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一本歷史類書籍讀后感(推薦5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一本歷史類書籍讀后感(推薦5篇)》。
第一篇:歷史書籍讀后感
我利用了秋假的時間看了一套記載中國歷史的書,這就是共14本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書,這套書主要寫了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的精彩歷史故事,這套書使得我愛不釋手,因此我津津有味地一口氣讀完了。
書中有許多我熟悉的故事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張騫出使西域”、“班超聯(lián)絡各國”、“鄭和下西洋”,也學習了不少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鄭和下西洋原本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區(qū)分東漢與西漢……這些讓我明白了不少歷史典故。
但這套書也寫了中國人在清朝的時候忍受的屈辱。每次看到中國被戰(zhàn)敗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我都情不自禁為祖國捏一把汗;當祖國快要成功時,我會欣喜若狂,卻又由于某個原因又失敗了,我又十分沮喪;最后終于成功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才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我認為雖然現(xiàn)在祖國已經(jīng)比較強大了,但是我依然會想起“圓明園毀滅”的恥辱,回憶起“中日甲午海戰(zhàn)”的悲壯,要讓這些慘痛的記憶刻入我們新一代的心中。警告年輕的一代人別只顧享受先人留下的財富,而應該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一片天下,不然歷史上的那些悲劇,肯定還會再重演。新一代的我們不能過著慵懶的生活,要時刻保持警醒。
讓我們一起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愛我中華,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第二篇:歷史書籍的讀后感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人們穿過,如同大江東去,淘盡泥沙。司馬遷自己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以撰寫出歷史名著《史記》而光耀千古,為后人所稱贊和敬仰。
作為一代史家,司馬遷,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和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歷史,也給中華文明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以《史記》記錄著波瀾壯闊的歷史,但是他自己的生平事跡,卻幾乎沒有被歷史記住。司馬遷【145―?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位的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稱為“史圣”。司馬遷家境還算殷實;少年時代的他曾在家鄉(xiāng)從事過一些勞動。母親從少年時代就培養(yǎng)司馬遷的學習,司馬遷,聰敏睿智,過目成誦,勤奮好學。為以后寫,《史記》打下了基礎。長大后,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這樣,司馬遷發(fā)奮寫作,用了整整18個年頭,在60歲時,寫完了一部約52萬字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不氣餒,不放棄的人。而我也要做一個這樣的人,不氣餒不放棄。
第三篇:經(jīng)濟學類書籍讀后感
經(jīng)濟學類書籍讀后感
篇1:金融類書籍《峭壁邊緣》讀后感
讀《峭壁邊緣》有感
說來慚愧,作為主修經(jīng)濟的大學生,時至今日,若讓我談談對08年經(jīng)濟危機的看法,實在列不出那么一二三點,此次便選擇峭壁邊緣一書,也算是倒逼自己對那次貸危機有一個較深入的了解。
峭壁邊緣一書,是美國時任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對08年前后的回憶錄,以第一人稱敘述,分別講述了其本人如何從高盛入主財政部,在08年次貸危機中,如何在國會、華爾街、白宮之間斡旋,先后嘗試插手管理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保住整體經(jīng)濟不垮,并嘗試“拯救”貝爾斯登、雷曼和花旗,其中,各方利益糾纏,政治斗爭也時時阻礙著救市的進程,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順利進行,也有極盡心思,無論如何,從美國財長這一視角來縱覽整個經(jīng)濟危機,無疑能更全面地,多切入點地感受經(jīng)濟危機是如何牽連著世界上的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個人。本書語言風格整體更偏向講述故事,在同類書籍中也算通俗,但苦于翻譯的問題,某些篇章看起來仍略艱澀,甚至讓讀者聯(lián)想到其英文原版的表達方式,其實在經(jīng)濟金融學科上,西方研究不可否認地走在更前列,若要及時地跟上他們的步伐,英語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此,閱讀相關書籍時能選擇原版,或許更能意會作者的思想,能得到更多。
翻開書本,在正式章節(jié)開始之前,是書中涉及的人物一覽表,人物之多,整整占據(jù)了8個版面,人物之復雜,從國會到華爾街,從白宮到財政部,從美國金融領袖到世界各國主要領導人,甚至未看正文一字,便已感受到了次貸危機的波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從而監(jiān)管者在其中監(jiān)管、協(xié)調(diào)、周旋的難度之大,情況之復雜。
讀了幾頁,便深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大而不倒”的主題。保爾森上任后不久,發(fā)現(xiàn)貝爾斯登已搖搖欲墜,匆忙幫其找買家,最終成功撮合摩根大通買下了它。其中,幾番波折,而作為財政部長的保爾森始終堅持并盡力地保住貝爾斯登,主動與各方協(xié)商,讓貝爾斯登盡快找到歸宿,其中行文之快,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時間之緊迫,收購前的盡職調(diào)查來不及做,甚至很多法定的程序都用各種渠道加速推進,一旦消息發(fā)布得稍微遲了一點兒,市場便迅速反應,股價、息差等大幅波動,又可以反應出人們對貝爾斯登的關注以及恐慌。在貝爾斯登一事剛剛解決不久,破產(chǎn)危機便又到了雷曼身上,雖然這兩間投行是華爾街五大投
行里規(guī)模最小的兩間,但一旦他們破產(chǎn),其牽連的不是一兩家公司或區(qū)區(qū)幾百人,這也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金融里最為棘手而又巧妙的一點,投行和商業(yè)銀行,和成千上萬的家庭,和保險公司等等,他們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ji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樣一個精密的龐大的機器在運轉時,若其中一小個環(huán)節(jié)出錯,或許幾十年來建立的金融大廈也就轟然倒塌,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也將被拖累,甚至是整個世界的經(jīng)濟都陷入恐慌,正因后果復雜如此,嚴重如此,往往當局政府都不可能以犧牲大局為代價而坐視不理某金融機構的問題。大而不倒,已經(jīng)是當今世界各政府面對的一個非常普遍而棘手的問題,這樣一個愈演愈烈的橋段,卻無形中成為了各大擁有政府撐腰公司的保護傘,成為他們肆意妄為的最后一道防線,甚至他們樂觀地堅信這防線堅不可摧,換句話說,無論如何,政府會人為地讓它堅不可摧。
然而,雖然“大而不倒”的“大”如此讓人生厭,但要因此而鏟除所有的大公司?亦或是控制所有大公司的發(fā)展?這都是不科學且不可能的,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琳瑯滿目的金融產(chǎn)品應運而生,甚至很多新型的金融衍生品,各種債券,甚至日益擴大的杠桿,無不是為了適應不斷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繁榮復雜,相應的監(jiān)管機構也應適時成立,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相關的應當賦予監(jiān)管者的更為廣泛的權力,都應與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相匹配。08年的次貸危機,大家說政府和美聯(lián)儲監(jiān)管不力,然而讀了峭壁邊緣后,從美國財長的回憶中便能得知,不是政府監(jiān)管不力,是法律法規(guī)以及相關的管理措施沒有形成,而作為監(jiān)管者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書中,保爾森多次提及華爾街蓬勃發(fā)展,相比之下,財政部官員仍只能在老久的、燈光昏暗的“現(xiàn)金廳”里開會,“聯(lián)邦住房金融局是弱勢的監(jiān)管者,與它們要監(jiān)管的企業(yè)相比,它們在資源和力量上都處于劣勢”“監(jiān)管主體太過分散,而且缺乏足夠的實力和權力”“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正在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但我們的力量和權力并沒有跟上步伐?!边@一點在財政部想要插手“兩房”時尤為重要,首先撇去正是由于政府給“兩房”的無形擔保而導致貸款的質(zhì)量低下,“兩房”的流動性匱乏,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而在危機之時,或許只有政府有意愿且有能力做成,但在打算執(zhí)行時,各金融專家甚至不確定類似的做法是否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即使擁有一個完美的計劃,卻又苦于在法律上找不到支持的條款,從而再想辦法盡快立法,文中,保爾森拜托國會推進立法,“目的是為了讓財政部長得到這種停業(yè)清算的權力”,但立法如
此復雜,短時間內(nèi)難以實現(xiàn),直至“房地美錯失了融資機會,國會仍然未對我們提議的改革做出反應”,在金融危機時,這種權力的限制仿若給財長束縛上手腳,只能嘆息愛莫能助,就是這樣一層一層地往前探索,通過出現(xiàn)問題時,為了解決問題而形成的需求倒逼制度的改革。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年代,無論是人還是機構,時代在變,事物之間的關系也在變?!暗贡啤笔欠椒ㄖ唬冻龅拇鷥r是極大的,總是等到問題出現(xiàn)再想辦法解決,本身就面對著失敗的風險。金融市場日新月異,各種新式產(chǎn)品讓人眼花繚亂,甚至金融從業(yè)者們自己都難以解釋清楚,而監(jiān)管者不應脫離最前線的市場,應緊跟新形勢,并以監(jiān)管者的眼光盡早發(fā)現(xiàn)潛在問題,并制定相關對策。我們一向都強調(diào)要把權力關進籠子里,通過各種形式讓權力之間互相牽制,可是在危機來臨之時,這種牽制是顯得那么地羸弱不堪,文中保爾森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國會申請臨時權力,但這位盡心盡力的財長也袒露著“我們的權力越廣越大,我們用到這些權力的可能性就越小,納稅人所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小”“我們正面臨一場國家危機,我希望我們永遠也用不到我們的新權力?!睗M滿地是對國家的擔憂。
在閱讀本書中,還有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便是美國的政治斗爭,原來高中學的三權分立,兩黨之爭,在拯救經(jīng)濟危機里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和中國只是一黨執(zhí)政不一樣,在美國,很多法律法規(guī)的簽署,在救市里的各種方案,都需要多方達成共識才能真正實施下去,而協(xié)商的這個過程,便關系到兩黨各自推崇的不一樣的經(jīng)濟思想,關系到派別之爭,關系到總統(tǒng)選舉,這一切的“關系”都在糾纏著救市方案的落實,作為旁觀者、讀者的我,看著一個一個類似的描述,“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對抗狀態(tài)下,只要不出現(xiàn)危機,哪怕想完成一項溫和的變革也是不可能的”“眾議院共和黨人和白宮對民主黨人提出的所有住房立法提案都深惡痛絕,尤以撥款計劃為甚。”“?這樣的立法對于共和黨眾議員們來說是多么難以容忍?”“這也就是南?!づ迓逦饔惺褵o恐地堅持聯(lián)邦撥款計劃的原因”,仿佛政客們都只關心自身的利益,只關心自己所在黨團的利益,更少人能夠給予經(jīng)濟危機本身足夠的重視,這樣的權力牽制無疑給美國帶來了先進的民主自治,然而在特殊時期,或許更強有力的、理性的中央集權能夠更快地給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呢。
在字里行間看到了人們的私信、貪欲,但也看到了更多人在全力地保住茍延殘喘的世界金融。在花旗CEO仍慌張地擔心政府是否會補償自己的損失時,拯救了貝爾斯登的大摩杰米·戴蒙能毅然質(zhì)問到“我已經(jīng)站出來了。你為什么還要問這些問題?!逼陂g,保爾森早已全身心投入至救市中,“我認為監(jiān)管者們之間的合作是極其重要的”“他們對權勢之爭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市場穩(wěn)定性”,在這緊急關頭,大家更應從總體出發(fā),顧及大局,所做的決定,所投的每一票,都是為著每一個孩子的父母,是為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其實“大而不倒”的問題在中國或許有更鮮活的例子,國字當頭的企業(yè)、公司,有著國家的隱形擔保,但在中國的“大”面臨的問題又或許和美國不盡相同,我們更關心的或許是如何激發(fā)國有企業(yè)的活力,真正融入到市場當中。
讀《峭壁邊緣》有感,以上。
篇2:《生活中的經(jīng)濟學》讀后感
“一時沖動”買了茅于軾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經(jīng)濟學》,每天閑下來都隨手翻翻,覺得受益匪淺。
茅于軾,著名經(jīng)濟學家,被譽為“經(jīng)濟學界的魯迅”。此書是他把在美國生活的過程中的一些見聞用深入淺出的話闡釋成經(jīng)濟學知識的普及讀物。
《喜歡搬家的美國人》從美國人搬家可以看出,靈活的市場安排提供給個人廣泛的選擇機會,造就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jīng)濟。經(jīng)濟要得到發(fā)展,要使資源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浪費,必須通過個人在各種選擇中做出優(yōu)化抉擇方能實現(xiàn),而市場可提供這種機會。
《賭博在美國》用經(jīng)濟學的效用分析來說明賭博從整體上看會降低社會的總效用值,即贏來的一塊錢所增加的效用比輸?shù)粢粔K錢所減少的效用低,盡管輸贏機會相等,效用卻遭到了損失。
《個體經(jīng)濟規(guī)律與 總量經(jīng)濟規(guī)律》微觀經(jīng)濟學研究家庭作為消費者及企業(yè)作為生產(chǎn)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場價格,及如何按價格來決定自己行為,改變資源配置效率的學科;總量經(jīng)濟學研 究消費的總量和生產(chǎn)的總量,各自取決于什么,以及如何對價格水平做出反應并保持均衡。宏觀經(jīng)濟學只研究微觀行為的簡單加總,但規(guī)律不同于微觀規(guī)律。
一直以為經(jīng)濟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陽春白雪,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關,讀完茅于軾先生的書后發(fā)現(xiàn)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都可以用經(jīng)濟學中所學到的原理來解釋,只是平時很少想到要將所學到的經(jīng)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到身邊的生活中去。茅于軾將“價格”稱為經(jīng)濟生活的地心引力:經(jīng)濟的運行,依賴于正確的價格信號,正確的價格來源于不同利益主體的討價還價。這讓我聯(lián)想起平時去西單買衣服的經(jīng)歷,明珠商場的衣服沒有明碼標價,而是賣衣服者先開個價,根據(jù)經(jīng)驗大致以不到開價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價,然后賣方和買方進行討價還價,以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價格成交,但是這樣交易成本卻很高。價格代表著個人自由、自發(fā)秩序和市場制度,是茅于軾所推崇的。但是,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由于市場規(guī)則還沒有完全建立,個人還無法完全達到選擇自由、公平競爭的狀態(tài)。
同 時,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軾所提出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然而在中國,在人盡其才方面讓我深感困惑?,F(xiàn)在就業(yè)時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工作與所學的專業(yè)相 差甚遠。企業(yè)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場上很難找到,而另一方面卻是大學生就業(yè)難,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沿襲了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專業(yè)設置,這就造 成了企業(yè)人才的需求和大學人才的供給不均衡的狀態(tài),從而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企業(yè)不得不投入資金對新聘人員進行培訓,而大學生也不得不放棄自己大學時期 所學的專業(yè),重新學習,無法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 產(chǎn)品名稱:生活中的經(jīng)濟學(第三版)ISBN編號: 9787810798716 出版時間: 2008-12-1 出版社: 暨南大學出版社 頁數(shù): 343 版次印次: 1 開本: 16開 裝幀:平裝 印數(shù): 3
篇3:經(jīng)濟學書籍讀后感
好書共讀
作為一名讀保險專業(yè)的學子,我在閑暇時間當然不忘品讀一些關于經(jīng)濟學的有趣書籍,一來有助于學習專業(yè)知識,二來可借機放松心情,從學習中獲得樂趣。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牛奶可樂經(jīng)濟學》的書,由美國經(jīng)濟學家弗蘭克編寫。書中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妙趣橫生的分析。而作者的主旨正是要讓每位讀者都通過思考這些生活中顯淺的道理成為經(jīng)濟學家。
《牛奶可樂經(jīng)濟學》,顧名思義,這本書跟牛奶、可樂、經(jīng)濟學有很大的關系。書的開篇便提到了一個平時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卻不曾留意過的問題:為什么牛奶盒子往往是方的,而可樂瓶子總是圓的?我感覺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可愛”。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來就是常識啊,何必去深究呢?其實不然,這個常識并不簡單,它包含了很多人沒考慮到的學問。牛奶是易變質(zhì)食品,需要長期儲存,方形容器節(jié)約存儲空間;而可樂的包裝則考慮到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裝同樣多的東西 還有碳酸飲料氣體壓強的問題。
其實書上舉的例子大部分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卻得到了用經(jīng)濟學解釋的答案。比如說24小時營業(yè)的超市他的大門為什么還需要鎖。剛看到問題的時候覺得沒什么,因為他總有要關門的時候,但仔細想一想如果除去突發(fā)事件,24小時營業(yè)的超市是不需要鎖的。然后看看書上的解釋才知道原因是市面上賣的大門都有鎖,如果要沒有鎖的大門只會增加大門的成本。
經(jīng)濟學認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夠根據(jù)自身利益的得失來權衡自己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了周邊的事物,沒有對發(fā)生在身邊事物的存在性進行思考,更沒有對其合理性進行考量,沒有對事物的表象進行深入地探究。其實,日常生活中每種事物的背后都蘊含著經(jīng)濟學道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習慣了,認為是理所當然,這種思維方式在我閱讀這本書時還在發(fā)揮著作用。直到看了此書后,才發(fā)現(xiàn)以前的認識水平有多淺,原來很多所謂合理的事物并非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通過無數(shù)次實踐總結出來的最佳結果??赐暾緯院笪也虐l(fā)現(xiàn)我們在生活中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回想以前看到小孩們提出的一個一個令人可笑又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時,現(xiàn)在想想那些問題中有些也不失為是一個好問題。
以前我的一位老師曾經(jīng)對“學問”的作出這樣的解釋:什么是學問?學問,那就是學和問。只有做到不斷地學習同時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才能做好學問?,F(xiàn)在想想我在不斷的成長中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少了,對生活的思考也越來越少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并不是因為我懂得多了,而是因為我失去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心。生活中礙于面子我盡量不提出這類“可笑”的問題,時間長了也就變得麻木,漸漸地就對于這樣的新奇問題視而不見了。人生路上,假若帶上童心上路,多問為什么,也許就會獲益匪淺。
讀完了這本《牛奶可樂經(jīng)濟學》,我迫不及待向同學推薦它。讀這本書,美其名曰是學習,但實際上,在讀的過程中我有一種像看小說消遣的感覺。除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經(jīng)濟學原理,我們還能從中學到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因為那一個個鮮活的例子都源于生活,使得經(jīng)濟學的學習不是紙上談兵。
第四篇:歷史書籍讀后感
我喜歡上三國是從唐國強老師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開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那時候的看不太懂里面發(fā)生的故事,只是喜歡那些英雄人物,比如諸葛亮,張飛,關羽等。唐國強老師飾演的諸葛亮有一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感覺,很儒雅。然后慢慢長大了,就去看了這本書,我覺得看書比看電視還要過癮,看完整本書有了更深的的體會。
我覺得《三國演義》就是一本英雄故事書籍,他描寫了1000多個人物,是四大名著里面人物最多的一部,盡管《水滸傳》,《紅樓夢》和《西游記》的人物也不少?!度龂萘x》也是出了神話故事《西游記》之外,歷史跨度最長的小說故事,從東漢末年到晉朝。人物刻畫很深刻,每一個人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征,每個人都有缺點。諸葛亮聰明過人,謙虛謹慎;趙云勇冠三軍,一生無敗仗;劉備仁愛的之心,體恤平民;曹操一代奸雄,愛惜人才;呂布武藝天下無雙,但是有用無謀。對于三國中誰是英雄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有人說是曹操,因為成王敗寇,有人說是劉備,因為他禮賢下士,三顧草廬,有人說是孫權,憑借天險獨占一方。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有道理,因為歷史都是他們這幫英雄所寫的。
當代社會我們也有無數(shù)的英雄楷模,為全國的解放犧牲的烈士們是英雄,新中國成立做出杰出貢獻的人是英雄,默默無聞在平凡崗位做著對國家和人民有意的事情的人同樣是英雄。我們要以他們?yōu)榘駱?,不忘初心,努力奮進。
第五篇:歷史書籍讀后感
寒假中,我閱讀了《中外歷史故事》這本書。書中記載了很多歷史人物的傳奇軼事,例如“夏完淳巧罵叛徒”“于謙保衛(wèi)京城”“張作霖手黑”等等,但讀完后,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屈原投江”。
屈原是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在他投江前,他對漁夫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灰塵。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去蒙受世俗的塵埃呢?”寥寥數(shù)語,卻表露出了屈原的錚錚傲骨!在他的眼中:祖國重于生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讀書時也會想,屈原干嘛要投江呢?他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只不過國家淪陷了,如果去另投明主,不是一樣可以身居高位嗎?還可以為后世留下更多的佳作呢!可是,讀了他的《懷沙》之后,我明白了:德如名香,碎之益烈。屈原是要以他寶貴的生命,來警示后人,什么是愛國!
什么叫愛國?愛國,就是對我們的父母之邦,懷著深深地眷念,深切的關注。危機四伏時,捐軀國難,視死如歸是愛國;百廢待興之時,獻身建設,無堅不摧,更是愛國!因此,我們作為中國人民的一份子,無論是麗日晴空,國家處于坦途,還是陰云密布,國家遇到什么逆境我們對組國的愛都應堅貞不渝。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钡た赡?,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人可死,而不可滅其國。讀過《中外歷史故事》我對祖國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