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朱家的故事讀后感(范文3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朱家的故事讀后感(范文3篇)》。
第一篇:《朱家故事》讀后感
我是在感恩節(jié)活動中加入媽媽+大V店的。初次體驗,我在店里購買了三本精裝繪本,《九色鹿》、《朱家故事》和《云朵面包》。其中《九色鹿》是我喜歡的,《朱家故事》是要忽悠娃爸和娃娃們的,《云朵面包》是為了用紅包而拼單的。
從快遞小哥手上接過書籍,滿滿的全是驚喜。粉色的包裝,溫馨而別致,上面印著:做更好的媽媽,正切合了我加入大V店的目的。是的,每一個走進來的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更好的媽媽!打開箱子,繪本書的防震和包裝都很細致、精美,把三本書捧著手里,沉甸甸的感覺很滿足!這三本書的所傳遞的內容也完全超出我的預期!
第一個拆開書籍,迫不及待讀起來的那個人,竟然是外婆!外婆一向不太支持我買這么多昂貴的圖畫書,她的理由是孩子根本看不懂,對牛彈琴!但是現(xiàn)在外婆卻要一睹為快。她一口氣讀完了三本書,臉上洋溢著笑容,雖然沒說一句話,但是我看得出,外婆也已經(jīng)愛上了這些繪本。是呢,這種老少皆宜的書籍誰都不忍心拒絕!現(xiàn)在我完全可以把外婆列為家庭親子閱讀計劃的主力軍了。
第二個對這些書表示好奇的是爸爸。平時他對親子閱讀不排斥,但似乎一直沒有用心參與進來。我隨手把《朱家故事》遞給他,這本書對他最合適。我悄悄的觀察他,看到他認真的閱讀完這本書,眼睛里閃耀著光芒!直到昨天晚上,我在給女兒洗澡的時候,她跟我說:“媽媽,爸爸講的故事越來越好聽了!”,結合這兩天爸爸積極主動幫我?guī)薜姆N種表現(xiàn),我知道,《朱家故事》教育爸爸的目的達到了!
第三個喜歡這些書的就是女兒了!對于這些書,她愛不釋手,不停的讓我給她讀,即使到了吃飯的點,不管外婆怎么在餐廳呼喊,她就是拉著我不放,帶著哭腔央求道:“媽媽,把《朱家故事》再講一遍吧!講完我就去吃飯!”。
今天早上,女兒在客廳找我,當她看到我在整理床鋪時,她突然很不好意思起來,羞澀的.走到我跟前:“媽媽,我現(xiàn)在還小,個子才這么高,沒法幫你疊被子?!薄芭?!是嗎?!”,我假裝不在意,“媽媽,要不你教我吧!我在幼兒園學過疊衣服,我?guī)湍惘B衣服吧!”,我隨手給了她幾件衣服??窗?,《朱家故事》教育女兒的目的也達到了。
已經(jīng)忘記第一次接觸兒童繪本書是什么時候,但可以確定的是,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深深的愛上她了!精美的圖畫,厚重的質感,讓我對她愛不釋手。她已經(jīng)成為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感謝孩子!感謝繪本書!讓我的家庭親子閱讀生活充滿無限樂趣!
第二篇:《朱家故事》讀后感
我今天看了三本書,名字叫《朱家故事》、《洛克的閱讀課》和《愛讀書的小男孩》。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朱家故事》。
內容是朱先生有兩個孩子,西蒙和帕克,他們住在一個別墅里,有一輛豪華的車、一個美麗的花園,當然還有他的老婆。每天早晨朱先生起床總是大聲喊:“親愛的,飯好了沒有”。朱太太每天都要做飯、洗衣服、洗碗、疊被子,而他門什么也不干。
一天,朱太太離家出走了,還留下了一張紙條。朱先生和他的兒子拆開信封,上邊竟然寫到:“你們是豬?!彼麄児话鸭依锱脕y七八糟,像個豬圈一樣,他們這才知道自己不應該讓豬太太做家務,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應該讓別人幫忙。
我也要學著幫家里人多做家務。
第三篇:《家》讀后感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何老師推薦的,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資深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著。全書共四章,每一章節(jié)之下都包含了家庭關系中對這一主題的認知。
單從書名上看就感覺有很大的噱頭,“家”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共體,這就像把不同質量的液體倒在一個容器之中,有的能夠相融合,而有的卻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書的扉頁所寫,“這是一本溫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
作者編寫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一本溫柔的書、有用的書,讓閱讀者感受到“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全書共四章,第一章的主體是夫妻關系。武志紅說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認為從戀愛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關系,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關系的折射。通過舉例論證想要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tǒng),必須將夫妻關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這一點正如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教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寶寶,寶寶愛全家。一個家庭之中,能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圍不會差,孩子在模仿和影響之下也會如對待他日后的伴侶和孩子。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
第二章講的是分離。他說,“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確實如此,孩子從媽媽子宮出來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感受到了分離的痛楚,這是給它上的第一堂課。然后是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隨著分離而開始的。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分離,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長。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某一個媽媽送孩子上學,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個淚人,她哭得比孩子還要兇。她說她從未跟孩子分開過,甚至幼兒園也沒有。我想這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沒有分離就沒有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成長。
我們懼怕的不是分離,而是過渡分離。
有些家長一直在跟孩子“分離”,他們的“分離”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們總是給自己找各式各樣的借口去遠離孩子。他們賺了很多錢,很多名譽,但是卻丟失了孩子想與他們靠近的心,想獲得愛的一顆童心。
分離在夫妻關系中也是適用的,不然也就不會有“小別勝新婚”這樣一說了,很多夫妻之間的問題的產(chǎn)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離,要不就是不懂得親密。如何把握好尺度,還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講述的是親子關系。與其說是親子關系,倒不如說是夫妻對孩子的期望,其中講述了網(wǎng)絡問題、考試問題、教育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我總是記得一本愛情小說中女主人翁說的那句話“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秘”,是的。雖然我們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減負,但是面對著“別人的孩子”,我們還能本著初心嗎?還能繼續(xù)保持自己的初心嗎?“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秘”但是誰又說結果不重要呢?看!我們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講述的是中國家庭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比如婆媳關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書,武志紅將夫妻關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讓每個人學會“分離”,注重孩子的感受,這些我非常的贊同,每一個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武志紅在本書后面特別強調了母親對育兒的作用,這點我不否認,但是缺少父親在育兒中的角色。他說,“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么愛他都不過分”;他說“孩子至少要讓媽媽帶到九個月,才能保證真孩子有一個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礎”;他還說,“如孩子三歲前,媽媽與孩子有兩星期以上的分離,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被拋棄創(chuàng)傷”。作者似乎放大了母親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親對孩子的作用,難道孩子不需要父親的關注和愛?不需要父親帶到九個月?不需要關注分離?這點我非常質疑!
一個不在乎父親這個角色,將責任全歸結于母親的心理學作者。他要不就是關注市場的價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幫助的!
正如知乎網(wǎng)友的評論:“對于從來沒有心理學理論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看了武志紅的書,了解了一些心理學知識,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自己問題的原因,覺得就挺好,已經(jīng)可以了,那對他們來說肯定是靠譜。畢竟武志紅給他們啟蒙了。對于心理學界來說,武志紅就是一個很麻煩的存在了,因為他紅,影響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學的路子研究心理學理論,他的理論都是基于個人經(jīng)驗,沒有實證,他也不想實證,屬于弗洛伊德看了會流淚,溫尼科特看了會沉默的那種。這就很麻煩了,一個影響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學作者,普及心理學知識時隨心所欲,等于心理學的名譽就在他的筆頭上,沒有任何同行可以審查他,因為人家不跟科學界玩。他寫得沒問題也就算了,哪天胡寫一通,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要被帶溝里!從這點來說,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