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孔子家語通解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語通解讀后感》。
第一篇:孔子家語的讀后感
孔子出生在春秋戰(zhàn)國中晚期的魯國??鬃颖緛硎且粋€平凡的人,他之所以能蜚聲海內(nèi)外,完全得益于他對知識的渴求,對學問的不懈努力與追求。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她的母親帶年幼的孔子來到了魯國的國都曲阜,靠親友的接濟和給別人做零活度日。孔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對中國有影響,對國際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孔子很早就出去干活,賺錢養(yǎng)家??鬃右贿吀苫钜贿厡W習。他不但鉆研歷代經(jīng)典,在歷史經(jīng)驗借鑒得失,他還把歷史的名人作為學習的對象,學習他們的事跡,吸取他們的經(jīng)驗他們的教訓。他崇拜周公。子產(chǎn)。管仲等人,并把他們當做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治國的道理和做人的方式。
孔子最初開始收徒講學,大概是在27歲。那時他的學生還不多而且都是些希望出人頭地的平民子弟和士族子弟。他們看到有些統(tǒng)治者都向他詢問不懂的東西,所以對他很尊重。接著就投到了他的門下學習。孔子教學打破了原來的等級制度,向所有喜歡學習的人傳授知識??鬃訉ψ约旱膶W生沒有其他的要求,凡是喜歡學習的成年人不論老幼。貧賤。國籍等條件,都可以投到他的門下學習,這就是有名的“有教無類”。
孔子還曾經(jīng)做過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那就是周游列國,在周游列國的途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但孔子和他的弟子都沒有屈服。當然途中也有很多次當上了大官,但最終孔子還是繼續(xù)周游列國。
學習無止境,人不是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嗎?就像孔子一樣,學習才是自己的,名利都是浮云。
第二篇:孔子讀后感
成語半部論語治天下:舊時用來強調(diào)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如:典出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又如: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成語盡心竭力:盡:全部用出;竭:用盡。用盡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如:漢?馬融《忠經(jīng)?武備章》:“行此六者,謂之有利,故得師盡其心,竭其力,致其命。”又如:卿當盡心竭力,務在必退周兵,以擒罪首。――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五回
升華內(nèi)心――讀《孔子傳》有感_792字
文/楊云爍
一個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擁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與內(nèi)在的自身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進階階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雖相貌奇丑無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矚目。
孔子自幼孤苦,與母親相依為命。但他接觸到禮樂時,樂此不彼,豐富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請中被拒后,仍是內(nèi)心愉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沒有先責怪他人,而是立志溫習學習的內(nèi)容,繼續(xù)提高自身的內(nèi)在修養(yǎng)。所以他才能在三十歲時創(chuàng)立私學,與學生亦師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識沉淀量更加豐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門的問題。但他堅決不接觸有關神鬼的話題――他認為若傾于神鬼,則國亡??鬃哟藭r的言論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權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斷言,例如他會考慮到人性和法律;同樣,決斷也要有分寸,要節(jié)制。五十歲的孔子被流放在國外,然而他并沒有為此悲傷,反而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傳承禮樂文化,鑄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孔子的思想隱隱告誡我們,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厭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這也是每個人的天命。
孔子隨歲月逐漸衰老,生活的經(jīng)歷也更加豐富。他能笑對別人的任何言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并冷靜分析,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謂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對君子忠誠;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惫识藭r的孔子內(nèi)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為約束……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圣人,是因為他不斷提升自己。我們又該如何學習他磨練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氣和,不得憤怒;其次,應要知禮,懂禮,守禮,用禮;最后要學會融會貫通,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和巧變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難時迎刃而解。與此同時,也要抓住所謂禮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這亦是儒!
成語融會貫通:融會貫通[róng huì guàn tōng],意指形容將各種相關的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語出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源]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據(jù)《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謂“心者,性之郛郭”,乃為近之,但其語意未免太。須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無病耳。所謂“識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說是也。然亦須知,所謂“識心”,非徒欲識此之精靈知覺也,乃欲識此心之義理精微耳。欲識其義理之精微,則固當以窮盡天下之理為期,但至於久熟而貫通焉,則不待一一窮之,而天下之理固已無一毫不盡矣。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今先立定限,以為不必盡窮於事事物物之間,而直欲僥幸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鹵滅裂,而終不能有所發(fā)明也。[典故]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袄怼笔侵祆鋵W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xiàn)。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并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yōu)槌烧Z,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成語心平氣和:心情平靜,態(tài)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如: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庇秩纾阂幌氲绞虑榈那耙蚝蠊?,他也就心平氣和了。
第三篇:孔子家語的讀后感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關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導師。大到道家創(chuàng)始人,小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鮮活的例子自然說明了孔子的謙虛、和刻苦好學!但是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還是一個終身好學,終身求索的人??鬃诱f:“五十有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讓我們來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人、禮、國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鬃訌乃氖鄽q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毀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領兵。但是魯國的君上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孔子趕出魯國,不過,孔子并未放棄,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沒有放棄,走到哪講到哪。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揚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大無畏,不僅是在戰(zhàn)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為了教育不畏懼一切困難的老師們!
第四篇:《孔子家語》讀后感
《孔子家語》作者不詳,相傳為孔子弟子所做。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及與公卿大夫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的書。是一種資料匯編,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資料。書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動,有血有肉。也正因為如此,難成一家,難成一統(tǒng)。
《孔子家語》現(xiàn)今注釋版本很多,20xx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孔子家語》是由王國軒和王秀梅譯注的,寥寥15萬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讀的過程中,深刻感覺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遠非短時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論評,只能免強嘗試著對其解讀,略有發(fā)微。
一、《孔子家語》概述
此書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禮記?儒行》也出現(xiàn)。這是一篇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當時魯昭公在位時,因為斗雞與諸侯委氏發(fā)生爭斗,逃往他國,從此魯國陷入混亂?!拔0畈惶帯?,孔子在魯國不得用,奔往衛(wèi)國避亂。不久魯昭公逝世,由魯哀公襲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舊好,魯國恢復平靜。這里孔子的弟子冉求對季氏說“國家有圣人卻不能用,這樣治理好國家,就像倒著走而又想趕上前面的人一樣,是不可能的。現(xiàn)在孔子在衛(wèi)國,衛(wèi)國要任用他,我們自己有人卻去幫助鄰國,難以說是明智之舉?!庇谑钦埱笥秘S厚的聘禮把他請回來。季氏將此建議稟告給魯哀公,魯哀公聽從了這一建議??鬃右姷紧敯Ч?,二者開始長談。這次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回答魯哀公提出的“何謂儒者”的問題。孔子從不同角度、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魯哀公聽后,甚為震憾,發(fā)出驚嘆說:“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為戲矣!”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
二、儒者行為
(一)懷才待舉
孔子口才極佳,生動地敘述了儒者應該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稱儒者待聘、待問、等舉、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禮讓的。是有待、有為,有準備的。儒者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一心求學,不倦不怠,在才學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奪,憂國憂民,有憂思意識。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寶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積,但講求仁義、忠信。儒者處貧賤之中,屋小門敝,無衣無食,但不疑不諂。不為名利所誘,不為榮華所絆,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榮華富貴,金玉滿堂不足以移其志。雖身處平貧,不感到羞恥,因內(nèi)在志向高潔。與身著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會感到自卑。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談薄物質(zhì)追求及名利,強化個人修養(yǎng)及愛民責任,因此統(tǒng)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財政支出少,而收獲豐富,何樂而不為?這是孔子說服統(tǒng)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為政以正
正即正義。為政以正,是說處理政事時以正義為標準。儒者能大公無私,舉賢援能。儒者“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完全獨立。在朝為官,以仁為準,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與自己相同的人,不結黨聯(lián)盟,與不同的人,也不會背后議論,是君主極好的輔臣?!叭逭咭豢善?,可殺而不可辱”,儒者氣節(jié)至此,何人不敬畏?儒者也很愛惜自己的身體,以備為民效力,不輕言死,孔子說儒者“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正是此義。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說儒者有一種類似仙人隱士,不失其志。這類儒者用孔子的話講“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高尚其志。這是儒者的一類特殊人群,他們與道家避世者略似。通過不斷學習,追求自身人格的內(nèi)在完善。
(五)儒者靈魂
“仁”是儒者的靈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來,依“仁”而生。書中提到儒者有各種美德,但能“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有寬容精神。儒者還有交游之道,講求尊記??鬃舆€特別提出“溫良”為“仁之本”,“慎敬”為“仁之地”,“寬容”為“仁之作”,“遜接”為“仁之能”,“禮節(jié)”為“仁之貌”,“言談”為“仁之文”,“歌樂”為“仁之和”,“分散”為“仁之施”,這樣一個結構性思維,從整體上對儒者進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書,似置身闊野,仰觀天地,又似高飛入云,俯瞰萬民,可謂博大深廣,奧妙無窮。我與此書,今日之時,心中初留淺沙;明日之時,待開幽芳;未來之時,望迎碩果。
第五篇:孔子讀后感
孔子,他一生堅持理想,雖四處碰壁,卻絕不放棄。經(jīng)歷艱苦卓絕的人生歷程。他最終使自己從一個普通人成為圣人。成為萬世師表,成了我們中華的民族信仰。
孔子,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是極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中華的文化象征,是中華道德文化的核心。在漫長的萬古長夜里,如果沒有孔子,世界就不會有天亮。曾子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一個士不可以不弘揚剛毅。
孔子,他次次碰壁但終究以剛毅的心,重新組建偉大的理想。它承載著千年的夢,所以任重也,其道必為遠之。他時刻把“仁”作為人的第一標準,到死還在想著仁愛,天下大同??桌戏蜃拥木辰鐭o人可比呀!
我們學習孔子,就讓自己清楚,孔子是誰?他一生奉獻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打擊可以毀滅庸人,而豪杰之士,則會在打擊中百煉成鋼。一個人怕的不是沒有能力,怕的是自己沒有追逐理想的勇氣??鬃幼隽顺颂铮秃煤酶?,手低,是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受人之祿,忠人之事。眼高,不看眼前的一切局限性,明白自己尚有更大的理想追求與抱負,這才是真的有理想。
一個人要看清楚自己的能力,無能力也罷,只看能否有自知之明,有主見。
孔老夫子教我們,為人要勤于思考。不思考則腦無用,缺少適度的堅守、淡泊:缺少彈性,也不能成為人才、成為完美的人,不是看你有什么物質(zhì),而是看你腦子里有沒有智慧。男兒當自強,有什么、沒什么,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對,也是孔夫子教我們的道理。
孔子,他不僅屬于春秋時代,他是千秋萬代的楷模,人類的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