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精品国产sm全部网站

        學生調查報告(推薦8篇)

        發(fā)布時間:2022-03-03 09:13:35

        • 文檔來源:用戶上傳
        • 文檔格式:WORD文檔
        • 文檔分類:調查報告
        • 點擊下載本文

        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學生調查報告(推薦8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學生調查報告(推薦8篇)》。

        第一篇:學生調查報告

        據國內一家權威的調查機構統計數據表明,有87、9%的大學生在校期間談過戀愛,其中沿海地區(qū),如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高達94、6%這是怎么樣的一個概念呀!

        那么大學生是怎樣看待愛情的呢?對新時期出現的新事物又是怎樣看待的呢?帶著這些問題,就讓我和你一起聽聽大學生的心聲吧。

        一、戀愛類型與成功指數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戀愛風遍及大學校園呢?即是說大學生戀愛的動機是什么呢?通過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談戀愛大體可歸納以下五種:志同道合型,也可稱理想型或事業(yè)型這種戀愛類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業(yè)的基礎之上的。雙方為了維系愛情的發(fā)展,不使對方失望,則往往對自己要求更高,學習和工作更勤奮。據調查這種類型的戀愛人數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畢業(yè)以后能攜手走出校園。

        情投意合型,也可稱情感型這種戀愛類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愛好為基礎,一般感情專一、互敬互愛,遇到困難能夠共同分擔。校園里??匆娝麄兂呻p成對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討人生的悲歡。這種戀愛人數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較高的,達到86%.嘗試型,進人大學校園的青年大學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漸產生了接近異性、追求愛情的欲求。另外,社會輿論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對男女私情、婚姻愛情的渲染,觸發(fā)了他們較強烈的性的體驗,驅使他們產生了對“異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學自由寬松的客觀條件,于是他們便產生了想了解和嘗試愛情的需要和行為。嘗試型的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戀愛觀,而易遭對方的拒絕,出現“單相思‘’或悲觀情緒,以致影響學業(yè)。即使偶爾能引起對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缺乏感情的交流,沒有共同的愛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標。這種戀愛人數占的比率比較高,有37%多,而最終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

        彌補型,由于大學學習的枯燥乏味,班級、學校文化活動的不足,使一些大學生感到精神空虛、孤寂和惆悵,于是便尋求戀愛,藉以彌補。這種類型的大學生由于兩人形影不離,不愿參與集體活動,容易遭同學的議論和不滿。由于其戀愛的基礎只是精神空虛的補償,畢業(yè)后戀愛關系易破裂。這種人數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虛榮型,一些大學生特別是男大學生認為,談戀愛、有朋友,或被異性追求是有本領、有能耐,反之則是無能的表現。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一些人從虛榮出發(fā),匆匆在同學中尋覓所謂的“知音”。虛榮型的戀愛,由于只追求一時的感情滿足和快樂,缺乏明確的愛情基礎和目標,極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這種類型的大學生較多的在學業(yè)上不思進取,自制力差,學習成績低劣生活上比闊氣講排場。可以說這種心理談戀愛的成功率最低,因為他們只是出于某一種目的,所以很難成功!

        綜上所述,這五中類型的戀愛占了大學生戀愛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過35%,可見大學生戀愛的失敗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二、大學生的迷茫――成年話題

        先來看下面的兩則資料吧:

        相關資料一:“大學的性接觸”狀況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性愛撫:男生25.6%女生28.9%性交:男生10.9%女生8.4%―――摘自著名性學專家潘綏銘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國大學生異性交往》調查

        相關資料二:我國青少年性健康調查結果令人擔心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京倫家庭科學中心等單位在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大中學生的調查中了解到:現在的青少年遠比他們的父母“前衛(wèi)”。在他們當中,同意“愛情是專一的,人的一生只能有一個真愛對象”的人只占被調查者的28.8%,認為現代婚姻應該“白頭偕老,從一而終”的只有20%,贊成與已經有戀人者談戀愛的超過了30%.在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更開放。45%以上的人對婚前性關系持肯定態(tài)度,其中34%的人認為“這樣可以鞏固愛情”。來自北京的另一項調查則更能印證年輕人的“大膽”:3034名婚檢青年中,46%的男青年和45%的女青年承認有過婚前性行為,這使我國的性病、艾滋病預防專家們擔心不已。

        多項調查均表明,我國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現提前的傾向。性成熟的前傾帶來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現。認知心理學認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們的性觀念發(fā)生很大變化,這一切,頻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腦和生殖腺體,提早催開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動了性心理的發(fā)展。然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生活的日趨復雜又造成了青少年社會心理成熟的推遲。他們在社會心理不成熟的情況下,對生理的發(fā)育以及由于生理的發(fā)育而萌發(fā)的性心理,缺乏科學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于是,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就對性出現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得他們過早的涉足于性;另一方面,心理的不成熟卻使他們對性產生了迷茫。面對這種情況,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對大學生進行了性方面的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因為學校方面還是采取了謹慎的做法,不敢過于強調性方面的教育。

        所以很多青少年,特別是熱戀中的男孩女孩就容易產生迷茫,而且會出現兩種不兩種不良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驅使,出于無知和好奇,過早地進行性體驗和性嘗試。在青春期性萌發(fā)的初期發(fā)生性關系,它可以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受封建貞操觀的影響,認為自己已是不貞不潔的人,從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頭來,或者破罐破摔,糟賤自已;二是性欲過早的啟動,形成性欲的猛烈遞增,出現性亢奮,陷入追求性享樂的狀態(tài)。這是一些青少年從性體驗發(fā)展到性罪錯所走過的路。性罪錯容易形成動力定型,成為頑固的性癖惡習,要改變非常困難。

        人的性心理的成熟有賴于性生理的成熟,而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著性心理的成熟。性心理成熟的標志是性行為的發(fā)生是以性愛作為基礎,靈與肉、性與愛的結合。因此,性心理的成熟與社會心理的成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們的社會,人的性行為不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會性和精神性。同什么樣的人發(fā)生性關系,以及在性行為中的表現,都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感、責任感和人格特征。性心理的成熟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兩性間不斷地調整適應,尤其是情感的不斷升華,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青少年在面對這個問題應該慎重再慎重些,大學生也應該從中得到些啟發(fā),應該怎么樣面對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大學生都應該考慮一下了?。。?/p>

        我國學者對性心理學的研究還處在開始的`階段,人數也比較少。性心理的健與否,對人們性行為的作用,其重要性還鮮為人們所認識,因此,即使是一些青春期性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學校,對中學生也僅限于生理衛(wèi)生知識的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問題。但是,性心理的教育對于塑造少女健康的人格,又是不可缺少的。這方面的教育應該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開展。

        三、新時代的感情――網戀

        我們先來給網戀下一個定義吧:所謂網戀就是通過上網聊天的方式認識異性朋友,并且在進一步的交談中發(fā)生感情,隨著網上聊天的加深,逐步走到一起的戀愛過程。當然這個定義尚未經過驗證,所以現在還不能完全解釋網戀,但是既然有人提出來了,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也就不容置疑。

        當代大學生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別強,跟的上潮流,所以網戀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大學生所追求的潮流之一。據一項網上調查表明:有78%的大學生經常上網,有56%的大學生曾經玩過網戀,但是成功率卻非常的底,幾乎是接近“絕望”,可見網戀的成功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網戀者的心態(tài)吧,大學階段很多人都過的很空虛,空虛的時候他們難免會找點刺激的事情來做,而網戀正好迎合了這種心態(tài),成為眾多大學生打發(fā)時間的方式之一??梢哉f追求刺激是大學生網戀的動機之一。其次,網戀不用給人的壓力也沒有現實生活中那么大,比如吧,網上那么多男男女女,即使失敗了也無所謂,最多再找一個了,很多人在網上談了一個又一個,然而,沒有見過面的,這樣也就不用為承擔現實生活中那樣的責任而苦惱,而這正是導致網戀失敗的原因之一。

        網戀為什么會失敗呢,通過調查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網戀過程中(見面之前),雙方只能是通過聲音、言語等表現自己、了解對方,手段相對來說是比較有限的。時間稍長,就逐漸對對方形成了某種所謂的“印象”,而這個印象只是一個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對于除了這個“印象”以外的其他通過網絡無法表達的部分呢,也就由著我們人類完美主義的天性,在潛意識里給對方打了滿分。我們畢竟是人,也必定是要活在現實中的,所以雙方見面了。而一旦把這份通過網絡培養(yǎng)的感情帶到現實中來的時候,那些現實和網絡交集以外的東西,也就是前面說的通過網絡無法表達的部分,也必然要出現。這也就意味著雙方就像面對一個有點陌生的人一樣,因為人無完人嗎,我們在網絡中給對方打了滿分,可是見面后我們就發(fā)現他(她)不是這個樣子的,離滿分還遠得很,所以雙方都很失望,所以分手也是必然的了。

        其次,歸根結底,失敗在什么地方呢?1、沒有意識到網絡和現實是有很大一段距離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而且往往也太急于求成,經常是剛在聊天室里聊了幾個小時,覺得比較投機,就匆匆忙忙地要見面;2、雙方太容易放棄。當我們覺得很失望的時候,我們應該去調整心態(tài),想一想對方的好,想一想當初是對方的哪一方面吸引了你??這時候不要輕言放棄,可以采取網絡和現實2種方式繼續(xù)接觸,試著去了解現實中的對方,因為網絡和現實還是有交集的,感情基礎也是存在的。

        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網戀到底能不能成功呢?讓我們來聽聽大學生的心聲吧,據調查,有31%的男生認為可以,只有16%的女生持相同觀點,可見支持者很少!這就要求我們對網戀進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了。

        據《新快報》報道,河北曾經發(fā)生了一次網戀悲劇,故事的女主人公把她網戀的男人給殺了,又引發(fā)了人們對網戀的深思,象牙塔里的青少年們你們是怎么想的呢?面對這新時代的愛情,你應該怎么做呢?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關鍵看你怎么去認識這個問題,怎么去對待這個問題!??!

        如果網戀發(fā)生在你身上你該怎么做呢?我給你提出幾點建議:1、不要太急于早早見面,要學會克制自己;2、不管現在是不是在一起,如果雙方在將來不可能在一起,還是早早揮劍斬情絲的好,免得傷人誤己;3、不要欺騙,在網絡中展現盡可能完整的自我;4、多進行心的交流,而不要總停留在表層的問候上;5、多探討一些比較現實的問題,不要過多的停留在虛擬的網絡上,比如兩個人的性格是否合的來,看待一些問題的觀點是否相近等。要把網絡當作感情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把它當作感情存在的基礎。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我是不贊成網戀的,我也沒有什么網戀的經驗,所以以上所說的只是我認為的網戀而已,至于實際情況,還需要你自己去考慮清楚!??!

        四、由新高考制度引發(fā)的爭議――大學生可不可以結婚

        最近,國家教育部頒布了一項新的高考制度,給予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錯過高考的學生一個“優(yōu)惠政策”,那就是高考不受年齡限制了,由此引發(fā)了一場大學生可不可以結婚的爭議。

        很多大學生已經不滿足大學生生活中只是保持著戀人的關系了,很多有情人也開始想著為將來打算了,更有甚者居然無視學校規(guī)定,搬出去與心愛的人同居了,大學生懷孕的比率也較往年有所上升,狀況令人擔憂。如今,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高考制度無疑為他們找到了空子,成了他們的理論依據。

        對大學生可不可以結婚的爭議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可以結婚。既然高考不受年齡的限制,那么走進大學校園的學生年齡將明顯趨大,那么很多人都將達到國家法定的結婚年齡,自然而然可以結婚,如果不可以的話,將和國家的法律相抵觸。

        第二種觀點不同意大學生結婚。他們認為大學是求知階段,如果結婚的話會影響學習,那么大學真正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這樣的話所謂天之驕子就會成為婚姻的奴隸,大學就成了婚姻學堂,所以他們堅決反對大學生結婚。

        第三種觀點認為如果高考之前已經結婚的大學生可以繼續(xù)保持婚姻關系,在大學里是不可以結婚的。這種觀點比較民主,考慮了兩方面的因素。首先考慮了非正常年齡高考的利益,也考慮了正常高考年齡對待婚姻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我想國家也將支持這種觀點,會定出比較完善的高考制度來規(guī)范大學生的婚姻問題!

        以上四點基本上代表了大學階段談戀愛的幾種觀點,并且比較有代表性,通過對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我們認識到,大學生談戀愛已經成了普遍想象,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復雜化,不管是學校,家庭,還是學生本人都應該對此進行一次比較深入的思考,考慮一下應該怎么對待自己的愛情,怎么在大學里完成自己的學業(yè)等等,至于學校也應該拿出一些措施來指導大學生的戀愛,這樣整個大學校園既不至于死氣沉沉,也不會因為戀愛搞的烏煙瘴氣,相信新時代的大學生也一定有能力把握自己的愛情!??!

        第二篇:學生調查報告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從1998到××年,短短7年,中國大學生僅總數就從108萬激增到××多萬。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愈加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出現。同時大學生在同齡人中是文化知識水平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相對較好的群體,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們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輕人消費觀的新變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齡人的消費觀。重視大學生消費的新變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不僅有益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將會對社會消費的正確引導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細致地了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已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則成為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學生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不僅消費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費結構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學習消費外,當代大學生會選擇將越來越多的支出用于網絡通信、交際、戀愛等諸多方面。針對在校大學生消費較高的現象,太原師范學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對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個學生做了一項“在校大學生月生活費多少”的調查,調查發(fā)現,月費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費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費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們班的學生當中,超過35%的學生擁有電腦、約60%的大學生擁有手機,因此網絡與通信費用支出較以往在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中占據了更大的份額。

        調查表示,在中國,一向都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孩子考上大學了,就要錢給錢,要物買物,這不僅導致部分家庭財政透支,還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大手大腳花錢、貪圖享樂的壞習慣。他的研究發(fā)現:大學生消費中的趨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他們由于自身的群體化特征,往往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消費行為,多數同學在消費過程中“從眾”性較強,這也就是大學生消費時的“趨同心理”。趨同心理表現為消費者看到別人購買某種物品時,哪怕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會隨大流購買,以保證自己與群體的一致性。而趨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發(fā)展成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對物質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許多大學生就是這樣以擁有各類名牌(而不是用優(yōu)異的學業(yè)或特殊的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

        張志祥則認為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呈多樣化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第一是早熟消費:消費水平和質量超過了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費,消費內容過多過快,向高檔型消費傾斜;第三是豪華型消費,追求不切實際的奢侈、氣派;第四是炫耀消費,把高消費當做現實社會優(yōu)越感和虛榮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懸空消費,追求一種脫離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個人消費承受能力的消費;第六是情緒化消費,把對消費品的占有、享樂作為彌補精神空虛的手段。

        第三篇:關于大學生兼職的調查報告(馬克思)

        我們身邊的科學發(fā)展觀

        ——關于大學生兼職的調查

        - 1 -

        我們身邊的科學發(fā)展觀

        ——關于大學生兼職的調查

        目 錄

        一.主要內容……………………………………………………………第3頁

        二.提出問題……………………………………………………………第4頁

        三.問題分析……………………………………………………………第5頁

        四.問卷調查……………………………………………………………第6頁

        五.數據分析……………………………………………………………第8頁

        六.結合馬克思分析……………………………………………………第9頁

        - 2 -

        我們身邊的科學發(fā)展觀

        ——關于大學生兼職的調查

        七.

        一.主要內容

        大學高校課余時間活躍,許多學生利用課余周末時間去兼職的現象尤為普遍,還有些同學在暑假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所以兼職在高校學校已成為一股熱潮流。因

        此許多大學高校也鼓勵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深入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去,提高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積累社會經驗,對以后的就業(yè)大有幫助。所以本人選擇校園中最潮流的熱點問題展開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的兼職狀況,探索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的途徑,希望學校能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兼職管理和指導。

        我們小組經過多次的討論,確定了此次調查的具體流程:提出問題,分析理由,設計問卷(50份),實踐調查,數據分析,查閱相關資料,結合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總結感想及提出建議并以論文形式提交。

        我們認為,大學生是成長的群體、發(fā)展的群體,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機遇期。認真學習、正確認識、深入領會科學發(fā)展觀,對于正在成長、發(fā)展中的青年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兼職

        調查

        - 3 -

        我們身邊的科學發(fā)展觀

        ——關于大學生兼職的調查

        二.提出問題

        \大家好,我是一個大一新生,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想在大一期間利用空余時間找兼職好減少家庭負擔,但看了許多兼職廣告,有各種各樣的兼

        職可也去做,我表達能力不強,對家教不善長,又覺得餐飲兼職學不到什么經驗,求各位高人指點,介紹一下,還有更好的兼職不?謝謝??\

        很多大學生都有這樣的困惑,所以我們總結了大學生兼職的主要問題: 1.調查大學生兼職與不兼職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學生會選擇何種類型,地點,報酬的兼職? 3.調查大學生尋找兼職的方式有哪些?

        4.大學生都是在什么時候兼職?與上課學習有沒有沖突?會不會影響學習? 5.大學生兼職時會遇到哪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6.大學生兼職的利弊?

        - 4 -

        我們身邊的科學發(fā)展觀

        ——關于大學生兼職的調查

        三.問題分析

        大學再教育,已經超出了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范圍,國家給予的資助相對就少了,大學的發(fā)展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資源。因此大學期間的學費,生活費等這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加起來卻也是一筆不菲的資金,尤其是對

        于家境一般或家境貧窮的大學生來說,這筆不菲的資金猶如一個天文數字。據權威機構調查,農村家庭要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得花63.4萬,這還是保守估計,這意味著農村一個5口中等收入的家庭,要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其余的四人都得圍繞這個大學生去拼命掙錢。

        而大學生,為減輕家庭的負擔,已經開始試探地尋求兼職,掙一些生活費,開始減少回家的次數,以減免來往之間的路費。而且這些暑期兼職的大學生的數量不小。這些即將肩負國家現代化建設,承載國家未來希望的大學生,他們的暑期兼職狀況的好與壞不容忽視,而社會給予他們的關注太少,政府給予他們權益的保護措施幾乎沒有,現在大學生反成了合法權益被邊緣化的群體。

        有人為大學生叫苦:現在的大學生都在做著民工的工作,拿著臨時性的工資,還要受社會歧視,受企業(yè)的壓榨,大學生的暑期兼職狀況堪憂呀。

        - 5 -

        第四篇: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報告

        馬克思主義原理實踐報告

        譚毅 2905105019

        (一) 參觀金沙遺址 十一期間,我參觀了金沙遺址。金沙遺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區(qū)金沙遺址路。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fā)現,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銅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遺址及出土文物而設立的主題公園式博物館,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38000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和園林區(qū)等部分組成。

        在遺址長廊上陳列著春秋以前各個時期各種各樣的兵器,金器,玉器等。它們都是由鑄造技術和獨特精美的加工完美結合而成的。說明我國古代的鑄造技術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同時也體現出古人有著很高的藝術境界和獨特的審美觀念。

        瓷器的發(fā)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瓷器因其玉石般溫潤的質感,自發(fā)明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太陽神鳥 金飾,它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采用鏤空方式表現,內層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

        由四只飛鳥首足前后相接,四只神鳥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中心的太陽向四周噴射出十二道光芒,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所以又被稱為“四鳥繞日”,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環(huán)繞太陽飛翔的四只神鳥,反映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表達了先民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

        通過這次參觀活動,我加深了對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發(fā)展動力的認識。社會形態(tài)是關于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fā)展階段和不同質態(tài)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社會形態(tài)包括社會經濟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是三者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經濟形態(tài)是社會形態(tài)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而,馬克思、列寧經常把“社會形態(tài)”與“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在同一意義上使用,說明“生產關系總和”是社會形態(tài)的本質方面。豎立與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則是社會形態(tài)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總要以一定的社會制度形式呈現出來,所以,社會制度也被視為社會形態(tài)的同義語。人類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的本質變革和進步就是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實現的。從春秋以前各個時期的生產力來看,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生產力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使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與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并規(guī)定了社會發(fā)展過程

        中各種社會形態(tài)、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

        (二) 參加兼職

        在周末,我與同學一起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在大街上發(fā)放傳單。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想找個工作既輕松又離學校近,而且工只有還可以的工作。但是我找了許多都沒有合適的,最后還是在同學的幫助下找到了那份發(fā)放傳單的事做。但話又說回來,其實這份工作是很辛苦的,而且受到的報酬又是不多。在當勞累工作后總有一種自己立刻想躺下就睡一覺的感覺,不時,我還會萌發(fā)放棄的念頭??墒?,哪份工作是不辛苦呢?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如果要縱觀整個人生來說,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點,雖然現在道路是艱難的,但其實是一個吸收經驗的過程,假如沒有了這段辛苦的小小的一段路,沒有這樣曲折的一段路,我又豈能明白父母賺錢供養(yǎng)我們的艱難,我又豈能真正地取得進步,向前發(fā)展呢?

        假如沒有這次社會實踐,我又怎能得到如此豐富的認識,吸收到如此多的書上沒有的知識呢?譬如如何去以禮待客,如何使用打價機,如何安排擺貨位置??這些即使書本上是有的,但如果沒有去實踐過,是根本不會了解到過中的細節(jié)問題的。這樣,也證明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能反過來指導實踐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得到了許多新的認識,它們將會成為指導我以后的人生如何去走,為我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些認識還是要不斷通過再次實踐的驗證,這樣才可以確保它們的正確性。還有,通過這次社

        會實踐,我還明白了一切要從實際出發(fā),要實事求是。因為結合我自己當前的狀況,我只是大學生,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社會經驗,因此,我就不要好高騖遠,只顧著找份高層次的工作,這樣只會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反而一事無成。因此,我就要選擇一份從基礎做起的工作,這樣既可以吸收過中的經驗,又可以體現到基層人們的生活狀況,使自己更要珍惜日后取得的成果。

        而且那次的兼職經歷, 使我逐步了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更加深了對于馬克思實踐觀的認識。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它貫穿于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哲學史上實現的偉大變革,就不能科學地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

        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有兩方面含義:

        (1)實踐的一般本質——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的性質和形式,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2)實踐的特殊本質: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chuàng)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理論意義。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批判繼承前人認識論成果的基礎上,一方面把實踐觀點引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科學地規(guī)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和被改造的關

        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就是說,主體是為了實現一定認識目的而自覺地、主動地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們對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一個認識主體能動地創(chuàng)造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把辯證法運用于反映論,科學揭示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把認識看成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認識就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從而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認識的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實現了人類認識史的偉大變革,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來源于實踐,也指導實踐,它要求人們不把理論當教條,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理論。尤其是我們大學生,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想成為“四有”新人,成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工具,牢固樹立實踐的觀點,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積極改造主觀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有所作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 社會實踐報告

        馬克思社會主義社會實踐報告

        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社會實踐報告(共9篇)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共12篇)

        第五篇:馬克思社會實踐報告

        調查對象:

        河北工業(yè)大學學生

        調查時間:

        2015-4-20~2015-4-26

        調查方式:

        采用書面問卷形式,在分層的基礎上對各年級進行抽樣調查

        閱讀興趣傾:

        一、調查統計數據及分析,本次調查采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閱讀問題從各學院各專業(yè)各年級中隨機抽取被調查者

        二、調查結果分析,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社會實踐論文

        三、調查統計數據及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針對同學們閱讀傾向,閱讀時間,閱讀方式,閱讀目的,閱讀問題從各學院各專業(yè)各年級中隨機抽取被調查者,其中男生14名、女生27名,并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率112份,有效問卷100份。經過本小組成員的分析討論,分析結果如下:

        1.從閱讀興趣傾向來看

        1)大學生在空閑時間會不會閱讀,如下所示:

        1經常會 2有時會 3偶爾會 4從來不會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空閑時間有29.3%的人表示經常會讀書,有46.3%的人表示有時會讀書,有22%的人表示偶爾會讀書,有2.4%的人表示很不喜讀書,基本上從不會讀書。綜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于課外閱讀還是比較喜歡經常看書的。這表明大學生總體還是愛讀書的,但還是存在著部分不愛讀書,不讀書的現象,因此大學生還要加強課外閱讀,樹立積極的讀書意識。

        2)在大學生閱讀的類型來看,大學生的閱讀類型廣泛,有名著,散文,小說,詩歌,自然科學類,專業(yè)類實用性讀物等,其中喜歡小說的最多,占33%,專業(yè),技能,考試等有關實用性書籍其次,占22%。因此可以看出,現在的大學生對于小說讀物的最熱衷。

        3)由有關閱讀名著書籍的問題結果統計可以看出,有29.5%的人表示喜歡并經常讀,有52.8%的人表示喜歡,但很少讀,也有17.6%的人表示不喜歡讀。而將近68.0示不經?;虿幌矚g閱讀名著的原應是,晦澀難懂,讀起來沒有什么趣味。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校大學生對于經典文學作品還是不太關注的,這給了我們學生一個警示,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應該多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名著是文化的瑰寶,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看的,這也是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做到的。

        2.從閱讀時間和閱讀量來看

        我們可以直接了解到人們對課外閱讀的態(tài)度及重視程度:

        1)在時間上根據統計結果顯示:19.3%的學生每天花不到一小時作課外閱讀,58.5%%的學生花1~2小時,16.9%的學生花2~4小時,5.3%的學生花4小時以上時間閱讀。所花時間在兩小時以內的占總人數的77.8%,超過兩小時的僅占22.2%,說明雖然大學相別于高中,我們有著很多的課余時間,但學生們在課外閱讀上所花的時間還是偏少。我校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2)在月閱讀量上根據統計結果顯示:15.9%的學生每月讀3本以上的書,57.3%的學生閱讀1~2本,26.8%的學生每月讀少于1本。從閱讀量上暴露的問題更加明顯:在業(yè)余時間充裕的大學里出現這種狀況,是不理想的。大部分大學生對于課外閱讀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3.從閱讀目的來看

        1)根據“你通常會受什么影響而選擇一本書”這個問題結果顯示:同學們的選擇較為集中,有26.3%的同學選擇了“名著或獲過獎,有42.0%的同學選擇了“媒體中推薦”,有24.4%的同學選擇了“老師或朋友推薦的,剩余7.3%的同學選擇了“看過作品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由此可見,名著或獲獎這個因素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影響很大,如果一本書是名著或是得過獎,那么就會有很多的同學去選擇這本書。而對于老師和朋友的推薦,對同學也有一定影響力,只是稍弱一點,但看過作品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對于同學的影響更弱。

        2)對于“你閱讀最主要的目的”這個問題,有31.7%的同學選擇了“備考或學習需要”,有 51.2%的同學選擇了“獲取信息,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有2.4%的同學選擇了“掌

        握一些實用技能 ,有12.2%的同學選擇了“休閑娛樂”,有2.4%的同學選擇了“其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是為了增長見識,開拓視野而閱讀的,可見同學們對于閱讀的目的還是很明確的。而提高文化修養(yǎng)也是打學生閱讀的主要目的之一,很多同學也想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使自己在今后的競爭中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而很少一部分的同學選擇了掌握實用性技能,畢竟經驗性的東西還是要靠自己去試驗,與體會的。

        4.從閱讀方式來看

        1)我校61%左右的大學生將到圖書館借閱作為自己閱讀的主要途徑,找手機等網上瀏覽也是重要的閱讀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買書熱情不高,僅有2.4%左右的學生將書店購買作為自己閱讀的主要途徑。< 2)在選擇什么樣的刊物閱讀這一問題上,34.4%的學生選擇傳統書籍,有46.9%的學生選擇電子數字書籍,有18.7%的學生覺得無所謂。從這可以看出電子數字書籍已經以方便快捷的優(yōu)勢逐漸趕超甚至超過傳統的紙質讀物的重要地位,當然很多學生認為哪種都可以無所謂。學生對電子書籍的選擇最多,可見,現代媒體對于生活的影響。電子讀物也可以看出電子類讀物已開始進入我校大學生的生活中。

        5.從閱讀障礙問題看

        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是時間緊迫,忙于學業(yè)或其他社團同活動,而讀書是一件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項目,沒有空余的時間,學生因此放棄了閱讀課外書籍。不知道應該讀什么書也是所有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的普遍問題,大學生活是忙碌而又新鮮的,許多剛進校的大學生對生活、對學習有無比的困惑于迷茫。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很多同學對除了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以外,其他都一無所知。這是由于不少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并沒有從中學被動的、以考試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中走出來,他們把讀書當成是專業(yè)學習之外的‘課外’的事情,缺乏閱讀興趣和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讀書因此具有了盲目性和功利性。還有一部分的同學選擇了想讀的書圖書館沒有,書本的價格比較昂貴,許多學生望而止步,承擔不了這么昂貴的書費,因此也減少了閱讀量。閱讀是一種需要經年累月,日積月累慢慢積累起來的的行為活動,只有堅持不懈的閱讀并在閱讀中充滿思考,才會在閱讀上達到一定高度。

        第六篇:學生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是指人們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統攝其它一切意識形式的最高意識形態(tài)。我們正處在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經濟與社會基礎的變更必然會影響到處于轉型期人們的心理。而我們當代大學生也是受到中西文化沖突交融影響最深最廣的一代。 大學生的信仰問題是一個關乎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問題。如何使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中流砥柱和社會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學生在實踐中能夠自覺地持有正確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所在。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針對不同對象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影響我校學生信仰及其相關特征因素,我們組織了本次調查。達到以下目的:

        1、加深大學生對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體認識和思考;

        2、透過表層深入到大學生的情感深處,判斷何種情感支撐著信仰的需求從而示信仰“有無”的心理依據;

        3、通過馬克思主義之外的信仰的選擇,判斷大學生信仰狀況的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

        4、通過調查現實中大學生信仰形成的路徑,探索對大學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二、調查對象

        XX學院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形式

        問卷形式。(發(fā)放問卷 210 份,回收 有效 問卷 205份 。)

        四、調查時間

        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7日

        五、調查內容簡介

        本調查問卷主要就大學生的自身的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認為大學生應該有的信仰,被調查者對于金錢以及宗教在內的相關問題的看法,就馬克思主義在人們信仰中的地位,來推斷當今社會的人們在面對工作壓力,就業(yè)困難等社會問題時的心態(tài)。

        六、調查過程

        首先,出于對人力資源合理利用的考慮,我們在調查小組內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先由小組組長向小組成員征集問卷題目,然后將題目進行合理篩選、整合,經過修改核對形成最終的問卷調查;接著,我們從小組中挑選出責任心較強的兩名成員,由他們負責問卷的打印、分發(fā)、回收。

        其次,對于回收上來的問卷,我們進行了認真的統計、分析,并在小組內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對于給出的問題,我們大致的分了一下類,并且從各個方面討論了大學生的信仰觀念,以及信仰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一個好的信仰是否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走向等等。

        最后,我們總結此次調查,并集結成報告形式

        七、調查項目及分析

        (一)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看法

        通過對于調查問卷的第二、九、十二這幾個題目的調查分析發(fā)現,大多數同學對于馬克思的認識有著很大的積極地因素,對于馬克思主義沒有懷疑,也就是說我們大學生中有90%多的同學是支持和擁護馬克思主義的。

        (附:調查題目,調查結果的顯示)

        2、您是否有過對于信仰的相關思考( )

        A、從來沒有 B、有過一點

        C、有過,并有一些思考 D、很認真的想過

        9、您認為信教的原因( )

        A、受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C、信教就是信真理B、消災免禍,保平安 D、內心需要,精神寄托E、其他

        12、學校應不應該加大宗教信仰的宣傳力度并開設相關的課程( )

        A、應該,但要適度 B、無所謂

        C、應該大力支持D、應該堅決反對

        總的來說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流是積極的,就我們所調查的人員來看多數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較為堅定。例如,有80。45%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有說服力,沒有過時”;在談到對于“當代西方學說和理論能否取代馬克思主義成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指導性思想”的看法時,有90。83%的學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96。51%的學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些數據就足以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大學生心中的地位。由此我們也可以很自豪的對那些說“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的人說NO,我們很看重馬克思主義,我們通過學習懂得,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們國家的大腦所在,沒有一個好的思想的知道,我們就會迷失方向。馬克思主義在戰(zhàn)火中來到了我們的國家,依靠它的指引,我們得到了自由,戰(zhàn)勝了帝國主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建國后的這六十一年里,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現在人們生活水平三十年前是沒有人敢想象的,但是我們的經濟還在飛速的發(fā)展著。

        今天看到了世界五百強企業(yè)前十位有三個是我們國家的,且中石化以絕對的優(yōu)勢獨領風騷,也是我們國家首次有企業(yè)排到這個位置,但是我們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五百強里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yè),前十位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yè)。

        取得的這一切,我們不會忘記思想的指引。所以就會有了這么多的當代的大學生,踴躍的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能加入共產黨對于每一個在校的大學生來說都是那么的驕傲和自豪,每一個學生都非常的看重和珍惜能夠靠近黨組織的機會。

        通過調查我們也不難看出,還存在很少的一部分人不信任黨的領導,過分的迷戀于宗教,我們也在此分析一下這一部分學生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經過分析我們發(fā)現存在一下幾個方面:

        (1)受到家庭的影響

        我們調查的學生也來自我們國家的大部分的地域,經過分析認識 到,居住在城市的同學相信科學且沒有過迷信經歷的比例達到了96。56%,來自農村的同學,大部分都能說出一些迷信的行為。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多來自于長輩的教導,多數表現在這三個方面:

        1.消災降褐。企圖以求神拜佛、燒香叩頭、驅魔趕鬼等方式,來為自己為親人消災解難,化兇為吉,帶來福運。

        2.擺脫困擾。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遭到重大精神打擊之后,變得心灰意冷、悲觀絕望,便想以此來逃避現實。如有些人在失戀后出家當尼姑或和尚。

        3.心理安慰。有些人企圖通過迷信活動來彌補一些無法挽回的過失,求得心靈上的慰藉。其突出表現如通過做道場、請法師來對死者進行悼念,追悔對死者生前照顧不周。

        (2)地域的影響

        在一些特殊的地區(qū)有一些古老傳統,信教是在他們出生下來就開始的。這個占據的人數也有一部分,但影響不是很大吧,因為這種信仰有一種被迫的感覺,雖然自小就開始了,但隨著自己的學習,知識的逐步積累等等,在內心就不會去迷戀宗教,宗教的影響也就不會很嚴重。

        (二)大學生對信仰的認識

        通過對調查問卷中的第一、三、五,這幾道題的整理、分析,我們發(fā)現大學生心中的信仰占主流的是科學信仰。宗教信仰對他們來說,仿佛是不可能接受的。從這幾道題的調查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對宗教的認識大多數人是說不清楚的,只知道是一種歷史文化;對信仰的認識也知道一些概念;在宗教與科學的問題上大多數同學都意識到了科學的主導地位,認為科學是真理;對于宗教的認識上普遍認識是,信仰宗教是一種內心的需要、精神的寄托。

        第七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實踐

        青 島 濱 海 學 院 思 想 政 治 理 論 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實踐教學學生記錄冊

        姓 名: 學 號:

        院 系:機電工程學院 班 級: 任課教師:

        青島濱海學院思政部制

        “保護環(huán)境,從垃圾分類做起”

        1.考察目的: 隨著當今社會生產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于人類不合理開發(fā)利用而引發(fā)的環(huán)境問題日益增多日,且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有限導致人與自然關系嚴重失衡,關于環(huán)境的問題也日益尖銳。面對迫在眉睫的環(huán)境惡化現狀,全球人類都在關注和拯救地球,節(jié)能、環(huán)保、綠色、低碳等主題不斷充斥著21世紀的生活。我們現在從國情入手,從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哲學入手,將其緊密聯系,深入剖析,提出符合國情的措施活動內容

        2.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哲學思想

        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外部空間,人類對自身、社會的改造必將會影響環(huán)境,導致環(huán)境問題,因而環(huán)境問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產物。人類文明的進程歷經狩獵文明、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和后工業(yè)文明,由于生產力的不同,導致處于不同階段的社會具有了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隨著新科技革命的展開,全球面臨了嚴峻的生態(tài)危機:空氣污染、核威脅、溫室效應、能源危機等困擾著世界各國。在這一歷史條件下,西方一些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者也就把生態(tài)學問題納入自己研究之列,把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和關于生態(tài)危機的激進主義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一種 “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 與一般的生態(tài)主義者局限于描述生態(tài)危機的現象,并將之歸因于科技進步或人性弱點的做法不同,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者把生態(tài)危機的產生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及社會制度聯系起來考察。認為生態(tài)危機已經成為全球大部分國家的主要矛盾。資本主義生產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唯利是圖、急功近利導致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造成生產力和資源的嚴重浪費;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新的科學技術不斷地被運用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進一步加大了對自然的破壞。

        按照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自然界并不是沒有抵抗的客體,自然界并不服從所有人的需要。人類活動必須尊重自然的界限,同自然界保持和諧一致,不能追求征伐自然,統治自然。否則就會遭受自然的懲罰。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而是為了追求利潤,掠奪性地去開發(fā)自然資源,結果造成了危及人類生存的生態(tài)危機。

        3.活動內容:

        1.作為大學生,在能力、知識水平和經驗條件都不充足的情況下,本著事實就是的原則,我們選定了實踐課題“保護環(huán)境,從垃圾分類做起”。

        城市垃圾是指為維持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行而產生的,相對于占有者來說不具有原有使用價值而被丟棄的以液態(tài)、固態(tài)和半固態(tài)形式存在的廢棄物。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城市垃圾的年產量日益增多,垃圾成份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加上歷年來堆存在城市周邊尚未處理的60多億噸陳腐垃圾,使得垃圾的處理難度增加。城市垃圾現象已成為我國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也已成為人類現代文明進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就城市垃圾現象的相關知識宣傳,我們小組選擇了更為貼合社區(qū)居民生活的內容——垃圾分類。然而垃圾分類到底有什么意義呢?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扔出許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較好的地區(qū),大部分垃圾會得到衛(wèi)生填埋、焚燒、

        堆肥等無害化處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則常常被簡易堆放或填埋,導致臭氣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體。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費用是非常高的,根據處理方式的不同,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一百至幾百元不等。人們大量地消耗資源,大規(guī)模生產,大量地消費,又大量地生產著垃圾。后果將不可設想。

        2.分配任務:本小組就“城市居民垃圾處理和垃圾分類意識薄弱”這一問題展開了社會實踐。確定了收集整理資料的人,準備物資的人,還有聯系社區(qū),策劃行動的人等等。確定了這些我們的小組就算是正式開始行動了。

        3.前期準備:我們小組將收集的資料整合成傳單的形式,大概包括以下幾點內容:①垃圾分類的概念、②垃圾分類的意義、③垃圾分類的誤區(qū)、④垃圾分類的具體方法。通過這次的資料收集我們確實懂得了許多之前一直忽視的知識,也認識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這在我們以后的實際生活應用中確實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下面是傳單部分內容的摘抄: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廢紙: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各種包裝紙等等,但是要注意紙巾和廁所紙由于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 玻璃:主要包括各種玻璃瓶、碎玻璃片、鏡子、燈泡、暖瓶等。金屬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頭盒等。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洗臉巾、書包、鞋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jié)省資源。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節(jié)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jié)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2.餐廚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每噸可生產0.6-0.7噸有機肥料

        3.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wèi)生間廢紙、紙巾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采取衛(wèi)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4.醫(yī)療廢物包括帶血的棉簽、手術刀等含病毒垃圾。這種垃圾需要特殊處理,消毒后才可以進行填埋。

        4.活動路線:首先是5月1號上午的活動,全體成員9:00在北校門口集合之后出發(fā)去魯迅公園,向在公園散步的人們分發(fā)傳單并講解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

        在正式活動那天,天氣有些許悶熱,手拿一摞傳單,興致勃勃地走向魯迅公園開始了我們的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剛走進花園就有一位母親領著孩子走過來問我們是來宣傳東西的嗎?在得到我們肯定的回答之后她非常熱情地向我們要了一張傳單并說想拿給小孩子看普及一下知識,我們都十分高興在活動未開始前就收到附近居民的歡迎。所以接下來我們的一位組員就很熱心地向小朋友講解了垃圾分類的意思、詳細做法等,小朋友聽得很認真。

        接著我們繼續(xù)向魯迅公園進發(fā),公園里來休息的男女老少很多,有些是帶著孩子過來野餐,有些是老爺爺老奶奶過來納涼散步,又或是一些大媽大叔在跳舞健身。我們立刻開始了我們的發(fā)傳單行動,每個人拿著一疊傳單對著各位居民進行宣傳講解。組長還特意去找了一張KT板,希望支持我們活動的人可以在上面簽上他們的名字來作為這次活動的見證。在經過了一個上午的努力奮斗,我們的簽名板上終于擠滿了來自各個年齡階層的名字,甚至包括老人和小孩,當那些剛學會拿起鉛筆寫自己的名字的小孩在聽完我們的介紹之后都拿著我們的馬克筆一字一筆地在板上簽下他們的名字時,我真的覺得我們這次活動或多或少都會在他們心里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4.考察后的思考:

        根據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自然界并不是沒有抵抗的客體,自然界并不服從非人的需要。人類的各種活動必須尊重自然,同自然界保持和諧一致,而不能盲目地謀求征伐自然,統治自然,如果人類的活動超越了生態(tài)規(guī)律的界限,人類勢必要遭受自然界的懲罰。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取決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是否和諧統一,如果沒有生態(tài)文明,人類也勢必會陷入生存危機,進而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勢必衰落。當今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為了追求利潤的資本主義生產,掠奪性地去開發(fā)自然資源,結果造成了危及人類生存的生態(tài)危機。人類不加遏制地向自然汲取、不顧后果的開發(fā)利用,已經使人類付出了沉重的環(huán)境代價,現狀警示我們,人類勞動生產力的增長不能超越某一極限,同時以謀利為宗旨的無限的商品生產一定要結束。此外,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破壞著自然,使得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資源和環(huán)境壓力日益增大。而無論是什么樣的國家,全人類要求生存要謀發(fā)展,也只有學會尊重生態(tài)規(guī)律,善待自然,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我們人類社會的永續(xù)發(fā)展才能得以實現。

        我們以小見大,在這次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當中,我們發(fā)現了一些問題的存在:

        1.市民們雖然十分積極地配合我們的活動,也表示之前接觸過的類似宣傳也不少,但是簡單的紙上談兵對他們來說仍然不足夠。更多的實際學習操作可能更能讓他們接受。 2.條件限制。許多小區(qū)內對垃圾分類問題仍舊不夠重視,相關的設施仍不夠完善,市民們也是有心無力。比如一位女士向我們描述到的:她們家每次用廢了的電池都會積攢下來,按照垃圾分類原則應對其進行單獨處理,但是她卻苦于小區(qū)沒有專門的處理地方,足見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3.不可避免的,還是有部分市民不是很能理解我們的活動,對此類知識仍不夠重視。

        5.對活動的評價

        這次實踐活動已經在部分市民的心中埋下了啟蒙的種子,很多之前沒有方面相關知識的市民都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們接觸更多的,是小孩子和年長的老人——都是在人群中較缺乏此類知識的群體。相信我們派發(fā)的雖然只是一張小小的傳單和幾句簡單的介紹,但都會引發(fā)他們的思考,讓他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相關的知識的積累和實踐的應用。

        附:考察照片

        第八篇:學生調查報告

        一、前言:

        消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在當前的經濟生活,尤其是在引領消費時尚、改善消費構成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他們的消費現狀、消費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代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和價值取向。作為當代莘莘學子中的一員,作為深切關注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大學生之一,本著對中國經濟的深切關注,通過我們小組的深入調查和收集數據,我們完成了這份《調查報告》 ,并力圖從消費意向、消費意識和消費心理上解讀目前西南政法大學的大學生們的消費現狀和消費趨勢。也許我們的數據不夠權威,也許我們的分析不夠準確,但我們有自己的角度, 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法。它代表我們自己的聲音。希望廣大讀者和所有關心大學生消費的人們,能夠通 過這份調查報告去把握當前大學生的消費趨向,解讀大學生消費的新理念。

        之所以開展此項調查,主要基于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通過對當前西南政法大學大學生的消費狀況的調查,以得出 21 世紀初的重慶市大學生的消費構成、消費意向以其影響其消費構成的主要因素。二是通過對西南政法大學的抽樣調查,力圖解讀當前全國高校大學生們的消費理念、消費意識以及消費心理等。

        此次調查的對象為西南政法大學全體在校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分為網絡問卷(以郵件形式發(fā)送)和打印的問卷,共有50位學生參與了此次問卷,其中包括了大一到大四所有年級,盡量保證了其代表性。

        二、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當前西政學生每月的生活費65%在800―1500之間,34%在800元以下,在我們的調查中,每月生活費在1500以上的幾乎沒有。而這些生活費98%以上都是來源于家長的補給,無論是在大一到大四的哪個年級,在我們的調查中,都未出現生活費主要靠獎學金和勤工儉學而來的學生,但大一有位學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費來自于其他??梢娚頌榇髮W生成年人的我們,主要還是依靠父母在念書。進而我們又將生活支出劃分為了飲食、通訊費(話費、網費等)、購物(服裝、飾品)、書籍、學習用品、 生活用品 、交際、娛樂(電影、游戲等)和其他7個方面進行調查,在受調查人中,有42%表示其主要生活支出是在飲食方面,22%表示在通訊費即電話費和網費方面,表示在購物和交際方面的各占16%,另外4%的同學表示主要在生活用品方面。結合以往的情況,由此可以得出,大學生生活消費在消費結構上,發(fā)展資料占的比重呈擴大趨勢。 當前的大學生們用于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費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改善生活質量的消費比重在不斷提高,但滿足基本生產需要的消費仍然占主要方面。另外,大學生的消費也呈現多層次化,有的學生將大多數生活費用于滿足自己飲食時,另一些則大量用于通訊,娛樂等。接著,我們提問了他們的生活費是否有結余,其中,只有6%的學生表示結余很多或錢不夠花,54%的學生表示略有結余,其余34%的學生則表示剛好夠用,這說明大學生

        的生活費給予數量大多是剛好合適的。家長在給予孩子生活費時也充分考慮了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但在下一個問題中,我們發(fā)現,46%的學生在消費時完全沒有計劃,想花就花型,30%是能省就省,也沒有合理的消費計劃,只有24%的學生是在有計劃地消費,有良好的消費習慣,這說明當代大學生急需培養(yǎng)良好的消費習慣,養(yǎng)成計劃消費的習慣。而問及在自己熱衷的方面是否會抑制不住花錢時,共72%表示會或有時會,也體現了大學生的不理智消費。值得慶幸的是接下來的問題,您消費注重什么的,有56%的學生都表示注重質量,表明了理性消費的心理,但仍然有20%的學生注重價格低廉,12%的注重品牌或時尚。而在書籍購買方面,絕大多數也表示購買過但并不多,只有18%是經常購買,還有2%表示從未購買,這類學生應當多多讀書了。關于娛樂場所的消費,則有32%的表示經常去,64%表示有時去,4%表示從未去過,沒有人表示經常去。接下來我們又對同學的消費計劃記錄做了提問,沒有人表示對自己的消費做很詳細的記錄,但62%的學生都是有記錄的,也有38%的同學完全沒有記錄過自己的消費。而在消費計劃方面,48%的學生表示有過計劃,但伸縮較大,表明大家還是有想做計劃的想法,只是執(zhí)行上有難度,也有34%的同學表示自己完全沒有計劃,12%的表示有時會有計劃,還有6%表示有計劃并能按計劃執(zhí)行。最后,我們問了各學生對自己的消費情況是否滿意絕大多數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14%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強烈想要改變自己消費習慣的想法。

        三、問題總結:

        當前大學生消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網址:http://puma08.com/bgzj/dcbg/263173.html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89702570@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