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中外傳記魯迅讀后感600(范文2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中外傳記魯迅讀后感600(范文2篇)》。
第一篇:初中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
在清風的低吟之下,讓人心曠神怡,不禁浮想聯(lián)翩,像是品嘗一道美味,細細品味,童年天真的味道頓時在心頭漾開。
魯迅原名周樟壽,《朝花夕拾》便是他風燭殘年之際寫下的。清晨的花兒綻放開來,卻到夕陽西下直接采摘,少了一絲上午的芬芳。魯迅的童年并不失乏味,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令我向往。單單是墻根一帶,就有無限樂趣,油蛉一展歌喉,蟋蟀在那兒彈琴。時不時翻開磚,能遇見蜈蚣,靜靜的在一旁觀察小蟲兒們的生活,讀著讀著仿佛自己也變?yōu)橐恢恍∠x,扯著那略顯粗糙的嗓子歌唱,歌聲回蕩在綠草之中,如此美好的畫面令我陶醉。怪不得魯迅先生總是趁大人們不注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溜進百草園,他的童年生活就是在大自然的歌曲中度過的。
相比起百草園的無憂無慮,三味書屋便越顯枯糙了,屋后雖然也有一個園子但卻不能去太久,不然先生就會在大叫“人都去哪兒。”同窗們便陸續(xù)回去。讀書時,大家扯開喉嚨一陣亂讀,也不知道對不對,大家的聲音低下去靜下去了,只見先生還在搖頭晃腦地讀著,讀到這,我不禁笑了,相比起我們的學習生活,雖說書屋有些無趣,但孩子們怎能抑制住自己愛玩的天性呢?每當先生讀書入神時,學生們便各干各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畫畫……一切都是如此的天真爛漫。不知不覺,便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字里行間透露著孩子的天真,魯迅先生正是以這種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也正因為如此,《朝花夕拾》吸引了眾多年輕讀者。
童年是水中的魚,是同學們之間的游戲,是牧童的短歌?,F(xiàn)在告別童年的我們,整日在作業(yè)中奮斗,有時只能在夢中回憶那些童年往事,童年已漸行漸遠,似流水光陰一去無回,留下的只是些碎片似的記憶。
第二篇:《魯迅傳》讀后感
一提及魯迅,很多人就會露出“厭煩”的神色,并非是因為他的文章難看,而是他過于頻繁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課本中,生活中。以致一提及他,就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噩夢。正如余華所說,當一個作家成為了一個詞匯以后,其實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
可是,讀魯迅真的過時了嗎?魯迅精神真的過時了嗎?今年是魯迅誕辰136周年,在現(xiàn)存的魯迅回憶錄中,其摯友許壽裳的回憶最為真實,因此最具有權威性?!遏斞競鳌分?,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有趣的魯迅,他并非我們印象中那般無趣。他寫的短評及雜文,自然是不必說的。在他的作品中,小說不多,《故事新編》我很是喜歡,他對神話故事相當熟悉,改編起來游刃有余又活潑生動。下面說說他與那些怪力怪神的故事:
1
魯迅19歲時,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成績名列前茅,尤其愛讀小說。魯迅熟于莊子,又熟于屈子。中國古代神話、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也是魯迅熟讀之書。不僅如此,他還搜輯并考證歷代小說史料。
郭沫若著《莊子與魯迅》一文,說魯迅熟于《莊子》,就其文章中慣用《莊子》的詞句摘了好多出來,許壽裳表示這話是確當?shù)?。魯迅還熟于屈子,他采作《彷徨》題詞的是: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囿。欲少留此靈瑣兮,曰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許壽裳早年與魯迅談天,《離騷》中最愛誦的是哪幾句?他便不假思索,答出下面四句:
“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他認為《離騷》是一篇自敘和托諷的杰作,《天問》是中國神話和傳說的淵藪。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上,關于《天問》說:
“若求之詩歌,則屈原所賦,尤在《天問》中,多見神話與傳說,如‘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南傾?’‘昆侖縣囿,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魯迅27歲時,擬創(chuàng)辦文藝雜志,最初擬用“赫戲”或“上征”,均采自《離騷》的詞句,但覺得不容易使人懂,才決定用“新生”,取新的生命的意思。但后來因為資金不夠而沒有印,為《河南》雜志撰文,他深深慨嘆中國的無聲,歷史上偉大的作家如屈原,抱九死無悔之貞,而乏反抗挑戰(zhàn)之力,不得不說是國民性缺點之一。有云:
“……惟靈均將逝,腦海波起,通于汨羅,返顧高丘,哀其無女,則抽思哀怨,郁為奇文,茫洋在前,顧忌皆去,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任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惻之音,而反抗挑戰(zhàn),則終其篇未能見,感動后世,為力非強。劉彥和所謂‘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皆著意外形,不涉內質,孤偉自死,社會依然,四語之中,函深哀焉,故偉美之聲,不震吾人之耳鼓者亦不始于今日。”(《摩羅詩力說》)
2
魯迅認為釋伽牟尼是大哲,他對人生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釋伽牟尼大都早已明白啟示。但是后來魯迅說:“佛教和孔教一樣,都已經死亡,永不會復活了?!?/p>
所以他對于佛經,只當做人類思想發(fā)達的史料看,借用來研究人生觀。別人讀佛經容易趨于消極,他則不然,始終是積極的。
魯迅讀佛經,是受章太炎先生的影響,章先生朝夕必研誦《瑜伽師地論》,悟到大乘法義,才能克服苦難。先生與魯迅對佛教的思想,歸結是不同的:先生主張以佛教救中國,魯迅則以戰(zhàn)斗精神的新文藝救中國。
3
魯迅,許壽裳問他關于《西游記》孫悟空的來歷,他答道有可能出自印度的傳說,但在唐傳奇中,亦可尋出其出處。
李公佐的《古岳瀆經》所謂禹“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近遠。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p>
這件禹伏無支祁的故事,歷經演化,宋時又傳為僧伽降水母,又得吳承恩的描寫,遂成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魯迅的愛好之廣泛,知識之淵博,精力之旺盛,研究小說、童話詩、提倡美術、研究金石拓本,還采集和研究植物標本,絕不是我們課本里面那個刻板嚴肅的魯迅,而是一個著實有趣得很的老頑童。只是那個年代,比起興趣愛好,他更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而不是自私地為自己而活,他的偉大之處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