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蔡元培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蔡元培讀后感》。
第一篇:蔡元培觀后感
《蔡元培》ppt觀后感
有這樣一個人,毛澤東主席曾經(jīng)贊譽他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來總理曾贊譽他為——“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quán)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北京大學因為有了他而蕩漾出暖暖的春意。他就是學界泰斗,人世楷?!淘唷?上周三的近代史課上,我們班的王柯遠同學為同學們介紹了這位偉人,聽完了他對于蔡元培的介紹,我對蔡先生其人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課后我去網(wǎng)上查找了有關蔡先生的資料。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shù)”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shù)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fā)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shù)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shù)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chuàng)建國立中央博物院,并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ppt從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展開,風云變幻,巍峨的城樓,波浪翻滾的江面,突出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以及蔡元培迎難而上的精神。整個ppt的敘述是著重于蔡元培塑造現(xiàn)代意義上的北京大學以及他的教育理念,從一個時代的興亡引出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最后又回到蔡先生在北大發(fā)展他的教育理念。整個結(jié)構(gòu)符合內(nèi)容重點的需要。在蔡先生任北大校長之前,ppt介紹了北京大學的歷史以及當時的背景,為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做鋪墊。幾個枝蔓交錯,枯枝帶著新葉的鏡頭轉(zhuǎn)接,隱喻了當時北京大學的官僚氣息,以及這種腐朽正在等待著蔡元培來改變。
蔡元培任校長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訪陳獨秀,希望他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并且三顧茅廬。蔡元培提出了對大學的定位:為學問而求學問。蔡元培聘請了各種學科人才,有眾多各有所長的大師任教北大,如胡適,劉半農(nóng),錢玄同,魯迅等。甚至是只有中學學歷的梁漱溟。在其任職期間,展現(xiàn)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游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后的科學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權(quán)與女權(quán),倡導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讀書為官”的舊俗,開科學研究風氣,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帶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梁漱溟曾說,蔡元培從思想學術(shù)上為國人開導出一股新潮流,沖破了舊有習俗,推動了大局政治,這是十分正確的。正是因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腳之地,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科學民主的思想得以傳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蔡元培不僅是現(xiàn)代北大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理念和精神的締造者。
蔡元培作為近代中國文化界的卓越先驅(qū)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學術(shù)觀點,曾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發(fā)生過重要的影響。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學術(shù)思想,不僅成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是他所堅持的辦學原則。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進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為中國思想活躍、學術(shù)興盛的最高學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納新文化、反對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ppt中還插入了各大高校教授對蔡元培的認識,以及蔡先生的女兒,學生的回憶。使得蔡元培本人的形象豐滿起來。使我了解到了蔡元培其人的教育救國的思想,了解了他的的道德境界,人格魅力和心中博大的理想。蔡先生為我們豎起了榜樣,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引人深思,在當今仍然有借鑒作用。
通信三班 高睿 201614610331
第二篇:蔡元培生平
走進名家
——蔡元培
簡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中國紹興山陰人,原籍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shù)”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生平經(jīng)歷
少年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年)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赴殿試,獲二甲第三十四名,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zhàn)爭后,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早期
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云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chuàng)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并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quán),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國留學。
民國初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jīng),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后,
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chuàng)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shù)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實行教授治校?!拔逅摹边\動中支持學生
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后,
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民國十六年后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
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后
“九·一八”事變后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
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與宋慶齡、魯迅等發(fā)起組織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quán)等共產(chǎn)黨員。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周恩來送挽聯(lián):“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quán)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泵珴蓶|特發(fā)唁電:“學界泰斗,人世楷?!?。
培植家鄉(xiāng)青年
蔡元培培植家鄉(xiāng)青年不遺余力,先后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學名譽校董。紹興城區(qū)筆飛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為紀念館,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新建“元培小學”“元培中學”以示紀念。遺著輯有《蔡元培全集》。
教育思想及成就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的新教育體制。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zhì)在于
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shù)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shù)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nèi)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后,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chuàng)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xiàn)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責任編輯:張譯方
第三篇:蔡元培名言
蔡元培名言
1、各級教育,應于訓練上一律勵行勞動化,使青年心理上確立尊重職業(yè)之基礎,且使獲得較正確之人生觀。
2、對于學生的希望:
一、自己尊重自己。
二、化孤獨為共同。
三、對自己學問能力的切實了解。
四、有計劃的運動。
3、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4、美者,循超逸之快感,為普遍之斷定,無鵠的而有則,無概念而必然者也。
5、“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
6、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至于同學共處一堂,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遵義相助,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現(xiàn)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
7、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8、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已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
9、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10、殊不知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體柔弱,則思想精神何由發(fā)達?或曰,非困苦其身體,則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謂困苦者,乃鍛煉之謂,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1、中國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2、所謂健全的人格,內(nèi)分四育,即:
(一)體育,
(二)智育,
(三)德育,
(四)美育。…學校教育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故處處要使學生自動。
13、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
14、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淘?/p>
15、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
16、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7、中國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8、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的,……教育是要個性與群性平均發(fā)達的。
19、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損,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復有人我之關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關系。
20、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