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蔡元培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蔡元培讀后感》。
第一篇:蔡元培生平
走進名家
——蔡元培
簡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中國紹興山陰人,原籍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生平經(jīng)歷
少年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年)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赴殿試,獲二甲第三十四名,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zhàn)爭后,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早期
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云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chuàng)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并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quán),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國留學。
民國初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jīng),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后,
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chuàng)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實行教授治校?!拔逅摹边\動中支持學生
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后,
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民國十六年后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
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后
“九·一八”事變后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
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與宋慶齡、魯迅等發(fā)起組織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quán)等共產(chǎn)黨員。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周恩來送挽聯(lián):“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quán)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特發(fā)唁電:“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培植家鄉(xiāng)青年
蔡元培培植家鄉(xiāng)青年不遺余力,先后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學名譽校董。紹興城區(qū)筆飛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為紀念館,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新建“元培小學”“元培中學”以示紀念。遺著輯有《蔡元培全集》。
教育思想及成就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的新教育體制。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zhì)在于
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nèi)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后,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chuàng)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xiàn)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責任編輯:張譯方
第二篇:大師——蔡元培
蔡元培
現(xiàn)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塑造了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救人北大校長,蔡元培三顧茅廬力邀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將上海的《新青年》搬到了北大。他給大學的定位: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陳獨秀到北大后,又聘請了胡適、劉半農(nóng)、錢玄同等,啟動了北大文科的改革。北大成為《新青年》的基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提出學術獨立和學術本位的是蔡元培,他的主張概括為16個字: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就是后來著名的北大精神。
在北大,辜鴻銘被稱為怪人,他上課帶著瓜皮帽,穿著長衫,留著大辮子,蔡元培要學生學習他的英語,不要學習他的復辟。
蔡元培請梁漱溟到北大講授哲學。
他展開民主辦學,展開教授評議制度,即教授辦學。種種措施使北大脫胎換骨。
蔡元培曾接受了完整的舊式教育,考中進士,后考進翰林院編修,這是舊中國科舉制度下的最高學歷。后離開翰林,回紹興老家,以一介布衣從事教育。幾十年間,革命和教育成了蔡元培奮斗的雙重軌跡。他游學歐洲,了解西方。 蔡元培在北大還有一個發(fā)明,即將學生的學年制改為選科制,即今天的學分制,讓學生自己自由選擇。
蔡元培和魯迅是同城老鄉(xiāng),沿用至今的北大?;占此岕斞冈O計的 。 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對有著長期文人相輕、黨同伐異歷史傳統(tǒng)的中國的意義非凡。
1907年,41歲的蔡元培到德國留學,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學習了七門外語,37門課程,奠定了多學科的學養(yǎng)基礎。在著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涌現(xiàn)了周恩來、陳毅、鄧小平等一大批影響深遠的人物,但很少有人知道,留法勤工儉學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就是蔡元培。他將西方先進的美學、心理學等理論介紹到中國。
《中國倫理學史》是中國倫理學的開山之作?!懊烙边@個詞是蔡元培從德語翻譯過來的,他認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他把美育和德育、智育、體育、勞動并舉,簡稱為“德智體美勞”,并在北大的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他是第一個在北大開設美育課程的人,他支持參與北大的多種藝術社團。他親手創(chuàng)辦了國立音樂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他們是中國美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和當今中國的教育。
王昆侖的姐姐王蘭進了哲學系,北大開了國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河。主張學校要覆蓋更多的人,關心平民教育,使學生富有為天下的人普及教育的使命。北大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允許校外旁聽生自由出入,自由選課(旁聽生制度)。毛澤東、瞿秋白、矛盾、黎錦暉、沈從文、丁玲等等都得益于這個旁聽生制度。他們后來都成了一代導師,一代大家。
曹靖華成為注冊旁聽生,在北大學習俄語,后成為一代翻譯大家。 五四運動后,為了保護學生,保留北大,蔡元培辭職離開了北大。
五四運動嚴格地說有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北大教授所發(fā)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還有一部分是學生發(fā)動的五四愛國運動。這兩個運動都統(tǒng)一在蔡元培的旗幟下,所以北大成為“五四”的精神圣地。
蔡元培強調(diào)學術救國。在晚年,蔡元培最鐘愛的事業(yè)是為中國建立一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這是中國幾代有識之士的理想,孫中山、嚴復、梁啟超、以及他的老師馬相伯等沒有完成的事業(yè)落在了他的肩上。1928年,蔡元培設想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它按學科在上海、北京。南京規(guī)劃了10個研究所,形成了中國現(xiàn)代科學研究組織和評議的完整體系,推動了中國科學事業(yè)的長足進步,今天中國科學院就是在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蔡元培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大13年之久。
抗戰(zhàn)期間他流亡香港。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毛澤東唁電: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科學救國、美育救國”八個字可以說是他一生的追求。
第三篇:《蔡元培教育文選》讀后感
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開一代風氣的教育家之一,中外敬仰。近日略覽了《蔡元培教育文選》,對這位可敬的先生又深了許多了解,他并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他的很多教育言論卻很是些實在的東西。對比我們的小學教育,現(xiàn)在的小學教育在“宏”方面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現(xiàn)在的許多小孩興趣很廣泛,并不局限于只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有的甚至
在某一方面有相當?shù)脑煸?。這就進而先生所說的“約”的地步?!吧睢笔菍W生后期的發(fā)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智力,時間畢竟有限,在那些方面的研究并不會很深,在中學、大學、甚至在大學后的繼續(xù)教育如何保持并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便是自己能否在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而“美”,是總領這一切的靈魂。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純粹精神上的東西,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講他們并不能領會其中的精髓,而我們可以把他們往這方面引導,這也和我們的德育相聯(lián)系的。
另外蔡元培先生力倡“尚自然、展個性”。
“尚自然、展個性”是蔡元培針對封建教育無視學生的特點,違反自然,壓抑、禁梏、束縛個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張。蔡元培認為教育要順應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指出“守成法”與“尚自然”、“求劃一”與“展個性”是新舊教育的分水嶺。為此,提倡教育科學的實驗研究要擯棄注人式教學方法,強調(diào)用啟發(fā)式進行教學,特別是學生自動、自學、自己研究的方法。獨特性不單單是個性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個性得以確立的表征,是個體內(nèi)在自然——天賦的凸現(xiàn)、顯發(fā)的確證。
鑒于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性是個體個性發(fā)展程度的標尺,也就是說,越是具有以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為底蘊的獨特性,個體的發(fā)展程度就越高,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程度越高,那么個體內(nèi)在自然——潛能的實現(xiàn)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個人的獨特主體性的正常健康發(fā)展或自由發(fā)展,會給人類集體的發(fā)展與人類整體的發(fā)展,提供最豐富生動的動力和源泉,在每個人的這種發(fā)展的交互作用中,每個人的人生將會獲得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當自由的權(quán)力成為每個個體的實際權(quán)力(特別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會是空洞的概念。一個社會只有以個人為本位、為目的,為每個個體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盡可能地提供最佳條件,這個社會才能在整體上大踏步地前進。
先生的素質(zhì)教育思想也在教育史上留下了珍貴的思想遺產(chǎn)。蔡元培認為:人天生具有修養(yǎng)德性、吸取知識的能力,具有發(fā)展至善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必須經(jīng)過教育。
第四篇:蔡元培讀后感
讀后感
近日,有幸拜讀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國人的修養(yǎng)》一書,讀后讓人反省,深思!
當下的我國社會,物質(zhì)文明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但人們的精神道德體系卻幾盡崩潰。民眾個人道德素養(yǎng)普遍缺失。面向大眾的基礎道德修養(yǎng)的有力引導,已經(jīng)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那么,中國人需要的修養(yǎng)到底是什么樣子?一個大大的疑問擺在眼前,是僅僅依靠修為和品德就可以了嗎?從目前來看,修養(yǎng)中的“養(yǎng)”是一種品賞,如何去修,怎樣去修卻很少有人關注?蔡元培先生的這本《中國人的修養(yǎng)》,秉承中華修身傳統(tǒng),融匯西方的公民教育觀念,是一部百年罕見的公民道德實踐之書,現(xiàn)在看來尤其意義非凡。此書不僅對今天中國的青年從我做起,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塑造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啟迪作用,更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閱讀的道德指導手冊。
這里我談一下印象最深的“修己”篇,“修己”包括道德修養(yǎng)和保養(yǎng)生命:健康強健的精神,一定存在于健康強健的身體,運動是幫助身體各個部分發(fā)揮作用,是為努力學習做準備,并不是用來隨便放縱的。精神是人身體的主要動力,精神不愉快,睡眠飲食就會不舒服,血氣就會枯竭,容貌就會憔悴,以致于逐漸產(chǎn)生疾病,這是保養(yǎng)生命的禁忌。順境與逆境變化不定,悲哀與快樂不斷發(fā)生,這實在是人生的常事,但是我們應當開闊胸襟,使自己的精神清爽明朗,即使有不如意的事,也應當隨著情況來適應它,而不讓不愉快的心情停留在頭腦中,這樣才能涵養(yǎng)精神,使它不致于損害身體的健康。面對慘淡的人生,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心境:寵辱不驚,靜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云卷云舒。性格是人的第一天性,而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平時端正相貌、臉色,說話語氣和順,那么壞的念頭就不會萌發(fā),而忠信誠敬的言行,不用追求就會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蔡先生說:“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動,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為較近之觀照也,是知識;所以供遠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币虼艘雸詮娮约旱囊庵?,敏銳自己的頭腦,一是要獲取知識,一是要控制感情。人們往往重視知識的獲取,而忽視自身情感的控制,其實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由書得到啟迪是應該用感情來控制感情,譬如說憤怒時,用音樂來平靜;郁悶時,用游玩來開導,委屈時,用文字來抒發(fā)。 思辨而不苦楚,思考而不禁錮,開放而不保守,詳讀修養(yǎng)的故事,找到一種超越與釋放,深深的感懷于大師的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