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精品国产sm全部网站

        苗族調查報告表格(范文五篇)

        發(fā)布時間:2023-01-11 23:10:54

        • 文檔來源:用戶上傳
        • 文檔格式:WORD文檔
        • 文檔分類:調查報告
        • 點擊下載本文

        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苗族調查報告表格(范文五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苗族調查報告表格(范文五篇)》。

        第一篇:苗族調查報告

        關于苗族的調查報告

        調查對象:苗族

        調查目的:了解苗族概況,進一步看我國民族狀況,加強少數民族知識

        調查方式:資料法,利用網絡查詢有關資料

        調查內容: 有關苗族分布,歷史,風俗,文化等概況 一,概述

        苗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歷史悠久、分布面廣。苗族又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跡,主要分布在泰國、越南、法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在國內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內,其中貴州最多。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專州、縣(市),占全國苗族總數的一半以上。二,苗族源遠

        苗族源于炎黃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熬爬琛笔俏迩Ф嗄昵熬幼≡邳S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后與黃帝部落發(fā)生戰(zhàn)爭,即歷史所稱的“琢鹿大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黃帝與炎帝聯合,九黎首領蚩尤被黃帝擒殺,余部退入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國。在四千年前,以堯、舜,禹為首的北方華夏部落與“三苗”爭戰(zhàn)近千年,最后、三苗國被夏禹所滅。“三苗”失敗后,一部分被驅逐到“三?!?,即今陜甘交界地帶,后又被迫向東南遷徙,經過很長時間逐步進入川南、滇東北、黔西北等,形成后來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駐長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區(qū)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與華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時期所稱的“南蠻”;而居住漢水中游的,被稱為“荊楚蠻夷”。后來,荊楚蠻夷中先進部分逐漸發(fā)展為楚族,建立楚。后進的部分繼續(xù)遷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連山區(qū),成為今天東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三,語言文字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族大部分兼通漢語,有些地區(qū)的苗族還兼通布依語或彝語等。此外,大約有160萬苗族人以漢語或侗語或瑤族勉語等為母語在許多地方的苗族史詩和民間傳說中,都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失傳了。一些地方文獻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區(qū)沒有仍在使用的傳統(tǒng)文字。近代以來,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了發(fā)展苗族文化教育,創(chuàng)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chuàng)制的方塊苗文,湘西石啟貴創(chuàng)制的速記苗文,貴州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區(qū)傳教的外籍外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chuàng)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東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狹窄。

        新中國建立后,政府組織語言學家為苗族三大方言各創(chuàng)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還把滇東北次方言老苗文改進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開展新文字試驗推行。

        四,文化藝術

        苗族的種類很多,主要有三種: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耕”。二是錦帶,寬2至3厘米,用作褲帶、袋帶、背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三是錦幅,苗語稱為“倫”。錦幅多用作背面、背帶兜等。

        蠟染,也是苗族著名的傳統(tǒng)工藝。苗族染的圖案是苗族婦女的天才創(chuàng)作,是她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代表著她們的美好心愿和對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來,蠟染藝術是美的象征,也是愛的表示,不僅自己要發(fā)揚,而且樂意傳授給別人。蠟染藝術漂洋過海,傳到國外,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蘆笙,是苗、瑤、侗民族最主要的傳統(tǒng)樂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要吹蘆笙,伴以舞蹈,規(guī)模龐大,氣勢磅礴,并因此而聞名于各民族 五,傳統(tǒng)節(jié)日

        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苗年、四月

        八、龍舟節(jié)、吃新節(jié)、趕秋節(jié)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一般在秋后舉行。節(jié)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龍舟節(jié)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云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fā)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六,民族歷法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遠古時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發(fā)達,苗族有古歷體系。中國苗族古歷體系屬陰陽歷,以太陽歷為主。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歷平歲365日,閏歲366日。苗歷除使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外,還用

        1、2、3、4、5、6、7、8、9、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日、月、歲。中國苗族古歷的使用時限,上溯至少可達一萬年,下限是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中國苗族古歷體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歷和二十

        七、二十八宿均產生于中國,后傳入巴比侖、印度等國。由此可見:中國苗族古歷是中國歷法之母,也是世界歷法之母。

        七,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瓣舨毓?jié)”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tǒng)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傳統(tǒng)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巖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并用

        在許多地區(qū),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在一些苗族地區(qū),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qū)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qū)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qū)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jié)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qū)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qū)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

        八,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fā)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九,民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華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盛裝,僅插在發(fā)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fā)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huán)、銀童帽飾。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

        十,婚喪習俗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和湘桂交界等地區(qū),以城步苗族最為盛行。大山區(qū)苗族婦女享有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討丈夫”,無兒無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個女兒,長大后,“招郎上門”,延續(xù)家族,而讓男子出嫁,稱為“招郎”?!罢欣伞比腴T后,女家長輩稱其為子、為侄,忌稱女婿、侄郎;同輩稱兄道弟,忌稱姐夫、妹夫;小輩稱伯伯、叔叔,忌稱姑爹。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十一,民族舞蹈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

        五、三月

        三、重陽節(jié)等節(jié)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jié)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十二,苗族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筑選材和房屋構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苗家人喜歡木制建筑,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yǎng)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被現代建筑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tài)的建筑方式,木制桿欄式建筑既解決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yǎng)問西江千戶苗寨、坡腳寨、南花苗寨、大簸箕苗寨、格多苗寨是苗族村寨的出色典型。篇二:苗族調研報告

        赤鷲鎮(zhèn)苗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調研 報 告

        富民縣民族宗教局:

        按照市民委《關于開展對苗族和苗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調研 的通知》和縣民宗局的工作要求,赤鷲鎮(zhèn)及時組織鎮(zhèn)屬有關部門對全鎮(zhèn)苗族村寨進行了認真的調研,現把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赤鷲鎮(zhèn)苗族地區(qū)分布的基本情況 赤鷲鎮(zhèn)隸屬云南省昆明市富民縣,位于富民縣城以北20公里。

        全鎮(zhèn)國土面積167平方公里,全鎮(zhèn)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勢東高西低。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54個自然村,70個村民小組。涉及苗族村的有3個村委會,4個村民小組,分別為普黑泥村委會的劉家墳村民小組,普橋村委會的哈嗎塘村民小組和白龍水井村民小組,玉屏村委會的筲箕凹村民小組。

        (一)劉家墳村民小組

        1、劉家墳村民小組共有苗族33戶104人,其中,男64人,女 40人,信仰基督教的31人,占總人口的29.8%,共產黨員3人,占總人口的0.028%。

        2、該村成年人口中,高中學歷的有3人,占總人口的0.02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人,占總人口的20%,小學文化程度的32人,占總人口的31%。目前,該村在校讀書的學生有14人,入學率達到95%。

        3、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經濟作物主要以

        烤煙為主,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1274元的有4戶14人,生產方式較為落后,以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為主,可耕種的農田面積9.3畝,山地面積60.69畝,年人均吃糧220公斤以上,生活較其他苗族村小組相對較好。

        3、在政治權益保障方面,具有選舉權的公民都能參加選舉,目前該村還有一位苗族村民在村委會任職工作(任獸醫(yī)員)。

        4、該村的村民均能享受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如家電下鄉(xiāng)

        補貼的發(fā)放,糧種補貼的發(fā)放等;在基本社會保障情況方面,鎮(zhèn)村兩級干部均能及時向苗族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該村新農合參保率達100%,新農保參保率達92%,獲得低保社會救助人數為21人。

        5、劉家墳村社會事業(yè)建設發(fā)展方面,該村距行政村4公里,距鎮(zhèn)政府集鎮(zhèn)21公里,進村道路1公里,為簡易的土路面;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于2010年架通了人畜飲水工程,使群眾喝上了安全的飲用水;該村現已通電和廣播電視,但不通程控電話,群眾的文化活動和精神娛樂單一。

        (二)哈嗎塘村民小組

        1、哈嗎塘村民小組共有苗族23戶68人,其中,男36人,女32 人,信仰基督教的30人,占總人口的44%,共產黨員1人,占總人口的 0.015%。

        2、該村成年人口中,中專學歷的有3人,占總人口的4.4%,高

        中學歷的有5人,占總人口的7.3%,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2人,占總人口的18%,小學文化程度的31人,占總人口的45.5%。目前,該

        村在校讀書的學生有11人,入學率達到98%。

        3、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經濟作物主要為櫻桃產業(yè),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1274元的有5戶12人,生產方式較為落后,以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為主,可耕種的農田面積9畝,山地面積81畝,年人均吃糧250公斤以上,生活較其他苗族村小組相對較好。

        4、在政治權益保障方面,具有選舉權的公民都能參加選舉。

        5、該村的村民均能享受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如家電下鄉(xiāng)補貼的發(fā)放,糧種補貼的發(fā)放等;在基本社會保障情況方面,鎮(zhèn)村兩級干部均能及時向苗族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該村新農合參保率達100%,新農保參保率達94%,獲得低保人數和社會救助3人。

        6、社會事業(yè)建設發(fā)展方面,該村距行政村5公里,距鎮(zhèn)政府集鎮(zhèn)8公里,進村道路1公里,為簡易的土路面;目前該村已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和通電話,但是人飲畜水方面還較為困難,主要是水源較小,群眾飲水靠電排站提水。群眾的文化活動和精神娛樂較單一。

        (三)白龍水井村民小組

        1、白龍水井村民小組地處高寒山區(qū),土地貧脊生存環(huán)境較為惡劣,共有苗族62戶184人,其中,男91人,女93人,信仰基督教的93人,占總人口的50.5%,共產黨員4人,占總人口的2.2%。

        2、該村成年人口中,中專學歷的有1人,占總人口的0.5%,高中學歷的有3人,占總人口的1.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3人,占

        該村在校讀書的學生有15人,入學率達到94%。

        3、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經濟作物主要以烤煙為主,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1274元的有23戶61人,生產方式較為落后,以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為主,可耕種的農田面積3畝,山地面積237畝,年人均吃糧260公斤以上,生活較為貧困。

        4、在政治權益保障方面,具有選舉權的公民都能參加選舉。

        5、該村的村民均能享受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如家電下鄉(xiāng)補貼的發(fā)放,糧種補貼的發(fā)放等;在基本社會保障情況方面,鎮(zhèn)村兩級干部均能及時向苗族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該村新農合參保率達94%,新農保參保率達86%,獲得低保和享受困難補助人數為11人。

        6、社會事業(yè)建設發(fā)展方面,該村距行政村9.6公里,距鎮(zhèn)集鎮(zhèn)30公里,進村道路9.6公里,為簡易的土路面;該村現目前已通電、通水,但人畜飲水還十分困難,主要是電排站提水飲用,加之,近兩年來的嚴重干旱使水源面臨枯竭。

        (四)筲箕凹村民小組

        1、筲箕凹村民小組共有苗族64戶255人,其中,男134人,女人121人,信仰基督教的80人,占總人口的31.3%,共產黨員6人,占總人口的2.4%。

        2、該村成年人口中,大專文化1人,占總人口的0.39%,高中學歷的有4人,占總人口的1.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4人,占總人口

        在校讀書的學生有48人,入學率達到94%。

        3、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經濟作物主要以櫻桃為主的林果產業(yè),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1274元的有6戶28人,生產方式較為落后,以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為主,該村可耕種的農田,山地面積376.66畝,年人均吃糧250公斤以上,由于該村所處的特殊地理位臵,生活較其他苗族村小組相對較好。

        4、在政治權益保障方面,具有選舉權的公民都能參加選舉,目前該村還有一位苗族村民在村委會任職工作(任村黨支部副書記)。

        5、該村的村民均能享受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如家電下鄉(xiāng)補貼的發(fā)放,糧種補貼的發(fā)放等;在基本社會保障情況方面,鎮(zhèn)村兩級干部均能及時向苗族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該村新農合參保率達94.1%,新農保參保率達74%,獲得低保和社會救助人數為23人。

        6、該村社會事業(yè)建設發(fā)展方面,行政村位于該村所在地,距鎮(zhèn)集鎮(zhèn)10公里,進村道路2公里,為水泥砼路面;目前該村已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和電話,但人畜飲水還很困難,主要靠電排站提水和集雨型水窖集水。

        二、制約苗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和問題

        赤鷲鎮(zhèn)苗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農民生活水平不高,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均低于全鎮(zhèn)農民人均收篇三:苗族文化調研報告

        苗族文化調研報告

        調研地點:湖南省鳳凰縣麻沖鄉(xiāng)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調研對象:當地居民、學生、游客等 調研時間: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聽扭仁小學龍校長、麻老師及麻志官老人說起:苗歌對上一輩的人來說就像我們現在的必修課,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賀喜歌,慶典歌,其中用到了許多隱喻和暗喻等修辭手法,且這些喻體大都來自自然的花草樹木和蟲魚鳥獸;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較高的觀察、鑒別、領悟和創(chuàng)作能力;可稱得上是心靈的造化,自然的靈現。苗歌一般沒有音樂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紹,鳳凰苗族鼓舞,大體上可分為猴兒鼓和花鼓兩大類。猴兒鼓是娛樂者模擬猴子的動作翩翩起舞,其動作詼諧,難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異常柔美,異常抒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鳳凰臘爾山、山江、麻沖、落潮井一帶苗區(qū)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兩個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還有一個站在鼓旁敲擊鼓梆,控制舞蹈節(jié)奏的,謂之敲邊鼓?;ü牡幕竟τ腥阂皇鞘止?,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兩種,步法是否踩到點子上,直接關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關重要。

        3、苗舞

        盛傳在湘西鳳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這兩種舞蹈簡單易學。例如竹竿舞據說是苗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自創(chuàng)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平行擺開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zhí)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最好能跳出瀟灑自然的動作(我們的兩位隊員嘗試了一下,跳了幾下下就被嚇得跳了出來)。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個人同穿一雙“鞋”(兩根長板),苗家姑娘們很厲害,還能跳出優(yōu)美的舞姿,節(jié)奏感很強,游客觀眾們驚嘆不已。

        4、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主要表現在:服裝、頭飾、銀飾、銀梳、銀鐲、銀項幾個方面,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現在他們只有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慶的日子才穿上本族傳統(tǒng)服飾。

        5、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湘西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開年節(jié)、四月

        八、龍船節(jié)、六月六。節(jié)日那天,村民都身穿節(jié)日盛裝,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禮儀

        當游客們進入苗寨時,苗家人們會進行苗家攔門“三道卡”風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謂“卡歌”,即當遠方的客人到苗寨來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對歌的方式來表達對客人的熱情歡迎;“卡鼓”,即在進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們會用擊鼓攔門的方式,同客人比試鼓藝,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門口端著自家釀造的包谷燒或米酒攔門,苗家人將農事或家事編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問,客人答對并喝下攔門酒,則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試為最尊貴的客人。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現狀

        苗族人們的能歌善舞以及對歌舞的熱愛在這里表露無遺。記得我們到達的那天已經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蕩的苗歌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一直延續(xù)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來!調研中還得知扭仁村是周圍人口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達旦的歌聲在這也是常有的事。

        調查中發(fā)現這里的小孩幾乎都不懂不會這些傳統(tǒng)的東西,一方面是他們的父母很少有時間也沒有這份心去教他們,另一方面是他們自己不喜歡難得靜下心來學習。當然這其中更大的是沒有被重視起來,社會風氣和現狀的驅使,大家都在忙于為生計奔波跟本就難以顧及這些。平時的對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種休閑和愛好,而沒有想過如何繼承和發(fā)展。這些事實的反映不得不讓我們?yōu)樽鎳幕z產的繼承感到擔憂,即使在這種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蓋那些所謂的保護政策起到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當然這也不是一個政策那么簡單的事情,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不僅需要整體形式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們樂于奉獻,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和繼承祖輩的傳統(tǒng)。這些都需要社會力量和國家政策的相應扶住,畢竟民以食為天只有在解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們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回來的前一天,麻老師跟說了許多關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還

        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據一段發(fā)生在清初民國時期的追求愛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訴我們他將用他的一生來繼承祖輩留下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將其傳承下去??篇四:苗族語言發(fā)展情況調查報告

        苗族語言發(fā)展情況調查 苗族簡介: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yè)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湖南、至貴州、至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zhàn)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上的衣服文字?,F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調查背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農村人口在向外輸出勞動力的同時,生活方式的轉變正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被稀釋掉的危機,甚至最基本的語言文化也面臨著消亡的危險;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且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我深刻的感受到這種時代變遷所帶來的變化

        調查時間:2013年8月5日到8月15日

        調查地點:

        調查人:楊xx 學號:

        學院:

        專業(yè):

        指導老師: 調查方式:在我家所在的文星村走訪調查

        調查人群:苗族

        關鍵詞:刺繡,蠟染,婚嫁,喪葬 苗族語言文化傳承總體來說不容樂觀,特別是有以下五大因素

        一 勞動輸出

        由于人多地少,傳統(tǒng)的農業(yè)以滿足不了當下的需求,很多人剛初中畢業(yè)就放棄上高中外出打工,填補家用,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回家結婚,現在苗族小伙大多娶的是在外地打工認識的女孩,且大部分是漢族,等小孩到了上學的年齡就帶著孩子居家前往打工地區(qū),孩子根本沒多少機會接觸本民族語言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甚至現在年輕的父母也很少了解苗族的基本語言文化,以至于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到最后直接被漢化了

        二 由農村轉移到城市

        有一部分苗族同胞靠自己努力學習或工作最后在城市安居落戶,他們就更少與有共同母語的人交流,漸漸地疏遠了自己的語言,特別是他們的下一代,從小就是跟漢族的小朋友一起長大,與漢族已無異樣。

        三 學生群體

        從上小學開始,每天接觸的都是漢語,周圍人也都說的是漢語,因為西秀區(qū)這里畢竟不是苗族聚居地,這里主要以漢族為主,大家都雜居在一起,雖然文化是相互影響的,就像我所在的村子,居住著漢族,苗族,布依族,雖然在這里的漢族大都會苗語,但在大的背景下,人數少的苗族更容易被漢化。特別是上了高中以后,基本上沒多少時間和同胞進行語言交流,因為苗族繼續(xù)讀書的人很少,就拿我來說,在班里根本就找不到有共同母語的人,即使有的人身份是苗族,也是通過某種渠道或有苗族血統(tǒng)的直系血親來達到民族加分政策的新苗族,而他們對苗族根本一無所知。雖然苗族人數一直在增加,但是,連最基本的語言都沒掌握的人數卻在急劇下降。

        四 苗族種類繁多 苗族人口雖達九百多萬,但是幾十甚至上百種語言,這都是由于歷史上的五次苗族大遷徙所致根據專家的研究。注解:?苗族歷史上五次大遷徙的情況如下:

        第一次大遷徙,是苗族先民以其發(fā)源地今四川的雅龍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長江中游的南北兩岸:南岸的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定居下來;北岸的達到江漢平原。在這里居住了很多年,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大遷徙的原因是遠古羌人南人,迫使苗族先民向東遷徙,時間約在若干萬年以前(原始初民社會)。第二次大遷徙,是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勢大,號稱“九黎”,與南方的炎帝族發(fā)生矛盾,打敗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達黃河北岸。在這里又經過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zhàn),后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制造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強大,與來其黃河上游的黃帝族發(fā)生武裝沖突。起初黃帝九戰(zhàn)九敗,后來聯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zhàn)于涿鹿之野,結果蚩尤戰(zhàn)敗被殺,身首異冢。從此九黎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斗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zhàn)屢敗。這次由南向北的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之前(遠古到黃帝)。

        第三次大遷徙,蚩尤戰(zhàn)斗失敗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屬,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國;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隸,后來融合到漢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這是由北向南的遷徙,時間約4200—4100年之前(黃帝到唐堯)。

        第四次大遷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又經過

        了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漸漸強大起來。唐堯很懼怕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從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還逃到了東海,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個獨立的群體。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斗爭不止,直到夏禹時期才初步歸順,在三危山一帶居住下來。這次是分途遷徙,遷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遷徙;其中部分是向東遷徙;歡兜是基本未動,即從洞庭、彭蠡之間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時間大約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時期)。第五次大遷徙,這次遷徙是分途回歸。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來力量最強的一支。他們整體逃遷中屢遭武裝掠奪,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戰(zhàn)敗,一次次逃遷,從三危山出來,經過大雪山、渡過渾水河(黃河),朝著南風吹來的方向一步步遷移,過甘肅、青海,經產牦牛、駱駝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歡兜),都是近距離的遷移,即由崇山往東,曾達到今湖南常德一帶,又沿水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后來周王朝視為隱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蠻方”。到戰(zhàn)國時吳起發(fā)武力“南并蠻、越”,占有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這支苗人被迫逃進武陵山區(qū),剛發(fā)展強大一點,又遭到東漢王朝的一再進剿,又被迫“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逃遷,最后達到今湘西、黔東北、川東南和鄂西南一帶。這支苗人遷徙的方向是先向東、后向西。往東逃遷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沒有在東海岸邊長久定居,而是慢慢離開海邊,逐步往西歸遷。他們中間有的人(約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許多與中國黔東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現象。從黔東苗族《跋山涉水》的遷徙歌中可以看出,這支苗人的遷徙是沒有械斗的和平轉移,他們從“就在海邊邊”的地方,由東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聯盟的住地,經過一段時間,為了“尋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遷移到五溪地區(qū),再沿巫水進入南嶺走廊,經越城嶺北麓到今廣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達到今黔東南地區(qū)。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大體是由東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這次遷徙時間,大約在1200年以前(約從周到宋時期)。除以上幾次大遷徙外,還有很多小遷徙,但宋代前后,絕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現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統(tǒng)治者仍不斷“進剿”,湘西、黔東南等地的苗民四處遷逃,但都不離開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來自金羊網)。以至現在的苗族之間,大都語言不通,將這九百萬除以總的種族分類,人口數就有少得可憐了,在人數上根本不占優(yōu)勢,只有被迫的被漢化。

        五 教育與傳承缺失 由于苗族在歷次遷徙中文字的丟失,使得文化的傳承只能靠一代一代的口述下去,還形成獨具特色的通過服飾和歌曲記錄歷史的方式。但這主要是由苗族婦女完成這一工作,就拿服飾方面來說,苗族男子一般不穿本民族服飾,就拿我所屬的青苗來說,苗族男子只有在辭世的時候,家人才會給他穿上傳統(tǒng)服裝,讓他到了祖先那里,可以找到自己的族群。而苗族婦女就不一樣,當到了一定年齡,就很少著漢服,都是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還有歌 曲傳承上,在重大的日子里,如婚嫁,喪葬,苗族婦女匯聚在一起唱著紀念祖先一路走來的歷史,一遍一遍,這是史詩性的,卻也是悲涼的。就我而言,從小說著母語長大,但卻很少聽得懂媽媽和阿姨們唱的歌是什么意思。而且篇幅過長,就連最短的歌曲也要唱至少一個小時,長的要好幾個小時,畢竟,歌曲里記錄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而歷史就是冗長的。報告總結:縱觀苗族久遠的發(fā)展歷史,苗族甚至比漢族更早從事農業(yè),也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族群,然而現如今的發(fā)展很艱難,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責任也非常艱巨,只有讓苗族人自己意識到傳承文化的重要,才會從根本上有助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但在目前來說,只有讓廣大苗族同胞日子過上了好日子,人們才會有跟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所以也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多愛心人士的幫助,我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我們中華民族會是一個百花爭艷,團結一心的偉大民族。篇五:湘西鳳凰苗族服飾調查報告

        湘西鳳凰苗族服飾調查報告 湘西鳳凰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情和文化。苗族服飾作為少數民族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之一,服飾之豐富,樣式之繁復,為中國56個民族所罕見,以至于可以依其樣式、顏色來區(qū)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稱。由于苗族人民長期居住于西南相對較為封閉的地區(qū),因此服飾中還保留著較多的原始風貌,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開放,其傳統(tǒng)服飾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至今很多傳統(tǒng)服飾和紋樣都已失傳。因此探究苗族服飾這部“無字史詩”就顯得尤為重要。苗族的服飾圖案是豐富多彩的,其中蘊含著民族的歷史記憶,蘊藏著民族的宗教信仰,蘊藏著民族對生活的希冀和詮釋,是我們探究苗族服飾淵源的最為有利的依據。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的一種較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屬或其它關系。此物就成為該氏族的圖騰——吉祥物或象征。對崇拜之物,人們往往有著各種各樣的風情習俗,也有著各種崇拜儀式,常常會紋在身上或將圖案繡在衣服上以期保佑。苗族的服飾

        苗族的服飾花色紛繁,過去人們曾根據他們的穿戴而稱呼他們?yōu)榍嗝?、白苗、紅苗、花苗,以及長裙苗、短裙苗等等。他們的穿著往往因地而異,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婦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褲子,衣袖、衣領和褲腿都鑲有寬闊的花邊。

        苗族服飾紋樣概說苗族服飾紋樣的基本特征之一。以苗族服飾中頻繁出現的交魚紋圖案為例 ,通過圖案紋樣的流變 ,以及對該圖案出現部位和組合關系的歸納演繹 ,揭示這一圖案的原生象征意義在于憑借對魚類交配情景的描繪 ,從而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禮贊。這是一種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將這樣的圖案融會到苗族服飾紋樣中 ,用意在于祈求個體的世代延續(xù)、家族的興旺繁衍、民族的繁榮昌盛。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美學詮釋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層意念

        而湘西苗族婦女服飾的主要精神特征是巫術,這種巫術的精神特征又和藝術及現實完美結合,對穩(wěn)定苗族族群關系起著重要作用。苗族婦女服飾是中國乃至世界服飾史上的一朵奇葩。沈從文先生在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贊譽苗族婦女服飾為“中國服裝史上的活標本”,其絢麗多彩、豐富多樣為其他民族所罕見。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個分支,俗稱“紅苗”。杜甫曾留下過“五溪衣服共云天”的贊美詩句。

        苗族銀飾、頭飾

        銀飾在苗族服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苗族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苗族婦女的節(jié)日盛裝中,銀飾占有特殊的位置。由于經濟文化、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各地苗族銀飾品的種類和佩戴情況互有差異。湘西地婦女,除戴耳環(huán)、手鐲、項圈外,還有銀簽、銀冠、銀披肩,其中銀簽造型古樸,具有形制精美、聲音清脆、色澤光亮、一簽多用的特點。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fā)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tài),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銀鐵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400多年歷史。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huán),利用耳環(huán)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huán)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huán)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征,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qū)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huán)掛三四只,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復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qū)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縛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總結,此次湖南湘西鳳凰采風學習,收獲多多,讓我們了解了我國民族服飾的起源、特點及發(fā)展。同時通過對一些民族元素的了解,將民族元素與現代服飾設計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指引了我們以后的學習道路。

        第二篇:關于苗族的調查報告

        關于苗族的調查報告

        調查對象:苗族

        調查目的:了解苗族概況,進一步看我國民族狀況,加強少數民族知識

        調查方式:資料法,利用網絡查詢有關資料

        調查內容:有關苗族分布,歷史,風俗,文化等概況

        調查結果: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源遠流長的民族,也是一個富取博收外來文化并善于融匯創(chuàng)新的民族,是我國民族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概述

        苗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歷史悠久、分布面廣。苗族又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跡,主要分布在泰國、越南、法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在國內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內,其中貴州最多。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專州、縣(市),占全國苗族總數的一半以上。二,苗族源遠

        苗族源于炎黃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后與黃帝部落發(fā)生戰(zhàn)爭,即歷史所稱的“琢鹿大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黃帝與炎帝聯合,九黎首領蚩尤被黃帝擒殺,余部退入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國。在四千年前,以堯、舜,禹為首的北方華夏部落與“三苗”爭戰(zhàn)近千年,最后、三苗國被夏禹所滅。“三苗”失敗后,一部分被驅逐到“三?!?,即今陜甘交界地帶,后又被迫向東南遷徙,經過很長時間逐步進入川南、滇東北、黔西北等,形成后來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駐長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區(qū)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與華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時期所稱的“南蠻”;而居住漢水中游的,被稱為“荊楚蠻夷”。后來,荊楚蠻夷中先進部分逐漸發(fā)展為楚族,建立楚。后進的部分繼續(xù)遷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連山區(qū),成為今天東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

        三,語言文字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族大部分兼通漢語,有些地區(qū)的苗族還兼通布依語或彝語等。此外,大約有160萬苗族人以漢語或侗語或瑤族勉語等為母語在許多地方的苗族史詩和民間傳說中,都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失傳了。一些地方文獻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區(qū)沒有仍在使用的傳統(tǒng)文字。

        近代以來,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了發(fā)展苗族文化教育,創(chuàng)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chuàng)制的方塊苗文,湘西石啟貴創(chuàng)制的速記苗文,貴州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區(qū)傳教的外籍外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chuàng)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東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狹窄。

        新中國建立后,政府組織語言學家為苗族三大方言各創(chuàng)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還把滇東北次方言老苗文改進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開展新文字試驗推行。

        四,文化藝術

        苗族的種類很多,主要有三種: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耕”。二是錦帶,寬2至3厘米,用作褲帶、袋帶、背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三是錦幅,苗語稱為“倫”。錦幅多用作背面、背帶兜等。

        蠟染,也是苗族著名的傳統(tǒng)工藝。苗族染的圖案是苗族婦女的天才創(chuàng)作,是她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代表著她們的美好心愿和對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來,蠟染藝術是美的象征,也是愛的表示,不僅自己要發(fā)揚,而且樂意傳授給別人。蠟染藝術漂洋過海,傳到國外,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蘆笙,是苗、瑤、侗民族最主要的傳統(tǒng)樂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要吹蘆笙,伴以舞蹈,規(guī)模龐大,氣勢磅礴,并因此而聞名于各民族

        五,傳統(tǒng)節(jié)日

        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苗年、四月

        八、龍舟節(jié)、吃新節(jié)、趕秋節(jié)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一般在秋后舉行。節(jié)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

        龍舟節(jié)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云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fā)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六,民族歷法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遠古時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發(fā)達,苗族有古歷體系。中國苗族古歷體系屬陰陽歷,以太陽歷為主。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歷平歲365日,閏歲366日。苗歷除使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外,還用

        1、2、3、4、5、6、7、8、9、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日、月、歲。中國苗族古歷的使用時限,上溯至少可達一萬年,下限是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中國苗族古歷體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歷和二十

        七、二十八宿均產生于中國,后傳入巴比侖、印度等國。由此可見:中國苗族古歷是中國歷法之母,也是世界歷法之母。

        七,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瓣舨毓?jié)”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tǒng)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tǒng)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巖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并用

        在許多地區(qū),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在一些苗族地區(qū),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qū)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qū)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qū)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jié)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qū)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qū)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

        八,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fā)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九,民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華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盛裝",僅插在發(fā)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fā)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huán)、銀童帽飾。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

        十,婚喪習俗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和湘桂交界等地區(qū),以城步苗族最為盛行。大山區(qū)苗族婦女享有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討丈夫”,無兒無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個女兒,長大后,“招郎上門”,延續(xù)家族,而讓男子出嫁,稱為“招郎”?!罢欣伞比腴T后,女家長輩稱其為子、為侄,忌稱女婿、侄郎;同輩稱兄道弟,忌稱姐夫、妹夫;小輩稱伯伯、叔叔,忌稱姑爹。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十一,民族舞蹈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

        五、三月

        三、重陽節(jié)等節(jié)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jié)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十二,苗族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筑選材和房屋構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苗家人喜歡木制建筑,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yǎng)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被現代建筑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tài)的建筑方式,木制桿欄式建筑既解決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yǎng)問西江千戶苗寨、坡腳寨、南花苗寨、大簸箕苗寨、格多苗寨是苗族村寨的出色典型。

        網址:http://puma08.com/bgzj/dcbg/1222869.html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89702570@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