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讀西游記有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讀西游記有感》。
近日,我讀了由當代著名學者錢文忠所寫的《玄奘西游記》(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述),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唐三藏”,一個與《西游記》中家喻戶曉的“唐僧”形象不同的“玄奘”新形象。
說是“全新”也有些夸大,《西游記》與《玄奘西游記》中的“唐三藏”都有極其高遠的信仰和追求信仰的恒心,都有為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而百折不撓的精神。但是,除此之外,歷史中的玄奘所具有的論辯能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及大無畏的膽識、魄力等就都在《西游記》中得不到表現(xiàn)了。當有妖怪出現(xiàn)時,小說中的唐僧不是手足無措,就是真假不辨,離開了徒弟更是寸步難行。這實在是大大歪曲了“圣僧”應有的形象與光芒。特別是玄奘大師善于動筆記錄旅途見聞、人生足跡的習慣,《西游記》中更是沒有一丁點體現(xiàn),這不能不讓人引為憾事。
好在《玄奘西游記》一書給我們還原了一個歷史的玄奘、真實的玄奘,讓我們在字里行間看到了一個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文學家的光輝形象。特別是玄奘的“文學家”稱號,不僅僅來自于他的西行求法故事激發(fā)了文學巨著《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靈感,并為之提供了素材,而且是因為玄奘大師本人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就是歷史上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巨著。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西行求法之旅的“副產(chǎn)品”。公元645年,玄奘在西行求法十九年后,滿載而歸,回到了唐都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在與玄奘會談時詳細詢問了西去沿途的人情風俗,并提出了要求: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祥。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意思是讓玄奘將當時書籍記載不詳?shù)奈饔蚣胺鸾陶Q生地印度的國情、風貌記錄下來,讓沒有去過的人也了解一下這些情況。
于是,玄奘大師在繁重的譯經(jīng)工作之余,又寫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書中詳細描寫了他西行路上所經(jīng)過的幾十個大小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狀況,包括這些國家中的一些比較險要的地理狀況。這本書詳細到什么程度呢?即便是玄奘停留了只有一天的一個小國家――阿耆尼國(今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縣),他也將這個國家的大小、風俗、水文、地理、土特產(chǎn)等都記錄了下來。特別是書中對當時印度的社會狀況的記述、描寫,更是對印度歷史學的一大貢獻。因為印度沒有“信史”的傳統(tǒng),可靠的歷史記載非常稀有。所以,印度不少學者都說,沒有玄奘的記載,重建印度古代史是不可能的。
看看,養(yǎng)成勤于記錄見聞感受的習慣是多么重要呀。像玄奘一樣,不但記錄了個人的足跡,還“拯救”了印度一國的歷史學,其意義之重大,不可小覷。
然而,玄奘西行可不是專門去旅游的,他最主要的任務是修習佛法,而且他最主要的精力也放在了這上面。那么,他是如何把《大唐西域記》一書所需的素材積累下來的呢?《大唐西域記》是他回國之后才著手寫作的,如果僅憑腦子記住本書所需素材,我覺得是不可能的。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是他每天都要記錄一些文字。而《大唐西域記》一書最后,玄奘也說自己“隨游所至,略書梗概,舉其聞見,記諸慕化?!敝挥羞@樣,他在西行求法十九年后,除了精通佛法的收獲外,還能收獲一部《大唐西域記》。
而且,玄奘西行路上所遇磨難并不僅僅是“八十一難”所能概括的,他偷渡出境時差點被邊兵射殺;他穿越大沙漠時不僅迷過路,還在迷路時失手打翻了水囊;他所經(jīng)過的有些國家仇視佛教,他差點被放火驅逐;他還多次遇到強盜,險些喪命他鄉(xiāng)……可磨難重重中,他信仰不改,并堅持記錄見聞感受,最終成就了自身,光大了佛法,垂名于青史。
我一直想,對于歷史巨人,我們有可能不能全面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可如果我們選取他們的一點優(yōu)點來學習的話,是可以做到并有所收獲的。比如玄奘大師堅持不懈地學習精神與記錄習慣,就是其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