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論語季氏第十六篇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論語季氏第十六篇讀后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
楊伯峻譯: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喜愛某人,厭惡某人?!卞X穆譯:“先生說: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厭惡人?!眲氶墩撜Z正義》:“凡人用情,多由己愛憎之私,于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計。故不能好人惡人也?!?/p>
但我認為能好人能惡人不只是簡單的喜愛厭惡,不只是淺層意義上的情感歸類;而更加偏向于對道德高低的評判,對人心善惡的裁定。
儒家思想則是從“仁”據(jù)“禮”,講“義信”守“德智”的,究其根本仍為“仁”。仁是發(fā)自內心的律己恕人,有一顆是非之心,觀社會百態(tài)不為外物所誘,看世間萬貌總持一顆善惡之心。個體組合成群體成社會百態(tài),但個體有千差萬別才豐富多彩。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衡量是非好壞的標準,因此仁者求己,不仁者從人。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能好人也都能惡人,因為每個能稱之為人的人都是有思想情感的。這正是人性復雜的一個重要原因。假如人人都沒差別,都均等情感,都一樣的情緒,那就不會有人類社會的存在了。關鍵在于好人能否公,惡人能否正。是否摻雜了個人的情感在自己所表達的好惡里,是否有一個始終如一的,平等不破的處事原則,是否能做到真好和真惡呢?為仁者可以,不仁者始終不能如一。當然了,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衡量標準,任何事都不能一棍子打翻,但最根本的仁是不變的。
為仁者不止是三個字,更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xiàn)。是一個人待人處事,面對生活最起碼的核心和根本態(tài)度所在。倘若一個真正的仁者,是不會以物喜因己悲的。因為在仁者心中任何相同或是類似的事情都會有同一種或是十分相近的看法和標準,但并不是機械的,片面的對待所有事物。正是這種比較明確的個人思想,比較公平的,能被世人所接受的評判標準,才得以為仁守禮。
和仁者不同的是,不仁者總是忽變忽倒,居無定法。就好像一團亂糟糟的麻繩,看見一個頭緒就想從中解開一團亂,連最基本的觀察和思考都很鮮有,更不用說一個最適合的解決辦法了。到頭來只能是越解越糟,最后到了一個死胡同,自己也不能解決了就開始人云亦云或是亂說一氣,根本不了解原委就敢拍案定板,絲毫不計后果。
為仁者總是少數(shù),所以才倍感珍惜。因此子曰:“茍志于人矣,無惡也?!币粋€人立志成為一個仁人,對事用仁心,對人用仁義,總是沒有壞處的。
能好人,能惡人。不因利己即好人喜物,不因害身則惡物厭人。能好能惡不是想好就好想惡就惡。一個人觸犯了道德底線,法律尊嚴,即使以前再喜好也不能偏袒于此。也就是說不能憑個人最最主觀的看法去看待一個人一件事,要遵從仁德禮義的標準,要有范圍有規(guī)范的好人惡人。反之,一個人知錯則改,靜思悔過,后踐行德義,當然應該好之樂之??赡軙胁豢稍彽腻e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但就其彌補的做法和措施是應該被人所好的。當然,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大部分人不能做到這樣的好惡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另一方面,并不是一切符合仁德思想的人都應該被所有人原諒。畢竟人的七情六欲里面有恨也有惡。不能去干涉每一個保留惡的權利,因為每個人都被賦予選擇主動權。從主觀上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偏向某一個事物的某一方面,可能有感情,亦或是有利益糾葛導致了去憎惡某一個事物的另一個方面,這應該要摒棄的。
還有,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也就是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于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于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利用仁。環(huán)境的長期不變或是頻繁更換都有可能導致仁者好人惡人的衡量標準發(fā)生改變,也就難免會有偏頗之時。那樣就不能為仁擁德了。
讀《論語》就像是在上孔子的中文說教課一樣,有的句長,有的字短,但其中蘊含的道理都是深奧的,甚至有的可以說是晦澀難懂。與這位老圣人對話可以知國之事的硝煙彌漫,可以知社會事的紛繁復雜,可以懂人性的深奧難料。《論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讀完的,更不是三年五載就能讀透徹讀明白的,即使都能明白參透,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也是很困難的。
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為仁者能讀書,能辨丑惡。倘若一生在某個階段,在某一年,在某一個月,在某一天能明白,能為仁,那么朝聞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