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產品市場調查報告對象是(范文三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產品市場調查報告對象是(范文三篇)》。
第一篇:市場調查報告怎么寫
一、基本情況:
1、調查總人數:共回收調研表格113份。
2、應用分類:用于養(yǎng)生11人,藥食聯(lián)用2人,藥食交替2人,食療94人,病后康復1人。
3、有可比性材料數:具有應用保健食品前后對比數據的材料72份。
4、材料來源情況:美羅國際按中華亞健康研究協(xié)會的要求,發(fā)放統(tǒng)一表格,由消費者填寫后直接寄給協(xié)會。
5、調研涉及產品:均為美羅國際產品,靈芝菌絲體膠囊、香杞膠囊、松茸膠囊、仙葉膠囊、慧源膠囊、新慧通膠囊、慧清膠囊、玫瑰膠囊、仁美營養(yǎng)膠囊、和中膠囊、紅鈣D將囊、欣舒寧膠囊、桑菊靈芝茶、多糖蛋__粉……等。
二、調查主要內容與結果:
(一)、產品應用定位:
1、養(yǎng)生:單獨應用食用菌類保健食品,目的是“治未病”即養(yǎng)生、防衰、強生(防感冒等疾病)。
2、藥、食聯(lián)用:在應用明顯毒性藥物的同時,加用可減輕毒副作用的食用菌食品。如腫瘤化療時,加用靈芝系列產品。
3、藥、食交替:在應用具有依賴性(成癮)的藥物時,為減輕依賴性,開始服藥時,同時加服于藥物相似功效(如鎮(zhèn)靜、安眠)的食用菌類食品,然后逐步減少藥物用量,最后僅用保健食品,完全解脫藥物的依賴。
4、病后康復:在病后或手術后,應用保健食品加快體力恢復。
5、食料:對一些長期“藥療”無效的人群,干脆放棄“藥療”,改用“食療”,用保健食品進行全身調理,讓體內慢慢增強抵抗力,從而獲得康復。
(二)、經濟對比
對72例保健食品應用前后有藥物治療作對比的人群,進行了經濟負擔分析,72例在應用保健食品前,曾以藥物治療花去醫(yī)藥費共計208、4352萬元,人均花費2、8949萬元,但結果均未獲得滿意效果,臨床癥狀獲得暫時緩解的人僅20人,占27%,其余均無效。這72位消費者因藥療效果不佳,停止用藥。改為食療,共花費25.1573萬元,人均消費0.3494萬元,取得顯效的60人,占83.3%,有一定效果的12人,占16.6%。
(三)、治療與時間對比:
對上述72位消費者,在藥療和食療上所耗的時間進行了對比,72位位消費者進行藥物治療所耗的時間總數為6558個月,人均消耗時間為91.08個月(相當于7.59年),停用藥療,改用食療后,72人用于食療的總時間是327.89個月,人均消耗為4.55個月。
三、對調研結果的分析:
1、保健食品應用定位的思考:
保健食品應用定位,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定位不當往往會有違反食品管理的有關法規(guī)之嫌,但消費者是講實效的。因此,這次調查出現(xiàn)了五種應用定位,這是消費者從實際需要出發(fā),靈活處理“食療”與“藥療”關系的結果,是群眾自發(fā)的創(chuàng)舉。這五種定位,從我國傳統(tǒng)“食療”的觀點分析,應該認為是合理的,是符合科學的,對疾病的治療,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也開始強調不能單純的依賴藥物,而應該從全方位(包括飲食、環(huán)境、工作壓力、生活習慣……)來進行綜合治療。因此,五種定位中提到的“藥食聯(lián)用”、“藥食交替”都是十分科學的“藥、食”結合。癌癥的化療藥物公認具有明顯的毒副作用,抗結核藥亦是公認有毒副作用的藥物,而有些保健食品就能夠減輕抗癌藥物的毒副作用,能夠減輕抗結核藥對肝臟的損害,實際上“藥、食”結合應該是今后醫(yī)療技術創(chuàng)新的一個方向。
關于定位中的“食療”,有人會認為是把保健食品當作藥品,是違規(guī)、是誤導消費者,這實際上是對“食療”的認識問題。戰(zhàn)國時期的名醫(yī)扁鵲指出“為醫(y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療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可見食療為治療之首選,以食治病由來已久?,F(xiàn)在科學進步了,卻否定了“食”與“治”的關系。把“藥”作為治病的首選甚至是“唯一”,但在實際生活中單純“藥治”無效現(xiàn)象是屢見不鮮的。這次調研中采用“食療”的消費者,都是“藥療”無效后才改用“食療”的,是消費者處于絕望的情況下,寄希望于“食療”。《現(xiàn)代醫(yī)學報》07、3、27題為“望聞問切、把脈中醫(yī)”一文中,談及中醫(yī)是否偽科學時,引用了一位普通群眾的一段話“科學不時最高目的,中醫(yī)是科學還是偽科學并不重要,只要中醫(yī)中藥能夠在西醫(yī)之外,提供另外一種就醫(yī)的可能性,就沒有舍棄中醫(yī)的理由,西醫(yī)也不是萬能的,那么多一種選擇,對病人來說不是更好嗎?”對待“食療”,筆者認為也應該持有這種觀點,“藥療”不是萬能的,多一種“食療”對病人來說有什么不好呢?當然這里面有一個“度”,食品和藥品絕不能等同,“食療”是“食療”,要讓消費者明白二者的區(qū)別,不要誤導消費者。
2、保健食品的經濟意義:
從調研材料分析,在“食療”前,用于藥療的費用是人均2.894萬元,開始“食療”后人均費用為0.349萬元,“食療”費用為“藥療”費用的12.06%。有效率從“藥療”27%上升到83.3%的顯效率。(這里的“藥療”有效率低,不是泛指“藥療”,而是由于調研中都是“藥療”效果不好的對象。
醫(yī)療費用明顯高于“食療”,其原因除醫(yī)、藥本身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條,調研中的人群均屬慢性、頑固性疾病,所耗治療時間長,總費用相應較高,而食療所耗時間均較短,見效快,費用就較低(實際上保健食品在一定的范圍內,其費用不一定低)
3、時間就是金錢:
72位消費者,藥料時間,人均所耗時間為7.59年,采用“食療”后,所耗時間僅4.5個月,是“藥療”的4.9%。這不僅減少了疾病折磨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病人提早康復,恢復了工作能力,能為社會、為家庭創(chuàng)造新的財富。這是不可低估的效益。
4、“治未病”尚需努力:
調研材料中,保健食品應用于“養(yǎng)生、防病、美容、抗衰”的有11例,占調研總數的9.7%,其中純粹是為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的有5例,占4%,他們每年購買保健食品的投入數為4050元,人均每年810元,其中全年食用的有4人,每年僅服3月的1人。最突出的效果是抵抗力增強全年無感冒發(fā)生,年齡偏高者還呈現(xiàn)“年輕態(tài)”!
每年花不足1000元,能獲得全年無病災,真正實現(xiàn)了“花錢買健康”。
第二篇:方便面市場調查報告
孰真孰假?是時候來了解方便面了。
3分鐘泡面,32天解毒?假!
網上常流傳著方便面有多種添加劑,32小時都不消化,方便面有毒,肝臟要32天才能解毒之類的說法。這些流言變來變去,其實主要都是在針對泡面中的食品添加劑。其中最常躺槍的是三大類:抗氧化劑、香精香料,以及防腐劑(油炸方便面本身很干,防腐劑并不必需)。
其實,食品添加劑并不是魔鬼,只要使用得當,它們是食物風味和安全的保障。舉個例子,方便面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方便,用熱水一泡就可以吃。之所以能這么方便,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油炸。而油脂是很容易氧化的,氧化之后方便面的品質和口感都會大打折扣,甚至會有一股哈喇味。所以,為了不讓你吃到變味的面條,廠家通常就會加入一些抗氧化劑。
不用擔心,這些食品添加劑都是國家允許添加,而且每一種類的用量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國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劑標準時,早就做了大量的實驗來評估安全性,只要是合格的產品,就不會有危害。至于所謂32天肝臟解毒周期,并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是以訛傳訛,博人眼球的謠言罷了。
方便面致癌?假!
你肯定看到過類似的新聞:為考研連吃1個月泡面,24歲女大學生患胃癌。先不論這類傳言是否真有其事,癌癥的發(fā)病的因素很多,至今尚無定論,就憑個案推斷方便面致癌,實在是說不通。
桶面包裝有蠟?有毒?假!
傳說碗面內壁有一層蠟,遇到熱水會溶解,人體無法消化。其實呢,現(xiàn)在的桶面包裝,內壁薄膜一般都用的是較為安全的聚乙烯(PE)材質。加入熱水后,并不會釋放有害物質,吃貨們大可放心。至于涂蠟杯,因為蠟遇熱會融化,所以這種包裝一般是作為低溫食品的容器,比如冰激凌、可樂。對于方便面來說,采用涂蠟包裝,不僅毫無意義,蠟化了還會影響口感,廠家是多想不開才會這么干……
安全是安全,但真不健康
1.營養(yǎng)不均衡
方便面并非一無是處,實際上,它是一種油鹽比較多的'主食。一包方便面的熱量大概在500~600大卡,脂肪含量一般有20%。特別是醬包,可謂是小身材、大熱量,幾乎一半都是油。也就是說,方便面能讓你吃飽,但同時會帶來過多的脂肪,而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卻嚴重不足,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很少。如果經常用泡面打發(fā)一餐,可能就會營養(yǎng)不良;而如果常把泡面當夜宵,長胖也就不奇怪了。
2.鈉含量太高
一桶方便面中,鈉含量通常為20xx~3000mg(膳食推薦量大概是2300mg),其中30%左右存在于面餅中,其余70%則是在調料包和醬包里。吃下一桶泡面,一天的鹽量都夠了……
方便面怎么做好吃
懶人炒方便面
材料
方便面1包,綠豆芽100g,卷心菜100g,胡蘿卜50g,雞蛋1個,青蒜幾根,花生油少許,蔥段,姜片。
做法
1、鍋里熱少許油,打入一個雞蛋,翻炒至稍凝固,盛出,不要炒過。
2、再放少許油,放蔥姜熗鍋,放入綠豆芽、切絲的卷心菜和胡蘿卜翻炒均勻,倒入開水(水不要放太多)。
3、放入面餅和調料包拌勻,蓋蓋燜5分鐘,然后大火翻炒收汁。
4、倒入炒好的雞蛋拌勻。
5、加青蒜關火拌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