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職業(yè)調查報告小學生(優(yōu)秀范文二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職業(yè)調查報告小學生(優(yōu)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小學調查報告
為了更客觀地了解西南地區(qū)小學生冬季“缺衣少穿”的現狀,進而使相關公益資助服務更加貼近當地受助者的實際需求,中國青基會發(fā)起了關于“云南省福貢縣農村小學生冬季衣著和鞋履情況”的小型調查,該項目得到了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社會發(fā)展部蘇楊研究員的業(yè)務指導。
調查的初衷是反映中國西南省份小學生冬季“缺衣少穿”的客觀現實。因西南省份緯度較低,地理位置接近或穿越北回歸線,云南、貴州、廣西等省與國內其他地區(qū)相比,冬季相對溫度較高,零度以下天氣零星散見。這種總體的氣候狀況容易導致一些人認為,這些地區(qū)“缺衣少穿”只是正?,F象;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在那些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qū),氣溫仍然很低,單薄的衣衫和拖鞋并非冬季的正常著裝。帶著這些相互沖突的觀點,我們調查組進入實地展開了調研。
12 月上旬,調查組赴云南西北怒江州福貢縣進行了相關調查。該調查目的縣的選擇,由諳熟云南全境基本情況的云南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推薦。由于福貢縣可以呈現出西南邊遠貧困地區(qū)的一些典型特征,因而頗具代表性。
縣情背景介紹
該縣是少數民族聚集縣。傈僳族(75%) 在境內人口最多,怒族(20%)是世居民族, 漢族是該縣的少數民族。這里與緬甸接壤,緬甸籍的打工者在怒江全州都頗為常見。
該縣為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所夾持,居民沿怒江峽谷而居。傳統(tǒng)草編民居多搭建于半山,農業(yè)也大都集中在陡峭的大山上,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土地掛在山坡上”。雖然屬于中國南方,但地處山區(qū)的福貢縣氣候成垂直分布。境內河谷區(qū)域屬亞熱帶,半山坡屬溫帶,高山屬寒帶??h內最高點在碧羅雪山上,海拔4300米;最低點是海拔1010米的怒江江面,相對高差超過3000米。
1、經濟背景
根據統(tǒng)計年報,怒江州在xx年云南省共16個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名中倒數第一;而福貢縣則是倒數第一(怒江州)中的倒數第一:該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460 元,在云南省縣市區(qū)排名中為最末一位――第129 位。福貢縣現任縣長曾用“邊區(qū)中的邊區(qū),貧困中的貧困,落后中的落后……”來總結福貢縣的縣情。xx年12月初,國務院扶貧辦發(fā)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xx-20xx 年)》提出,未來十年將對14個連片特困地區(qū)作為扶貧攻堅主戰(zhàn)場。福貢縣屬于《綱要》所提及的14 個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滇西邊境山區(qū)。
與經濟相對困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物價畸高,與北京等大城市相差無幾。而由交通不便導致的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部分商品價格甚至還高出北京的同類商品。高物流形成的原因是路網的缺乏,地處峽谷地帶,怒江州府六庫至福貢只有一條主干道。
去往福貢的交通情況和所耗時間可以直接體現物流的艱難。六庫在怒江峽谷南端,離六庫最近的機場是南部的保山市或西邊的大理市,到達這兩個城市機場一般需從昆明轉機。自保山市或大理市進入六庫,高速車程三四個小時。而六庫一路向北去往福貢縣,120 公里車程同樣需要三四個小時,而且常伴有堵車。當地官員介紹,越向北海拔越高,地理位置越偏僻,交通運輸成本自然越高,物價也就越高。比如一雙在州府六庫售價約五十元的雜牌皮鞋,到了福貢就會漲價,而再往北邊的貢山縣就會賣到一百元。
物流成本的昂貴對于此次調查的數據分析尤其重要。
2、教育背景
福貢縣對教育極為重視。盡管xx年縣財政收入只有2658萬元,但當年教育投入高達983 萬元。而且,據教育局領導介紹,福貢縣已經達到并超過國家教育改革綱要所提出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 的目標。
近年來,福貢縣的基礎教育相關投入在持續(xù)加強,“兩免一補”全覆蓋,“邊疆補貼”全落實。每個在校小學生每月補貼95元,由學校統(tǒng)籌安排,基本可實現住校學生吃住全安置。在學校里不僅免除學雜費,作業(yè)本、筆等文具也由學校發(fā)放,就餐質量也不錯,“零負擔”下的家長如今愿意送孩子上學,該縣小學生階段輟學率小于1%。因為家長們多數漢語不通,現在鼓勵孩子“讀了書過得更好”。而鼓勵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也是地方政府的宣傳重點之一,“磨刀不誤砍柴工上完初中再打工”的大標語直接刷在了山體上。
現在對家長來說,孩子主要的花費就是日常衣物,此行調查的20 位家長每年為孩子的支出從一百元到數百元不等,其中主要的內容就是衣物,部分家庭條件略好或有搭車途徑的學生會從家長那里拿到交通費。
調查的對象、內容及方法
這次調查的對象主要為二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共計197人,這些學生分布于6 所學校,其中包括:4 所完?。ê? 所中心完?。┖?個教學點。雖然學生的穿著情況與年級并無直接相關性,但調查仍然盡量覆蓋了幾乎全部年級,一年級因漢語學習時間短(入學僅3個月)而沒有實施問卷調查。完小和教學點的比例選擇兼顧了總體的學生數和宏觀并校趨勢。
此外,我們還就相關問題對20 位學生家長以及6 所學校校長做了結構式訪談。
此次調查的內容主要是福貢縣農村小學生冬季衣著和鞋履情況,此外也涉及一些相關問題。就學生的問卷調查而言,內容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上學狀況,包括是否住校,上學的交通方式,需要多長時間等問題;第三部分為冬季鞋履情況,包括鞋子的類型,新舊程度,價格以及數量;第四部分為冬季衣著情況,包括冬季穿衣的件數,是否有棉衣,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身上最保暖衣服的價格,以及增添衣服的需求等問題。
為了跟學生的調查問卷形成對照,我們也對一些家長做了結構式訪談。訪談內容既包括子女的衣著和鞋履狀況,還增加了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對子女的經濟投入狀況。在校長的訪談中,內容主要包括學校的硬件與軟件方面的設施狀況、財政投入狀況、以及對資助的需求情況。
方法上,我們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層面,設計了學生問卷,以及針對學校校長和家長的結構式訪談問卷。考慮到學校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調查團隊人力上的限制,抽樣上我們放棄了概率抽樣而采取了立意抽樣的方法。
我們依據學校類型(覆蓋完小和教學點)、地理分布、交通狀況以及調查人員人數,抽取了6 所農村小學中的197 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定性研究層面,我們具體采用了非結構式訪談和民族志的方法。一方面,我們對典型學校及5個左右的典型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另一方面,我們圍繞調查主題,在當地市場做了衣服和鞋子價格的調查,并且在村莊中做了很多村民日常生活的參與式觀察。這些定性的調查對于我們的數據分析極為重要。
調查數據的分析
1、學生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
調查樣本中,傈僳族學生占絕大多數, 而漢族學生最少。其中,92.4% 的學生為傈僳族,5.1% 為怒族,1.0% 為漢族,1.5% 為白族。學生年級分布于二年級到六年級,平均年齡分布在9 歲到14 歲(見下表1):
從表1 的均值上看,二年級學生平均年齡為8.97 歲,說明他們的上學年齡普遍偏晚。從樣本標準差上看,高年級(四、五、六年級)的標準差明顯大于低年級(二、三年級),說明在高年級中,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差異較大。以六年級為例(標準差為1.12),其中,最小的學生11 歲,最大的學生則達到17 歲。數據表明,到了高年級, 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學習進度跟不上,出現留級現象。
學生家庭成員數平均為5.4,75.1% 的學生家庭成員數為4~6 個。學生父母的職業(yè)狀況以務農為主,占據92.8%;父母均為公職人員的占5.6%,只有父親是公職人員的占1.6%。在父母打工情況的調查中,66.3% 的學生的父母均在家務農,22.3% 的學生的父母中有一個在外打工,11.4% 的學生父母都在外打工。
2、學生的上學與鞋履狀況
調查樣本中,住校學生占57%,全部來自完小,教學點無住校生。住校學生休息時間比較靈活,有的上十天學放三天假,有的放半月假或月假。在上學方式中,走路上學的占95%,騎自行車和坐公交車的各占2.5%。在上學時長一項中,47%的學生上學時間超過1 個小時,17.1%的學生超過2 小時,13%的學生走路上學超過3 個小時。需要說明的是,因為計時工具的缺乏和時間概念的缺失,部分被調查小學生對時長缺乏概念。而典型特征是大大縮短了其走路時間,某班多位學生都自認為走路時長為半小時,而了解情況的班主任根據其居住村落判斷為3 小時甚至更長。
在過冬所穿鞋子類型中,赤腳占1%,拖鞋占了27.6%,運動鞋(或其他可保暖鞋類)占71.4%。在學校類型和鞋履類型上,可以發(fā)現:穿拖鞋學生主要集中在教學點。(見表2)
在鞋履類型與上學時長的關系上,我們也發(fā)現:赤腳走路上學的學生,上學所需時間確實相對短些,因為他們來自于教學點,家校距離較近;而穿運動鞋上學的學生,上學時間相對最長,說明家校距離最遠;在上學時長上,性別差異并不明顯(見圖1)。
圖1:性別、鞋履類型與平均上學時長
但是,從圖1 來看,即使是教學點,赤腳走路上學平均時約23 分鐘。這在我們看來已不可思議了,但在小孩子那里還屬能忍的范圍;超過45 分鐘時,他們才選擇穿拖鞋; 對他們來說,超過1 個小時的時候,運動鞋才成為他們的選擇??梢?,運動鞋對他們是多么的珍貴,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學生不輕易穿。在冬季所穿鞋子的新舊程度(以購買時間衡量)一項中,約25.9% 的學生鞋子是最近一個月剛買的,49.7% 的學生買了才半年左右(見圖2)。
圖2:所穿鞋子的新舊程度
但是,這絕不表明學生特意追求時尚,經常買新鞋。要理解這一數據,我們必須聯系到當地市場背景。據此行的市場調查,二三十元的鞋子充斥市場,而這些價低的鞋子并非“物美”。有位班主任老師說,二十元的運動鞋在不總穿的情況下,都未必穿得過一個冬天,還不如十元錢的人拖鞋耐穿。另據云南省青基會理事長沈光鑫介紹,整個云南省邊遠地區(qū)等貧困鄉(xiāng)鎮(zhèn),都是假貨泛濫。
也就說,鞋子之所以新,首先是因為鞋子本身質量差;再加之農村學生經常走山路,致使鞋子易磨損,不得不經常重復購買低價低質量的鞋。一位家住鄉(xiāng)鎮(zhèn)的家長在訪談中說,他只給孩子買50 元左右的`運動鞋,因為25 元的運動鞋只能穿15 天,而50 元的能堅持5 個月。該學生家長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鄉(xiāng)鎮(zhèn)集市上買賣貨物,其清晰的數概念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些家長的計算中,如果買不起更好的鞋,還不如穿拖鞋。
在鞋子價格的調查中,59.9% 的學生鞋子價格低于20 塊錢,30.2% 的學生鞋子價格在21-50 元之間,也就是說90.1% 的學生鞋子價格不到50 元。就此,還需要參考當地的物流背景:由于交通不便導致的物流成本增加,使得這里的物價水平幾乎與北京持平,部分商品價格甚至高于北京的同類商品。調查時某年輕老師腳穿一雙國內二線品牌運動鞋,花200 多元在縣城買的,而同樣品牌、鞋款在大城市的實際購買價格只需150 元。所以,不管真貨、假貨, 這里的價格都相對較高。近6 成的學生鞋子低于20 塊錢, 可以想象其耐穿性如何。
在鞋子數量方面,22% 的學生常年只有一雙拖鞋, 67% 的人除了拖鞋,只有一雙其他鞋子可換(通常是運動鞋,當地人叫常通鞋),而這雙鞋子大部分時間不輕易穿著,除非是上體育課,或者走較遠的山路,平常大部分時間還是拖鞋。而這兩部分人占到了樣本總數的近90%。所以,冬季穿拖鞋的學生真實比例要遠遠大于之前統(tǒng)計的27.6%。
3、學生衣著狀況及需求
在冬季所穿衣服件數的調查中,約62% 的學生所穿衣服不超過兩件(見圖3)。在福貢,由于海拔相對較高,溫差大并常有山風,冬天早晚氣溫常低于5 度。對于四處透風,沒有任何供暖設備的教室和宿舍來說,薄薄的兩件衣服顯然不足以保暖。而且,觀察中可以看出,學生們所穿衣服不僅少,且十分破舊,有的看起來幾個月沒換洗過了。據某教學點點長介紹,有些看上去不太合身的衣服是民政局聯系捐贈的二手衣物,這里的學生不挑穿,有衣服遮體就可以湊合過冬。
圖3:冬季所穿衣服件數
在是否有棉衣選項中,沒有棉衣的學生占57.6%,剩下的42.4% 的學生雖然有棉衣,但也顯得十分破舊。在冬天所穿的最好(最保暖的)衣服的價格調查中,價格低于30 元的占51.3%,30 至50 元之間的占35.4%。也就說,冬天學生身上所穿的最好衣服的價格低于50 元的占了86.7%;而價格超過100 元的只占2.1%。在冬天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一項中,61%的學生不能保暖。在進一步問到冬天還需要增添什么衣服的題目中,12.1% 的學生需要保暖內衣,19.3% 學生需要棉衣,10.7% 的學生需要運動外套,57.9% 的學生以上都需要。
為了為此次調查留下照片記錄,每到一校我們都從多角度拍攝學生照片。面對鏡頭時學生們有時靦腆有時雀躍,回看自己的照片是最興奮的一刻。不過我們也發(fā)現,拍照時很多孩子面對鏡頭微笑前總要習慣性的吸一下鼻子,鏡頭拉近時,會清晰的看到不少學生人中處的清鼻涕痕跡,顯然,早晚的天寒、單薄的衣衫讓部分學生們引致感冒。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大山阻擋日照時間短,該地區(qū)冬季大部分時間溫度偏低,最低氣溫甚至低于零度,早上上學路上平均氣溫都不到10度,學生們穿著單薄的衣衫走在山間小路上。
第二篇:小學生學習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
語文課程的教學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語文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但是近幾年從各方面反映來看,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越來越來淡;習作時無話可說或者“神話”滿天飛,毫無生活依據;老師講課辛苦,學生聽的更辛苦,因為他沒有這種生活的體驗甚至從未聽說過。
所以說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遠離了生活或者說它從未接近過。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我們認為要使學生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工具,就必須填平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這道鴻溝,語文教學不在局限于教材和課堂,應該使語文教學走進生活。
為了了解學生學習興趣的現狀,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看法和希望,以及學生對生活與語文之間聯系的認識和具備的條件,從而有目的的展開后續(xù)研究工作,特進行此項調查。
二、調查對象
吉河九年制學校小學四、五年級學生
三、調查方法及內容
調查采用問卷形式。
問卷內容分“課堂教學”和“課外生活”兩方面,每方面9道選擇題,共計18道選擇題,具體為:
“課堂教學”方面:
1、你喜歡學習語文嗎?
2.喜歡學習語文是因為?
3.不喜歡學習語文是因為?
4.目前課堂教學內容偏重于哪一方面?
5.你在課堂上常處于什么狀態(tài)?
6、上課時你能完全理解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嗎?
7、如果你有了這篇課文中的生活經歷,你覺得對你學習課文有沒有幫助?8.你寫的習作內容,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有多少?9.你認為體驗生活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嗎?
“課外生活” 方面:
1.你是否有時間閱讀課外書籍?
2.目前你的課外閱讀量有多少?
3. 閱讀內容以什么為主?
4.你會主動的寫日記嗎?
5、你會由生活中的一件事聯想到學過的課文嗎?或者由學過的課文聯想到經歷過的一件事嗎?
6.你會在哪些生活方面用到語文知識?
7、家人會和你一起去體驗生活嗎?
8.你希望老師多開展哪些課外活動?
9、讓你在生活經歷中去學習語文,你愿意接受嗎?
此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回收率達70 %。
四、調查步驟
1、設計調查問卷;
2、學生問卷調查;
3、收集相關數據;
4、統(tǒng)計調查資料;
5、分析調查結果
五、結果統(tǒng)計
四、五年級調查 70人:
“課堂教學”方面:
喜歡學習語文的占68 %,一般的占23%;
喜歡語文的原因80%學生認為
A.語文學習內容簡單,對學好語文有自信心
B.學語文有意思,對在生活中的為人處世很有幫助
C.語文老師教學認真,講解清楚,方法得當,教學水平高。
不喜歡語文的原因77%的學生選擇了B.語文學習內容沒有多大作用,提不起興趣, C.老師上課不吸引我,語文課太枯燥,D. 缺少生活體驗,無法真正理解,覺得語文有點假。
目前課堂教學內容偏重于哪一方面?只有11%的學生選擇了 D.聯系生活理解語文,將語文應用于生活
你在課堂上常處于什么狀態(tài)?66%的學生選擇了A.以聽老師講為主。有41%的學生對老師的課堂講解不能完全理解。
有76%的學生認為有了相關的生活經歷會對語文學習產生一定或者很大的幫助。
60%的學生承認自己的習作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沒有聯系。
56%的學生覺得體驗生活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
“課外生活” 方面:
86%的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安排上隨意性較大,80%的學生每周課外閱讀量只有三千字左右,且看的內容多為報刊雜志和消遣性文藝作品。85%的學生不會主動寫日記。
只有32%的學生能將語文與生活事例聯系起來,有56%的學生認為語文在生活的各方面有作用,而44%的認為沒有什么作用。
能和家人經常去體驗生活的只有8%,有時會的12%,偶爾會的16%,從不會的64%。
希望老師多開展哪些課外活動79%學生均是全選。
76%的學生愿意在生活經歷中去學習語文。
六、調查反思
通過分析在“課堂教學”可以看出
1、很欣慰喜歡學習語文的學生還是占了絕大多數的
2、不喜歡的原因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嚴重脫離加之教師缺乏有目的的聯系和引導從而使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語文的真善美,反而產生了一種覺得語文有點假的.感覺,這個很危險。
3、學生對擁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是非常向往的,并認為這會對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的。
4、學生缺少生活,在習作上體現尤為明顯。
在“課外生活”方面可明顯看出
1、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嚴重的不足和十分的狹隘,閱讀時間安排很隨意。
2、學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從不主動寫日記,從中看出學生不善感悟,不善觀察,最主要的是沒有生活。缺少教師、家長的指導教育。
3、家長未能給孩子體驗生活的機會或者說出來沒有重視過,這樣一方面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一方面對家人感情不利同時對學習語文感悟語文不利,而學校教師在這方面也沒有起到調和補充的主要,這點從調查表中的“希望老師多開展哪些課外活動”學生對此選項的選擇積極程度可見一斑。
4、多數學生愿望去經歷生活的,從主觀能動性來講這是一個好的苗頭,是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利的。
針對這一現狀,課題組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研究工作。
1、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語文學習態(tài)度。
2、教師首先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的加入生活事例,讓學生聯系生活來理解體會課文。
3、學習語文的同時教師要制定好生活實踐的活動方案,依據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充分意識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
4、在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多種活動時,能寫出一定的活動計劃、調查報告、觀察日記等。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和網絡資源,來獲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學會交流信息。
5、建議家長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時多同孩子交流,多聽孩子的傾述,多同孩子進行一些有意義社會生活體驗活動。
6、養(yǎng)成善發(fā)現、善觀察、善記錄,勤寫日記、多記感受、多做積累的習慣。
7、培養(yǎng)學生能生活中去理解語文、感悟語文。從語文上去表達生活、闡述生活的能力。
總之,需要我們學校、教師、家長都重視起來,找到問題,共同設法來改變這一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