩子(男孩、女孩和全部)范圍界定;求基因型概率與求表現(xiàn)型概率的子代顯隱(正常、患病和和全部)范圍界定。3 .有關遺傳定律計算:
Aa連續(xù)逐代自交育種純化:
雜合子(1/2)n ;
純合子各1―(1/2)n。
每對均為雜合的F 1 配子種類:2 n ;
配子結(jié)合方式:4 n ;
F 2 基因型:3 n ;
F 2 表現(xiàn)型2 n ;
F 2 純合子:(1/2)n ;
F 2 雜合子 1—(1/2)n。
4.基因頻率計算 :
⑴ 定義法(基因型)計算:
① 常染色體遺傳:
A基因頻率%=A基因總數(shù)/種群等位基因(A和a)總數(shù)=(AA個體數(shù)×2+Aa個體數(shù))÷總?cè)藬?shù)×2。
a基因頻率%=a基因總數(shù)/種群等位基因(A和a)總數(shù)=(aa個體數(shù)×2+Aa個體數(shù))÷總?cè)藬?shù)×2。
② 伴性遺傳:
X B 基因頻率=X B X B 基因型頻率+X B Y基因型頻率+1/2×X B X b 基因型頻率=(X B X B 個體數(shù)×2+X B Y個體數(shù)+X B X b 個體數(shù))÷雌性個體數(shù)×2+雄性個體個體數(shù))。
注:伴性遺傳不算Y,Y上沒有等位基因。
⑵ 基因型頻率(基因型頻率=特定基因型的個體數(shù)/總個體數(shù))公式:
A%=AA%+1/2Aa%;a%=aa%+1/2Aa%;
⑶ 哈迪-溫伯格定律:
A%=p,a%=q;
p+q=1;
(p+q)2 =p 2 +2pq+q 2 =1;
AA% = p 2,Aa% =2pq,aa%=q 2。
(復等位基因)可調(diào)整公式為:
(p+q+r)2=p2+q2+r2+2pq+2pr+2qr=1,p+q+r=1。p、q、r各復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例如:在一個大種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為1/10000,則a基因的頻率為1/100,Aa的頻率約為1/50。.有關染色體變異計算:
⑴m倍體生物(2n=mX):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2n)=染色體組基數(shù)(X)×染色體組數(shù)(m);(正常細胞染色體數(shù)=染色體組數(shù)×每個染色體組染色體數(shù))。
⑵單倍體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shù)=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2n=mX)÷2。6 .基因突變有關計算 :
一個種群基因突變數(shù)=該種群中一個個體的基因數(shù)×每個基因的突變率×該種群內(nèi)的個體數(shù)。
五、種群數(shù)量、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計算:.種群數(shù)量的計算:
⑴標志重捕法:
種群數(shù)量[N]=第一次捕獲數(shù)×第二次捕獲數(shù)÷第二捕獲數(shù)中的標志數(shù)
⑵ J型曲線種群增長率計算:
設種群起始數(shù)量為N 0,年增長率為λ(保持不變),t年后該種群數(shù)量為N t,則,種群數(shù)量N t =N 0 λ t。
⑶ S型曲線的最大增長率計算:
種群最大容量為K,則種群最大增長率為K/2。.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
⑴能量傳遞效率=下一個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上一個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100%
⑵同化量=攝入量-糞尿量;
凈生產(chǎn)量=同化量-呼吸量;
⑶生產(chǎn)者固定全部太陽能X千焦,則,第n營養(yǎng)級生物體內(nèi)能量≤(20%)n—1 X千焦,能被第n營養(yǎng)級生物利用的能量≤(20%)n—1(1161/2870)X千焦。
⑷欲使第n營養(yǎng)級生物增加Ykg,需第m營養(yǎng)級(m<n)生物≥Y(20%)n—m Kg。⑸若某生態(tài)系統(tǒng)被某中在生物體內(nèi)有積累作用的有毒物質(zhì)污染,設第m營養(yǎng)級生物體內(nèi)該物質(zhì)濃度為Zppm,則,第n營養(yǎng)級(m<n)生物體內(nèi)該物質(zhì)濃度≥Z/(20%)n—m ppm。
⑹食物網(wǎng)中一定要搞清營養(yǎng)分配關系和順序,按順序推進列式:
由前往后;由后往前。
第三篇:軟件測試計算公式總結(jié)
軟件測試計算公式總結(jié)
通用公式:
計算平均的并發(fā)用戶數(shù): C = nL/T
C是平均的并發(fā)用戶數(shù);n是login session的數(shù)量;L是login session的平均長度;T指考察的時間段長度。
并發(fā)用戶數(shù)峰值: C’ ≈ C+3根號C
C’指并發(fā)用戶數(shù)的峰值,C就是公式(1)中得到的平均的并發(fā)用戶數(shù)。該公式的得出是假設用戶的login session產(chǎn)生符合泊松分布而估算得到的。
實例:
假設有一個OA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有3000個用戶,平均每天大約有400個用戶要訪問該系統(tǒng),對一個典型用戶來說,一天之內(nèi)用戶從登錄到退出該系統(tǒng)的平均時間為4小時,在一天的時間內(nèi),用戶只在8小時內(nèi)使用該系統(tǒng)。
則C = 400*4/8 = 200
C’≈200+3*根號200 = 2
42F=VU * R / T
其中F為吞吐量,VU表示虛擬用戶個數(shù),R表示每個虛擬用戶發(fā)出的請求數(shù),T表示性能測試所用的時間
R = T / TS
TS為用戶思考時間
計算思考時間的一般步驟:
A、首先計算出系統(tǒng)的并發(fā)用戶數(shù)
C=nL / T F=R×C
B、統(tǒng)計出系統(tǒng)平均的吞吐量
F=VU * R / T R×C = VU * R / T
C、統(tǒng)計出平均每個用戶發(fā)出的請求數(shù)量
R=u*C*T/VU
D、根據(jù)公式計算出思考時間
TS=T/R
缺陷檢測有效性百分比DDE=TDFT/(TDFC+TDFT)×100%
其中:TDFT=測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全部缺陷(即由測試組發(fā)現(xiàn)的),TDFC=客戶發(fā)現(xiàn)的全部缺陷(在版本交付后一個標準點開始測量,如,半年以后)
缺陷排除有效性百分比DRE=(TDCT/TDFT)×100%
其中:TDCT=測試中改正的全部缺陷,TDFT=測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全部缺陷
測試用例設計效率百分比TDE=(TDFT/NTC)×100%
其中:TDFT=測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全部缺陷,NTC=運行的測試用例數(shù)
以下公式較適用于白盒測試
功能覆蓋率= 至少被執(zhí)行一次的測試功能點數(shù)/ 測試功能點總數(shù)(功能點)
需求覆蓋率= 被驗證到的需求數(shù)量 /總的需求數(shù)量(需求)
覆蓋率= 至少被執(zhí)行一次的測試用例數(shù)/ 應執(zhí)行的測試用例總數(shù)(測試用例)語句覆蓋率= 至少被執(zhí)行一次的語句數(shù)量/ 有效的程序代碼行數(shù)
判定覆蓋率= 判定結(jié)果被評價的次數(shù) / 判定結(jié)果總數(shù)
條件覆蓋率= 條件操作數(shù)值至少被評價一次的數(shù)量 / 條件操作數(shù)值的總數(shù)
判定條件覆蓋率= 條件操作數(shù)值或判定結(jié)果至少被評價一次的數(shù)量/(條件操作數(shù)值總數(shù)+判定結(jié)果總數(shù))
上下文判定覆蓋率= 上下文內(nèi)已執(zhí)行的判定分支數(shù)和/(上下文數(shù)*上下文內(nèi)的判定分支總數(shù))
基于狀態(tài)的上下文入口覆蓋率= 累加每個狀態(tài)內(nèi)執(zhí)行到的方法數(shù)/(狀態(tài)數(shù)*類內(nèi)方法總數(shù))分支條件組合覆蓋率= 被評測到的分支條件組合數(shù)/分支條件組合數(shù)
路徑覆蓋率= 至少被執(zhí)行一次的路徑數(shù)/程序總路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