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金庸作品讀后感2000》,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金庸作品讀后感2000》。
第一篇:邊城讀后感2000字
高中的語文課本中是有一段《邊城》節(jié)選的,但當時因為考試不考,老師也就不講,老師們都把更多的上課時間花在詩詞,古文等上。我便只草草翻了一遍并沒有仔細地閱讀過,更沒有去找全文來看的興趣。對這篇小說留有的唯一印象就是幾個主人公的名字,翠翠,儺送,天保。那還是因為當時并不知道儺送的“儺”讀作“nuo”,老是攤送,攤送的叫,鬧了一次笑話,于是記住了幾個主人公的名字。
此次讀它,心境卻迥然不同,它不再是一篇枯燥的課文,而是一篇值得欣賞的詩歌般優(yōu)美的帶著牧歌氣息的小說。思緒隨著書中人物命運的變化發(fā)展起起伏伏,自然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
小說一開頭,這段對翠翠與爺爺生活之地的描寫便把我?guī)нM了一個山清水秀的湘西世界。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夫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的空氣里。
向前一步, 我仿佛置身于這令人沉迷的湘西世界。山水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帶著清新甘甜的水汽。頭上是碧藍碧藍的天,腳下是浸潤著豐沛水汽的泥土地。耳邊是清脆的鳥鳴與悠揚的湘西苗寨民歌。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薄霧中的群嵐,通過輕紗般的霧靄,氤氳融化在這蒼勁的青山中,嗚咽婉轉(zhuǎn),繚繞江邊,久久不散……
《邊城》就像一幅清新的畫卷,緩緩地在我眼前展開。
我想這應(yīng)該是個美好的故事,有著美好的結(jié)局。在沈從文淡淡的敘述中,我走進了那個充滿美好與遺憾的湘西小山村,看到了敦厚善良的爺爺,小獸般靈巧的翠翠,乖巧懂事的黃狗,豪爽坦率的天保,心地善良、敢于追求的儺送。文到最后卻徒留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一個充滿迷茫與惆悵的句子。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xiàn)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活潑的小獸。明凈的眸子里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竹管。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她15歲時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她在黯黯的江畔遇到了她生命中極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他們的相遇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漣漪,她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舊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竹管,只是她的心里藏了一個秘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肯說的秘密。
古樸的青瓦,飛揚的閣角,檐下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了翠翠的心上,一下,一下……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一道道痕跡。儺送的出現(xiàn)無疑在翠翠心中劃出了深深的痕跡。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他托人向老船夫求親。當天保知道儺送也喜歡翠翠時,他與儺送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來選擇。天保得知翠翠也喜歡儺送時,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闖灘,卻遇意外淹死了。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出于壓力,他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爺爺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儺送歸來。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想象中的美好的故事,卻是以這樣一種迷茫的悲劇而告終。
沈從文的《邊城》中的每一個人都淳樸善良,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也沒有惡人作祟,一切都只是誤會,一些令人遺憾的誤會。翠翠的害羞,爺爺?shù)恼`解,儺送的遠走,一切都是那么遺憾。
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儺送、天保,也不是翠翠,而是翠翠的爺爺老船夫。爺爺是一個閱盡人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為來往過客擺渡,風里來雨里去,總是想著方便別人,卻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勞苦。他用勤勞的雙手擺渡每一位鄉(xiāng)民,無論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每當有人抓起錢擲到船板上時,他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不必出錢,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實在推卻不了的,他便用這些錢買了茶葉和煙草,慷慨地贈予需要的過渡人。這純正的善,讓人感動。
五十年來,他不知送走了多少個前來乘船的人。他年紀雖大,但上天仿佛不許他休息,他便不能夠同這種生活分開。他雖然生活清貧,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wù),卻不求別人一絲回報。
在爺爺?shù)纳砩?,流淌著熾烈的愛,也存在著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爺爺對翠翠的愛寄托著對不幸女兒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在生活上對翠翠無比關(guān)懷,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一切一切只為讓翠翠開心地笑。
他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儺送及其父親探聽消息,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儺送和船總順順之間。卻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shè)置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最終釀成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他帶著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在雷雨之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對于爺爺?shù)碾x去,我感到分外難過。爺爺離去之時,心中又帶著多少的無奈與對翠翠的牽掛。
他離去得如此突然,就像那條渡船,再也找不著了。
第二篇:邊城讀后感2000字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qū)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韉南閎氬栳即蠛櫻箍絲躋岸煽諫倥按浯洹庇肷匠嗆詠幀疤轂!薄百興汀斃值艿畝稅楣適隆
沈從文先生極為優(yōu)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好像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shù)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yǎng)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huán),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
河街上,就連JI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么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chǔ),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
“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JI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或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單單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xiàn)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nèi)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x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jīng)營木船,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
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按罄稀碧毂T谂c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zhí)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xiàn)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
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陌姿沼詰顧浯湮ㄒ壞那茲耍晾鴕簧睦洗蛟謁沃寫龐鍬嗆推詿鍪治魅?。翠翠灾J盥肀熱聳鏊抵校靼琢艘磺校純蘗艘桓鐾砩希墑悄僑綹璧乃暝濾瓢綴恿魎咸隙ァ
《邊城》的結(jié)尾也揮灑的極其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墒悄莻€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或許永遠不回來了,或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讀一本書,一篇文章,得到的不單單是文字上的感染,文才上的提升,心理上也是一種熏陶。
第三篇:詩經(jīng)讀后感2000字
《詩經(jīng)》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故而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jīng)典,因此稱為《詩經(jīng)》。
《詩經(jīng)》在內(nèi)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雅"主要是朝廷樂歌,"頌"主要是宗廟樂歌,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賦、比、興。
每一次讀詩經(jīng),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和收獲。眾多文章大多從民間采集而成,是我們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用詞遣句清新自然,朗朗上口,如璞玉渾然天成。語言天然純凈清新,文采古淡高雅圣潔,音節(jié)頓挫回環(huán)和諧,意境敦厚正誠平和。如飲山間甘泉,如沐初春清風,頓覺遠離塵囂而入桃園,洗盡鉛華出水青蓮。讀之唱之,馨香縷縷隨風飄來,詠之味之,繞梁三日隱約不散。
開卷一篇,是著名的《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這是最著名的一篇了,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念過這幾句。在年少青澀的年紀里,懵懂而迷醉于詩中的語句,想象著河州的淑女:窈窕。就這一個詞語,就能勾起年少的心靈無限的想象!純真的夢從此開啟了人生漫漫求索之路。記得上學時,聽著老師講解,尤其是講到"窈窕"這個詞時,同學們聽著老師搖頭晃腦的講解和抑揚頓挫朗讀,我們懵懵懂懂的青春的純真歡笑,就這樣定格在青蔥的歲月里。時隔多年,而今再讀時,已經(jīng)多了幾分莊重和感懷:不愧是《詩經(jīng)》的開篇,雅俗共賞,樂而不淫,憂而不傷,幾入中道矣!
接下來第二篇《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故事直接承接和延續(xù)《關(guān)雎》,寫的是女子出嫁和回娘家的情景。從這兩篇文章的排列上,可以看見古人智慧:詩言志,詩源于生活,詩從來不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閣于象牙塔里神秘的文字。詩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只有從生活中去體會,去提煉,才能打動人心,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
《詩經(jīng)》中有眾多感動的打動我的地方:如寫出門在外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人生有多少這樣的來來往往,依依霏霏,每一次的相聚和離別,都是一次生命中最深刻的體驗!《鹿鳴》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表達的又是一種惺惺相惜,對才賢的渴望與親近。
《采葛》中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相思之深,如藤莖蔓生糾纏不解,摘不完,剪不斷,三月,三秋,三歲的層層遞進,感情的步步加深。讀著文字,仿佛看見一位用情至深的人,在田間工作時,對思念的人發(fā)出的強烈信息, 感染者每一位讀著!
《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描寫所思念的人兒遠在彼方,由于受阻,總是可望而不可及。正因為如此,才給了我們追求的無窮動力和決心。《邶風柏舟》中的"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薄言往澹甌酥N倚姆聳豢勺?。我心吩A豢刪硪病M情?;可选也?語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濃烈而深摯。表達了一種堅定不動搖的決心和骨氣?!缎⊙?車r》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讓我們對高尚品德和行為有所仰慕!《黍離》中的"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從此詩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從中讀者看到了另一個詩人的影子。"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臺歌》的陳子昂心中所懷的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表達了對社會和人生高度關(guān)切,對未來深度的思考。我們仿佛看到一位對家國和社會充滿熱忱的中華志士,昂首問天,引吭高歌。
愛,自由,正義,希望,是《詩經(jīng)》永恒的主題,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題,詩人吟詠是用最樸素,最精致,最睿智,最韻味的語言,講述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種感情都如此強烈和真切,每一顆心靈都如此善良和真誠。他們用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xiàn)實生活,用光明驅(qū)散黑暗,用理想照亮未來。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曲,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讓我們打開詩經(jīng)細細品讀,用心靜靜聆聽,你可以感覺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呼喚!你會跟著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悲,一起樂。因為《詩經(jīng)》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凝聚我們祖先豐富多彩的情感,是我們最重要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文化和精神生生不絕的來源!萬古詩三百,千秋一寸心!
第四篇:紅樓夢讀后感2000字
紅樓一夢,夢的是誰的良辰美景,榮辱興衰?
一、頌歌,頌歌!
紅樓夢的是偉大的,在它里面,女性是偉大的。
《紅樓夢》又名《金陵十二釵》,清曹雪芹著前八十回,現(xiàn)流傳的版本有高鶚續(xù)全的一百二十回。其中描述了封建大家族的繁榮與衰落,但曹公塑造最為成功、吸引人眼球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鶯鶯燕燕,她們不僅美麗、聰明,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意志有獨立人格的人。在那時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曹公的用意是多么深沉而偉大!
黛玉的氣質(zhì)與才情、寶釵的大家閨秀風范、史湘云的機靈可愛、妙云的清麗脫俗,等等,無疑是全書中最精彩美麗的姹紫嫣紅?!都t樓夢》中,丫鬟不是卑賤的,她們也有獨一無二的性格與自由,晴雯、襲人、鴛鴦、平兒……她們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個一個鮮明可愛的女性形象生動地躍然紙上。
曹公本人與曾說過:“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勿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他懷著“傳閨閣昭傳”的目的寫成紅樓一夢,夢是光彩陸離、姹紫嫣紅的,夢中不僅有行止見識不凡的眾多女子,還有一個愛她們、尊重她們的男子――賈寶玉,他真心相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之鐘于女兒”,這個賈寶玉,到真正是“通靈寶玉”之化身,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連他于如此愛護女孩兒們,又將女子的'地位提高一個層次。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無論是《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玉堂春,《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水滸傳》里德扈三娘、潘金蓮,女性總是作為低眉順眼的弱勢群體,頂多得到的是同情可憐?!都t樓夢》確實女性的大舞臺,一曲曲頌歌為她們吟唱。
二、悲劇,悲??!
整曲《紅樓夢》其實是場悲劇,所謂“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
《紅樓夢》的結(jié)構(gòu)是如此精妙而嚴謹,千絲萬縷的字眼中,密密扎扎地織成一張龐大的網(wǎng),這等空間,這群人物中看似龐雜的故事卻在曹公的筆下事無巨細。分明清晰地娓娓道來。讀時是深沉的悲哀,更有憾人心弦的震撼。
《紅樓夢》其實是筆算不明的糊涂賬!世間情愛本是最復雜的東西,偏偏成了書中最重的一塊。寶玉、黛玉試試濁世的一對知己,相伴相依早已心中暗定“木石之緣”,怎奈封建社會中,確實身不由己,黛玉雖好,氣質(zhì)中卻有著叛逆性,而寶釵方是賈家上下認為最好的少奶奶人選。悲劇產(chǎn)生于兩個選擇的權(quán)威性大相懸殊:寶玉可以選擇自己愛的人,卻無法選擇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切取決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劇終究成為無可避免的結(jié)局。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女人如果只是花鳥,是玩物,她們的毀滅,頂多博得一聲惆悵,幾聲嘆息?!都t樓夢》的悲劇之所以特別震撼人心,就因為它充分表現(xiàn)出被毀滅的女性不僅外形是沒的,而內(nèi)心,更是美的。
那些悲劇中,史湘云、李紈青春守寡;賈迎春出嫁便被丈夫折磨而死;探春遠嫁,惜春絕望出家,金釧兒投井而死,秦可卿與鴛鴦含冤而死,妙云被強盜掠去……她們注定是“薄命司”冊子上沒有好結(jié)局的人物。
書中最讓我憐愛的是黛玉,她高潔美好,在不該做夢的是日子里偏偏做了一個美得讓人痛心的夢?!盎比A地,溫柔富貴鄉(xiāng)”的大觀園,于她言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嚴相逼”的場所,瀟湘館里,她過的是“青燈照壁人初醒,冷雨敲窗被未溫”,直到“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紗窗濕”的凄涼長夜。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寶玉于她言,不是“男才女貌”的“如意郎君”,更是可以“偕隱”的知心者。若沒有知道這一切,就無法體會黛玉含恨而死之時那句“寶玉,寶玉,你好……”的慘痛哀涼。嗚呼!可嘆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瑩雪,霽日風光耀玉堂……一曲曲頌歌,是高度的尊敬,是滿腔的同情!唯有如此美好,最后的悲劇才如此令人痛惜!
三、韶華,韶華!
究竟是韶華易逝,難奈得閑情幾許。紅樓里的癡兒,縱情撼天地,一切卻是沒落至終。當所有繁榮煙消云散,霧靄深處蕭瑟的身影,勾起人們怎樣的感慨千萬,思緒萬千!
韶華易逝,從興盛至衰沒,不過過眼一瞬,閑情幾許,只作了嘆息罷。
少年衰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
既壯周旋雜出黠,童心來復夢中身。
少年時的癡,黠,化作了凄麗溫柔的紅樓一夢。
第五篇:紅樓夢讀后感2000字
我是懷著敬畏之情翻來那本被我束之高閣的《紅樓》的。不知道為什么,我遲遲不敢翻開它,在我的印象里,《紅樓》一定是艱澀難懂過分含蓄的,也許真的是這樣,畢竟大家都說《紅樓》揭露了封建社會必將衰敗的事實,而在我的眼里,卻只有大觀園里那些少男少女們波瀾起伏的青春。
大觀園太大,紅樓太深了。而他們的青春,太與眾不同了。
我想其中最最與眾不同的。便是妙玉了吧。她原本是位富家小姐,卻因身體的緣故出了家。不知道她怎樣想,至少我為她感到惋惜。她該是位多么姣好的女子啊,可貌似天仙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她,卻只能在這花紅柳綠的大觀園里驕傲孤僻地守著自己的尼姑庵,守著自己一世的清白。而我猜她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吧,不然為什么要把從來不給別人碰的自己的茶杯端給寶玉呢?這大概就是那晚她發(fā)狂的緣故――是因為本該清凈的自己的心卻裝了一個他吧。只可惜這塊無瑕白玉最終還是遭泥陷了。
“玫瑰花”探春是“原應(yīng)嘆息”四姐妹里我最喜歡的一個。她才高志遠,不僅文學素養(yǎng)高,牽頭結(jié)起了海棠詩社,而且有辦事的才干,在接手大觀園的事時辦得井井有條,連鳳姐都懼她三分。只是我仍舊心疼她。她是個庶出的女兒,她的母親是一個毒辣無理取鬧的姨娘。她的生母心胸之狹隘,到了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放過的地步,這也難免她“六親不認”了。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元宵夜,賈母高興在園里喝醉了酒,醒來時同行的兒孫都各自回去了,而探春卻坐在她面前守著自己。其實按理說探春的守候似是多余的,畢竟賈母還有一群丫頭照顧??伤粝聛砗孟袷且C明些什么――從小就因為自己的娘不是太太而不受重視,而今既然命自己來管理這個園子,就一定要比別人再努力一點。讓你們知道庶出的姑娘一點不比嫡出的差。我心疼她。而且同樣是庶出,她比她那只知陷害別人不思進取的弟弟強多了。好在她沒有像她的兩個姐姐一樣早早去世,也沒像她的.妹妹一樣看破紅塵獨對青燈古佛。但愿她能在新的歸宿里過得好一點,再不讓自己的才干白白浪費。
說起才干,大概都會想起王熙鳳。而說起王熙鳳,大概都會想起她的心狠手辣吧??僧斘铱吹剿谫Z母的葬禮時分身乏術(shù),帶著病還承擔著全府上下以及兩位太太的壓力不堪忍受猛地吐血時,我有的只是心痛。那時候我早已不記得她收過什么賄賂害死過什么人,我只知道自從她十多歲嫁到賈家開始,她的全部青春都奉獻給了賈府,她照料著賈府的一切,即便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也只給賈璉看啊。她為賈府付出了這么多卻在一片責怪聲中死去,將自己的女兒鄭重托付給一位村姥――她還是一位多么慈愛的母親啊??烧l還記得,誰還記得這位心狠手辣的二十歲出頭的姑娘在女兒生病時毫無防備地聽一位村姥的話呢?平時提起鳳姐都是一種嫌惡又懼怕的感情,但聽見小丫頭們講二奶奶要講笑話了,還有誰不搶著湊過來聽呢?
可能是因為從小的道聽途說,我一直以來都不喜歡薛寶釵,覺得她城府太深,心機太重。而令我疑惑的是,為什么每次畫家給金陵十二釵畫的形象里,薛寶釵那一幅都是“寶釵撲蝶”?明明她是這樣一個城府很深的封建淑女,為什么有一個這樣活潑的形象深入人心呢?直到我有一天突然想到,這好像是她在書中唯一一個與“青春”有關(guān)的形象。這個老成的姑娘被一只蝴蝶引入了皮下無人的花園,終于不用戴上厚厚的面具而是任由自己的天性去玩耍,這對她來說是多么難得的事情啊!可她馬上又被蜂腰橋上的私語拉回了現(xiàn)實。我這才想起來她也不過是一個十多歲的少女啊!她也該擁有青春才對啊!可她連胭脂也不擦,自己的房間也不裝飾,對誰都是一副大姐姐的樣子。我看見有人說,如果你陷入了低迷就去看看寶姐姐說的話吧,她的寬慰的話會給你力量??墒菫槭裁?為什么在她低迷的時候不去找也沒有人寬慰她呢?為什么她在聽到自己要嫁給寶玉時只能一個人落淚呢?這個老氣橫秋的女孩怎么也不招我愛,但我已愿意陪她落淚。
相比之下黛玉就可愛多了,我想她才是一個少女的樣子。心思細膩敏感生怕自己遭遇不公卻也無處發(fā)泄。才思敏捷卻用那些精巧的語言自傷自憐。在愛情上面過不了關(guān),整天吃醋生氣卻不明說?;钌粋€青春期的少女,只是命運弄人啊,或又是命運眷顧她吧,讓她在少女時就離世又讓她永世都是少女。
曾看人稱贊一個女孩為“紅樓夢里走出來的女子”。而我并不期待被這樣稱贊。畢竟我永遠無法擁有林黛玉的氣派與靈性;我也不想被世事打磨得像薛寶釵一樣老成得不像個少女;我更沒有惜春的孤勇拋棄一切獨守佛珠。紅樓太高,就讓里邊的花靜靜開落,我只能也只愿意開成我的樣子。
第六篇:邊城讀后感2000字
我看了《邊城》這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根據(jù)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發(fā)生在民國初年,70歲的老船夫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翠翠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心病,他想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里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儺送二老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兄弟倆感情深厚,卻又同時愛上了翠翠,發(fā)生了矛盾。翠翠喜歡二老,卻不肯說明心意,使老船夫很為難。又因誤會,事情被鬧得很僵。不料,隨后傳來了大老不慎落水淹死的噩耗。老船夫明白了翠翠的心意,但二老對哥哥的死難以釋懷。老船夫前去提親,又被順順拒絕。同時順順又同意了中寨王團的提親,但二老卻仍想著翠翠而拒絕婚事,最后無奈以闖蕩為由離開了那里。老船夫因心力交瘁,最后離開了人世。翠翠最后明白了許多爺爺在世時所不明白的事,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守候在渡船上等待二老的歸來。
《邊城》是一幕真正的感情杯具,它以翠翠的感情故事為線索和主要資料,細膩的再現(xiàn)了一個少女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翠翠的羞澀、恍惚與冷漠?!哆叧恰分v述的故事凄美動人,但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卻細膩,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哆叧恰匪茉斓闹魅斯倥浯?,是純潔的化身,是《邊城》中最完美的靈魂,最后卻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爺爺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能嫁到一個好人家,他辛苦操勞卻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天保大老為了能夠娶翠翠,不計身份地位的差距,多次上門追求翠翠,但之后不慎溺水身亡。儺送二老為追求翠翠,寧可不要那座新碾坊而要一艘破渡船,還在對面的山上唱了一整晚的歌,之后卻因拒絕婚事而遠走他鄉(xiāng)。能夠說,電影中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一段完美的回憶和一個悲慘的結(jié)局。
《邊城》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但不是由于命運導致的悲慘,而是由于人性導致的悲慘。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間最完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欲橫流的都市這個鋼筋混凝土構(gòu)成的森林中,還有多少人有最初純潔的人性呢?由于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無力去呵護脆弱的人性,也沒有時間去注意孤獨的人性,只是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漸漸地墮落。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完美早已被塵封在心靈中被遺忘的的一角,但是疲倦的人們哪還有閑暇去將它開啟?很多人已經(jīng)開始將它們遺忘。遺忘不是一個人的罪過,但是若任由它們成為被遺忘的記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全人類的損失。故事中,大老與二老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之間沒有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沒有兄弟之間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至極。但自二老開口的那一刻起,大老已經(jīng)明白了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兩個至親的人,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遙遠的遠方直到無情的江河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望,手足之情在此天人永隔。這兄弟的情感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他們身上處處都流露著人性的光輝!《邊城》中有的不僅僅僅是人性的光輝,同時還有人性的遺失。與天保、儺送這兩兄弟相比,他們的父親順順就顯得十分差勁了,他為了得到一座陪嫁的全新碾房,竟不征求兒子的意見,答應(yīng)了提親,他這樣利用兒子的婚事而謀取利益的行為難道不是證實了人性的遺失嗎?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這不是個我喜歡的故事。如果翠翠能跟爺爺或儺送證明自己的想法,杯具就不會發(fā)生,遺憾也不會產(chǎn)生。我想,除了欣賞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就應(yīng)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么事情,機會總在自己手中,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遺憾或杯具。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向留在溪邊等待。我們每人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枷鎖,也是歸宿。我更期望能在邊城中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