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精品国产sm全部网站

        漢語國際教育論文開題報告大全

        發(fā)布時間:2022-07-11 23:10:41

        • 文檔來源:用戶上傳
        • 文檔格式:WORD文檔
        • 文檔分類:開題報告
        • 點擊下載本文

        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漢語國際教育論文開題報告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漢語國際教育論文開題報告大全》。

        第一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編號 111112127

        本科生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儒家文化因素教學研究

        學生姓名 專 業(yè) 學 號 指導教師 學 院

        楊滟艷 對外漢語 111112127 王立洲 文學院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儒家文化因素教學研究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文化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漢語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國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對外漢語教學應該以語言教學為主,同時緊密結合相關的文化教學已經(jīng)成為學科內部的基本共識。

        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角度來講,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種文化,必須掌握作為該文化符號的語言,而要習得和運用一種目的語,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對目的語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中談到“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睆呐囵B(yǎng)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方面來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 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不能忽視語言教學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往往決定語言教學的最終效果。充分而積極的文化教學既能起到促進和深化學習者語能力的作用,也使語言教學的手段更加豐富。 中國的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對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心理積淀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對于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外國留學生來說,想要學好漢語,學習漢語背后的儒家文化知識必不可少,所以幫助留學生理解和掌握漢語背后的文化價值觀念,分析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探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儒學文化的教學,將有利于學習者更好的了解漢語思維,從而提高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講,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弘揚和傳播,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qū)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chuàng)新、發(fā)展。此外,許多留學生在希望掌握漢語、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同時,也希望了解和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儒學文化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統(tǒng)治地位,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本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力行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讓外國留學生了解并學習中國儒學文化中的優(yōu)秀文化,對留學生進行儒學文化教學,既能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增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又能滿足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需求。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從1950年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史,從80年代后一直以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穩(wěn)步前進,尤其在90年代后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研究也進入到學科理論的深化階段,在這一時期,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圍繞著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文化教學進行了熱烈、持久而有意義的討論。討論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問題

        這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尚且還是一個有待肯定的問題。受傳統(tǒng)教學法的影響,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和外語教學界普遍將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看成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目的,而把文化看成是歷史、地理、哲學等非語言專業(yè)的教學內容。這種純語言教學的觀念和模式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低下。后來,隨著熊文華、朱文俊、呂必松、張占一等學者先后提出在語言教學中應重視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觀點,我國語言教學界逐漸走出了“就語言教語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藩籬,并迅速在語言教學中必須進行文化教學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

        (二)文化教學的內容與分類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必須滲入文化教學,這已成為公論。但文化的內容浩如煙海,究竟哪些文化內容該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范疇,哪些文化內容不該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范疇,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它涉及到如何給文化教學準確定位。1984年,張占一先生在《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中首次提出了“交際文化”的概念,他從功能的角度將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內容分為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認為:“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際時,由于缺乏有關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發(fā)生誤解。這種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知識就屬于交際文化。”后又在1990年發(fā)表的《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一文中對“交際文化”的內涵作了進一步補充,增加了“非語言”的內容,擴大為“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交際文化”的概念一經(jīng)提出,熱烈響應者有之,嚴厲批判者也有之。但不管怎樣,事實證明,后來對外漢語教學界的一系列有關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分類以及文化導入方法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對這個概念的認同和深化的基礎之上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趙賢州、陳光磊、林國立、魏春木、卞覺非等??梢哉f“交際文化”作為一種語言教學理論已經(jīng)在眾多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日趨成熟和完善。

        (三)文化教學的方法與原則問題

        上個世紀90年代,除了對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以外,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另一個研究熱點就是關于文化因素教學的方法與原則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共出現(xiàn)過四種觀點,即“文化導入說”、“文化揭示說”、“文化融合說”、“文化語言有機化合說”,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文化導入說”和“文化揭示說”。趙賢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導入說”,并對文化導入的原則作了探討,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文化知識的同步導入時必須遵循“階段性、適度性、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的原則。此后,魏春木、卞覺非、陳光磊、張英等人也先后對文化導入的內容、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陳光磊提出文化導入有四種方法,即“直接闡釋法、交互融合法、交際實踐法和異同比較法”。張英則認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比重在整個預科教育階段是個‘變量’,它的規(guī)律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并規(guī)定“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比重,在初級約為5∶1,中級階段約為4∶1,高級階段則要上升到3∶1”?!拔幕沂菊f”的主要倡導者是張占一和呂必松等學者,其核心理論就是“交際文化”,即主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必須揭示那些隱含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社會習俗、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文化因素。

        以上是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80年代末至今,對外漢語教學界針對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探討,在文化教學的內容、分類、方法與原則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果。在這一時期,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開始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中被逐步重視起來。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的論著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儒家文化教學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一些相關的研究和論述也都是散見于一些其他的論著和小論文中。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儒學文化的教學方面目前還存在很大的空白,有待于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三、本課題的研究路線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儒家文化因素的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選擇的原則 (1)要有針對性

        (2)要有代表性 (3)要有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2.教學內容的選擇

        (1)語音

        (2)詞匯

        (3)語法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儒學文化教學的教學策略 1.文化講座

        2.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3.課外文化實踐教學

        四、進度安排 第1階段:2014——2015學年第1學期

        11-12周:選擇導師,在導師指導下查找資料,確定研究方向 13-14周:網(wǎng)上選題,撰寫開題報告并開題 15-18周:繼續(xù)搜集、整理、分析資料,提煉觀點 第2階段:2014——2015學年第2學期

        8—9周,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擬寫論文提綱和初稿; 10—11周,根據(jù)指導教師意見修改論文,進行二稿寫作; 12—13周,根據(jù)指導教師意見進行三稿寫作并定稿;

        14周,按照學校要求排版,送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審閱論文;論文答辯; 15周,答辯后按照答辯委員會意見進一步完善論文,并打印裝訂論文。

        五、文獻綜述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容

        1986年,何道寬在《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中提出文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語言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并提出了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張英在《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研究——兼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等級大綱建設》中對對外漢語文化教材中存在的為題進行了分析,指出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現(xiàn)狀是缺少精準性的典型教材,且文化教學目標并不十分清楚。提出制定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等級大綱和確立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等級標準的解決方法。

        王美玲在《對外漢語文化語用教學研究中》探討了漢語文化語用特點及其淵源,分析了漢語語用特點中的文化因素,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進行切入,考察留學生的漢語語用能力,就留學生漢語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建議。

        劉琳在《淺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對漢語中語義、語構、語用所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進行了分類??偨Y了漢語語義中體現(xiàn)中國特有的現(xiàn)象與民族含義、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漢語語構體現(xiàn)的漢語整體性的特征和結構“意合”;言語交際如:稱呼、問候、道別和非言語交際如:隱私、時間、行為語言等方面漢語語用中所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方法

        1987年,復旦大學留學生部漢語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陳光磊在《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相關性》一文中結合日本留學生,美國留學生以及復旦大學幾位語言教師的體會從語言使用的角度提出了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相關性,對文化教學的方法和方法論進行了總結和研究。

        劉琳在《淺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提到文化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方式,即:在對話中體現(xiàn)文化、在課文中直接介紹文化、通過注釋講解文化、練習中補充文化,指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如:有效使用文化對比法、以討論演講的方式進行教學等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為我們對外漢語課堂中文化教學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借鑒。

        陳映戎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與形式》中提出:“文化探究策略”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課堂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和知識性,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又提出了借助聲像等教學手段傳遞文化信息、分角色情景表演、開設文化講座和文化實踐課等對留學生進行文化教學的方法。

        祖曉梅在《提問——漢語課堂文化教學的基本方法》詳細闡述了“提問”在文化教學中的意義、內容和策略,指出漢語課堂采用提問的方法進行文化教學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突出了漢語課堂交際化、互動性和過程化的特點,并對提問的內容、提問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三)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要求

        目前對于對外漢語教師到底應該具備哪些素質這一重要問題,學術界的研究還不甚成熟,陸儉明先生曾經(jīng)提出漢語教員應具備的幾種素質:很強的學科意識、很強的學習研究意識和自尊自重的意識。這是對對外漢語教師專業(yè)思想認識的要求,還有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王曉音在《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研究》中對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的漢語知識素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業(yè)務素養(yǎng)、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為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操作性較強的自我成長指南。

        韓東在《全球“漢語熱”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研究》結合其考察的美國漢語教師標準和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師標準,提出了符合對外漢語教學實際情況的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結構框架,對對外漢語教師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詳細的要求:具備良好的漢語表達能力;相對全面的語言學知識;掌握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以及基本的教育技能;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備一定的教育改革能力;具備一定的外語表達能力;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對于對外漢語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概述。

        單亞蘭在《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探究——從學生的角度看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通過對在華留學生的調查,從學生的角度提出一些對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的期待。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儒家文化因素的教學研究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中被逐步重視起來。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的論著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儒家文化因素教學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一些相關的研究和論述也都是散見于一些其他的論著和小論文中。

        關世杰在《跨文化交流學》的第二部分對人的價值觀與跨文化交流的關系的論述中提到了一些儒家的價值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陳光磊在《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中的第一項習俗文化和第三項心態(tài)文化中也提到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

        在劉博奎《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的第二章提到了儒家的倫理觀和自謙禮儀。 顧嘉祖在《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一書中提出語言背后隱含著的深層的文化觀念,并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了儒家的“仁”的思想、“等級觀念”、“中庸之道”、“宗法人倫結構”等,從儒家文化觀念的角度對漢語進行了分析和解釋。

        張公瑾 丁石慶在《文化語言學教程》中從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反映社會形態(tài)的角度,對中國古代漢民族的語言道德標準進行了總結,即:言禮、言仁、言忠、言信四個方面,提出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對于語言道德準則的影響。

        陳俊森 樊葳葳 鐘華編著的《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第四章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中,對儒家的核心文化價值觀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即儒家的天道觀、仁義觀、禮儀觀、信義觀、家庭觀、婚姻觀等。對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做了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闡述。

        在趙建華主編的《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功能大綱》中有關稱謂、禮讓、敬佩、信任與不信任、謙虛等方面的內容頁涉及到儒家文化對于漢語語言的影響。

        (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研究日漸成熟,但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涵蓋范圍更是廣泛,沒有系統(tǒng)和詳細的論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對于中國儒家文化因素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在教學大綱文化因素教學的編排中涉及到的儒家文化因素教學的內容也相對較少,對于留學生對漢語語言背后的中國儒家文化的學習不利。

        2、由于對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要求的研究還不甚成熟,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和素質的認定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參照標準。

        3、對于外國留學生進行的儒學文化教學沒有針對性的區(qū)分不同學生的文化背景。對于儒學文化對不同文化的影響在教學中應用甚少。

        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本文試從文化教學的角度對于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的儒學文化教學進行研究。

        六、參考文獻

        【1】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劉博奎.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3】陳俊森 樊葳葳 鐘華.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 【5】趙建華.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階段功能大綱【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6】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11

        【7】張占一.試論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文化,1990(3). 【8】趙賢州.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1) 【9】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10】何道寬.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J】.外國語文教學,1986,(1) 【11】張英.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漢語學習,2006,(6) 【12】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中山大學學報,1996,(6) 【13】周思源.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觀念【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14】陸儉明.漢語教員應有的意識【J】.世界漢語教學,2005(1) 【15】王洪明.教師素質的構成及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11(8)

        【16】陳光磊.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相關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2)

        【17】趙宏勃.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編寫思路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2005 【18】張英.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漢語學習,2006 【19】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 【20】周正興.試論對外漢語教師的必備素質【J】.蘇州大學學報,1995 【21】張占一.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 【22】趙賢州.教材編寫散侖【J】.世界漢語教學,1987 【23】呂必松.關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問題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 【24】熊文華.非語言交際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指導作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

        第二篇:小學教育論文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fā)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lián):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著多、繁、雜的現(xiàn)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復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于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tǒng)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zhàn)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tǒng)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復低效的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方法,讓課堂練習(包括復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yōu)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進而提高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jīng)驗材料的數(shù)學組織化、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shù)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yōu)化思維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chuàng)新之處: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于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chǎn)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xiàn)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shù)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fā)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shù)學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xiàn)數(shù)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技術線路和實施步驟

        總體實施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shù)學課大家寫出自己的練習設計及實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動時間一起交流、討論,并寫出自己的反思。最終總結出復習課、新授課、練習課、講評課的練習如何設計,新授課中概念性教學、計算教學的課堂練習如何設計,以及組織形式和方法。

        技術線路:

        主要依據(j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guī)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閱法、調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分階段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xx年11月―12月):

        建立課題組,學習有關理論,構思方案。

        第二階段:組織與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課題研究教師在備課、聽課、議課、課后反思四個方面來研究有效練習,備課中著重體現(xiàn)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么效果?聽課時著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單周寫出練習題的設計及練習方法;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chǎn)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并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課后反思體現(xiàn)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么知識,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雙周寫反思。

        第三階段:整理總結階段(20xx年7月―9月):

        1、撰寫有關“有效練習”的小論文。

        2、整理、匯總課題實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課堂中有效練習的方法;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fā)現(xiàn)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yǎng)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wěn)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二)通過實驗,探索適用于我校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五、課題承擔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條件

        1、能力保障:

        課題組組長肖艷崢老師,樂于鉆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論文獲獎,參與課題《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預習能力的研究》,現(xiàn)已結題;王磊老師曾擔任市級課題《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材主題圖的應用研究》的主持人,現(xiàn)已結題,她有著豐富的研究經(jīng)驗。王艷利教師和王麗萍老師積極上進、喜歡閱讀理論書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組織保障:

        課題組成員有志于服務教育實踐,探索在新形式下學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組教師有強烈的科研熱情并渴望科研人員給予具體而有效的指導。

        教研組課題有學校教科研室負責人和學校聘請的專家的指導。

        2、時間保障:

        研究時間為兩年,實驗教師全部是一線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保證實驗的正常運行。課題組堅持每月開展一次課題研討活動,注重階段性總結與交流,掌握課題研究進程,及時進行調控,為使課題研究劃上圓滿的句號而努力。

        以上是我對本課題的一些想法,有不對的或還需改進的地方,請個位老師多提寶貴經(jīng)驗。

        第三篇:數(shù)學教育論文開題報告

        華東師范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在院系:理工學院數(shù)學系 *: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 論文題目 中學數(shù)學中的應用 xxx xxxx 學生姓名 學號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數(shù)形結合是中學數(shù)學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從初中數(shù)學中的建立數(shù)軸,就建立起了數(shù)與數(shù)軸上的點的對應,之后又建立起了兩維直角坐標系,到高中的三維直角坐標系。從最初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與兩條直線交點的關系擴充到高中數(shù)學中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交點坐標。平移變換、對稱變換、翻折變換等等一系列的抽象問題,通過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成為連接抽象問題與具體問題之間的紐帶。再將向量移到直角坐標系中去研究來解決立體幾何中,用[數(shù)"來解決空間問題。高中數(shù)學中解析幾何包括直線、曲線、圓、圓錐曲線(包括橢圓、雙曲線、拋物線)都是基于數(shù)形結合這一思想方法來解決的。包括三角函數(shù)、初等函數(shù)的單調*和最值問題都離不開[數(shù)"與[形"的結合。甚至一些*問題和不等式的解決過程都涉及到了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梢哉f數(shù)形結合這一思想貫穿在整個中學數(shù)學當中,作為一名即將走上高中數(shù)學課堂的準老師,理清中學數(shù)學中[數(shù)形結合"這一思路顯得非常重要,因為[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根據(jù)數(shù)學問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既分析了其代數(shù)含義,又解釋了其幾何意義,使得相對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與較為抽象復雜的空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當然,數(shù)學結合在其它學科中也有著很廣泛的應用。培養(yǎng)好學生的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有助于降低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難度,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預期目標1。大致理清中學數(shù)學中[數(shù)"與[形"相結合這一線索,如果自己高三數(shù)學是一名高三數(shù)學教師將如何引領學生通過這一線索來展開復習。2。分析2012年高考數(shù)學中出現(xiàn)的典型的需要通過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來解決的題目,爭取使之成為今后自己在中學教學中的一筆寶貴財富,甚至可以成為其他數(shù)學教師借鑒的的高數(shù)學復習資料。3。給出在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中學到中不同老師關于講解這一類題目時所采取的授課方式給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以備在今后教學中親身實踐。三、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驟1。先過一遍初中和高中(人教版)的數(shù)學課本,進行知識點的整理和提煉; 2。去圖書館和書店查閱資料,收集關于中學數(shù)學中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應用; 3。請導師指點與審批,找出文中的錯誤與不足;4。審批后修改,改正原文中的錯誤,補充原文中的不足;5。再次與導師討論、修改,使之成為一篇合格的本科生畢業(yè)論文。四、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3。15。--3。20。過一遍中學數(shù)學課本(人教版),整理相關的知識點;3。21。--3。31。圖書館查閱資料,收集相關高考題目,記錄引入題目的出處; 4。01 --4。10寫成論文初稿,請導師指正;4。11--4。20按導師的指正進行修改,并與同學進行探討。再次請導師指正; 4。21--完成:不斷將論文進行修正,使之合格為止五、參考文獻人教版初中和高中的數(shù)學課本、2012年高考數(shù)學卷六、指導教師意見簽字: 年 月 日 七、開題答辯小組意見小組成員簽字 年 月 日 八、院系論文指導委員會意見簽章: 年 月 日

        第四篇:小學教育論文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背景:

        高效課堂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各地對高效課堂研究由來以久,并總結了一些好的經(jīng)驗模式。如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huán)大課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學的“三轉五讓”等。這些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高度關注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具體表現(xiàn)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解放學生的學習力,激發(fā)學生釋放潛能,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及時檢測反饋,減輕學生負擔。這些成功經(jīng)驗為我們進行小學高效課堂建構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目前各地對高效課堂的研究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空間,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課堂操作,更多的是獲得經(jīng)驗層面的成果,缺乏對高效課堂本質的系統(tǒng)描述,因而難免在研究中出現(xiàn)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且難以將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初中展開,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初中課堂,小學高效課堂構建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因此開展小學高效課堂建構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我校幾年前就在借鑒全國各地先進經(jīng)驗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高效課堂建構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組以課例為載體對高效課堂進行了一些探討,積累了一定的實踐性智慧,如李萍老師執(zhí)教的《用連乘解決問題》,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成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王萍老師執(zhí)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學生認知沖突引發(fā)學生對計算公式的再探討,陳鵬老師執(zhí)教的《分數(shù)的意義》,讓學生在問題交流中獲得分數(shù)本質的理解,等等。這些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課堂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jù):

        1、生本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雖然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fā)育都還很不完善,但他們身上包含著人類千萬年進化所積淀的優(yōu)秀基因,具備強大的發(fā)展動力和潛能。學生學習天性的自由展現(xiàn),必然帶來學生真正的學習熱情和驚人的學習效率,必然帶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求知欲望的膨脹,學習能力的提升?!俺浞窒嘈艑W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就是順應學生的學習天性。

        2、自主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習主體都是相對獨立的“人”,具有自我獨立的心理認知系統(tǒng)、具有求得自我獨立的欲望、具有“天賦”的學習潛能和一定的獨立能力。自主學習本質上就是學習主體自我選擇、自我探索、自我建構、自我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善學。

        三、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實驗立足“高效”,抓住“構建”,開發(fā)五種策略、建立三種機制,作為本實驗的具體研究內容。

        1、五種策略

        ⑴先學后教策略:先學是一種策略,其本質是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獲得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問題。先學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題、閱讀資料、動手操作、提出疑問、當堂訓練、合作探究、小課題研究等。像語文識字教學中的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識字,作文教學中的“先說后寫、先寫后評”,數(shù)學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教學中的“觀察―猜想―驗證”,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學生嘗試等都是“先學”。在“先學”的基礎上,教師采用交流、點撥、拓展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就是“后教”?!昂蠼獭辈皇怯衫蠋煱k,更不等于老師獨自講解,而是以一種符合學生學情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

        ⑵問題導學策略:人總是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中成長,學生的學習過程從一定意義上可以歸納為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導學即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采用多種途徑去解決問題,并把這種思路具體化為一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

        ⑶綜合性學習策略:學習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經(jīng)驗、認知水平等為基礎,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綜合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全方位地參與活動,比如閱讀、表達、演示、操作等,既動腦,又動手,既當學生,又當老師。充分發(fā)揮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作用,強化對新知識的認識與鞏固,并在運用中進行拓展。通過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⑷生生互動策略:課堂中生生之間的關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更強有力。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生生互動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傾聽、相互表述、相互質疑、相互評價等。

        ⑸當堂訓練策略:美國緬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表明:學習后馬上應用的效率是所有學習方式中效率最高的,達到90%。當堂訓練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論,它是對學生遺忘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的運用,是對學生某一階段學習狀況的檢測和評估,是新的問題的生長點,是重要的教學過程,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所以設計訓練、指導訓練以及訓練點評是實驗進程中教師要重點探索的領域。

        2、三種機制

        ⑴學案導學機制:高效課堂構建的一個核心理念,是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fā),那么,教師精心設計導學案,用學案導學就成了十分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本實驗將學案導學作為一個重要機制,引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正確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合理進行檢測評估,并開展備課組集體設計導學案、師生共同設計導學案等活動,讓導學案真正起到引導學生高效學習的作用。

        ⑵課內調節(jié)機制:學習活動不是盲目的,是有預設的活動。但在高效課堂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xiàn)實的學習活動必然對課前預設提出挑戰(zhàn),甚至“顛覆”。因此,根據(jù)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問題對教學預案進行調整或再設計顯得十分重要。課內調節(jié)機制重在研究調節(jié)活動的產(chǎn)生、時機、方式、效果等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度和有效性。

        ⑶課后反思機制:高效課堂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課例的積累,需要老師不斷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實驗將著力提高教師的反思意識,幫助教師養(yǎng)成反思習慣,讓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經(jīng)過五年研究,達到如下實驗目標:

        1、學生被動學習的現(xiàn)狀得到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習慣良好、學習品質得到提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基本形成。

        2、課堂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徹底打破,形成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課堂教學新結構。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有合作交流、有質疑探索、有當堂訓練、有實踐拓展,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師的備課方式發(fā)生轉變,教學設計從方便教師教轉向利于學生學。圍繞以目標為激勵、以問題為導向、以差異為資源、以互動為途徑、以訓練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導學備課方式。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因此發(fā)生改變。

        4、探索并建構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如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模式,數(shù)學解決問題教學模式,英語單詞學習教學模式等。

        5、歸納整理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和理解。

        (三)預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學生課堂學習面貌發(fā)生質的變化,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學習,樂于表現(xiàn)。

        2、探討實現(xiàn)小學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方法,建立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模式。

        3、積累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課例和學案。

        4、形成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實驗報告、案例集、論文集。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一)研究思路:

        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邊實踐探索、邊修改完善、邊積累整理。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子課題,進行分散研究,積累研究課例。各年級骨干教師集中整理課例,形成高效課堂的理論成果和操作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本實驗研究需要學習與之相關的生本教育、嘗試教學、自主學習等教育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學習借鑒各地各學段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成果和經(jīng)驗。

        2、行動研究法:高效課堂建構的研究主要是一種實踐性研究,甚至是將已有的模式、經(jīng)驗、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的驗證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課型,圍繞高效課堂的核心價值進行嘗試實踐,積累大量的課例,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隨筆。

        3、案例分析法:根據(jù)某一課型高效課堂建構的思路進行“磨課”,打造典型課例,建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某一課例教學為載體,通過同課異構、高效課堂觀摩等進行個案對比,分析研究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提煉具有共性的特征,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

        4、敘事研究法:組織開展高效課堂研究敘事交流,講述高效課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中感悟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

        (三)實施步驟:

        本實驗研究周期為五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實驗啟動階段。

        1、學習:①組織學習高效課堂建構實驗方案。

        ②組織學習高效課堂、生本教育、嘗試學習等相關理論。

        2、組建團隊:教師根據(jù)自身優(yōu)勢,選擇研究的子課題,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學習內容、組織形式、學習體會、學習效果等。

        ②交流子課題研究方案。

        4、組織實驗前測。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實驗實施階段。

        1、高效課堂基本模型建構階段

        ①研究各學科導學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學科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課堂模型深入研究階段

        ①學生與文本、學生、教師有效對話的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設計研究

        ③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變式研究

        3、高效課堂評價研究階段:

        ①導學案的評價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的評價研究

        ③課堂教學的評價研究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實驗結題階段

        1、整理實驗成果,初步形成實驗研究報告。

        2、進行實驗驗證。

        3、全面總結實驗成果,形成結題報告。

        4、成果交流、觀摩等。

        5、發(fā)現(xiàn)問題,初步確定下一輪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條件和保障措施:

        本課題組的核心成員均為省、市級骨干教師,教學經(jīng)驗豐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課題組成員為課題開展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調查問卷、咨詢等工作,為本課題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同時,邀請荊州市教科院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對階段性研究情況組織考評,保證了課題研究的計劃性、科學性、有效性。

        此外,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各種不同的功能教室,為課題研究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的保證。學校高度重視學校教改科研工作,去年下半年出臺了《關于加強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加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意見》,對教育科研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我們有理由相信,本實驗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第五篇:國際貿(mào)易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國際貿(mào)易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我國中小企業(yè)的出口路徑選擇

        院:

        業(yè):

        年級(班):

        號:

        名:

        指導教師:

        國際貿(mào)易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中小企業(yè)是推動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構造市場經(jīng)濟主體,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力量,對企業(yè)健康發(fā)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擴大就業(yè)渠道、促進國民經(jīng)濟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占全國企業(yè)總數(shù)99%、工業(yè)產(chǎn)值60%、利稅40%、就業(yè)機會75%的中小企業(yè),現(xiàn)階段不但是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對外貿(mào)易中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中小企業(yè)在對外貿(mào)易中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途徑或策略

        2.

        探究中小企業(yè)的出口路徑的意義中小企業(yè)能在國際市場大顯身手,也能推動我國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擴大企業(yè)市場,提高中小企業(yè)國際競爭力;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yè)資金短缺困難,可以利用出口獲得發(fā)展資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風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資合股以及從海外資本市場出口型中小企業(yè)是近年來我國貿(mào)易增長的中堅力量,是國民經(jīng)濟的生力軍,其發(fā)展越來越關系到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產(chǎn)業(yè)集群化發(fā)展是目前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一種重要經(jīng)濟現(xiàn)象,也是我國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其對企業(yè)、區(qū)域、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都具有現(xiàn)實而深遠的意義。對于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yè)目前產(chǎn)業(yè)集群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而言,還存在很多問題,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強,缺乏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支持體系和戰(zhàn)略部署。這一點,在當前全球經(jīng)濟危機的形勢下尤為凸顯。

        目前我國對出口型中小企業(yè)的研究還不多見,遠遠落后于實踐中的需要。本文將從經(jīng)濟學視角,以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yè)集群作為研究對象,以促進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yè)產(chǎn)業(yè)集群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集群應對風險能力及集群競爭力為目標

        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3.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

        3.選題研究的內容:

        該論題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三網(wǎng)融合”背景下廣電產(chǎn)業(yè)所面臨挑戰(zhàn)的研究

        (一)廣電產(chǎn)業(yè)運營模式的轉變

        (二)員工配置和技術能力的提高

        (三)廣電網(wǎng)絡業(yè)務能力的提升

        二、對“三網(wǎng)融合”背景下廣電產(chǎn)業(yè)所面臨機遇及對策研究

        (一)機遇

        1、拓展電視傳播的新渠道

        2、增強電視傳播的互動性

        3、擴大電視傳播受眾群體

        (二)對策

        1、加快廣電網(wǎng)絡的改造

        2、開辦內容新穎的節(jié)目

        3、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

        4.選題研究的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研究技術路線:首先,了解本論題的研究狀況,形成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其次,進一步搜集閱讀資料并研讀文本,做好相關的記錄,形成論題提綱。第三,深入研究,寫成初稿。最后,反復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分析法、文本細讀法、比較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研究。

        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把自己的關鍵問題用兩句話寫下即可)

        5.研究與寫作計劃:

        2019年3月1日——3月6日

        確定選題、收集相關資料

        2019年3月7日——3月10日

        撰寫開題報告與開題

        2019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形成寫作提綱

        2019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論文初稿

        2019年10月1日——10月30日

        論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辯

        6、參考文獻:

        7.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8.開題審查小組意見:

        教研室主任或組長簽名:

        說明:本表另行裝訂成冊。

        第六篇:家庭教育的問題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德育活動方式已在國外普遍開展與實踐,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已取得較大的成果。但畢竟國內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與發(fā)達國外不可同日而語,加之文化差異與地域特色,決定了國外在此領域的實踐與研究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但無法取代我們的研究。

        從國內情況來看,在部分中學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長學校,但這些家長學校的功能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家長進行家教指導,而未能發(fā)揮家長學校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wǎng)絡的構建中的應有作用,此類的實踐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探討多,具體實踐少;提出問題的多,拿出切實可行辦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實踐研究的少。不少學校也開發(fā)了家長學校網(wǎng)站,但這類網(wǎng)站與其他同類網(wǎng)站一樣,只是將原來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的家長學校信息電子化。

        本課題研究的趨勢是:研究信息技術對德育活動方式的意義、價值,以及家、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施教的目的、內容和模式產(chǎn)生的深刻的影響,提出了學校德育必須由傳統(tǒng)封閉的、限制性的德育,轉變?yōu)橐詫崿F(xiàn)美好人性為目的的、開放的發(fā)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見解、新對策,旨在建構一種青少年網(wǎng)絡德育模式,指導網(wǎng)絡德育尤其是小學網(wǎng)絡德育實踐,進一步提高小學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1)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學校為龍頭、社區(qū)為平臺、家庭為基礎”,把三個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wǎng)絡,共同創(chuàng)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

        (2)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德育活動是以網(wǎng)絡為背景,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活動?!霸诨顒又星笾诨顒又谐扇恕笔俏覀冋n題的觀點。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在短短二十幾年間從無到有,異常迅猛地擴展到了全球的每個角落。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jié)奏,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網(wǎng)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學生的求知、成長的興奮點被五彩繽紛的網(wǎng)絡世界所吸引,他們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了學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領域,認識了世界的博大精深,結交了許多不相識的朋友,改變了原有的思維方式。

        (3)少年兒童時期的孩子最相信的是父母、最親密的也是父母,在父母面前,他們無憂無慮,最樂于把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告訴父母,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就會茫然若失、進退維谷。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地間最無私的愛,他們是最樂意幫助孩子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最佳督導者和最佳觀察者。

        國內外的研究都已證明,在孩子的一生中至少有一個成人對孩子始終耐心地鼓勵和幫助,對于孩子獲得生活成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還證明;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與他們父母的情感和親子關系的質量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您――偉大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能自我調節(jié)的人,并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或套話。無數(shù)的事實都已證明,父母的支持、鼓勵和愛,是孩子獲得生活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課題旨在探索如何通過家?;勇?lián)系,充分發(fā)揮家庭的.教育功能,采用多種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促使學校德育得到延伸和補充。

        (4)建立健全、社區(qū)、家庭“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wǎng)絡,對推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要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并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社區(qū)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家庭,要整合各種資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活動平臺,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銜接。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方法,著力營造培養(yǎng)孩子良好心態(tài)、健全人格和道德修養(yǎng)的“第一環(huán)境”。 這種結合從“應有”到“實有”

        卻有一個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力量整合、教育組織調整乃至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本課題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1)通過課題研究,初步構建一個開放的、互動的、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網(wǎng)絡德育模式。

        (2)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家共同進步?,F(xiàn)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終生學習已經(jīng)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在實施網(wǎng)絡德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教師、學生,以及廣大家長,都將整個過程中受益,達到多贏的效果。

        (3)德育需要網(wǎng)絡,網(wǎng)絡成為德育活動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使我們用更少的成本,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從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傳統(tǒng)德育模式的特點表現(xiàn)為封閉性和一元性,與信息社會的開放性、多元性不兼容。針對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網(wǎng)絡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而無所適從或饑不擇食的現(xiàn)狀,德育要敞開思維的大門,要走進由不同制度的社會和歷史、現(xiàn)實、未來不同階段所構成的信息時空,讓學生經(jīng)受信息的沖擊和“洗禮”,從而增強對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網(wǎng)絡環(huán)境:是指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個多媒體計算機物理上互聯(lián),依據(jù)某種協(xié)議互相通信,實現(xiàn)軟、硬件及其網(wǎng)絡文化共享的系統(tǒng)。

        2.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o有目的p有計劃p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o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正確

        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4.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小學德育:是以現(xiàn)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網(wǎng)絡環(huán)境為特定背景,充分發(fā)揮德育功能,形成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型育人格局。

        三、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1.研究目標:

        (1)在于逐步培養(yǎng)師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體現(xiàn)和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創(chuàng)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形成辦學特色,為每一名師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努力,同時也起到探索建立校本特色的網(wǎng)絡德育模式的作用。

        (2)通過研究和實踐,提高研究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學校德育的效能、品味與魅力,使德育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并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成長和發(fā)展。

        (3)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學生養(yǎng)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2.研究內容及重點:

        研究的內容

        (1)探索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形成和諧互動機制的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

        (2)探索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目標。

        (3)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內容。

        (4)探索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途徑、方式方法。

        (5)探索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評價體系。

        研究的重點

        本課題研究將以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德育實踐研究、架構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德育模式研究為重點。

        四、研究的方法、思路與對象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我們將運用文獻法來整理和運用當今國內外關注網(wǎng)絡教育、小學德育的相關的理論與

        實踐,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jù)和操作參考,更好地實現(xiàn)教師的觀念更新。

        (2)調查研究法。通過師生隨機的座談、平時的觀察以及課題前期的問卷測查,發(fā)現(xiàn)學校德育中存在共性問題,分析小學德育現(xiàn)狀,為構建架構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德育模式、評估課題研究實效提供參考與依據(jù)。

        (3)行動研究法。強調本課題研究的實踐特點,在德育實踐中分析、改進、總結。

        (4)案例研究法。不斷收集德育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從中發(fā)掘和提煉科學有效的實施舉措,及時予以推廣。

        (5)經(jīng)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教育規(guī)律。

        2.研究思路

        通過分析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小學生的德育現(xiàn)狀,建設適應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隊伍,開展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針對性的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架構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德育模式。

        3.研究對象:各班級

        網(wǎng)址:http://puma08.com/bgzj/ktbg/652997.html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89702570@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